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前消息22期:一块钱看病国家省钱,彩色胶卷技术超苏,外蒙船队,不建设不环保,男女择偶观

字数:4776

2019年9月24日睡前消息文字版第22期

【睡前消息22期文稿】中国在浙江沿岸救下了一条触礁的……蒙古船?!

补贴基层医院,国家更省钱

《“广东医改经验”走向全国》

9月10日国家卫建委在广州市花都区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县级医改典型经验》,重点是花都区农村的一元钱看病案例。花都区农民一块钱看病,是谁替他们出钱的呢?

可以说是国家出钱,也可以说谁都没出钱。说是国家出钱,是因为从财政上看,的确是政府补贴农民。60年代毛主席号召全国搞赤脚医生,当时的花县(后来花都区)也搞了自己的基层集体医疗,到了21世纪,还有几个富裕的村子保持赤脚医生时代的村级医疗站。

2007年花都区卫生局调查了两个有医疗站的村,把过去三年的账本翻出来看,发现人均门诊费用才32块。花都区户籍人口70多万,常住人口100万出头,就算政府补贴所有人,也就是每年三千万。所以从2008年开始,花都区试点农村卫生战免费治病。村民无论看什么病,门诊只需要付一块钱挂号费,如果需要注射,再交一块钱注射费,其他药品和检查都免费,所以我说账面上是国家出钱。

但是,这个政策实际上是给国家省钱,因为看病一块钱,农民无论穷富都敢看病了,身体不舒服就检查,不会小病拖成大病再去医院。现在农民本来有一个政府保底的新农合保险,生了大病虽然不是全额报销,但最低额度也要报销20%手术费。县级医院一般报销30%到40%。手术报销费用如果能稍微减少一点,每年的3000万门诊费根本不值一提。

事实证明,农民花不掉每年三千万。从2008年开始到今年六月,花都区享受“一元钱看病”的农民总共1055万人次,政府花了1.7亿,平均每次17元。现在华都区的农民区内就诊率90%,表面上看花都区多拿了一笔补贴,实际上通过减少大病做手术,政府省了一大笔医保开支,还增加了很多交所得税的劳动力,所以我说“一块钱看病”谁也没出钱,甚至还赚钱,是一个双赢的好事。

国家希望基层门诊解决大多数的问题,但是农民会信任村级的医生吗?

华都区就在广州市区边上,距离广州市区几十公里。如果村级医生和全国大多数地方一样不靠谱,就算免费,他们也不会用。所以除了前面说的十年1.7亿,花都区另外还有一笔拨款,用来提高基层医疗水平,最直接的方式就是给村医加工资加设备。

2009年花都区把乡村卫生站合并到镇卫生院,淘汰一批低水平村医,然后加工资。2010年花都区花山镇卫生院职工平均收入6.8万,2015年平均11万,去年25.4万。这个收入对正规医学院毕业生很有诱惑力,所以能聘一批高水平的医生来卫生院。

既然拿了高工资,医生到了卫生院就不能留在镇上,都要轮岗驻村,一半以上的时间在村里。这些所有的轮岗都不耽误医生评职称,所以医生能接受去基层。



花都区医疗结构如下

           / 花都区人民医院\
          /         \
         / 机构、资产、业务 \
        /  人事、医保资金   \
       /   “五个统一”     \
      /              \
    一家--------------------6个镇、街
  二级医院                  医疗卫生机构



现在花都区差不多60%的医生有本科学历,甚至还有博士、硕士到卫生院工作。农民能在身边找正规医生免费看小病,当然不会跑很远去大医院看病。

既然花都区的改革经验这么好,这个经验能不能推广到全国呢?

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这是迟早的事情,不然医保肯定要破产。欧洲成熟的工业化国家都想尽办法加强基层医疗机构,比如说英国卫生服务体系,只花了10%的经费就在基层解决90%病人的问题。

中国现在大多数地区的居民根本就不信任基层诊所,只要家里有点存款,或者医保能覆盖,随便一点小病也要去大医院。国家提出的阶段性目标是把50%的病人留在基层,说明实际数字远远小于50%。在这么可怕的比例下,之所以医保还没有破产,完全是因为现在年轻人多。但这一代年轻人迟早也会老,所以花都模式必然要向全国推广。

但是花都模式虽然能省钱,但初期投入还是很大。睡前消息第一期,我们报过河南村医集体辞职的新闻,每个医生每年两三万的政府补贴都没法落实,肯定拿不出一年20多万的工资。医生待遇上不去,基层就留不住医生,留不住病人。

另外花都模式省钱省的是未来的钱,投入要消耗眼下的财政。现在县长和书记的平均任期都是三年多一点,两年就要考核政绩,不是升就是退。在这套体制下,让他们为十几年后的财政平衡做打算,需要设计一套新型的激励体制。

最后,世界上所有的事情都有两面。“一块钱看病”意味着个人不用出钱,但也意味着交出选择自由。这几年花都区的干部接受过很多次采访,都说下一步的改革方向就是加强双向转诊。所谓双向转诊,就是医生认为你的病需要大医院处理就往上送,医生认为你的病需要回到卫生所处理,你就必须回去,否则医保不报销。有钱人要是不喜欢被别人安排,可以自己出钱去高价的私立医院。

总而言之,世界上任何医保都不可能兼顾自由和便宜。普通人最大的福利就是医保制度不破产,而不是努力去协和医院排队和号贩子抢号。所以我们应该鼓励大多数地区也试试花都医保模式。

中国彩色胶卷的来源

9月17日,为了庆祝中苏建交70周年,俄罗斯国家电视播放了纪录片《中国的重生》,公布了很多关于新中国成立的苏联档案镜头,并且首次放出了开国大典的彩色画面。在我的印象中,解放前所有的电影都是黑白的,开国大典是中国最早的彩色视频。这个印象对吗?

严格说解放前的中国也有彩色视频,比如说1947年挪威传教士在中国用掉了一卷彩色胶卷,拍中国人日常生活。1948年摄影师说服梅兰芳主演了一场京剧,用彩色胶片记录下来。但是解放前的确很难找到更多的彩色电影了,因为在当时的世界上,彩色电影胶片是非常少见的东西。

胶卷是精密的化工产品,美国在1930年左右才开始批量生产。1935年左右德国也掌握了制造彩色胶卷的技术,当时就这么两个国家能拍彩色电影。接下来马上打世界大战,胶卷是重要的战争资源,中国肯定拿不到。1945年世界大战打完,美国的剩余物资卖出来,中国才能够留下一点彩色视频。

但是前面说的两个视频,挪威传教士主要在陕西小镇安康活动,没有怎么拍中国的主要地区。京剧电影冲洗的很烂,颜色错误、人物模糊,梅兰芳看了样片以后差点禁止播放。至于其他的彩色镜头,加起来没几分钟。所以中国人看历史纪录片,往往觉得解放前的世界都是黑白的,毛主席在天安门上一挥手,世界就变成彩色了。

开国大典以后,中国大多数重大事件都有了彩色的视频记录,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前面说了,二战前美国和德国垄断了彩色胶卷技术,开国大典的彩色视频也和二战结果有关。德国战败以后被分块占领,苏联控制了1/3地区,也就是东德。和西德相比,东德总体上工业落后,但是恰好包括了光学工业最发达的莱比西、德勒斯顿地区。比如说德累斯顿的蔡司工厂,曾经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照相机生产中心。1936年德国化工巨头艾克法在莱比锡附近的沃尔芬镇建成了彩色胶卷工厂,造出了德国第一批彩色交卷。

战争期间沃尔芬基本没有受到什么破坏,1945年4月20美军占领了完整的工厂。美国知道这里按协议要交给苏联,所以拿走了所有重要文件和原材料,包括专利、配方、特殊的化学试剂和稀有金属,主要工程师也尽量带走,这都给了美国企业。

苏联军队进驻的时候,这里只留下生产机器和工人,但是有总比没有好,所以苏联人把剩下的东西打包带走,到乌克兰重新建了一个彩色胶卷工厂。1949年建国前后,苏联人带这家工厂的产品来中国,中国境内第一次出现批量的彩色胶卷,所以开关大典和后期的解放战争有彩色视频。

建国后苏联继续给中国供应彩色胶卷,1953年中国拍摄了第一部比较满意的彩色电影,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同时苏联把德国技术再拿出来,帮中国建立摄影工业,在保定成立了化工部第一胶片厂,也就是后来的乐凯胶卷,苏联自己搞不定的地方,又让东德工程师来帮忙。

70年代以前乐凯主要做军用产品,到了1980年中国开始用国产的电影胶卷拍商业电影。1986年乐凯胶卷民用技术成熟了,一部分技术已经反过来超过了苏联和东德,比如说民用电影胶片技术就可以拿去和东德做交易,换到了计算机磁带技术。

90年代我开始用照相机的时候,乐凯是世界三大商业胶卷公司之一,当时苏联虽然没解体,但彩色胶卷工业已经可以忽略了。从这个角度看,苏联的东欧体系垮掉也有必然性,产业升级太慢。

天津有个蒙古海事办事处

最后一个新闻,东海救助局公众号9月21日消息,蒙古籍集装箱船在浙江省沿岸触礁,中国救助船只及时抵达,全部15名船员安全脱险。蒙古海军是著名的网络段子,海上为什么真的会有蒙古国的轮船呢?

19世纪的时候帝国主义强国都是沿海国家,都有强大的海军。内陆国家不是殖民地,就是附庸国,没人关心他们的权利。二战以后美苏两个国家虽然也搞霸权,但是比过去的英法德文明不少,起码面子上照顾弱小国家,所以国际公约开始给内陆国家一些善意。

1958年的《日内瓦公海公约》规定公海对所有国家开放,沿海国家应该通过公平的交易让内陆国进入海洋,允许内陆国建立自己的船队。1982年的《国际海洋法公约》最终确认,内陆国也有权注册本国国籍的船只,各国都必须承认。

所以蒙古国以乌兰巴托作为船籍港建立了自己的团队,中国允许蒙古在天津设置一个海事办事处,蒙古籍轮船就是这么来的。不过实际上蒙古没有多少船,挂蒙古籍的船一般都是为了做生意挂方便旗的外国船。

不建工程也保护不了环境

今天新闻到此结束,接下来我们回顾下观众评论。9月15日第19.5期睡前消息,介绍了今年正在进行的三个重大水利工程,这些水地工程不仅能防洪发电,还彻底改变了中国的地理面貌。一部分观众因此提问,想知道他们在环境方面的影响。督工你能回应一下吗?

对于这个问题,我承认,重大水利工程肯定会改变地球环境,而且不一定都能事先预见到所有破坏。但是很多时候我们不仅要考虑发展的风险,还要考虑不发展的风险。发展错了,环境可能会威胁人类的生存,但是停下来保持现状也未必是安全。比如说19.5期睡前消息介绍的第一个工程是陕西东庄大坝,改变了泾渭分明这句成语。

过去几千年泾河渭河之所以交替浑浊,就是因为人类开发了整个黄河流域,农业和牧业制造了水土流失。泾河渭河里面的泥沙,乃至整条黄河的黄色,就是人类把土壤的表情推到了大海里。

这个问题不仅仅是中国一个国家的问题,而是全世界的问题。无论农业技术怎么改善,无论我们是用刀耕火种还是用拖拉机,只要我们耕地、除草、灌溉,土壤流失的速度就一定比自然生成要快。

我之前为了在知乎回答问题,读过环境地质学的教材,发现大多数耕地的破坏速度是土壤产生速度的十倍,最好的情况下也有三倍。地质运动制造一毫米的土壤需要十几年,我们最多一年就能磨损一毫米土壤。这引出了一个非常恐怖的结论,就是农业文明必然灭亡,就算人类男工女织混上几万年,最后也必然因为土壤耗尽而灭绝。注意我说的是灭绝,不是退回原始社会,因为土壤都沉在海底,石头山上养不活羚羊,人类不可能靠打猎生存下去。如果眼下的工业化失败,我们几乎没有第二次进化出文明社会的机会。

实际上人类也不可能在农业时代混几万年,因为发达农业社会需要大量的柴草,制造水土流失的速度非常快。我小时候,家里没有媒炉子的农民还用耙子挖干草烧火,1949年中国森林覆盖率8%,是中国历史上的最低点。刚建国的时候中国5.5亿人口,没有拖拉机,但是已经毁掉了黄土高原的全部植被,每年流失一厘米的土层。

周文王时期,周国的根据地岐山周原是平坦的高地,3000年后的今天,黄土沟密度是当年的五倍,周原整体上已经被土沟切割成一片丘陵了。如果不是工业化开煤矿拯救环境,陕西很多县的耕地可能已经变成泥石流,中国现在未必能够养活5亿人口。

所以从人类学会放火烧荒的那天起,在环境上就没有回头路可以走了,倒退、甚至停下来的结果都是死。所以尽管我非常支持给大型工程做环境评价,也非常担心气候变化问题,但我还是支持生产力快速发展。最起码从土壤学的角度说,将来人们应该放弃耕地,盖一大片楼房,搞立体农场。每一层都用核聚变的能源安装太阳灯,才能用最小的破坏解决粮食问题。也有可能将来根本用不着光合作用就能生产的食品,但这也是生产力进步的结果,不是停在农业时代能解决的问题。

所以如果评价大型工程的环境影响,要求零破坏,这是一个错误的标准,正确的思路是用较小的破坏换取生产力进步。

社会应该改变性别的刻板印象

9月20日第21期睡前消息第一个话题就是男女区别化教育。下面有一位朋友留言,说要为男生争取涂防晒霜的权利。督工你赞同这个权利吗?

我不涂防晒霜,但是我非常喜欢“涂防晒霜不被嘲笑的权利”,也喜欢在上海的夏天打伞的权利。这位朋友的评论非常准确的抓住了上一期的重点,就是性别歧视不仅仅会伤害女性,也会伤害男性。医学研究已经证明皮肤癌和暴晒直接相关,嘲笑男性防晒就是潜在的谋杀。


男女择偶社会阶层图


    上层女性····上层男性
          /
         /
    中层女性/   中层男性
          /
         /
    中层女性/   中层男性
          /
         /
    下层女性/···下层男性


又比如说现在的社会通行观念是男性做家里的经济支柱,绝大多数婚姻都是男性的收入更高,结果男性倾向于和低收入女性结婚,女性倾向于和高收入男性结婚。大家看上面示意图,一旦男女收入水平接近,即便性别比例很平衡,也会有大量的剩男剩女出现,穷汉子和富妹子找不到合适的伴侣,也坚决不肯相互将就,这就是传统性别观念同时伤害男女双方的例子。

大家经常听说“过劳死”,十个案例起码有八个是男性,这很大程度就是男性为了恢复婚姻平衡,强行追求收入压倒女性的结果。希望睡前消息的观众不要被固有的传统观念伤害,遇到高收入的女友要高兴,喜欢上低工资的男生也不要随便放弃。


21坏校长让女孩织毛衣,文化枷锁玩具难作,21世纪奴隶制23尼罗河流域人口爆炸,词典APP应免费,基因技术要稳进,青少年体质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