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前消息481期:苏联解体前,戈尔巴乔夫的中国形象(上)

字数:10558

2022年9月6日睡前消息文字版第481期

【睡前消息481】苏联解体前,戈尔巴乔夫的中国形象(上)

大家好,2022年9月6日星期二,欢迎收看第481期睡前消息。

戈尔巴乔夫是上周二8月30日去世的,按中国人的传统,今天是这位老朋友的“头七”,适合用来回顾他的一生。

别洛韦日森林签订苏联分家协议,叶利钦、克拉夫丘克、戈尔巴乔夫、普京、卢卡申科、纳扎尔巴耶夫

之前5月6日428期睡前消息节目,我说1991年在别洛韦日森林签订苏联分家协议的几个人,只有乌克兰前总统克拉夫丘克还活着,应该放下手上不太急的事情,赶快写回忆录,解释苏联的解体。没想到克拉夫丘克的生命终结于5月10日。

5月17日431期睡前消息说幸好戈尔巴乔夫还活着,而且喜欢写回忆录,但也有喜欢粉饰自己的坏毛病。历史研究的原则是“孤证不立”,所以最好让叶利钦的后继者普京,以及卢卡申科也来写回忆录。现在戈尔巴乔夫也没了,普京、卢卡申科以及纳扎尔巴耶夫一定要履行好“历史见证人”的任务。

在催促外国人记录历史之前,中国作为一个和苏联背靠背的社会主义大国,自己也保存了很多关于苏联解体的史料,应该先用起来。我之前和观众介绍过“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的查询系统。上个周末我用“戈尔巴乔夫”做关键字,找到了1500篇左右中文资料,其中超过一半是苏联解体之前发表的。

苏联解体之前,戈尔巴乔夫是仅有的两个超级大国的领袖。苏联解体之后,他的身份才变成苏联的“末代领导人”。如果我们希望从苏联末期的历史吸取一点指导现实的经验教训,一定要看看当时的人,尤其是当时的中国人怎样评价戈尔巴乔夫改革。如果所有的媒体都以“事后诸葛亮”的态度嘲笑戈尔巴乔夫,说明当代中国并没有理解苏联解体的教训,甚至也不知道怎样识别下一个戈尔巴乔夫。

另外,20世纪中国还没有“自媒体”概念,绝大多数关于外国领导人的公开文献都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某个官方机构的观点,比现在关于戈尔巴乔夫的内容更有价值。所以今天我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一下中国人在苏联解体之前对戈尔巴乔夫的看法。

戈尔巴乔夫

戈尔巴乔夫成为苏联领袖,原因是从1982年到1985年苏联连续死了三个领导人,办国葬频率和收玉米差不多。之前苏联高级干部基本上是终身制,除非内部斗争失败,被宣布走了错误路线,否则会一直担任重要职务。所以,苏联后期的高层干部年龄偏大,普遍到了去见马克思或者斯大林的年龄,继续按照资历选领导人的话,很容易导致刚上任的领导人又要办葬礼,无论如何要选一个年富力强的。

另外,80年代初苏联虽然还维持着超级大国的面子,但高层领导心里很清楚,2.8亿苏联人,经济规模已经低于1.2亿日本人,甚至可能和6000万人口的西德不相上下,技术水平和欧美的差距更是快速扩大,不做全面改革一定会被冷战拖垮。同时,工业化之后出生的一代苏联人对军事动员状态的社会秩序越来越不满意,迟早会从内部打破苏联的现有结构,必须选一个领导人带领苏联全面变革。所以在1985年3月份的紧急会议上,54岁的戈尔巴乔夫被高层推举为新一任中央负责人。

戈尔巴乔夫刚一上台,首先就指出苏联的经济和科技发展有严重问题,算是比较准确地理解了苏联的核心矛盾。中国最早关注戈尔巴乔夫的两篇期刊论文都集中在经济方面。

[图片]

第一篇发表在《宏观经济研究》1985年第3期,标题是《苏联“十二·五“计划草案被否决的原因》。戈尔巴乔夫6月份参加全国科技会议,告诉代表,政治局否定了苏联国家计委提出的“十二五”计划草稿。苏联的国家计委比中国高很多,刚刚当了几个月总书记的戈尔巴乔夫否决五年经济计划,是一件很大的事情。

http://www.nssd.cn/articles/Article_Read.aspx?id=1003135072

[图片]

[图片]

紧接着是1985年第2期的《国际观察》,文章标题是《苏共新领导的施政纲领——浅析戈尔巴乔夫在苏共中央三月全会上的讲话》,继续往前追溯戈尔巴乔夫上任以来的变化。静静帮我读几段。

正视苏联经济面临的困难 摆在戈尔巴乔夫面前的是严峻的经济形势。长期以来,苏联的经济步履艰难,增长缓慢。去年,国民收入的增长率为2.6%,低于1983年的3.1%,大约只有六十年代增长幅度的一半。今年第一季度,工业产值增长率只有2%,劳动生产力下降,成本、利润和其他指标的完成情况也不妙。农业连年歉收,靠进口解决粮食短缺问题。僵化的经济模式是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经济改革讲了好几年,总是下不了决心,跨不开步子。当前,面临新技术革命的挑战,既要满足国内人民改善生活的需要,又要应付美国扩军备战的挑战,戈尔巴乔夫的任务是十分艰巨的。看来,他对这样的经济形势,还是有比较清醒的估计的。他的讲话,既未连篇累牍地宣扬苏联取得的成就,也没有对他的前任歌功颂德,而是比较现实地提出了苏联国内经济上存在的问题。“在国家经济发展全面取得成就的同时,最近几年来一些不良倾向变得严重了,出现了不少困难,”—这就是他对整个经济的估计。戈尔巴乔夫认为,苏联经济存在着下面几个方面的问题:

这篇文章的4个小标题是:

1正视苏联经济面临的困难、2决心改进管理和整个经济体制、3提拔年轻干部,提倡务实作风、4对美国采取强硬战略。刚才静静读的是第一个小标题,最后请静静帮我读一下中国分析人员对戈尔巴乔夫的总结:

纵观戈尔巴乔夫的讲话,可以发现,他不象自己的前任契尔年科那样,喜欢洋洋洒洒地高谈阔论意识形态问题。他的报告,通篇只引用了列宁的一句话,没有繁琐的理论上的阐述,而是开门见山,明确地提出问题并加以剖析。这大概是他的少说空话、多做实事的身体力行的一种表现。在他身上。我们更多地看到他的导师安德罗波夫的影子。尽管他没有点名批评契尔年科,但至少有两处地方暗示了他对契尔年科的不满,说他忽视整顿纪律,没有制定和实行重大的经济措施。改革经济、整顿纪律、提拔年轻干部,都是安德罗波夫在世时提出的政策措施,可以说,由他全盘继承下来。当然,苏联经济发展缓慢,农业陷于困境,官僚机构僵化,都是苏联的痼疾,很难期望在一个早晨一改旧观。戈尔巴乔夫在改革经济上倒底敢冒多大风险,他的改革机构、下放权力会受到多大的阻力,现在还难于判断。鉴于苏联经济的僵化模式由来以久,估计改革的步子将是十分缓慢的,但不改革又没有出路。有改革的愿望和决心,这就是戈尔巴乔夫这篇讲话要向人民表明的态度。

这篇论文说明,无论是中国研究人员,还是戈尔巴乔夫自己,都不认为1985年的苏联是一个正常发展的国家,已经到了“不改革就没有出路”的地步。后人批评戈尔巴乔夫毁掉苏联的事后,首先要意识到,并不是戈尔巴乔夫把1985年的苏联推到悬崖上的,甚至不一定能说戈尔巴乔夫是把苏联继续往悬崖推的人。

以上两篇文章,都是集中在经济和技术角度做分析,1985年第一篇关于戈尔巴乔夫的综合文献来自《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第二期,标题是《从契尔年科到戈尔巴乔夫》,系统地阐述了戈尔巴乔夫和以往苏联领导人的不同。静静帮我读一段:

http://www.nssd.cn/articles/Article_Read.aspx?id=1003123801

1984年2月9日,苏联领导人安德罗波夫在就任苏共中央总书记十五个月之后病逝。2月13日,契尔年科当选为总书记。1985年3月10日,契尔年科患肺气肿和肝硬化等症逝世,他在总书记岗位上只待了十三个月,成了名符其实的过渡性领导人。
契尔年科去世的次日,苏共中央就举行了非常全会,选举五十四岁的戈尔巴乔夫接任总书记。在两年零四个月期间,苏共最高领导人进行了三次更迭,戈尔巴乔夫入主克里姆林宫将使苏联最高领导进入比较稳定的时期。

1985年3月11日,苏共中央举行非常全会,在这次全会上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戈尔巴乔夫当选为苏共中央总书记。
五十四岁的戈尔巴乔夫的当选是苏共最高领导权从七十多岁的老人手里向五、六十岁一代人转移的重要标志。戈尔巴乔夫继任总书记是顺理成章,符合苏联共产党党员和苏联人民的愿望。就年龄而言,戈尔巴乔夫是苏共央央政治局中最年轻的委员,也是斯大林去世后就任苏共中央总书记年纪最轻的一位领导人;就其工作而言,在契尔年科就任总书记的同时,戈尔巴乔夫便被确立为党内第二号人物。契尔年科患病期间,由戈尔巴乔夫主持工作。苏联党内外对戈尔巴乔夫寄予很大希望。在契尔年科病故的第二天他即当选为总书记。这说明,戈尔巴乔夫在党内、国内是有群众基础的。

论文的最后一个小标题是“戈尔巴乔夫执政一个半月以来的动向”,其中第一句话就做出了清晰总结,说就目前的动向看,他的工作重点是抓国内问题。

接下来文章把戈尔巴乔夫的工作总结成两点:

1在基层的手段是抓纪律和法制,解决基层旷工问题。

2 在高层的做法是调整干部,三月份上任,四月份就增加三个政治局委员,一个候补委员和一个中央书记。然后要求真理报带头,对不合格的干部直接点名,要消灭干部不合格就调到其他岗位的“全能干部”问题。

[图片]

[图片]

文章接下来赞赏了戈尔巴乔夫1个半月来的宣传策略,指出苏联的报纸在宣传中不再突出具体领导人的贡献了,同时要求党报大量刊登群众批评来信,重点是批评官僚主义,抱怨住房和生活服务问题,态度明显有所进步。

最后结尾出现一个急速转折,说总的来看,戈尔巴乔夫的改革都处于表层,苏联领导班子虽有某些调整,但元老们不会受到触动,内外政策不会发生戏剧性变化。从几年后的819事件来看,这个判断起码有一半正确。

另外,在看论文的时候我注意到,最后一页的其他部分是关于波兰团结工会领袖瓦文萨的采访,提到瓦文萨明确表示支持社会主义,似乎是比较折衷和务实的人。

[图片]

80年代没有互联网,中国学者从公开领域获取外国资料的能力很弱,所以往往要引用西方国家对苏联的研究成果。1985年底,一批从欧美和日本转载过来的资料发表在中国刊物上。比如说《新疆财经》杂志1985年第四期直接转载美国《基督教箴言报》,谈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政策。

http://www.nssd.cn/articles/article_detail.aspx?id=662410192

美国社论的观点和前面《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的论述逻辑相似,首先,戈尔巴乔夫要从人事开始改革,一年内就要在部级官员实现年轻化,第二年会继续给企业放权,增加自主性,也增加奖金幅度。

但是,社论结尾的判断和中国严肃刊物差不多,静静帮我读一下:

休威特相信,戈尔巴乔夫还会提倡公开讨论经济政策。党的首脑直接向报界发表谈话,批评报刊死气沉沉。休威特认为,“这显然是鼓励争论和畅所欲言。由此将公开许多经济资料。我料想今年自有一番热闹。”
休威特断言,戈尔巴乔夫推行的改革都将是一些治标措施,虽然会取得某些成效,但估计难以解决根本问题。这些改革不会促使企业注意满足消费者的需要,也不会导致真正的革新。
戈尔巴乔夫比哪一个前任都更加直言不讳地强调苏联经济革新跟国家安全的关系。他担心在诸如“星球大战”等领域落后于美国技术。
苏联的经济问题可以这样归纳:推行市场经济制度就能促进革新和努力工作。苏联领导想得到自由企业制度(即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好处,但又害怕动摇政权的根基,不敢扩大经济自由的范围。
(毛础安译自1985年4月10日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

到了1986年《国际观察》第一期,唐岩的文章直接宣布《苏联进入了戈尔巴乔夫时期》

http://www.nssd.cn/articles/Article_Read.aspx?id=1003107337

这篇文章首先指出了之前其他人没说清楚的一点,戈尔巴乔夫最近的言论明确批评了勃列日涅夫时代,认为这个貌似稳定发展的时代留下了经济减速、社会僵化和政府官僚主义的问题。

后面的主要内容,和前面几篇论文观点差不多,但是做了一些数据统计,静静帮我读一下(标红内容):

5月17日,戈尔巴乔夫视察列宁格勒时,在列宁格勒党组织积极分子会议上更严厉地| 说:“凡是不想改变工作方式,尤其是阻挠解决新任务的人,就应该走开,别再碍事。我们不 「能把一个人的利益置于整个社会的利益之上。”在戈尔巴乔夫讲了这段话之后不到一个半月, 7月1日苏共中央召开全会, 解除了曾长期在列宁格勒州担任过州委第一书记的罗曼诺夫的 政治局委员和中央书记职务,宣布他“因健康原因退休”。
去年9月,宣布八十岁的吉洪诺夫退休,解除了他担任的部长会议主席职务,随后在十 月中央会议上解除了他的政治局委员职务。
12月下旬,又宣布格里申退休,解除了他的莫斯科市委第一书记职务,今年2月18 日,苏共中央全会解除了他的政治局委员职务。
在这几次重要的人事变动之后,政治局和政治局的核心领导已发生了根本的变化。首 先,勃列日涅夫逝世时的政治局成员只剩下了戈尔巴乔夫、葛罗米柯、谢尔比茨基和库纳耶 夫四人,另外七人都是安德罗波夫和戈尔巴乔夫任总书记时成为政治局委员的。其次,政治 局委员的平均年龄由契尔年科当政时的六十八点六岁降为六十三点八岁。更重要的是核心成 员的变化。在契尔年科去世时,排列在前五名的是戈尔巴乔夫、吉洪诺夫、葛罗米柯、格里 中和罗曼诺夫,而现在则是戈尔巴乔夫、葛罗米柯、雷日科夫和利加乔夫,排除了与戈尔巴 乔夫不一致的三个人。这个阵容已有利于戈尔巴乔夫的领导。
政府的改组幅度更大。部长会议主席吉洪诺夫下台后由雷日科夫接任,不仅年龄下降了 二十五岁,而且两人的思想状态和工作能力也难以相提并论。原来的三名第一副主席,葛罗 米柯因提升为国家元首而去职(他也不再兼任外交部长,这使苏联的外交出现了较为灵活的 趋势),阿利耶夫和阿尔希波夫留职未动,增添了五十六岁的塔雷津和五十九岁的穆拉霍夫 斯基,前者兼任国家计委主席,后者兼任新成立的国家农工委员会主席。另有六名部长会议副 主席退休,新任命了四人接替。在政府的八十二个部委中,撤换了三十六个第一把手。
在共和国一级,格鲁吉亚、吉尔吉斯、土库曼和塔吉克四个共和国党中央第一书记换了 人,六个共和国的部长会议主席和九个共和国的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易人。
苏联的一百五十七个州中,有四分之一的州委第一书记被撤职。哈萨克和乌兹别克是干 部撤换最多的两个共和国。哈萨克有五百多名,乌兹别克有三百人左右的领导干部被撤职。

最后我来读一下论文的结论;

地行动,不惜采取最大胆的步骤。”从去年的四月中央全会到今年的苏共第二十七次代表大会 可以说是戈尔巴乔夫阶段的开端,要达到加速苏联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还需走漫长的 道路。戈尔巴乔夫自己也认为,今后“可能会有困难”,“也不能保证没有失误”。到目前为 止,还只是提出了一些设想,还没有看到已经和准备采取怎样的“最大胆的步骤”。因此,要 预测戈尔巴乔夫时期的前景目前还为时尚早。

1986年第一期的《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也有一篇论文,标题就是《试析戈尔巴乔夫的干部政策》。和之前论文相似的内我就不介绍了,重点介绍一下最后对戈尔巴乔夫人事安排隐患的分析。请静静帮我读一下:

http://www.nssd.cn/articles/article_detail.aspx?id=1002278114

然而,并不能说戈的干部政策就此一劳永逸,一帆风顺了,它仍具有一些潜在的不稳定
的因素,表现在:
1,戈试图通过干部变动以尽快取得政绩,特别急欲提高苏经济增长速度。虽然不是 没有成效,但苏经济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在于苏僵化的经济体制和粗放型的落后的经济结 构。戈目前在经济改革方面尚未迈出突破性的、有决定意义的步子,这使苏经济在短期内也 难有较大的、较为显著的起色。这样,将使人们对新政权所寄予的太大的希望多少落空,也 不可能不给戈政敌落下口实。
2,戈至今在军队干部调整方面没有采取如同地方上一样的大规模行动。戈是战后苏城 高领导人中唯一没有穿过军装的人。今后,军队干部的动向是对戈的一个严峻考验。

从接下来几年的历史发展来看,这2条隐患分析可以说算无遗策,水平可能超过了戈尔巴乔夫最好的政策顾问。我因此回头去查了一下作者身份,吴恩远1981年从四川大学历史系毕业,之后去莫斯科大学历史系进修,1986年写这篇论文的时候,他从苏联回国,正在国务院国际问题研究中心工作,1988年吴恩远本科毕业7年后特聘副研究员,2008年行政级别提升到正局级,2009年任社科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所长,是中国研究苏联和俄罗斯问题最权威专家之一。咱们国家的社科评价体系在某些方面还是很有效的。

《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1986年第2期再次关注戈尔巴乔夫,不过切入点很有意思,第一次向中国人介绍了未来的重要历史人物,叶利钦。标题是叶利钦这时候的职务《莫斯科市委第一书记》,请静静帮我读一下文章开头:

blob:https://www.nssd.cn/8d52ecf8-fc52-46d5-917b-edd3893eaa73

在苏共二十七大的会议讲台上,一位年龄在50
开外的代表正在声色俱厉地发言,他在尖锐地批评 以格里中为首的前莫斯科市委和党中央各部的工作、 之后,大声问道:“为什么历次党代会都提出了同样 的许多问题?为什么在党的词汇中会出现‘停滯’ 的字眼?为什么官僚主义、社会不公平现象和营私 舞弊根子多年来不能从党的生活中根除?为什么今 天进行根本改革的要求陷在带有党证的随波逐流的 人的惰性阶层中?......”他的这篇讲话引起了与会 全体代表的强烈反响,在苏共二十七大上苏国内代 表的发言中,他被认为是“目前为止发言最激烈的 领导人”。此人就是戈尔巴乔夫在这次人事大变动中 提拔起来的现任苏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莫斯科 市委第一书记鲍·尼·叶利钦,

这篇文章提到,叶利钦此时重点关注的2个问题,和戈尔巴乔夫完全一致,首先是科技进步对经济的影响,其次是要从人事方面推动苏联改革。然后我给大家读一下论文的结尾:

要的领导人”。同时他还认为领导者应具有“党的高 度原则性和纪律性,进取精神,关心人,善于团结 他们一起去解决所面临的任务”。他主张对干部工作 进行监督,指出“对干部工作的监督薄弱,是一系 列地区工作中出现衰退和失着的基本原因之一”,他 尖锐地批评个别人的错误“使国家、使党和社会主 义在世界上的威信付出了过于昂贵的代价”。

叶利钦政治上的发迹主要是在戈尔巴乔夫执政 以后。他是戈尔巴乔夫在振兴苏联经济和调整苏联 社会结构的运动中,提拨起来的一代新人。以“熟 悉经济”见长的叶利钦深受戈尔巴乔夫的器重,在戈执政后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他接连被擢升四次: 1985年苏共中央四月全会后,叶利钦被调到中央任 苏共中央建筑部长,同年7月当选为苏共中央书 记,12月接替格里申出任莫斯科市委第一书记,型 年2月在苏共二十七大召开前的中央全会上被选为 政治局候补委员,但不再兼任中央书记一职。

叶:利钦积极支持戈尔巴乔夫的政治路线,他在 苏北二十七大上的发言中说:“四月金会、二十七大 所作的评价,理论上严谨明确而坦率,在经济改造 方面提出的新目标,着眼于集体智慧,关心人......”, 并强调指出,莫斯科的共产党员“相信所提出的任 务是切实的,党和国家内发生的变化是合理的,他 们完全支持这条路线”。

同一期的《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还有一篇研究文献《戈尔巴乔夫入主克里姆林宫一周年》,静静帮我读一下外交部分:

http://www.nssd.cn/articles/Article_Read.aspx?id=1002278132

一年来,苏联对国际形势的估计越来越趋于现实。过去那些诸为“世界平台上的力量对 比越来越有利于苏联”,“苏联已掌握了历史主动权”,世界上任何一个重要国际问题没有苏联 的參加都不可能解决之类的话已经不见了。苏共二十七大强调的是核战争没有胜利者,贏得 军备竞赛,取得军事优势是不可能的,承认资本主义并没有停滞,还有经济增长和掌握新科 学技术的潜力,还能收还过去失去的东西,提出要同美国长期共处。

然后我来读一下论文对戈尔巴乔夫人事政策的总结,以及对未来的展望:

戈尔巴乔夫的人事调整从一个方面说明他是一个处事果断、手腕强硬的领导人,也表明 了他贯彻改革措施和纠正党风中的不良倾向的决心。这一年的人事整调大部分都是在推进改 革,反对墨守成规,思想僵化,提倡效率,反对官僚主义,加强法纪,反对滥用职权、以权 谋私、贪污腐化等工作中作出的。这种作法符合了多数干部与人民群众的愿望。这些人事调 整的另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使干部年轻化、知识化,这也适应了人民多年来对苏联领导人老年 化、因循守旧的反感心理。
然而,也应看到,苏联领导集团中还有一些自勃列日涅夫时期以来就担任领导职务的儿 代“元老”,他们较习惯于过去的政策,作风和工作方法,他们之中的一些人未必能跟上戈尔 巴乔夫改革的步子和工作的节律,在思想上、政策上和方法上产生分歧是不可避免的。即使
新提升上来的领导人也不一定完全同戈尔巴乔夫的主张一致。
以戈尔巴乔夫为首的苏共新领导将有一段相当
艰难的路要走,这些战后成长起来的,1985年新露头角的年轻一代领导人有没有决心和能力 将已经开始的工作和改革进行下去,还要经受严峻的考验。

《国际观察》的1986年第2期也有一篇文章,标题是《戈尔巴乔夫选拔和培养干部的特点》。主体部分谈苏联的人事安排,和之前的分析区别不大。但是,第一次从苏联方面看到了关于中国的内容,请静静帮我读一下:

http://www.nssd.cn/articles/article_detail.aspx?id=1003107642

(3)讲座 组织各种专题讲座也是苏 联培养干部、提高干部的政治理论水平的一 项措施。例如:苏联全苏知识协会和苏联科 学院远东研究所自去年9月20日到今年4月 举办有关中国的讲座8次。讲座的题材广泛, 如“中国的对外政策”、“关于中国的四 个 现 代化”、“中苏关系”等。主讲人是苏联科学院 远东研究所的学者们,讲座主持人是该所副 所长、历史学博士加列诺维奇。这种讲座时 间短,收效快,干部可自愿购票听讲,并可 结合本国情况进行研究或讨论。当然,这种

“四个现代化”,是工业、农业、国防、和科技现代化,在1975年的四届人大上正式提出。从名字就能看到,“四个现代化”基本内容是物质财富的生产。但是到了1986年出现了明显改变。那一年的中央文件传达说: “搞四个现代化一定要有两手,只有一手是不行的。所谓两手,即一手抓建设,一手抓法制。”

苏联在1986年开始给干部讲中国的“四个现代化”,说明中苏两国改革在相互参考。

《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1986年第2期转载了美国文章《戈尔巴乔夫:克里姆林宫的新人》

这篇文章用漫长的分析指出,虽然戈尔巴乔夫的地位和外交部长葛罗米柯的推荐有关系,但更是之前苏联领导层集体推举的必然。1978年戈尔巴乔夫当上书记处书记,2个月后成为政治局候补委员,1980年成为政治局委员,本身就预示了他要在契尔年科后面接班。

戈尔巴乔夫代表了官僚整体上对改革的期望,也就必须接受官僚机构对变革的恐惧。他的改革政策貌似激进,但到1986年为止还是主要体现为风气整顿,任何实质性政策都必须让现有的利益集团满意。这个结论做一个逆否命题转换——如果戈尔巴乔夫想做实质改革,他就必须抛开现有的利益集团,重建权力基础。

http://www.nssd.cn/articles/article_detail.aspx?id=1003106398

到了1986年下半年,中国人开始从更深的层次理解戈尔巴乔夫改革。《世界经济》第9期有一篇文章《试析戈尔巴乔夫的“社会主义完善论”》

http://www.nssd.cn/articles/article_detail.aspx?id=1002277733

这篇文章指出,勃列日涅夫时代苏联自称“已建发达社会主义”,安德罗波夫已经意识到这个口号是超前的负面资产,所以想退半步,说苏联是“发达社会主义的起点”。戈尔巴乔夫赞同安德罗波夫的改革,而且再退半步,不再说发达社会主义就意味着向共产主义过渡,而且认为发达社会主义的“起点”和正式阶段有明显区别。

《俄罗斯研究》的1986年第6期,转载了美国杜克大学的文章《一个“决定性转折”的紧迫性》,同时提到了苏联末期的信息化落后和中国竞争问题。请静静帮我读一下。

http://www.nssd.cn/articles/article_detail.aspx?id=1003110480

[图片]

这篇文章结尾还有一段对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前景的分析,我来读一段:

[图片]

这说明,在戈尔巴乔夫上任一年之后,已经开始有人质疑苏联改革成功的可能性。

在同一期刊物上,还有一篇转载美国布朗大学的分析,标题就是《美一教授怀疑苏改革会取得成功》。这篇文章很有意思,在1986年以互联网经济的角度,指出了苏联经济的弱点。请静静帮我读一下:

http://www.nssd.cn/articles/Article_Read.aspx?id=1003110482

[图片]

时间推进到1987年,《世界经济与政治》第1期转载了一篇美国分析《苏联十年内很难实行体制改革》,也从从信息角度分析了苏联改革

我来读一下关键部分:

[图片]

http://www.nssd.cn/articles/Article_Read.aspx?id=1002710193

当时普通中国人完全没有接触过个人计算机和互联网,可能很难理解这两篇文章指出的苏联根本性危机,但在2022年回头看,不得不让人佩服美国人的先见之明。从国际竞争和社会发育两方面看,苏联最核心的死因就是跟不上第三次工业革命。

《世界经济》1987年第2期有一篇客观评价苏联经济的文章,标题是《1986年苏联经济形势好转》

http://www.nssd.cn/articles/article_detail.aspx?id=1002718750

这篇文章提到,工业增长率从3.7%提升到5%左右,1986年苏联粮食比之前的5年平均数增产20%以上,对戈尔巴乔夫来说是不错的开始。但是,论文结尾还是不看好苏联的长期发展,请静静帮我读一下:

[图片]

从这时开始全世界开始意识到苏联改革正在提速,或者说被迫提速。《俄罗斯研究》1987年第3期有重头文章《从苏共中央总书记戈尔巴乔夫的三个报告看其路线的形成和发展》

http://www.nssd.cn/articles/Article_Read.aspx?id=1003080255

文章提到,1986年夏天,戈尔巴乔夫在公开讲话的时候已经用“革命改造”和“社会革命”形容自己的改革,而且公开说苏联内部有利益集团。

对经济集团,他的说法是:

[图片]

对政治和文化集团,戈尔巴乔夫的说法是:

[图片]

《俄罗斯研究》1987年第6期登载了重头文章《试论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作者俞可平后来担任过中央编译局副局长,北大政府管理学院院长,这时候他只有28岁,在北大读博士。

http://www.nssd.cn/articles/Article_Read.aspx?id=1003080587

这篇论文第二页提到,戈尔巴乔夫已经意识到原有的权力结构不能支持改革,必须推进民主,改进苏维埃,作为改革的基本条件。请静静帮我读一下结论部分:

[图片]

中国年轻人对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加速比较乐观,但资深研究者和西方主流社论一直比较谨慎,认为苏联改革难度很大。《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1987年第4期引用了英国《经济学家》的文章,标题是《评戈尔巴乔夫的第二阶段改革》

http://www.nssd.cn/articles/article_detail.aspx?id=1003081065

我来读一段:

[图片]

《世界经济与政治》1987年最后一期引用的泰晤士报社论标题更直接,说《克里姆林宫的党分裂》

http://www.nssd.cn/articles/article_detail.aspx?id=1002710261

紧接着,1988年的《世界经济与政治》第1期有郭学良的文章《戈尔巴乔夫整顿干部队伍及改革干部政策的进展与难题》

http://www.nssd.cn/articles/Article_Read.aspx?id=1002922334

这篇文章提到,戈尔巴乔夫的人事原则底限是不搞大清洗,在一定程度上放下了苏联传统。但是,不搞大清洗,全面换人就比较麻烦,1987年戈尔巴乔夫不断推迟中央全会,可能和新的人事安排得不到支持有关系。所以戈尔巴乔夫在基层逐步放开无记名投票,用来对抗原有官僚集团的惯性。

有意思的是,这篇论文第一次提到了1991年保守派819事件的骨干,亚佐夫元帅。戈尔巴乔夫这时把还是大将的亚佐夫从远东军区调出来,取代了之前15年不换的军队总干部部部长,最终直接引发了苏联解体。

1988年的《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第三期有杜小强的文章《苏联“加速战略”的一些重大失误》,文章很短,直接指责了苏联无效投资的问题,我来读一下第一部分:

http://www.nssd.cn/articles/Article_Read.aspx?id=1003052746

[图片]

投资无效,消费品就不够用,苏联又要维护改革期间的社会稳定,必定靠增加外债和出售黄金来买外国消费品,作者建议中国注意苏联新增的市场,准备争夺日用品市场,请静静帮我读一下原文:

[图片]

注意这是1988年夏天的论文,几个月后,牟其中就创造了中国外贸史的神话,从七个省收集小商品装满500节火车,开到俄罗斯,以货易货,换了4架图154大型客机回来,解决了四川航空公司只有中小型飞机的缺点,估算牟其中个人纯利就有8000万人民币,相当于今天一二百亿现金。

无论牟其中是否读过杜小强的论文,这个例子都说明国际战略研究不是虚无缥缈的概念,而是随时能检验结果,随时制造利益的实用知识。只有可证伪的研究成果才有价值。某些学者正反两面好话说尽,无论事实怎么发展都能论证成某国必胜,他们的所谓学术成果一文不值。

随着戈尔巴乔夫的执政风格逐渐明显,开始有人对苏联的未来做中长期预测。1988年的《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有一篇文章《展望1990年苏联经济》。

这篇论文比较正面地评价了1988年初的苏联经济和计划合理性,但最后得出一个结论,苏联的第12个5年计划不会带来根本性变革,也不会给改革提供可靠的经济基础。论文最后引用了施密特和基辛格的观点“5年内戈尔巴乔夫成功失败的概率各一半”,而且比较认同。

[图片]

这篇分析报告的作者是尤艳琴研究员,我大学时读过她翻译的《苏联国民经济计划学》,可以说尤艳琴算是中国最了解苏联计划经济体制的中国人之一。这样的计划经济专家和基辛格得出类似的结论,可以认为1988年全球专家对戈尔巴乔夫改革已经有了主流共识——戈尔巴乔夫和苏联正在进行一场风险极大,但收益不算高的改革,只是因为苏联背负的超级大国地位实在太沉重,所以不进则退,所以苏联不得不努力往前走。

http://www.nssd.cn/articles/article_detail.aspx?id=1002919833

从1985年3月当上总书记,到1991年9月实际上失去权力,戈尔巴乔夫总共执政6年半。1985年到1988年算是戈尔巴乔夫执政的前半段。

从这期间中国研究人员的论文来看,戈尔巴乔夫刚上台的时候,中国人和欧美观察者一样,对苏联出现一个54岁的领导人感到意外,比较重视描述新领导人的个人执政风格。但是等到局势稍微稳定一点,各国分析者的态度都转为冷静,认识到戈尔巴乔夫是苏联官僚集团在勃列日涅夫时代之后不得不推出的改革代表,上台和进行改革都有一定必然性。

得到了官僚集团的整体认可,说明戈尔巴乔夫的地位比较稳定,但也说明戈尔巴乔夫必须尽量满足身后官僚集团的整体意志,只拥有战术上的局部自由。到1988年为止,他的行为还在传统的党务官僚框架之内,并没有表现出给苏联带来希望或者绝望的能力。对他改革的乐观或者悲观评价,更多针对的是苏联整体的惯性,而不是戈尔巴乔夫改革的独特风格。

这时候中国普通家庭正在普及电视机,受过中等教育的中国观众也开始了解邻国这位相对年轻的领导人,想看看能不能做出一点奇迹,给中国做参考。毕竟中国之前最主要的现代化元素,就来自这个北方邻国。

1988的我正在看苏联科幻小说《100年之后》,在我的想象中,苏联依然是一个值得仰望的发达国家。在苏联,这部科幻小说也很有名,被改编成80年代的热播儿童剧《来自未来的客人》,算是苏联社会主义文化最后的浪漫故事。我想和观众分享一下主题曲,分享一下80年代末我对改革中苏联的模糊印象。

http://www.nssd.cn/articles/Article_Read.aspx?id=1002676377

另外,我还想引用1988年第二期《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登载的一封信。戈尔巴乔夫以另一个社会主义大国领袖身份给给中国四川云阳县小学生发来祝福,请静静帮我读一下:

[图片]

配乐和背景: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Ys411q75h

3分43秒开始(朗读结束之后再放一段)

481期睡前消息到此结束,文字内容随后会发在睡前消息编辑部公众号。欢迎大家转发投币点赞,更期待观众在各个平台发表评论,并@我们。

或者可以前往我们的公众号,在每日新闻列表中添加我们的企业微信或QQ群,以标准格式和我们交流。下期节目我们继续回顾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历史,周五再见!


480五斤芹菜罚6万,菜贩在挨骂与同情之间482避免另一个“汉芯”,对国产CIM软件要宽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