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前消息28期:马前卒工作室就无锡大桥倾覆事故采访同济大学教授石雪飞

字数:2644

2019年10月13日睡前消息文字版第28期

【睡前消息28期文稿】为了解释无锡立交桥事故,先回同济补课!

督工:

20年前我就在这里读书,事实证明,有一些事情是躲不过的,当年没学好的专业课现在都要补回来。前几天出了无锡的这个立交桥事故,我今天为了解释这个事件,专门回来请教我的老师。

石老师你好,这次无锡事故出了之后呢,我也尝试过自己去解释下,后来发现上学时候实在没学好,还得找你请教。就目前的情况看,无锡这次出事故,首要问题或者说直接原因应该还是超载,这样说问题不大吧?

石雪飞:

可能就是你比如说把把路面搞破坏了,或者是把桥面啊搞坏了,这个也是经常发生的,但是那样的破坏都是有一个很明显的征兆的,就是你看我不行的,不行的不行了,他一个就是比较长的过程。这个事故是瞬间出现的,因为梁断掉是有预兆的,而倾覆是没有预兆的。你要出现有预兆的破坏,你不要出现这个瞬间的这个破坏。

督工:

对于无锡这场事故,我观察了下网上的评论,基本观点有两种。一种体现了公众的恐惧心理,认为这么大的事故,施工设计人员总要承担一点责任。第二种观点和前一种针锋相对,认识到超载车辆的破坏性,认为全部原因都应该归结为超载。从纯粹的技术角度说,后一种观点的思考更深入,包含的工程知识也更多,我一开始也这么想。但是向石雪飞教授请教以后,我认识到并不能全面否定普通群众担心。但反对超载同时,我们也的确有可能避免这么惨痛的事故后果,增加的成本也不一定很多。

实际上在无锡这次事故之前,石教授就已经在关注类似的隐患,做了深入的研究。接下来我用尽量通俗的语言给大家解释一下石教授的研究成果。

石雪飞:

首先,立交桥出事故直接原因是超载没错。

从以前国内已经发生的那个事故来看,都是超载的。从正式的、有结果的那些个事故来看,是超载的,那么这次基本上可以判断超载是个直接的原因。

但是虽然超载会破坏桥梁,但是大多数过载破坏无论是把桥压弯了断掉,还是把局部的桥板压碎,制造一个缺口,都是一个渐变过程,局部过程,很少会一下子整体垮掉。这个破坏有小到大的过程,可以给附近的人一个逃生机会。

石雪飞:

从我们做设计的这样一个角度,这种状况是要避免的,要给人一个反应的过程,然后使用一些措施啊,你,或者从安全的角度去撤离啊什么的。你现在这样子一来就没办法挽救了。梁断掉是有预兆的,而倾覆是没有预兆的,那么从设计的策略的角度来看,应该是遇到超载,可能你今天超100吨,明天超120吨,但是我可以看到那个梁真的不行,马上人家就知道了。因为你超载以后,就有很多的路径让这个桥坏掉,要避免这种倾覆路径。

督工:

这次无锡的事故后果严重,原因又在于整个桥的上部结构掉下来了,像一座山砸到下层。但是石教授指出,上部结构掉下来虽然和超载有关系,但不一定是简单的失去重心,还有可能超载车辆还没有直接把桥的中心压到不可挽回的程度,在立交桥崩溃之前,往往有一个不断变形,重心越来越偏的过程。

石雪飞:

还没有到重心已经彻底过去的那个情况,还没到那个时候,就会出现这样的一个情况。

如果真的是一下就压翻了,上层建筑“咣”的一下砸下来那就没啥可说了,谁也不能和牛顿作对。但既然有这么一个滑动变形过程,说明事故还是有挽回余地的,成本不一定很大。现在最大的问题是,我们对这个变形过程研究不够,只考虑桥梁会不会直接翻倒,会不会压断,所以也就无从防范。从这个角度说,过去的桥梁设计是有一定遗憾。

你把最后坏的这个情况,把它找到以后,那么下面就可以去改进。但我们以前脑子里面只想这个东西,没想过会翻掉。

当然还有一种选择,就是彻底放弃这种单柱高架桥,至少放两个柱子,这样就算压断了也不会翻过去,如果只考虑桥梁力学计算,这当然没错。但桥梁是为交通服务的,桥下有交通路口的时候,多一根柱子就要遮到一块视野,就要挡住一条可能的转向车道,所以研究单柱立交桥的倒塌过程也很重要。

有好多情况在路口没办法实施这个东西,还想要搞,那又不能搬掉桥墩,对于桥倒下来的那个因素,在设计的时候要把它考虑进去。

其他险情:施工中一侧端支座脱空;运营中箱梁严重倾斜;运营中箱梁向曲线外侧移动。下面是这种情况的事故图。

设计策略:允许支座脱空,不允许稳定和强度失效。

力学依据:允许结构适用性失效,但保证安全性。

策略问题:需要考虑非线性效应,需要反应实际水平的难处荷载。

加固方案:梁端拼宽、疯转拉杆、更换抗拉支座、桥墩加宽、支座加重。不同加固方案适用条件不同,需根据实际情况选用。

总而言之,在反对超载的同时,我们也不能把全部希望寄托在交通执法上,现实中总有意外情况发生,如果能用不太大的成本,在这意外发生时拯救一些生命,就应该做相应的改进。

督工:

石雪飞教授团队在这方面的研究非常有价值,今天石教授还对以往的事故总结提出了一些建议。

那么他也有专家组、也有调查,政府也组织了调查,然后他调查的那些技术细节公布的很少,这样不利社会对问题的认识。

另外今天既然回到同济,见到了权威专家,我不能浪费这个好机会,趁机请教了一些观众感兴趣的桥梁相关问题。首先是刚刚发生了台湾省跨海大桥事故,石教授凭借丰富的经验给出了一个初步判断。

这是一座拱桥,靠拱桥受力,然后用吊杆拉住下面的桥面,吊杆的最下面容易积累雨水,把结构锈掉。对岸的施政机构很有可能维护工作没有做好,锈断了一根,这座桥的吊杆比较少,坏掉一根就会产生连锁反应,整个就断了。

这些年中国的桥越修越长,我学土木工程的时候,跨度1000米的大桥已经是超级工程,现在已经往2000米去了。所以我请教石教授,在现有条件下,大桥的长度的极限是多大?

石雪飞:

如果我们用目前的材料、目前的技术,不要去做太大的改变,斜拉桥可以做到一千五六百米,不需要做太大的技术突破。再往上做就需要很大的技术突破了。悬索桥可以做3000米,甚至做4000米、5000米,用目前的这个技术都是可以实现的。实际上为什么不做,就是经济性。意大利3300米跨度的悬索桥几十年前就设计出来了,他就是没钱。

督工:

我的下一个问题是,从纯技术角度考虑,现在桥梁工程进一步发展最大的限制是什么?石教授指出还是材料,现在计算能力已经不是大问题了,但需要应用碳纤维这种复合材料才能做出新的结构形式。

石雪飞:

能够替代钢和混凝土的材料就是这种合成纤维材料,这种材料已经在往土木工程行业渗透,但这种材料怎么能够在工程里面用好,现在还没有研究透。现在的建筑很大程度是钢材和混凝土决定的。古代的桥梁为什么多是石拱桥,这也是由石头的特性决定的。后来改成钢筋混凝土,就变成我们看到的样子了。用了新材料后建筑会造成什么样,后面再慢慢看。

督工:

大多数观众应该是在b站看这一期涉睡前消息,很巧我在b站也发现了石雪飞教授的教学视频,大家如果对桥梁工程感兴趣,可以去学习一下,内容深刻,学习门槛很低。我也问了石教授自己对b站的看法。

石教授你平时用b站或者其他的这种视频平台吗?

石雪飞:

我偶尔看,但没有去注册,我就是点链接看视频。

督工:

我在B站做新闻,也欢迎你去关注一下,因为确实是有很多人已经在B站看你桥梁工程了。

石雪飞:

那我要看看去。

督工:

你可以问一下你的哪个学生把你传到B站的?

石雪飞:

哈——哈——,对——对——,淘宝上面也有,他们把我上课的视频剪成一段一段的,在淘宝上卖,我气得要命,5毛钱一段。哈哈哈……

督工:

B站是不要钱的……

石雪飞:

哈哈哈……B站不要钱的,哈哈……


27香港,会走到要靠全国补贴养活的那一天吗?29没有“淮海省”,徐州还是有当“省会”的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