五、质询的精神

字数:3816

我反对的并非任何具体的教义,而是一种更加根本性的邪恶,即教条主义精神本身。几乎所有的教会都认为,教义是宗教的基础,没有教义的教会最好不要存在。如果这样的说法有一定的道理,其道理就是,教会憎恨并反对自由质询的精神,它神圣地认为真理都在那里,被整齐地打包、递送,没有必要被个别的灵魂再次探索。假如神学家同意用同样的方法和同样的精神,像科学教授传授他们的课程那样,去传授宗教,也就是说,要求作出个人观察并得出个人结论,而不是接受教授事先给出的假定结论,那么,其结果一定是一场大爆炸,也许会弄脏某些神职人员的脸,但是浓烟散后,人们会看到上帝端坐在宝座上,神态安详,毫发无损而又高不可即。但是目前,教会固守着它的教条和教条主义。它宁肯与教条一起毁灭,也不愿抛弃它们寻求兴旺。所以我们要求休战。我有一种感觉,有些东西被过度保护了,被防腐处理了。

关于科学和宗教的话题,人们曾经展开过很多讨论,参与者是当代一些伟大的科学家和哲学家,如朱利安·赫胥黎,阿尔弗莱德·诺斯·怀特海德,约翰·杜威,罗伯特·安德鲁斯·密立根和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我拜读了他们的作品,并因为他们在结论上甚至在用词上的相似性而感到震撼:(1)科学与宗教之间不必要的冲突是由于宗教的固执与自信(我将其称为教条主义),(2)这种固执将过去的非宗教因素“装”在了有组织的宗教身上,(3)科学不断地修正自己,而宗教不是这样,(4)宗教应该这样做,以使它永葆新鲜气息和勃勃生机。也许,我们应该将怀特海德教授视为美国人,我也不太清楚。无论如何,是他阐明了问题的关键。他提醒我们,变化才是科学思想进步的本质。他指出,科学不断地修正自己而没有丢任何的脸面。“从事科学研究的人没有谁会毫无保留地赞同伽利略或牛顿的信仰,抑或他自己十年以前的信仰。”

只有具备与科学发展一样的精神来面对变化,宗教才能恢复它原有的生命力。56

——阿尔弗莱德·诺斯·怀特海德

欧洲人目前的宗教态势印证了我一直在阐述的观点。各种现象混杂在一起。起起伏伏,周而复始。但总体上来说,经历了一代又一代,宗教在欧洲文明中的影响在逐渐衰落。每次的复苏都达不到前一次的高度,每个阶段的衰退都会达到更低的水平。宗教的平均曲线持续地下降。某些国家的宗教兴趣高于其他国家。但是,在那些宗教兴趣相对较高的国家,这条曲线也在一代一代地下降。宗教正在逐渐堕落成为美化舒适生活的体面的准则……

……细想一下下面的对比:当达尔文或爱因斯坦宣布改变我们思想的理论时,这是科学的胜利。我们不会因为摒弃了科学的旧思想而就此认为,科学经历了又一次失败。我们知道,科学发展新的一步已经迈出了。

只有具备与科学发展一样的精神来面对变化,宗教才能恢复它原有的生命力。宗教原则也许是永恒的,但这些原则的表现形式却需要不断的发展。大体上来讲,宗教的这种演变是宗教固有思想与外来观念的分离,这些外来观念借助宗教固有思想的表现形式悄悄地在宗教内部产生,而这种表现形式依据的是存留在先前岁月中人们大脑里的关于那个世界的充满想象力的图画。将宗教从并不完善的科学的禁锢中解放出来,是非常有益的。这种解放强化了其本身的真正含义。需要牢记的伟大观点是,通常,科学的进展表明,对各种宗教信仰的相关表述需要进行某种程度的修改。也许,它们需要更加详细的说明或解释,或者的确需要全部地重新阐述。如果宗教是对真理的正确表达,这种修改将只会更加充分地证实这一真正重要的观点。修改的过程是收获的过程。因此,只要任何宗教形式与物质客观事实有任何形式的接触,人们就会期望,那些客观事实的观点必须随着科学知识的进展而不断地被修改。这样,这些客观事实对宗教思想的确切意义将变得越来越清楚。科学的进步必然导致对宗教思想不断地整理,这对宗教来说有着极大的好处。

[《科学与现代世界》]

怀特海德教授的意思已经非常清楚:宗教,为了成为有活力的宗教,需要不断地修正,即使修正的理由只是数百年来概念的不断变化以及语言本身面临的发展机遇。只要宗教仍然保持对上帝高度的知觉和对有知觉生命的尊敬,它就是永恒的;一旦它与客观事实接触,那些客观事实和有关客观事实的概念就可能会被改变。精神的概念是永恒的,客观事实的概念却是暂时的。例如,这些客观事实的概念是指那隐藏在罪与罚、怜悯与正义等教义背后的事实,那些有关性别平等、地方服饰、地球的形状、身体与肉体(它们的主要罪孽)、生育的过程(产后的母亲是否需要涤罪的仪式)、天堂和地狱的实际地点和真正意义等的事实。我觉得,古代的人之所以喜欢让未来生命主宰正义,是因为那个年代的司法制度极其糟糕;现代人更乐于仰仗FBI(联邦调查局)迅速追查出假币的制造者并使他们受到惩罚。随着FBI工作效率的提高,地狱的重要性自然就降低了。甚至,当我们因为上帝不停地愤怒、渴望报复以及喜爱烤肉而改变想法的时候,对上帝本身的观念也随之改变。只要圣保罗谈及自然人和宗教人,他就拥有充分的理由。当他借用献祭的羔羊的概念时,他是在努力使他正义的思想与他那个时代的思想保持一致,断定此事的依据是,甚至像食人生番本人也去饮血一样,野蛮的上帝嗜看流血,嗜好饮血。说上帝造人永远是一个有效的宗教概念;说上帝用泥土造人,直接就将“外来的”因素加入宗教之中,那是因为早期人类没有能力利用进化的观点构想出具有无限吸引力的创造过程。基要主义者会将它称为字面意义上的、基要主义的泥土,而不是别的什么东西。这些就是怀特海德教授所谓的外来因素,一两千年以前阐述的宗教因此而顿然生色。

约翰·杜威对固定性表达了同样的观点,并得出了相同的结论。“在科学和工业中,不断变化的事实被人们普遍接受。而道德信仰、宗教信念和清晰有力的哲学信条则是建立在固定的观点之上的。”57“可以想象,目前宗教的萧条是与这样一个事实紧密相连的,那就是,因为它们沉重的历史负担,宗教现在阻止着宗教经验的品质达到自觉的高度。”他在那本重要的著作《普通信仰》中说道:“我指出,宗教中充满了各种信仰、实践和组织模式,它们促成并丰富了经验中的宗教因素,并体现出一种宗教赖以发展的文化形态。”58

密立根是健在的最虔诚的宗教人士之一。他认为有必要信仰有组织的宗教,并且是联合教会和公理会教会的成员。他同时区分宗教的基本要素及其赘生物。在讨论科学与宗教不必要的冲突时,他说:“那么,科学与宗教不能相容的怪念头——我们经常在一般的讨论中听到——是从哪里产生出来的呢?我再次认为,答案是明明白白的。我曾经明确解释过,在科学和宗教的基本要素之间显然不存在不相容性。但是,各种宗教,或宗教的各个分支,往往包含比这些基本要素更多的内容——比如耶稣的教导。”“……如我所想,在宗教的基本要素上滋生了又一个赘生物,它将我们引入所谓的科学与宗教冲突的核心……但是,在过去的两千年里,他(耶稣)的追随者,和他不同,在很多情况下将教义的说明赋予他的宗教的各个分支,这些说明充满了他们自己可悲的人性弱点。相比之下,两者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别,耶稣的教义说明才是真正神圣的。为何产生了这些人造的教义呢?不可否认,它们是由某些人或不同群体的人写成的,这些人为此目的聚集到一起——他们太没有创见,以至于他们之中很少有人能给人们留下对他们的持久记忆。现在,还有多少人知道和他们中的任何人曾经有联系的任何名字呢?在他们的教义中,经常会详细地反映出他们这些人关于宇宙或是上帝的了解程度或是无知程度——不管你更喜欢哪个措辞——二者均带有它们的时代特点。”59

爱因斯坦用两段话总结了他的宗教信仰。这两段话如同我读过的任何文字一样,非常接近于真正的宗教情感,一种完全虔敬的情感。

“我们可以经历的最美丽的事情就是神秘。它是所有真正艺术与科学的源泉。对这种情感很陌生的人,不再能停下来并怀着敬畏的心情对一切事物感到好奇和痴迷的人,实际上等同于死人:他的眼睛是闭上的。这种对生命奥秘的深刻见解,尽管带有一种令人毛骨悚然的感觉,却导致了宗教的兴起。了解到对我们来说深奥难懂的事物确实存在,并表现出最高的智慧和最光辉灿烂的美丽,而我们愚钝的天赋只能理解它们最简单的形式——这种了解,这种感觉,是真正虔敬的典型标志。在此意义上,只是在此意义上,我属于虔诚的宗教信仰人士之列。

“我无法想象出一个奖赏和惩罚自己创造的事物的上帝,他完全效仿我们自己的生活目的——简言之,一个只是反射人类弱点的上帝。我也无法相信,这个上帝肉体死去之后还能活着,尽管身体孱弱的人们怀着恐惧或荒谬的自负拥有这样的想法。能思索一下长存于永恒之中的有意识生命的奥秘,能反思一下我们只能模糊感知的奇特的宇宙结构,并且能谦卑地领会大自然显现的灵性中哪怕极微不足道的部分,对我来说这就足够了。”60

在对神圣真理的信仰与对真实世界法则的信仰之间存在的困惑产生出这样一种情况,按照怀特海德的说法,宗教“正在逐渐堕落成为美化舒适生活的体面的准则”,而不是人类的精神实现其最高目标的巨大力量源泉。今天,虔诚的人们支持教会,并不是因为他们相信或者充分思考过它的教义,而是因为他们容忍这些教义并情愿任其发展。克劳伦斯·戴伊是这样做的,而他的父亲也是这样做的,这就更意义重大了。戴伊的父亲为他的家人在教堂的专座付给教会五千美元,并情愿不去打扰那些教义,假如教会不来打扰他的话。不信教者对教会不会带来任何害处;带来害处的反而是那些所谓的“信仰者”,这是今日教会的窘境。

科学代表谦逊,代表虚心,代表质询精神;而今天的教会却代表对立,代表顽固和盲信,代表教条主义和对所有真理的占有,无论是世俗事物的真理还是神圣事物的真理。科学让人们质询,而教会让人们停止质询。但是,如果我们没有质询的自由,信仰自由的价值又会体现在哪里呢?无论在世俗王国还是在宗教王国,任何拒绝和反对质询精神的事物都将灭亡。

我希望用罗伯特·密立根的美妙语言作为结束语:“我本人相信,基本的宗教信仰是世界上最崇高的需求之一,并且我相信,美国能够或者愿意为世界进步所作的最大的贡献之一——比起我们为政府科学已经作的,或者能够作的任何贡献要大得多的贡献——将体现于为世界提供这样一个范本:一个国家的宗教生活如何能够睿智地、鼓舞人心地、虔敬地演化,完全脱离所有的非理性、迷信以及危害身心健康的感情主义。”61如果约翰·杜威的哲学能够成功并生根,如果美国人对现在的经验的信仰,对质询的实验方法的信仰,本身是真实的,也许,这种信仰真的会从现在起流传几个世纪。


四、三个伟大的宗教人物第十三章 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