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书 >
- 传奇中的大唐 - 刘勃 >
- 第三部分 剑侠无情缘 >
- 《虬髯客传》:唐太宗的分身
海外奇功
李靖与虬髯客约定,回长安再次相见。
虬髯客家是“某坊曲小宅”,外观不显眼,但里面别有洞天。屋宇壮丽,陈列珍异,有男女奴婢数十人。虬髯客换了身纱帽裼裘——这是模仿上次李世民的造型,举手投足,也显出龙虎之姿。他的妻子出来和李靖、红拂见礼,也是美丽如天上人的女子。
于是虬髯客命人抬出二十张床,床上摆着东西,东西上覆盖着罗帕。撤去罗帕,才看见都是文簿和钥匙。虬髯客对李靖说,文簿上记录着各种珍宝财富的名目,钥匙自然是打开宝库用的’这是我的全部所有,现在都送给你了。
“某本欲于此世界求事,或当龙战三二十载,建少功业。今既有主,住亦何为?太原李氏真英主也,三五年内,即当太平。李郎以英特之才,辅清平之主,竭心尽善,必极人臣。一妹以天人之姿,蕴不世之略,从夫之贵,荣极轩裳。非一妹不能识李郎,非李郎不能荣一妹。圣贤起陆之渐,际会如期,虎啸风生,龙腾云萃,固当然也。将余之赠,以奉真主,赞功业。勉之哉!此后十余年,东南数千里外有异事,是吾得志之秋也。妹与李郎可沥酒相贺。”
这一段话字字铿锵,天风海雨之势,也是没法翻译出来的。只能说个大意。
我本想在这个世界里建立一番功业,以为天下豪杰并起,总要大战个二三十年,才能有个结果,这里的巨资,就是准备龙战中原的经费。但现在真命天子已经出现,留下来也就没有什么意义了。太原李氏真是英主,三五年内,天下就可以太平了吧。这是对未来局势做个总判断。
以你李靖的才华辅佐这样一位英主,只要尽心竭力,一定能够位极人臣;一妹你这样美极了也内秀极了的奇女子,也能妻从夫贵。所谓"荣极轩裳”,就是坐最好的车,穿最华贵的衣服。“非一妹不能识李郎,非李郎不能荣一妹”,是点明李靖和红拂彼此成就的关系。今天要给立志逆袭的小情人赠言,这仍是最好的祝福。
就好像风从虎、云从龙一样,圣明天子从民间兴起,会带动改变一大批人的人生际遇,由草民变成将相。所以用好我的赠予,辅佐李世民这位真主吧,一定要努力啊。这是再次强调,只有李世民是真命天子,要李靖跟定他,千万不要有什么其他想法。
最后虬髯客说到自己:此后十余年,东南数千里的海外,会有奇异的事发生,那就是我得志的日子。一妹与李郎,可以往那个方向倒一杯酒,就算是为我祝贺吧。
于是虬髯客对家里的仆人说:“李郎和一妹,以后就是你们的主人。”于是和他的妻子戎装乘马,只带一个奴仆追随,只走了几步远,就不见了。
从此李靖就住在虬髯客家里,后来果然辅佐李世民开创了大唐基业。贞观年间(627-649),李靖已经做到了尚书仆射,突然有东南蛮夷奏称:有海船千艘,甲兵十万,入扶余国,杀死国主,自立为王,现在国内已经安定了。
李靖知道虬髯客已经成功,回家后告诉红拂,具礼相贺,沥酒向东南祝拜。
小说叙事到此结束。其实当时并无扶余国,但高丽是扶余别种,高丽国则有扶余城,是防御唐军进攻的要塞。李靖一生,南平吴会,北清沙漠,西定慕容,只有东方的高丽,想去平定而年事已高,没有打成。这么说虬髯客杀了扶余国主,倒是替李靖完成心愿了。
但扶余在东北不是东南。
细节错误不必较真,这个结尾余韵不尽,也特别吸引人面朝大海,脑洞大开。尤其是海上丝绸之路日益繁盛,远方的讯息越来越多,在中国各种不顺的人,更加会设想到海外能有什么机会。
后世模仿《虬髯客传》的作品很多,最有名的,就是《水浒传》里,征方腊之后,梁山好汉混江龙李俊心灰意冷,“从太仓港乘驾出海,自投化外国去了,后来为暹罗国之主”。
后来明末的陈忱就根据这句话,写《水浒后传》,重点就是李俊海外创业的故事。
书里当然不免有很多错误,比如写神医安道全去给高丽国王看病,归途中遇到海难,结果漂到了暹罗也就是泰国(看来继承了《虬髯客传》扶余在东南的设定);比如日本人虽然特别能打,但是怕冷,梁山好汉几次和日本人动手武力都没占到上风,最后靠公孙胜作法,下了场大雪把一万日本人全部冻死了。
书里也零零星星记录了很多当时人对周边族群的印象。比如泰国人和其他大多数东南亚人都很善良,但越南人(占城国)很坏。又比如提到日本人,“虽好诗书古玩,却贪诈好杀”,“倭女姿容绝美”,尤其是日本把自己和东南亚国家视为命运共同体,而反对李俊他们在东南亚搞建设,宣称“我海外之邦,岂容中国人所占”,云云。
但最有趣的变化,还是李俊虽然是按照虬髯客的模子写的(小说里特意提到李俊年纪大后胡子卷了),却温和仁慈太多。
虬髯客当上扶余国主,是军事力量够了,直接杀过去,当了就当了。李俊成为暹罗国主的过程,却并不仅仅是靠武力,过程非常曲折也非常强调伦理道德。
他先只是占据了一个荒岛,和国主建立了盟约,花荣的儿子还被招了驸马。后来暹罗出了奸臣,害死了国主,并搞大清洗,把国中的皇亲国戚旧臣勋贵屠戮殆尽。李俊得了讯息,兴兵为国主报仇,中间一度战况危急,还是因为不能容忍叛军对当地民众的暴行,才在敌强己弱的情况下强行出击。而李俊最终同意当暹罗王,也是因为暹罗国王室不再有任何直系或支系的继承人,而原国王的王后,请求他登基。
这大约就是唐朝人和明朝人的不同。一个是开拓进取的年代,武皇开边意未已,边庭流血成海水,也并不妨碍被认为是盛世,于是杀人之君夺人之国,自然更没什么。这也比较接近殖民时代一般欧洲人的心理。而明代作家被程朱理学耳濡目染,脑子里尽是天理心性,行为约束,自然要多得多,某个角度看,倒是更接近现代和平主义的价值观。这里无意讨论这两种观念的是非,只是说,这个转变是确实存在的。
任渭长《卅三剑客图》中的人物,自左至右依次为虬髯客、昆仑奴、红线女和聂隐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