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前消息331期:藤岛昭加盟“双非”大学,基础科研还差什么?

字数:6454

2021年9月24日睡前消息文字版第331期

【睡前消息331】藤岛昭加盟“双非”大学,基础科研还差什么?

简介:多次获得诺贝尔奖提名的藤岛昭受聘上海理工大学;法国纪念拿破仑逝世200周年。

封面:

东京大学教授来了

还缺科研仪器

推送:1967年,25岁的藤岛昭发现光催化现象,30岁成为全球知名学术带头人,直接培养的中国学生已经有三个人成为院士。2021年,79岁的藤岛昭加盟上海理工大学——既不是985也不是211的“双非”院校。看来中国科研的短板不再是资金了,但依然应该关注科研仪器问题。

转发推送:本期还有拿破仑200周年纪念。

大家好,2021年9月24日星期五,欢迎收看331期睡前消息,请静静介绍新闻。

8月30日,上海理工大学为藤岛昭团队举办了签约仪式。藤岛昭是是日本顶尖化学家,欧洲科学院院士,也是我国工程院外籍院士,还是日本媒体炒作了多年的诺贝尔奖候选者,算是近年引进的最顶尖科学家之一。督工,日本人一向很少换工作,为什么藤岛昭79岁了还要来中国搞研究?

[图片]

http://k.sina.com.cn/article_1659643027_62ec24930270114ou.html

https://www.cae.cn/cae/html/main/colys/09671080.html

既有科研大环境因素,也有学术小环境因素。

先说大环境。日本这些年科研环境持续恶化,科研能力持续下降。而中国一直在加大科研支出,科研能力快速上升。此消彼长,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外籍科学家选择到中国发展。

这次藤岛昭加入中国高校,日本内阁主管知识产权、科技、航天领域的特命担当大臣井上信治,直接对媒体说,他“感到巨大的危机感”,还说“日本科研能力已经下降很久了”。

[图片]

https://mainichi.jp/articles/20210903/k00/00m/040/213000c

日本职业政客说话一向比较隐晦,话说到这个程度,说明藤岛昭出国对日本社会冲击很大。之前的2017年3月,《自然》特刊说日本科研“大幅减速”,把焦虑从日本学术界小圈子扩大到日本全国。2018、2019年日本文部省的《科技白皮书》拿出了一批更有说服力的数据。

过去,日本自然科学论文数量曾经排世界第2,现在已经排第4,不仅被被中国超越,还被人口少于日本的德国超越;只看引用率前10%的高知名度论文,日本的排名更惨从第4下降到第9,不如意大利,甚至也不如澳大利亚、加拿大。2001年日本的博士生数量达到历史最高点,之后一路下滑,除了健康类博士生还在增加,其它学科都在减少,现在健康类博士已经占到博士总数的42.1%,非常符合老龄化社会特征。2004年高校教职工把46.5%的时间拿出来搞科研,到2013年只剩35%。从科研上看,日本的大多数力量用来维持现状,不再是一个面向未来的国家。

https://www.keguanjp.com/kgjp_keji/kgjp_kj_etc/pt20190906060004.html

https://www.natureindex.com/supplements/nature-index-2017-japan/index

https://www.mext.go.jp/b_menu/hakusho/html/hpaa201901/detail/1418111.htm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这些年日本虽然还在不断有人拿诺贝尔奖,但基本都是靠几十年前的重大发现拿奖,说明日本科研有个辉煌的过去,说明日本当过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这些年日本经济衰退,物质投入也维持不住了。各国随着经济增长,科研经费普遍是不断增加,而日本从2001年到现在,科研经费基本持平。按这个发展趋势,几十年后日本除了文学奖、和平奖,只能期望老龄化医疗方面拿个医学诺贝尔奖了。

https://www.keguanjp.com/kgjp_keji/kgjp_kj_etc/pt20190906060004.html

日本政府也考虑过科研自救方案。早在2004年,安倍晋三还是自民党干事长,就开始策划国立大学法人化,政府不再包揽一切经费,而是让大学作为独立主体自己筹集一部分经费。

2013年6月,安倍第二任首相任期,又要改革,提高大学经费利用效率。对大学进行“战略管理”,根据国家评估,把补助金和补贴划拨到有竞争力的项目上;集中投入与安倍政府政策相关的领域。菅义伟也基本延续了安倍政策。

https://www8.cao.go.jp/cstp/compefund/

安倍的科技改革总结起来就是六个字,“有选择、有集中”。经济停滞无法增加经费,政府就减少一部分补贴,重点保障一些领域,剩下的经费全国竞争去抢,大量中小型科研机构和非热点领域科研项目都没钱了。日本经济衰退了这么多年,42%的博士生都去搞健康研究,东京大学世界排名还能维持大体不变,这就是在重点领域集中资源的结果。

不过,所谓重点投入,必然是选择已经出成果,有希望赚钱的领域给经费。但科研的一大特点就是不确定性,谁也不知道重大突破会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出现,大国政府如果不想错过下一次科技革命,必须在大量领域维持长期、稳定的研发投入。安倍全面收缩科研阵地,无论结果如何,实际上已经在承认日本不是科研大国了。

https://www.yomiuri.co.jp/science/20210127-OYT1T50077/

与日本相反,中国这些年科研经费快速增加,有一定国际学术影响力的人到中国签约搞科研,申请经费很容易,所以藤岛昭虽然当过东京大学教授,东京理科大学校长,现在还是接受了上海理工这个非211大学的邀请。

[图片]

藤岛昭多次得到诺贝尔奖提名,研究团队至少培养了三个中国院士。为什么在日本还算不上优先投入的重点领域呢?

https://www.jcp.or.jp/web_policy/2019/06/2019-bunya51.html

https://new.qq.com/rain/a/20200920A0FLFZ00

因为他研究的领域已经从热门领域变成了冷门方向。

藤岛昭做的是材料学研究,具体来说是光催化方向,本来学术地位算是材料学的顶流。但是光催化的应用面太狭窄,外行几乎听不到什么相关新闻。藤岛昭拿过好几次诺贝尔奖提名,这次签约上海理工之后,很多人都说,要是过几年藤岛昭得了奖,上海理工就赚大了。但藤岛昭自己就明确说,他觉得自己得不了奖,因为光催化剂在英美应用少、评价不高。

http://wenhui.whb.cn/zhuzhan/xue/20191020/295742.html

[图片]

藤岛昭发现光催化效应是1967年,那一年他25岁,在东京大学读研究生。藤岛昭发现,用强光照射水溶液中的二氧化钛,二氧化钛表面的水会被催化分解成氢气和氧气。一开始学术界对这个发现没太在意,但是1972年,30岁的藤岛昭把研究成果发到《自然》,全世界都以为可以直接把光能变成氢气,认为这是“梦想能源”的希望。有的科幻小说还幻想过光催化剂泄漏,整个地球的水都被分解。

[图片]

《二氧化钛单晶表面在紫外光照射下水的光分解现象》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238037a0

但是,后续研究发现,靠纳米材料光催化产氢虽然可行,但是效率太低,在能源方面几乎到没有应用价值。所以光催化的后续研究方向,主要是和环保有关的应用,利用光催化降解有机污染物。环保治理首先要有环保污染,需要有足够的工业。所以光催化技术,在中国的应用市场最大。

比如中国国家大剧院的穹顶玻璃,就在玻璃表面镀了一层二氧化钛膜,可以利用雨水和光照去污,减轻了对不规则表面搞保洁的压力。最近几年,国内还有科研团队发现,光催化剂可以提高回收电子垃圾贵金属的回收效率。利用石墨烯管和二氧化钛做成吸附网,还能治理水体中的有机物污染。

http://www.xml-data.org/YSJSYKXGC/html/201506025.htm

http://www.mlfdjy.org/ShowNews.asp?id=879

http://news.sohu.com/00/83/news212588300.shtml

http://www.cas.cn/kj/202105/t20210524_4789410.shtml

https://item.jd.com/12669430.html

http://news.sina.com.cn/o/2018-05-23/doc-ihawmauc5533400.shtml

但是,和当初的期待相比,光催化应用面还是太窄,也遭受了很多质疑,甚至有几年在日本都遭到了学界批判。目前全世界跟光催化概念相关的市场,加起来勉强有几十亿人民币,而且短期还看不到产业爆发点。藤岛昭自己都承认,“直到现在,它在应用领域仍显得很‘超前’”。言外之意是这还停留在基础研究层面。藤岛昭最终选择上海理工,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研究领域太冷门,只能找关心特定领域的学校争取资源。

[图片]

http://www.xinhuanet.com/globe/2018-07/16/c_137314377.htm

https://www.rs.tus.ac.jp/pirc/member/index.html

这么说,上海理工这次招募藤岛昭,有点千金买马骨的意思。前面你介绍藤岛昭为中国培养了至少三个院士。其中江雷院士2003年在科技日报发表文章,提到一个细节:

[图片]

[图片]

1998年江雷回国的时候,藤岛昭和另外一位桥本教授,赠送了上千万日元的科学仪器。这在20世纪已经可以支持一个小实验室开始运行了,对江雷后来的科研工作帮助很大。

最近,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有几名研究人员发表了一篇论文,题目是《美国出口管制科学仪器技术分类研究》,说中国科研工作在仪器方面的短板还是非常严重,2018年中国1800台磁共振波谱仪,只有50台是国产。

[图片]

https://www.sohu.com/a/487526322_115479

现在科学仪器不能国产,对中国科研影响大吗?

影响非常明显,毕竟像藤岛昭这种直接赠送科学仪器的外国专家是少数。

现在中国流失到外国的人才,的确有一部分是因为竞争压力小,工资高。http://scholarsupdate.hi2net.com/news.asp?NewsID=30406

但这些为了待遇出去的,基本上都是可以批量生产的普通人才。但是在科研领域,一个顶尖人才往往胜过一百个普通人才。中国关键学术带头人的工资已经不低了,这些年千人计划也吸引了不少高端人才回流。可仍然有很多顶尖科学家选择留在美国,这和科学仪器水平有直接关系。

对于顶尖科学家来说,最主要的需求是在黄金科研年龄中出成果,谁都希望像藤岛昭那样,25岁出成果,30岁发《自然》杂志,轰动世界。所以顶尖科学家最在乎是学术环境,而学术环境的硬件就是专业科研设备。现在68.4%的诺贝尔物理奖,74.6%的化学奖,90%的生理学或医学奖,都依赖于有门槛的先进科学仪器完成。

——《高端科学仪器的创新特性与产业发展思路》;2021

今年7月,第一财经日报发表了一篇专题报道,超过七成高端科学仪器都依赖进口。

[图片]

现在,全球排名前20的科学仪器供应商,没有一家是中国企业。而美国发动贸易战,最主要的封锁领域就是科学仪器。截止去年12月,美国管制清单包括4500种商品,其中1900种属于科学仪器,占了42%。从仪器细分类别来看,美国这个管制清单的逻辑非常清晰,就是拖延中国追赶先进水平的节奏,延长美国的先发优势。随着现有尖端仪器慢慢故障淘汰,如果国产仪器工业追赶不上,中国科研硬件会重新恶化,藤岛昭这样的人才很难继续向中国转移。

——《美出口管制扰乱中国获取科学仪器》;2021

[图片]

研制尖端科学仪器,能不能像吸引人才那样,砸钱提高开发效率呢?

砸钱是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

所谓尖端仪器,是尖端科研标准化的体现。一篇研究论文想要获得业内认可,首先是仪器跑出来的结果要有可信度,要能够被其它研究团队用类似的设备重复,所以大家都信任已经成熟的品牌,轻易不会购买新出现的设备。

同时,科学仪器要不断进步,需要不断从前沿实验室得到使用数据,进一步升级设备。已经占据市场的仪器生产企业,不会随便和别人分享数据,所以新来的企业很难挤进去。这一点倒是有点像开发光刻机,阿斯麦尔一方面得到芯片生产企业的信任,另一方面也能拿到生产企业的数据反馈,先发优势非常明显。所以,如果我们希望中国的科学仪器能突破封锁,政府不仅仅要给科研单位砸钱,给科学仪器企业投资,还要想办法建立两者的信任,尽快在企业和科研机构之间营造出正向的信息流。

——广告——

[图片]

[图片]

拿破仑去世于1821年。为纪念拿破仑逝世200周年,7月7日至8月26日,法国在巴黎荣军院举办了以拿破仑为主题的声光秀表演。之前5月5日,法国总统马克龙专程来到拿破仑的坟前敬献花圈。马克龙当时在拿破仑坟前发表演讲,说,“拿破仑·波拿巴是法国的一部分”,他犯下过“错误”(fautes),但同时也是“缔造者和立法者”,维护了法国的主权。他还说,有很多人因为历史与他们理解的现实不相称就想抹杀历史,“指责帝国的罪恶,但同时美化皇帝”;所以他希望法国人正视“我们完整的历史”。督工,马克龙作为21世纪的总统,为什么还要专门表示对拿破仑的态度呢?

马克龙对拿破仑的评价有点纠结,不过总体以赞扬为主。作为一个自诩非左非右的中间派政客,他不想和左翼激进派一样,站在反权威,反军事专政的立场上批评拿破仑;也不想和右派保守主义者一样,全面肯定拿破仑,所以他只能两边话都说一些。

这种对拿破仑的纠结评价,并不是马卡龙一个人的态度。自从拿破仑死于1821年,“如何评价拿破仑”,就是法国政治和文化界,乃至民间反复争论的问题,而且随着时代变化,社会整体上的共识会来回漂移。可以说,拿破仑是法国历史传统的一部分,“评价拿破仑”也是法国历史的一部分,甚至还是现实政治的一部分。

1815年,拿破仑在滑铁卢战败,大革命赶走的波旁王朝回来统治法国。

[图片]

复辟王朝政府为了证明自己的合法性,在舆论上攻击和丑化拿破仑,还发动很多知名人士一起参与。著名作家、保王党人夏多布里昂就专门写文章攻击拿破仑,讽刺他穷兵黩武,好大喜功,让整个欧洲流血;雨果在年轻的时候,也同样出于保王派立场批判了拿破仑。

在这个时期,法国统治集团对拿破仑的主流评价是无法无天的篡位者,穷兵黩武的统治者,他所做的一切都增加了法国的灾难。而民间很多家庭因为战争失去了亲人,厌恶战争,普通人也不反驳官方的观点。

不过,极端反动的波旁王朝只维持了15年,就在1830年的七月革命当中被赶下台,王室旁系的奥尔良家族路易-菲利普一世上台,被称为七月王朝。

[图片]

支持波旁王朝的旧贵族很讨厌这个篡位的国王,为了对抗这些旧贵族,拉拢民心,路易-菲利普一世开始积极评价拿破仑。而拿破仑时期培养了一批新贵族,比如说因为对外战争升官的元帅将军,比如说拿破仑创建的法兰西银行扶植的金融资本家,他们并没有因为改朝换代被全部清洗,当然会也怀念拿破仑,希望再来一个强势领袖保护他们的利益,所以跟着国王一起赞美拿破仑。

同时,普通人逐渐淡忘了全面战争的惨烈代价,征服战争的传说在民间逐渐变成神话,导致农民也逐渐开始怀念拿破仑时代。1840年,菲利普国王主动跟英国谈判,要回了拿破仑的尸体。安葬到巴黎荣军院,巴黎人全体出动,欢迎自己的科西嘉皇帝。

统治阶级和民间达成了一致,拿破仑的形象逐渐变成了光辉和荣誉的代名词,曾经骂过拿破仑的雨果,这个时候写书拼命赞美拿破仑,认为他是一个创造历史、改变历史的伟人,代表了法国朝气蓬勃的时代。

[图片]

然后是1848年二月革命,七月王朝换成了法兰西第二共和国。拿破仑的侄子路易-波拿巴回到法国,利用法国各界普遍怀念拿破仑时代的思潮,先是当选总统,然后在1852年通过全民投票成为法国皇帝,这就是拿破仑三世。

[图片]

拿破仑三世最大的政治资本是家族血统,当然会拼命吹嘘拿破仑,说他对内颁布《拿破仑法典》建立新社会,对外战争给法国带来了光荣。但是,因为拿破仑三世破坏了共和制,而且最后投降了普鲁士,共和派对他非常反感,顺便也因此反对和拿破仑相关的神话,认为拿破仑称帝也是历史的反动,篡夺了大革命的成果。

从这个时候开始,法国社会对拿破仑的评价出现了明显分裂,每个派别都会通过支持或者反对拿破仑来表达自己的现实政治观点。今年马克龙的演讲,也是这种分裂的态度的表现。

督工你认为现代应该怎样评价拿破仑呢?

拿破仑生于1769年,死于1821年,他和戚继光、张居正、万历皇帝之间的时代差距,明显小于和2021年的时代差距。我们评价拿破仑,不能脱离时代背景。

拿破仑能成为法国的统治者,原因是法国大革命带来的社会动荡。但1789年革命爆发的时候,拿破仑已经30岁了,是一个以贵族身份上军校的小军官,他的世界观基本上形成于大革命之前的旧时代。所以,拿破仑的观点和政策带有新旧两个时代的特色。一方面他顺应时代,开明进步,适努力保留了大革命的成果,也传播了法国大革命创建的现代社会组织方式。另一方面,为了巩固个人权力,满足私欲,他按照自己习惯的方式重建帝国,兄弟姐妹跟着鸡犬升天,在欧洲各个国家当国王。

拿破仑的帝国扎根于18世纪之前的旧时代,不能算是他一个人发明的制度。按照同样的逻辑,他的历史贡献也必须算作大革命的一部分,不能都算是个人成就。大革命的发起者是三级会议的代表和巴黎贫民,革命成果的保卫者不能忘了罗伯斯庇尔和雅各宾派,就算是彻底取代欧洲封建制度的拿破仑《法典》,也是在拿破仑当政之前的大革命时代就已经初步成型,直接作者是法学家康巴塞雷斯(Combacérès)领导的起草委员会。拿破仑在这一系列历史浪潮中发挥的最大作用,还是面对多个封建帝国打赢了一系列关键战役,给新制度在西欧的成长提供了时间和空间。

[图片]

在拿破仑之前,法国陆军的技术积累速度已经领先欧洲一个多世纪,大革命重塑的法国征兵制度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人力和士气。但是,就算考虑到这些有利因素,拿破仑也是19世纪乃至整个西方历史上最伟大的军事家之一。拿破仑率先意识到,欧洲逐渐增加的道路网密度已经可以支持空前的大兵团推进,所以他在陆军机动力和攻击力还很差的年代,发动了前所未有的运动战、歼灭战。一辈子打了差不多70场大型战役,胜率超过85%。

如果换一个缺乏指挥天才,缺乏时代敏感性的领袖坐上拿破仑的位置,恐怕胜率会变成60%左右,也不太可能把战斗推进到法国国境之外太远。这意味着法国大革命第一波扩散时间会至少压缩5年,第一波的冲击范围将会限于莱茵河与阿尔卑斯山。法国乃至整个世界的历史都会因此不同。所以,拿破仑最恰当的历史身份,还是一个有创新性的军事领袖。其他和拿破仑相关的政治符号,无论是进步还是反动,都应该主要用时代的大趋势来解释,不宜过多强调个人色彩。法国现在到荣誉军人院纪念拿破仑,算是选了一个比较恰当的地点。

但是,拿破仑生活的法国大革命年代,在心理上被认为是法国乃至全世界现代社会的起点。1889年为了纪念大革命100周年,巴黎举办了世博会,还建造了埃菲尔铁塔。这些有形和无形的时代标志不断暗示当代法国人,拿破仑不是乾隆皇帝那种古人,而是一个现代人,是一个在历史关键节点上发挥重大影响的现代人。

既然是现代人,而且身上同时具备进步和保守两种特征,那就适合用来当政治符号。所以,过去1个多世纪,法国人争论现实政治问题的时候,总是喜欢把拿破仑的事迹拿出来重新评判,用来表达自己的立场。

我支持现代人讨论现实政治问题,但是,时代在发展,历史人物的事迹却越来越模糊。用这些用修饰过无数次的历史事迹来类比现在,很容易产生偏差。而且各个政治派别都会用自己的立场去描述历史,往往会导致历史人物的评价出现两极分化,反过来加强现代社会的分裂。所以,尽管拿破仑是法国的伟大人物,但我不认为评判拿破仑有助于解决现实政治问题。

[图片]

去年的129期睡前消息节目,我评价过美国抗议者破坏历史人物铜像的问题。当时我说。美国主流社会认为自己是早期殖民时代的后继者。所以,现代抗议者用当代的意识形态去破坏殖民时代塑像砍头,是让美国主流社会为自己的历史包袱买单。

和美国法国相比,中国是一个明显更年轻的国家。 1949年我们直接消灭了传统社会,重新定义了一套新的社会规则,完全不给旧时代的文化留生存空间。这是中国丢下历史包袱,直截了当解决现实矛盾的背景条件。

[图片]

但是,从最近主流文化和互联网文化的发展趋势来看,很多中国人想把历史包袱捡回来,证明一些当代事物的合理性。这是很危险的趋势,短期或许可以给某些人争取一点口舌之利;长期来看,以古喻今不仅不能说服人,还会模糊现实矛盾,把技术问题放大成不可调和的立场对抗。

58期睡前消息和第86期睡前消息节目我们都分析过法国因为社会撕裂而停滞的改革进程,这其中也有拿破仑历史评价的一份作用。我希望中国人能够正确认识到当代社会的独特性,也希望每个中国人都能理性观察社会,就事论事面对社会矛盾,避开已经困住欧美社会的停滞陷阱。这也是我和同事做睡前消息节目的主要目的之一。

好,感谢各位收看,331期睡前消息到此结束,我们周日再见!


330悬赏500万$抓中国人,拜登想超越特朗普332美国人缺蟹肉,不如学学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