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

字数:2514

芸芸众生,茫茫世界,无论入世或出世的。一切宗教、哲学,乃至科学等,其最高目的,都是为了追求人生和宇宙的真理。但真理必是绝对的,真实不虚的,并且是可以由智慧而寻思求证得到的。因此世人才去探寻宗教的义理,追求哲学的睿思。我也曾经为此努力多年,涉猎得愈多,怀疑也因之愈甚。最后,终于在佛法里,解决了知识欲求的疑惑,才算心安理得。但佛经浩如烟海,初涉佛学,要求得佛法中心要领,实在无从着手。有条理,有系统,而且能够概括佛法精要的,只有《楞严经》,可算是一部综合佛法要领的经典。明儒推崇此经,曾有“自从一读《楞严》后,不看人间糟粕书”的颂词,其伟大价值可以概见。然因译者的文词古奥,使佛法义理,愈形晦涩,学者往往望而却步。多年以来,我一直期望有人把它译为语体,普利大众。为此每每鼓励朋辈,发愤为之。但以高明者既不屑为,要做的又力有未逮,这个期望遂始终没有实现。

避世东来,匆匆十一寒暑,其间曾开《楞严》讲席五次,愈觉此举的迫切需要。去年秋末的一个晚上,讲罢《楞严》,台湾大学助教徐玉标先生,与师范大学巫文芳同学,同在我斗室内闲谈,又讲到这个问题。他们希望我亲自动手译述,我说自己有三个心戒,所以迟延至今。第一,译述经文,不可冒昧恃才。尤其佛法,首先重在实证,不能但作学术思想来看。即或证得实相,又须仰仗文字以达意。所以古人对于此事,曾有一句名言,谓“依文解义,三世佛冤。离经一字,允为魔说。”如唐代宗时,一供奉谒慧宗国师,自云要注《思益经》。国师说:要注经必须会得佛意。他说:不会佛意,何以注经。国师就命侍者盛一碗水,中间放七粒米,碗面安一支箸,问他是什么意?他无语可对。国师说:你连老僧意都不会,何况佛意?由此可见注经的不易。我也唯恐佛头著粪,不敢率尔操觚。第二,从前受蜀中一前辈学者嘱咐云:人心世道,都由学术思想而转移。文字是表达学术思想的利器,可以利人,亦可以害人。聪明的思想,配合动人的文词,足可鼓舞视听,成名一时。但现在世界上邪说横行,思想紊乱,推原祸始,都是学术思想制造出来的。如果没有真知灼见,切勿只图一时快意,舞文弄墨。从此我对文字就非常戒惧,二十年来,无论处在何种境遇,总是只求浅修默行。中间一度,几乎完全摒弃文字而不用,至于胸无点墨之境。现在前人虽已作古,但言犹在耳,还是拳拳服膺,不敢孟浪。第三,向来处事习惯,既经决定方针,必竭全力以赴。自参究心宗以后,常觉行业不足。习静既久,耽嗜疏懒为乐。偶或动写作兴趣,就会想到德山说的:“穷诸玄辩,如一毫置于太虚。彻世机枢,似一滴投于巨壑。”便又默然搁笔了。徐巫二位听了,认为是搪塞的遁词,遂说但要我来口述,他们当下记录,以免我写作的麻烦。我想这样可以试而为之,就随便答应下来。起初是把每句文词意义,逐字逐句翻成白话,所以字斟句酌,不胜其烦。过了三天,萧正之先生来访,又谈到此事。他认为佛法被人误解,也正如其他宗教一样,病在不肯脱掉宗教神秘的色彩,所以不能学术化,大众化。不如撷取其精华,发挥其要义,比较容易使人了解。我同意他的意见,为切合时代的要求,就改了方式,但用语体来述说它的大义,而且尽可能纯粹保留原文字句的意义,糅合翻译和解释两种作用,定名为《楞严大义讲话》。而徐巫二位,因学校开学事忙,不能兼顾,我只有自己担起这副担子。起初预计三个月可以全部完成,不料日间忙于俗务和宾客酬应。必须到深夜更阑,方能灯前执笔。虽然每至连宵不寐,仍然拖到今年初夏,才得完成全稿。

每一事的成功,却须仰仗许多助缘。这本书的完成,也不外此例。当我写了一半的时候,杨管北居士闻知此事,即发心共同完成此一愿望,预定由他集资印出赠送,以广弘扬。对篇章编排方面,他并且提供了若干意见,这对于本书顺利问世,是一有力的助缘。刘世纶(叶曼)也立志襄助此事,在此半年期间,朝夕为之校阅原经和译稿,虽风雨而无阻。每因一字一句的斟酌,往返商量数次方定。虽值出国行期匆促,仍于百忙中竟成其事。其他如杨啸伊夫妇为之安排稿纸。韩长沂居士为之誊清全稿,查考注释,并自动发心负总校对之责。所以在印刷校对方面,我可以省却许多心力。有这许多自发的至诚,乃益增加我的努力。程沧波先生又为总阅原稿一遍,并为文跋其后,且提议改为今名,在此同志谢意。此外,去年秋间,张起钧教授赴美国华盛顿大学讲学之先,曾留赠名笔一枝,希望他返国之时,能够看到我一部著作。虽然没有写出如他所预期的那本书,但这本书的完成,曾数易其稿,都用这支笔来写成,也可说是不负其所望,故志之以为纪念。张翰书教授、朱亚贤居士、巫文芳小友、邵君圆舫、龚君健群,有的协助抄写,有的分神校阅,或多或少,都贡献过心力,并笔之以志胜缘之难得。萧天石、鲁宽缘两位居士,曾提议要附印原经,以便读者对照研究。但因印刷不便,所以未能依照他的雅教,谨致歉意。最后,接洽印刷事务,多蒙妙然、悟一两位法师的帮忙,感谢无量。

这本书的译述,只能算是一得之见,一家之言,不敢说是完全符合原经意旨。但开此风气之先,作为抛砖引玉。希望海内外积学有道之士,因此而有更完善的译本出现,以阐扬内典的精英,为新时代的明灯,庶可减少我狂妄的罪责。这诚是我薰香沐祷、衷心引领企望的。乃说偈曰:

白话出,楞严没。愿其不灭,故作此说。

为世明灯,照百千劫。无尽众生,同登觉阙。

一九六〇年(岁次庚子)孟秋南怀瑾记于台北

南怀瑾先生著述目录

  1. 禅海蠡测 (一九五五)

  2. 楞严大义今释 (一九六〇)

  3. 楞伽大义今释 (一九六五)

  4. 禅与道概论 (一九六八)

  5. 维摩精舍丛书 (一九七〇)

  6. 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 (一九七三)

  7. 禅话 (一九七三)

  8. 习禅录影 (一九七六)

  9. 论语别裁 (上) (一九七六)

  10. 论语别裁 (下) (一九七六)

  11. 新旧的一代 (一九七七)

  12. 定慧初修 (一九八三)

  13. 金粟轩诗词楹联诗话合编 (一九八四)

  14. 孟子旁通 (一九八四)

  15. 历史的经验 (一九八五)

  16. 道家密宗与东方神秘学 (一九八五)

  17. 习禅散记 (一九八六)

  18. 中国文化泛言 (原名“序集”) (一九八六)

  19. 一个学佛者的基本信念 (一九八六)

  20. 禅观正脉研究 (一九八六)

  21. 老子他说 (一九八七)

  22. 易经杂说 (一九八七)

  23. 中国佛教发展史略述 (一九八七)

  24. 中国道教发展史略述 (一九八七)

  25. 金粟轩纪年诗初集 (一九八七)

  26. 如何修证佛法 (一九八九)

  27. 易经系传别讲(上传) (一九九一)

  28. 易经系传别讲(下传) (一九九一)

  29. 圆觉经略说 (一九九二)

  30. 金刚经说什么 (一九九二)

  31. 药师经的济世观 (一九九五)

  32. 原本大学微言(上) (一九九八)

  33. 原本大学微言(下) (一九九八)

  34. 现代学佛者修证对话(上) (二〇〇三)

  35. 现代学佛者修证对话(下) (二〇〇四)

  36. 花雨满天 维摩说法(上下册) (二〇〇五)

  37. 庄子諵譁(上下册) (二〇〇六)

  38. 南怀瑾与彼得·圣吉 (二〇〇六)

  39. 南怀瑾讲演录二〇〇四—二〇〇六 (二〇〇七)

  40. 与国际跨领域领导人谈话 (二〇〇七)

  41. 人生的起点和终站 (二〇〇七)

  42. 答问青壮年参禅者 (二〇〇七)

  43. 小言黄帝内经与生命科学 (二〇〇八)

  44. 禅与生命的认知初讲 (二〇〇八)

  45. 漫谈中国文化 (二〇〇八)

  46. 我说参同契(上册) (二〇〇九)

  47. 我说参同契(中册) (二〇〇九)

  48. 我说参同契(下册) (二〇〇九)

  49. 老子他说续集 (二〇〇九)

  50. 列子臆说(上册) (二〇一〇)

  51. 列子臆说(中册) (二〇一〇)

  52. 列子臆说(下册) (二〇一〇)

  53. 孟子与公孙丑 (二〇一一)

  54. 瑜伽师地论 声闻地讲录(上册) (二〇一二)

  55. 瑜伽师地论 声闻地讲录(下册) (二〇一二)

  56. 廿一世纪初的前言后语(上册) (二〇一二)

  57. 廿一世纪初的前言后语(下册) (二〇一二)

  58. 孟子与离娄 (二〇一二)

  59. 孟子与万章 (二〇一二)

  60. 宗镜录略讲(卷一至五) (二〇一三至二〇一五)


跋楞严大义今释这是最后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