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前消息483期:解体前,戈尔巴乔夫的中国形象(下)

字数:5817

2022年9月11日睡前消息文字版第483期

【睡前消息483】解体前,戈尔巴乔夫的中国形象(下)

大家好,2022年9月11日星期日,欢迎收看第483期睡前消息。

481期睡前消息借着戈尔巴乔夫“头七”,我从中国同期研究者的视角,介绍了他执政前一半时间的重要事件。今天我继续分析30多年前的论文,介绍苏联最后三年时间给中国的文化冲击。

从1988年开始,中国人开始注意到戈尔巴乔夫对个人执政理论的总结,从英文和俄文两个版本翻译了戈尔巴乔夫的书《改革与新思维》。1987年11月书刚出版,1988年第2期的《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就有陆南泉的书评:

http://www.nssd.cn/articles/Article_Read.aspx?id=1002919864

陆南泉把戈尔巴乔夫的思想总结成三个方面:

一是改革旧体制的紧迫性。

二是改革旧体制必须遵循的原则。

三是对外关系原则。

我先来读一下关于紧迫性的内容:

[图片]

[图片]

这两段文字总结成中国人熟悉的说法,就是苏联社会主义在物质和精神两方面都丧失了优越性,而且精神方面的问题更严重一些。物质方面只是发展停滞,缺乏增量,现有的“存量”起码还能保证;而精神方面是人民不再相信当前的意识形态,连“存量”都要崩塌了。

戈尔巴乔夫想告诉苏联人,我不是在一个稳定的社会想折腾政绩,而是想拯救一个即将崩塌的体系,从悬崖上把我们还认同的一点东西拉回来——如果你不信我说的话,你就拍拍胸脯,想想你心里怎么评价我之前的《真理报》。这个论证方式非常有说服力。

至于改革需要遵循的原则,静静帮我读一下第二部分的结论:

[图片]

所谓改革的基础是民主化,意思是戈尔巴乔夫已经意识到,推举自己上台的官僚集团,本身就是苏联发展乃至生产的最大障碍。所以他必须尽快在传统的推举模式之外找到权力基础,确认自己的合法性。

关于对外政策的第三部分我就不多说了,静静帮我再读一下陆南泉全文的总结:

[图片]

1988年有几十篇论文密集评价了戈尔巴乔夫的新书《改革与新思维》,前面提到的作者陆南泉到今天还很活跃。下一篇我注意到的论文,作者是连玉如,现在还在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当副主任,研究重点是德国与欧洲。1988年她在《国际政治研究》第3期发表了论文《新思维对德苏关系影响初探》,请静静帮我读一段:

http://www.nssd.cn/articles/Article_Read.aspx?id=1002661590

[图片]

这段分析是整篇论文最有价值的地方,至于其他的内容,介绍了什么,不如没介绍什么重要。此时已经是1988年中期,距离柏林墙倒塌还有15个月,距离西德和平吞并东德只有两年时间,但哪怕是专门研究苏联和德国的专家,也没意识到东德体系已经进入倒计时。

下一篇重头论文,听标题就知道分量:《戈尔巴乔夫新政1000天——苏联体制改革的回顾和展望》,发表在《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 1988年第4期。

http://www.nssd.cn/articles/article_detail.aspx?id=1003052724

文章把1988年之前的改革定义成“改革初始阶段”,1988年进入“改革实施阶段”。具体实施模式就是用民主制度重建戈尔巴乔夫的权力基础,改革内容还是分成政治、经济和外交三部分。

其中政治部分的核心是党政分权和民主化。戈尔巴乔夫要求苏联党务干部只管大政方针和人事,具体事务必须通过政府机构进行,然后宣布民主化是列宁确定的基本原则,不用等到共产主义社会,在社会主义时代就要实现人民常态化自治。

在经济方面,请静静帮我读一下原文

[图片]

让干部放弃权力,让企业变成经济主体,阻力肯定很大,而且细想起来有很多问题,但当时的普遍观点是,苏联就算冒险也要试一下。静静帮我读一下论文的结尾:

[图片]

这段总结性文字有两个重要信息,一是戈尔巴乔夫并不是一个偶然因素,而是历史必然性的一部分。二是苏联最迫切的矛盾,是发展社会主义国家的生产力,新科技革命才是苏联最逃不过的压力。在这两个前提下,戈尔巴乔夫不得不建立新民主制度,对抗官僚机构的惯性。2022年的今天,很多人分析戈尔巴乔夫往往会忘掉上面两个常识。

接下来是《国际展望》1988年第19期转载的有趣资料:《美国政治家是怎样看戈尔巴乔夫的》,转载了尼克松、卡特两位美国前总统和布热津斯基的预测。有趣的是,他们三个人都不认为戈尔巴乔夫本人会在未来几年遇到危机。其中最乐观的是前总统卡特,请静静帮我读一下:

http://www.nssd.cn/articles/Article_Read.aspx?id=71749087495756564957

[图片]

这句话我没看到英文原文,从中文翻译字面意思看,是说戈尔巴乔夫的地位非常稳固,稳固到他会像列宁、斯大林、勃列日涅夫那样得到终身执政的地位。

然后是布热津斯基的预测,也请静静读一下:

[图片]

[图片]

布热津斯基比较重视民族矛盾,这些年他被很多心理弱势的民族主义者当做先知。在戈尔巴乔夫问题上,他用同一把民族主义锤子解决所有钉子,得出了和卡特差不多的结论,就是戈尔巴乔夫并不真心要搞改革,通过改革姿态稳固地位之后,就会叫停改革,回去当官僚机构的首领。所以戈尔巴乔夫的执政要比他的改革政策还要长久。

最后是尼克松的预测。因为尼克松曾经主动访华缓和中美关系,大多数中国人觉得他是一个温和领导人。但是在苏联问题上,尼克松是最极端,最不择手段的美国总统之一。和中国缓和关系,恰恰是他谋杀苏联的重要手段。就在做出预测的1988年,尼克松出版了一本著名的书《1999 不战而胜》,认为美国只要不害怕发展技术,正确施加压力,不用发动战争,也能在20世纪赢得冷战,不会把苏联霸权留到21世纪。

[图片]

尼克松没活到1999年,1994年就去世了,但依然比苏联要长寿。接下来请静静读一下尼克松的总结性预测:

[图片]

[图片]

[图片]

尼克松的书认为在1999年之前就能干掉苏联,同时尼克松接受采访的时候和其他美国政界人物观点一致,认为戈尔巴乔夫是个机敏和冷酷无情的人,地位稳固——这两种观点看似矛盾,实际上完全一致。

尼克松要推翻的苏联,是一个拒绝变革的苏联。同时尼克松根据自己对苏联统治集团的判断,断定没有哪个领导人敢于对抗整个官僚集团的惯性。既然戈尔巴乔夫不愚蠢,他就一定会把改革当成姿态,浅尝辄止,然后安静地当苏联领导人,直到自己去世或者苏联灭亡。

30年后我们回头看,尼克松、卡特、布热津斯基的分析结果是错的,但逻辑是完全正确的。他们正确地判断了戈尔巴乔夫的处境,但错误地判断了戈尔巴乔夫的个人选择。如果戈尔巴乔夫够聪明,而且非常在意保住自己的地位,他当然能得到苏联军政官员的支持,混到20世纪末也不奇怪。同样的逻辑反过来说,如果戈尔巴乔夫不够聪明,或者愿意冒着风险改造苏联社会,真心想让苏联追赶第三次工业革命,他就必然激怒苏联保守派军政官员,最后引发政变下台。

真实的历史大家都是知道,1991年爆发了保守派的819政变,我们可以解释为戈尔巴乔夫愚蠢,也可以解释为戈尔巴乔夫急于改革拯救苏联,还可以解释为两者兼有,但无论哪一种解释,都说明尼克松的书值得一看,这是一个能准确抓住历史主要矛盾的人。

1989年第一期《开放时代》登载了王逸舟的文章《莫斯科见闻》。现在王逸舟是北大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当时他是一个被邀请出国交流的30岁年轻人,请静静帮我读一段:

[图片]

[图片]

[图片]

1988年的时候,中苏两国都是首都的供应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地区,所以北京和莫斯科对比有合理性。而且1988年的中国也处于一波高通胀的顶峰时期,普通人买东西并不方便。就这样,社科院一个年轻研究员还是觉得北京生活更舒适,说明苏联经济的水分不小。因为按照统计数字,当时中国人均gdp300美元,而苏联至少也三四千美元。http://www.nssd.cn/articles/article_detail.aspx?id=1003001900

1989年1月的《国际观察》,我们又遇到了老朋友陆南泉的文章《戈尔巴乔夫改革遇到的阻力及其克服办法》

这篇文章有几个亮点,首先是分析了叶利钦事件,我来读一下:

http://www.nssd.cn/articles/Article_Read.aspx?id=1003006687

[图片]

[图片]

叶利钦忽然发出激进言论,被戈尔巴乔夫降低职务,说明戈尔巴乔夫这时候实行的是平衡策略。既要利用新的文化,新的权力基础给自己提供支持,又要保持自己在传统官僚体系内的权威。卡特和尼克松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所以才说戈尔巴乔夫是个善于保护权力的聪明人。

接下来再请静静读一段:

[图片]

苏联财政平衡依赖于出售石油和收酒税,这种落后国家的表现,在之前的苏联一直是要回避的话题,戈尔巴乔夫把矛盾掀翻,拿出来由全国讨论,一方面是要在内部证明改革必要性,另一方面也是因为80年代后期石油价格进入低谷,苏联不得不考虑没有石油怎么生存了。

1989年第二期的《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有一篇文章,标题是《苏联的改革到了十字路口》,指出了苏联改革的困境,静静帮我读一段

http://www.nssd.cn/articles/Article_Read.aspx?id=1003011494

[图片]

这个十字路口,就是前面卡特和尼克松预测的转折时间点。他们一致认为,戈尔巴乔夫是个聪明人,改革旧秩序遇到强大阻力,最好的选择就是退回去,让社会按旧秩序运转,同时继续卖石油缓解财政压力。

但是,说戈尔巴乔夫愚蠢也可以,说戈尔巴乔夫信念坚定也可以,反正他坚决拒绝当一个旧秩序下的苏联总书记。1989年第五期的《社会主义研究》登载了李兴中的文章:《首届苏联人民代表大会述评》。这就是戈尔巴乔夫推出的新体制,用来对抗曾经把他任命为苏联领导人的旧体制。前面让静静读的太多了,我自己来读一段:

[图片]

[图片]

[图片]

http://www.nssd.cn/articles/Article_Read.aspx?id=1002898066

走过这一步,戈尔巴乔夫就没有回头的选择了。从这以后,他必须保持双重身份,对苏共保守派,他是不能撤换的民选元首;对议会激进派,他是必须接受的苏共领导人。他的地位和改变苏联的能力,取决于他在两种身份之间切换的灵活性。反过来说,他必须给所有国内力量做批判对象,无论是改革停滞还是改革力度太大,他都必须承揽全部责任。

1989年第四期的《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登载了王崇杰的文章《戈尔巴乔夫在风浪中驾驶改革航船》,从标题就能看到和之前的区别。静静帮我读一段:

[图片]

[图片]

文章结尾提到,戈尔巴乔夫在1989年下半年同时批判三种思潮。我来读一下:

[图片]

[图片]

http://www.nssd.cn/articles/article_detail.aspx?id=1003010601

《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1990年第一期节目,又一个在后苏联时代赫赫有名的人物登场了,叶夫根尼·马克西莫维奇·普里马科夫,标题是《跻身于党和国家领导人之列的学者》。

http://www.nssd.cn/articles/article_detail.aspx?id=1002875376

文章对他的总结是“稳健派”,请静静帮我读一下:

[图片]

普里马科夫1991年开始担任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副主席,在叶利钦时代当了对外情报局局长,1998年当了俄罗斯总理,一度很多人猜测,他是代表特务系统接班叶利钦的人选。但他接班的心态似乎表达的有点急切,所以在最后一刻向叶利钦普京联盟让步,退出了总统竞选。

苏联最后几年,戈尔巴乔夫面对的每个派别都有一群类似于普里马科夫的代表人物。戈尔巴乔夫希望在保持平衡的前提下还能推进苏联改革,这的确是个艰难的任务,从事后来看超出了戈尔巴乔夫的能力,但我们也很难说换其他人做苏联领导人,是不是能做得更好。

再往后,关于苏联的报道越来越严峻。《国际观察》1990年第1期的文章,标题直说《苏联面临严重危机》,我来读两段:

[图片]

[图片]

这是国内媒体第一次认真讨论戈尔巴乔夫被政变推翻的可能性。

1990年第2期《国际观察》,有董拜南的文章《苏联政治经济危机述评》

http://www.nssd.cn/articles/article_detail.aspx?id=1002990382

我先读一下文章的结论:

[图片]

这里分析的很清楚,戈尔巴乔夫必须保持各派平衡,地位才能稳固。但是平衡的前提是各派别势均力敌,而且各自通过不同的赛道定义权力,政治上必然制造分裂,经济上必然制造双轨制——而双轨制的问题,中国观众都知道。静静帮我读一段原文:

[图片]

这在更高的层次上产生了一个两难矛盾。政治分裂暂时意味着地位稳固,但经济双轨制意味着消费品供应不足,通货膨胀,早晚还是要导致社会崩溃。所以1990年3月,戈尔巴乔夫在第三次非常人民代表大会上就任总统,希望用新的方式获得统一管理社会的权力。《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1990年第3期的文章《苏联建立总统制的有关问题》:

http://www.nssd.cn/articles/article_detail.aspx?id=1002875405

[图片]

在分析总统制的效果之前,我想讲一个经典苏联笑话。一个苏联公民到苏联银行存钱,问工作人员,说我这5000卢布安全吗。工作人员说,没事,我们出了问题,上面有分行呢。他又问分行出事了怎么办,工作人员说还有总行呢,实在不行还有苏联政府担保。这个人还是不放心,说苏联政府出问题了怎么办,工作人员说,5000卢布你就看到苏联没了,还有什么不满意的!

这个笑话就是苏联最后一年的现实。《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 1991年第1期登载了肖杰的文章《震动苏联的卢布风波》,静静帮我读一段:

http://www.nssd.cn/articles/article_detail.aspx?id=1002971749

[图片]

同一篇文章介绍了苏联官方的解释,我来读原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事情发展到这一步,后面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包括亚佐夫在内的苏共军政高官发动819政变,又被叶利钦一派反击失败,叶利钦趁机以俄罗斯总统的身份夺权。在两派斗争中,有人劝戈尔巴乔夫利用最后的领导人威望,以暴力挽回局势,但一方面819事件消耗了军警部门的信心,另一方面戈尔巴乔夫也不想用暴力投机挽救一个千疮百孔的苏联。所以中国方面下一篇关于戈尔巴乔夫的重头文章,就是《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1991年第4期的一篇流水账《戈尔巴乔夫上台以来苏联演变大事记》。戈尔巴乔夫和苏联的政治生命都到头了。

http://www.nssd.cn/articles/article_detail.aspx?id=1002973074

在同一期刊物上还有李义虎的文章:《从苏联到独联体——大帝国解体周期中的巨人衰竭症》,现在他是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主任,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委员。请静静帮我读一段:

[图片]

http://www.nssd.cn/articles/Article_Read.aspx?id=1002593280

前面是传记作家从个人视角的观察,接下来我想引用几篇距离苏联解体久一点的文章。

首先是《社会主义研究》1993年第3期的《前苏联究竟为何解体》,作者祝黄河现在是江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请静静帮我读一段:

http://www.nssd.cn/articles/Article_Read.aspx?id=1002563528

[图片]

然后我来读一下祝黄河教授对819事件的定性:

[图片]

因为中学语文教科书的课程安排,中国人说起苏联解体和戈尔巴乔夫,往往会有人引用杜牧的“阿房宫赋”,“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无论我们对苏联抱有什么感情,苏联是回不来的,对苏联最好的纪念,就是研究苏联做出了哪些创新,又因为哪些原因灭亡。做出正确总结之后,我们可以利用苏联的经验教训,把中国的社会主义推到更高的发展水平。

从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研究戈尔巴乔夫的成果来看,大多数论文都能遵循唯物主义历史观,在充分展示历史背景下,先分析各个社会集团的利益和诉求,再探讨个人决策的影响和后果。这些论文的发表日期虽然在几十年前,以后也会长期对未来发挥指导作用。

但是,最近十几年,受自媒体影响,对苏联解体和戈尔巴乔夫个人的研究越来越娱乐化,演义化。作者热衷于在苏联末期的历史故事中寻找叛徒,挖掘谍战故事,分析个人性格和能力,把这些历史的细节上升为主要矛盾。甚至某些严肃论文看起来也越来越像网络段子集锦。

比如说2021年发表于《世界社会主义研究》的文章《关于苏联解体的六大问题》,讲述了一组曲折故事。

http://www.nssd.cn/articles/Article_Read.aspx?id=SJSHZYYJ2021010007

这篇论文第一个话题是“谁任命了戈尔巴乔夫”,直接宣称西方通过苏联外交部长葛罗米柯提供支持,是戈尔巴乔夫上台的核心原因之一。

第三个话题是“鲁斯特事件与华约解散”,无视当时苏联的经济和科技压力,强行宣布戈尔巴乔夫策划了轻型飞机红场降落事件,清洗了军队,摧毁了东方阵营。

第五个话题,作者马维先宣称是戈尔巴乔夫自己策划了819事件,目的是制造借口,清理忠于苏联的官员。

我从自媒体主播的角度来看,这些利用大跨度猜测制造的惊悚话题适合拍电影,适合写小说,唯独不适合用来指导未来。时隔几十年,我们对苏联解体的理解如果停留在个人阴谋论和谍战剧的水平上,苏联在很大程度上就白死了。所以我用两期节目整理了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的中文研究成果,既是纪念苏联最后一任领导去世,也是给新一代观众回顾苏联提供一点线索。

1994年,《中共中央党校学报》发表了1985年3月11日的苏共政治局会议记录,所有人一致推荐戈尔巴乔夫总负责,接过列宁和斯大林留下的最高权威。在本期节目的最后,在戈尔巴乔夫去世2周之后,我想读一下戈尔巴乔夫就任苏联最高领导人之前的简短致辞:

[图片]

[图片]

http://www.nssd.cn/articles/Article_Read.aspx?id=90718866495757524854484948

戈尔巴乔夫去世,代表了一个时代的结束。上周听到新闻的时候,办公室的高流同学设想了戈尔巴乔夫和列宁的对话,我觉得很有意思,请左手王同学画了场景和各位分享:

四格图说:

“尊敬的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同志,我是苏维埃政权最后一任负责人。很羞愧地告诉您,我们失败了。”

“看了赫鲁晓夫同志烧给我的报告,我就猜到最终结果了。第一次尝试就能搞这么大,已经很精彩啦。

最后留守的人承担最多的压力,难为你又挨了三十年骂名。世界大战后临时设计的国家先天不足,我也有责任,我向你道歉。

大家都辛苦了,我提一杯!在座有一个算一个,都是干成了几件事的,比那些只会写书的强!留下的经验少,教训多,我们也尽力了。不怕年轻人笑话,只怕他们不研究历史!(配乐 国际歌)

483期睡前消息到此结束,文字内容随后会发在睡前消息编辑部公众号。欢迎大家转发投币点赞,更期待观众在各个平台发表评论,并@我们。

或者可以前往我们的公众号,在每日新闻列表中添加我们的企业微信或QQ群,以标准格式和我们交流。周二再见!

封底图,左手王画,持续20秒,配苏联国歌。


482避免另一个“汉芯”,对国产CIM软件要宽容484人均全国第5,增速全国第7——都是倒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