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书 >
- 易经杂说 - 南怀瑾
孔老夫子的因果观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这四句话是中国文化的原则,大家要特别注意的,我们中国文化,东方文化,最喜欢讲因果报应。如果过去没有研究过《易经》,都以为这是佛家的思想,来自印度的,事实上中国、印度、东方文化都建立在因果报应基础上。由此我们了解,中国过去五千年文化思想的教育、政治、道德等的基础,都是建立在因果基础上,所以大家都怕不好的报应,乃至做官的人,要为子孙培养后福,都是怕因果。不过因果的问题是宗教哲学的大问题,在研究起来也是很好的一本书,一篇很好的博士学位的论文。佛家的因果,是讲本身的三世,即前生、现在及后世。中国儒家的因果讲祖宗、本身、子孙三代,就是根据《易经》这里来的。这也是一个历史哲学问题,尤其这几句话,我们都晓得用,知道是孔子的话,这是中国文化几千年来不变的,现在当然社会道德已发生了变动,但是据我个人仔细地观察研究,我们中国人年轻一代尽管怎么变,这个观念还是有,这是我们民族血统中的观念。
我们要注意“余庆”“余殃”的“余”字,余是剩下来的,余是有变化的,并不是一定报在本身,这是中国人对因果报应的看法,中国文化一切都建立在这因果报应上。由此看来,刘备在临死的时候,吩咐他儿子两句话:“毋以善小而不为,毋以恶小而为之。”以刘备这样一位枭雄,对自己的儿子作这样的教育,都是从中国旧文化来的观念,我们看历史传记,常常提到某某人的上代,做了如何如何的好事,所以某某人有此好结果。将来中西文化汇合以后如何演变?还不知道。不过据我所知,最近在美国,宗教的活动,自哈佛大学开始,已经有了转变,主张宗教不能分家,提出“宗教一家”的口号;其次,美国的一般学者、知识青年,也非常相信三世因果,所以中国人的家庭教育要注意,尤其现在为父母的人,教育下一代,为了国家民族文化,这个观念还是绝对不可忽视的。
下面孔子对于这个观念做了演绎,从此,也可以知道孔子为什么作《春秋》,写历史,历史的法则就在这里。
“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由辨之不早辨也。易曰:履霜坚冰至,盖言顺也。”
春秋战国的时候,孔子看到社会多么乱,孔子看见当时不孝不仁的人太多了,所以提倡孝、提倡仁。社会文化,像人吃的药一样,哪一种病流行,就倡用医哪一种病的药,假如这两天感冒流行,药店的感冒药就卖得多。大学里开课,社会需要什么人才,学校就开什么课程,教育就是这么个道理。所以我们看了四书五经很伤感,可见中国这个民族,可怕的一面是不孝、不仁、不义的太多,所以孔子提倡仁呀!义呀!孝呀!几千年来,有几个真孝、真仁、真义的?孔子这里就讲出了这另一面:“臣弑其君”,部下叛变干了主管的,“子弑其父”,儿子杀父亲的,春秋战国这类例子太多了,尤其是利害之间,兄弟姊妹之间,都是杀、抢什么的。“非一朝一夕之故”,不是突变来的,一个社会文化的演变也是其来有自。“其所由来者渐矣”,是渐进的,如同《易经》的法则,一爻一爻,慢慢变来的。根据《易经》孔子的这个道理,看我们近六十多年的历史肇因,乃可推到近百年以前,或远推到清朝中叶,从十九世纪开始,我们的社会一步一步演变到今天,对于今天的这个社会现象,有许多人看不惯,很难过,我觉得没有什么,这都是渐渐来的,不要怕,有时一个变动就变好了。“其道穷也”,现在已经差不多到这地步了,非回头不可。“由辨之不早辨也”,这是辩论的辩,也是辨别的辨,在家庭教育来讲,就是对一个孩子变坏,没有早看清楚;以历史来讲,就是不好好领导,不早辨别清楚,所以发生动乱,这也是讲历史哲学,也是社会史,也是文化发展史。譬如中国文化,为什么发展到现在一直要提倡自然科学?“其所由来者渐矣”,也是慢慢变来的,不要以为现在这个科学时代已到了顶点,但还是要变的,当然还有更新的科学时代出来。“易曰:履霜坚冰至,盖言顺也。”这解释引用初六爻的话说,学了《易经》,脚踏在地上发现降霜了,就知道冷天快要来了。到了春天,立春以后,气候一暖,夏天的衣服也要准备拿出来了,都有前因后果,这是中国文化主要的精神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