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书 >
- 禅海蠡测 - 南怀瑾 >
- 佛法与西洋哲学
希腊哲学初期心物之诤
希腊最古学者泰勒斯(Thales),即为“唯物论”者,史称其为米勒都(Miletus)学派之基石。彼认万有一切根源,发端于水,否认神为“造物主”。但承认世界有精神之存在,磁能吸铁,因磁最富于精神;且谓知识为固具,非外力所加附。其门人亚拿其孟特(Anaximander),以万有之根本为无限;无限之为物,充塞宇宙之间,既无一定性质,亦无一定界限。世界具体事物之形成,由于无定形之物质自身发冷发热,交互分化;先则为水,继复凝固而引导火气土之出现。一切万有,均生发于无限,终复归于无限。虽有消灭形成之过程,只如旧变为新,但不否认神之存在,唯神乃不参与世界之生灭;精神存在,同其师说。亚氏门人亚拿其孟斯(Anaximenes)放弃其师门之抽象物质论据,而以具体之物质空气,为万有之根本;谓人生与宇宙,皆假空气以维持其运行,空气之稀薄者变为火,浓厚者成风云水地,甚至谓神亦由空气所产生,但不直接否认神之存在;此皆为米利都学派哲学论说之特征,依违于心物二者之间,终不能化矛盾为统一;以现代科学进步之观点视之,不待辩而知其误矣。凡此诸说,与印度原有诸学派佛称为外道者,各家义理,大体甚为相近。
有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者,其立说不同于米利都学派之所云,更接近于近代之思想。如云:世界上无不动之实体,亦无不变之实体,万有一切,皆不断在变化和运动,固无片刻之停止;人生亦然,如火燃焰而复熄灭。所谓宇宙,即为生灭流转之过程,无始无终之大变化;如火灭而形现,形消复归于火。在此不断创造变化之世界中,所谓“固定”、“休止”、“存在”等等,仅为功能之幻觉耳。复谓事物都有内在矛盾而发生斗争,而又同时并存于统一之整体内,此种现象,不但为自然发展之根源,且亦为社会发展之根本,此皆为规律的,乃自身所固具,绝非神之所赋予,故云:“生即是死,壮即是弱,少即是老。”而复反对调和矛盾之说,以为唯有斗争力量,方能使物质世界存在和发展。赫氏为当时“唯物论”者之巨擘,其思想不惟影响于当时,且波及于后代,成为“辩证法”(Dialectic)之先导;此皆统一于“唯物论”,但亦认精神现象为万物之要素。
复有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者,为“数论”之创说者。其本人毕生无著述,唯门徒记载其理论,推崇备至,称之曰“神人”。彼谓万有根本,即是“数”,“数”乃抽象的,脱离一切感觉性,合理而支配整个世界。人能认识万物,即是认识“数”,盖万物由面而成,面由线成,线由点而成,“点”和“数”,即为物之起源。能谐和世界秩序之存在,皆基于“数”,人类社会生活亦然。对于“十”之一数,推崇备至,乃由“唯物论”(Materialism)而进入“唯心论”(Idealism)矣。其于矛盾斗争之说,则斥为无秩序而破坏均衡;故谓善之与恶,静之与动,凡矛盾事实,但为外表而非内在,矛盾乃彼此对立转化之现象耳。此派学说,影响亦巨,学者争趋其所立说,有相同于印度之“数论”,而犹不知点之从来,故于“数”之学,终未能臻化境。吾国古人,讲《易经》“理”、“象”、“数”之学者,亦以太极始于一画,一始于点,点之连接为线,为一阳之初爻;而一犹非太极之究竟,必须知乎“画前一卦”,方合于道矣;比之数论,较远胜矣。
及至埃利亚(Elea)学派诸人,则宣称一切存在,皆属于“静止”,本无矛盾可言,万有根本,为非感觉之物质,而为唯一“静止”不变不易之实在;其实在之特征,唯理性才为真知之渊源,一切多种变化,咸为感官之幻觉;彼依“唯心论”(Idealism)而诠释实在,但又否认“造物者”之存在,复否认矛盾与运动,以万物虽有运动,而每以一瞬间皆存在于空间一定之位置上,并未转移于他方,唯不在于原定之位置。即使运动存在,亦不外于感性;感性者,乃虚幻无常,自为变化耳;其思想已接近于“形而上”者,故黑格尔(Hegel)诋之为“消极辩证法”(Negative Dialect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