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前消息104期:别放过鲍毓明,更别忘了还会有更多“鲍毓明”
2020年4月19日睡前消息文字版第104期
【睡前消息104】别放过鲍毓明,更别忘了还会有更多“鲍毓明”
大家好,2020年4月19日星期日,欢迎收看104期时间消息。上一期节目最后不小心说了周五再见,那我只能穿旧衣服上来做节目。请静静介绍新闻。
本周最热的新闻应该是鲍毓明性侵案,财新写文章找出很多细节问题替他辩解。4月13日,最高检察院和公安部联合派出督导组去山东调查案情。督工你对这件事情怎么评价?
虽然很多细节问题还可以争论,但是基本事实很清楚。一个比较富裕的中年中产阶级从底层找了一个小女孩,利用自己的年龄、阅历、财产优势,把她限制在自己定义的空间里成长,在肉体和心理两方面长期占有这个女孩,等于把她变成了宠物,行为性质突破了社会底线。
之所以鲍毓明现在还没有得到法律制裁,反而不断向媒体公布一些所谓交往细节进行反击。一个原因是鲍毓明的职业是法律顾问,他早在女孩还小的时候就精心设计了整个犯罪程序,消灭了大多数不利证据,避开了很多能给他定罪的程序问题。
比如说一方面他以收养的名义把女孩带回家,另一方面坚决否认法律上存在收养关系,就是因为法律规定养父对养女有额外的责任,不能借口女方自愿来掩盖事实上的强迫,过了14岁也不行。
最高检向基层派督导组,可能不仅仅是督导工作,还要派出法律专家在程序上打破鲍毓明的防线。
另外,前些年基层司法机关办事粗暴,为了自己方便忽视证据和程序正义的事情的确不少,已经激发了很大的民怨。所以在鲍毓明案子上,基层司法机关一旦发现证据比较模糊,女方的态度也不坚决以后,的确没有多少积极性再深入调查。
一直到最近几天,鲍毓明还觉得自己有防守空间,依然在连续释放之前准备的脱罪资料,看来是打算再制造一次财新辩护事件。
但是眼下最高检已经提前介入,全面搜集证据。我相信司法机关总能找到合适的角度来起诉鲍毓明,不用担心他逃脱惩罚,这里就不再继续设想怎么对付他了,我更关心以后怎么避免类似的事情。
除了鲍毓明这样的人主观意愿不良,还有什么其他原因导致了类似的犯罪呢?
这个事件中,小女孩之所以连续五年被控制,原因是鲍毓明充分利用了自己对未成年人的心理优势,给女孩制造了一个心理学意义上的笼子,而不是实体笼子。
现在女孩虽然要指控他,但心智依然不成熟,甚至做不到坚持作证,长大以后的心理创伤也会很严重。所以有两方面的问题值得关注,一是如何避免鲍毓明这种人有机会对小孩子发动心理攻势,二是如何提高小孩子对类似心理控制的抵抗力。
这里我先说第一个问题。一个外来的成年人能直接对未成年人连续发动心理攻势,最直接的原因就是父母不负责任,不关心子女的心理状况,允许未成年人把自己暴露在社会经验丰富的中年人前面。
具体到这起案件,小女孩的妈妈已经不是不负责任的问题了,根本就是送货上门,亲手把女儿卖了。她非常清楚把女儿送到鲍毓明这边会产生什么后果。
后来小女孩几次报案都被鲍毓明软硬兼施带回去,亲生母亲不坚决支持起诉也是重要原因。
当然我承认眼下的法律不可能去惩罚这个不合格的母亲,因为我不能指望女孩指控自己的母亲,也不能要求一个人证明自己的母亲有罪。中国还有很多类似的案件,只要不是父母直接出手侵犯未成年人权利,一般没法直接制裁。上次豫章书院的事情闹得这么大,送孩子去受虐待的父母也没有法律责任。
但是刑法不能惩罚父母,并不是说应该什么都不做,我们必须要用其他合法的手段来制约父母的无限权力,否则还会不断发生类似的事情。
所以还是我反复提到的问题,社会化抚养要加强了,政府随时要做好剥夺一部分父母抚养权的准备,或者至少是剥夺某些父母的一部分抚养权。
很多人听到我说社会化抚养,首先会想到警察敲门抢孩子的场景,我不排除会发生类似的极端情况,因为父母直接虐待孩子到死的情况也不少。但是大多数情况下,加强社化抚养,意味着社区人员定期到有孩子的家庭访问,学校安排专门的心理辅导老师观察学生的日常活动,选择不正常的学生谈话,发现异常情况立刻上报。然后政府派人来该批评的批评,暂时解决不了问题,就暂时把父母和孩子隔开。只有在有直接人身伤害可能性的时候,才需要叫警察。
孩子是未成年的公民,和父母一样都受政府保护,政府不一定要惩罚不合格的父母,但必须有一套机制,保证未成年人成长环境有下限。
更进一步说,很多父母的表现不合格,原因并不是主观上邪恶或者偷懒,而是因为能力不足,政府必须补齐这部分能力缺口。
现在的中国儿童十几年以后要找个父母不一定理解的工作来谋生,要面对一个14亿人口的陌生人社会,要在新科技浪潮的冲击中找到自己的人生价值。很多父母自己都对生活迷茫,所以在培养孩子方面竭尽全力也是做不好的,需要政府来帮忙。
尤其是对于底层农村人口来说,定娃娃亲,用子女换亲,送掉自己多生的孩子,借腹生子,守高额彩礼来养老,都是刚刚发生过的现实,是几千年来的正常生活。很多人还不适应一个健康女性只要愿意工作就能正常谋生独立设计未来的社会。
在家庭经济有困难的情况下,把十几岁的女儿预定给一个貌似很善良的有钱人当妻子,对于某些人来说,很有可能是一个非常符合传统也符合“常识”的选项。
去年11月8日第39期睡前消息,我分析豫章书院问题时候说,一部分家长自己当年没有接触过类似于手机游戏的诱惑,连自己的打麻将和酗酒都戒不掉,不知道怎么让下一代积极生活。所以会打开百度,从第一页选择离自己最近的诫网瘾学校,这也是鲍毓明能直接介入小女孩生活的原因。
所以说现在最不合理的问题是父母拥有对儿童生活的绝对控制权,在某些方面要限制,其他方面也要监管,不能他们想把孩子送到哪里就送到哪里,政府要监督,更要给没能力的父母提供一个底线替代方案。
之前督工你也说过类似的方案,很多人担心社会化抚养有虐待和侵犯儿童权利的问题,督工你觉得怎么来解决呢?
政府做任何事都可能出问题,比如说这次鲍毓明事件,基层司法机构就有问题,连公安局和检察院都不一定可靠,担心社会化抚养出问题是一种合理的想法。
但是社会化抚养无论交给哪个单位负责,都不会是一个完全独立的机构,更不会是不受监督的黑箱机构,内部也会有自己的管理规范。父母虽然被剥夺了一部分抚养权,但一定会保留全面的监督权,随时获取抚养信息,不满意就起诉或者举报。
不合格的工作人员会蹲监狱,不合格的父母却一般不受惩罚,所以加强社会化抚养给孩子带来的风险,一定会比现在的社会要少,这就是进步。
现在我们搞义务教育,在不放假的时候强制要求每个家庭送孩子去学校,已经是一定程度的社会化抚养了。
很多案例都证明,学生的家庭也的确对学校做出了有效监督,而且往往是过度监督。将来的加强的社会化抚养也一样,因为社会化抚养不是要完全消灭父母的权利,如果父母不滥用暴力,就算社区带走孩子,和孩子接触最多的人也必然是孩子的父母,只是不让他们完全支配孩子的生活而已。
如果你不相信父母的监督能力,认为在频繁接触的情况下,父母都发现不了孩子的异常,那这样的父母本来也养不好孩子。
加强社会化抚养不一定能带来完美的成长环境,但一定会带来更好的未来。
其实我并不认为社会化抚养一定比家庭抚养要强,但我认为不能用一个缺乏监督的黑箱体制来保护公民权利。未成年人也是公民,我们会质疑不透明的抚养机构能不能善待他们,所以我也反对家庭抚养黑箱化,要让专业人员有权利调查孩子的成长状态,避免孩子被自己的亲生父母送给鲍毓明。
督工你前面说,除了避免让小孩子遇到鲍毓明,还要让未成年人能抵抗鲍毓明这种人的心理攻势。这有什么办法吗?
鲍毓明事件说明,我们的教育内容是有欠缺的。在这次事件爆发之前,警方已经好几次介入鲍毓明和女孩的关系了。鲍毓明在警方介入以后,不用暴力也能把女孩带回去,首要原因肯定是他成功地让未成年人对自己产生依恋心理,但是另外一个原因也不能忽视,就是鲍毓明充分利用了自上而下的阶级优势,给一个底层原生家庭的女孩描述了一个做富太太的未来,吹了一个灰姑娘和王子的神话。
这个神话还不是鲍毓明一个人吹出来的,当代大量的文艺作品、影视作品都在向成年人和未成年人灌输类似的价值观。这些文艺作品现代背景还好,起码不敢说儿童,换成古代背景宫斗小说,往往连年龄都不避讳。
在这种情况下,教育必须承担起价值观纠偏的责任,既承认眼下有一个矛盾尖锐的阶级社会,又能超越阶级社会的现实,鼓励孩子长大后不追求依附性富裕生活。
网上有一个著名的段子,就是说女儿要“富养”,免得长大被人骗。这虽然也是小资产阶级家庭扭曲的价值观,但至少说明了一个问题,就是对未成年人来说,突然出现的财富是有冲击力的,的确有可能扭曲世界观。
如果我们希望下一代中国人能做到人格独立,就必须加强教育,精神上要做到普遍“富养”,否则看起来富裕又善良的大叔很容易把孩子骗到自己的故事里。
我有个朋友就和我说过,西部某个城市的同性恋局长经常开车到中学去骗学生,用精致富裕的生活来掩盖性侵犯,这年头不要以为是男生就安全。
当然这些扭曲思想的文艺作品也不是凭空出现的。鲍毓明之所以能利用阶级差距制造心理优势,让女孩服从自己,甚至还让很多媒体帮忙论证合理性,就是因为社会上类似的阶级压迫合法,也符合很多人的道德。
只要社会上普遍存在对上层社会财富的崇拜,只要微博上还有很多姑娘见到王思聪就喊老公,见到马云就喊爸爸,财新这种辩护就必然有读者。
财新网是资本主义秩序的倡导者和保卫者,财新的特稿为鲍毓明辩护,与其说是挑战法律,不如说是体现了阶级意识形态。考虑到中国现状,财新网鼓吹的某些政策是有合理性和进步性的,但恰恰是因为考虑了中国现状,我们已经有能力提供一定水平的社会化抚养,保证未成年人有一个底线水平的独立生活起点,我必须说,财新网写鲍毓明的稿子属于堕落的保守主义。
这不是法律问题,而是阶级意识形态问题,是社会进步方向的定义权问题。
督工,你建议加强社会化抚养,让政府聘请更多的专业人员家访,让政府提供更多的寄宿制学校,雇佣更多的生活老师和保育员。每次提到类似的方案,都会有人说花钱太多。督工,你觉得钱应该从哪里来呢?
改变现有秩序肯定是要花钱的,但我这个人的本性就是钻到钱眼里谈问题,我从来不会直说花钱能得到什么好处,还要论证花钱花得值,能赚回更多的钱。
作为一个小学生的父亲,我认为现在的家庭教育矛盾不仅仅是父母做错了事或者没能力抚养,还有个低效率的问题。父母可以独立教育孩子、辅导孩子,引导孩子成长,但就算做得再好,这也是一对一甚至是多对一的抚养。很多家庭几个老人加一个成年人不工作,专门照顾一个孩子,希望孩子能身心健康,还能提升家庭的阶级地位,结果是精疲力竭,也未必能达到满意的结果。
我的大学同学微信群经常看到有人担心孩子考不上同一层次的学校,讨论应该在哪方面加强家庭教育?焦虑到睡不着觉,这都是企图用手工业来完成工业化的任务。
国家加强社会化抚养,当然要多雇很多生活老师和心理辅导员,要多建宿舍。但无论花多少钱,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来看,也是用一个老师去负责几个十几个孩子,比家庭教育的效率要高很多。
现在中国有上千万留守儿童,还有上千万家长企图用辞职的方式来加强家庭教育。安徽著名的毛坦厂培训班,所有高中生加起来也就2万人,附近居住的专职陪读家长就1万多,这意味着巨大的劳动力浪费。
如果国家能稍微多付一点责任,让家长可以随时放心的把孩子放在学校食宿,再加强一些接送校车,中国立刻就能增加几百万甚至上千万劳动力,他们创造的财富交的税很容易就能平衡加强社化抚养的开支,这是一个赚钱的买卖。
鲍毓明事件引发关注以后,很多网民发现知乎和腾讯等社交工具存在大量的“送养”信息,有贩卖儿童滥用抚养权的嫌疑,这些网站紧急删除了一波。但是从这几天新闻来看,类似的送养收养信息继续存在,甚至有恢复性增长。督工你怎么看这种现象?
社会真有需求的时候,靠删帖是解决不了问题的。我们不排除某些父母是真的要卖孩子赚一笔钱,甚至有二手人贩子在询价。但客观上的确有很多人是单亲妈妈,是经济困难的父母,是自己生病丧失工作能力的人,他们希望孩子获得正常的成长环境,至少不要被自己的生活拖累。
现在社会的主流价值观是中产阶级的价值观,很多人因此觉得孩子如果因为自己而失去上升为中产的机会,还不如不生不养。所以一方面生育率下降,另一方面某些人如果生出来无力抚养,就想送掉,这就是为什么“收养”信息删掉了还会再出现。
河南电视台采访反拐卖儿童志愿者,也证实了很多父母的确是主动要送养孩子。
在鲍毓明事件中,小女孩的妈妈当然不是个合格母亲,但也不是对女儿完全冷漠。她恰恰是接受了一部分社会主流价值观,希望女儿能通过这种畸形方式脱离底层社会,所以才无视了鲍毓明的一部分变态行为。
家长既然有类似的需求,正常的国家不可能用暴力压制,而是应该主动解决这些问题,否则鲍毓明这样的人就会趁虚而入。
对于有送养需求的家庭,国家如果解决不了他们的贫穷问题,解决不了国家文化水平低的问题,至少可以提供一部分社会化抚养援助,给孩子提供合格的食宿心理辅导,让家长不至于总想着把孩子送给陌生人。
社会化抚养也许会打破一些家庭的秩序,但是更多的情况下,社会化抚养是保卫家庭正常秩序的工具,对于底层社会来说这一点尤其重要,这就是我们社会应该证明社会主义性质的地方。
很多社会学研究都证明,家庭暴力虐待倾向都是可以通过家长的行为代际遗传的。如果我们现在不为社会化抚养出钱,再过30年就会在下一代家庭看到更多的严重问题。我们不能总是在出问题的时候喊大喊杀,要惩罚责任人。我们不能说到预防问题就不肯花钱,说家庭教育是别人自己的事情。
我们现在同情被鲍毓明侵害的小女孩,但也要看到这种扭曲家庭培养的孩子,将来有更高的概率去虐待下一代,对自己的子女不负责任。
所以社会化抚养不仅仅是眼下可以省出更多的劳动力,也是为将来省钱。
最后一个问题,社会化抚养也许可以节约很多父母的时间,让他们参与到更多的全职工作中,创造社会财富。但这也相应减少了父母和孩子相处的时间,很多人担心这是为了效率而损失亲情。督工你怎么看?
担心这一点的人多半是没带过孩子的。农业社会全家都在一起生活劳动,我没有看到多少家庭亲情浓厚,反而看到家庭矛盾是现在的十倍,经常因为家产和赡养问题打架。
现代社会意义上的亲情也不是因为父母给孩子提供吃穿,给她规定一个发展路线而产生的,否则鲍毓明大叔和那个小女孩之间也算有亲情。
现代社会的亲情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家长和孩子之间相对平等的相处,比如说聊天、游戏、旅行,最好是共同解决一些问题,共同讨论一些家庭安排,分享对人生的经验和设想,所谓多年父子成兄弟,说的就是在一个快速变化的社会中,正常的亲情应该是比较平等的关系。
现代人必须承认自己作为一个已经基本定型的普通人没有能力居高临下去指导未成年人的学习和生活,不具备引导他们在未来社会独立发展的知识。如果不自量力,非要像农业社会那样全面指导孩子的发展,不仅对孩子没好处,对家庭关系也没有好处。
过去几个月,疫情严重,学校放假、义务教育停顿了,很多家长被迫每天都和孩子朝夕相处,还要全面指导他们学习,承担一些原来用社会化抚养承担的任务。结果我天天看到在朋友圈有人抱怨这样的生活,盼着学校开学,说一旦做作业的时候鸡飞狗跳。这就说明社会化抚养往往是拯救亲情的。
当然了,把教育抚养权交给国家也有很多问题,只有真社会主义政策才能让大多数人放心。
我之前反复批评过学区房问题,说学区房意味着着赤裸裸的不平等,是一种低效率的明码标价出售教育资源。如果这些问题不改革,加强社会化培养的阻力就很大,甚至制造更多的问题。
所以说社会主义是一个整体规划,不能头疼医头,脚疼医脚。但既然宪法为我们推荐了这条路,而且我们天天被资本主义毒打也受够了,我们就必须考虑怎么实践社会主义的问题。
好,104期睡前消息到此结束,感谢大家收看,我们周二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