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监狱是用“国学”重塑灵魂的地方吗?

字数:1241

据报道,自2009年11月开始,成都高新区中和街道锦江监狱展开了学“国学”活动,监狱编辑印发了辑录《三字经》、《弟子规》等经典国学著作的《国学经典服刑人员读本》,“2000名服刑人员人手一本。自此以后,监狱高墙中每天都会传出国学的朗读声”。12月3日上午,“锦江监狱服刑人员《国学经典》演讲比赛”在锦江监狱举行,监狱一名服刑人员以“国学,重塑灵魂的丰碑”演讲获得第一名。据监狱负责人说:“服刑人员为什么要学国学?因为国学双修,既能让人修学,又能让人修身养性。”

像《三字经》、《弟子规》这样的“国学经典”,原本是童蒙读物,兼有儿童认字和“蒙以养正”的功能。儿童学习这些童蒙书的地方是在家里或学堂,就算学得十分好,也不过是懂得一些做人的基本道理,根本谈不上“塑造灵魂的丰碑”。

古人重视儒家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深知“养不教,父之过”,“子不学,非所宜”,所以也格外重视人生的正本慎始。《颜氏家训》提出“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原因是“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大以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只有“教妇初来,教子婴孩”,才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西方同样也有这样的传统,古罗马的家庭教师,有的对他们认为品学不佳的学生要收取双倍的学费,因为学生一开始走歪了道,在引他们上正道之前,先得把坏习惯纠正过来,所以双倍地费事。

古人讲究德教为先,从做小事的习惯开始。譬如教育家朱熹就提出,15岁以前的儿童,主要应就其日常生活接触到的“知之浅而行之小者”和“眼前事”进行教育训导。所教之事,“如事君、事父、事兄、处友等,只教他依此规矩去做”。在传统家训和蒙学读物中,更是对那些未冠子弟、学童的行为习惯,作出具体详尽的规定,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如《弟子规》,在学童刚开蒙识字时,就以生活起居、侍奉长辈、言谈举止、待人接物这些最为基本的道德行为准则要求他们,从人人皆知、人人可行的日常习惯养成做起,逐渐凝成品质,收到积土成山、积善成德之效。

一个人在监狱服刑,与其他罪犯生活在一起,与《弟子规》说的家庭、家族、宗族环境根本是南辕北辙。他即使把《弟子规》倒背如流,也只能是纸上谈兵,毫无实际用处。更何况,《弟子规》规劝的是待人接物的礼仪,如“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又如“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圆,拜恭敬,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说的无非是早晨要漱口、便后要洗手、坐要有坐相、站要有站相一类的小事。这些都不过是教育小朋友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与什么“塑造灵魂的丰碑”根本就扯不上边。

监狱,顾名思义就是一个道德失败的地方,罪犯在那里“用‘国学’重塑灵魂”,令我想起一则精神病人唱“红歌”的报道:2009年11月26日下午,四川资阳市精神病医院举行了一次歌咏比赛。医护人员和精神病人同台演唱,“由于病人不能在卡拉OK乐曲伴奏下演唱,因此一律清唱。但是令人吃惊的是他们的歌声整齐、嘹亮、悦耳、动听。他们豪情满怀,饱含深情,用自己的歌喉歌唱祖国,展示了对党的忠诚之心,热爱之情”。

这两则读书和唱歌的消息,似曾相识,“文革”时学“雄文”、“语录”和唱“语录歌”,也是只要一读一唱,便会立马发生思想转变、灵魂重塑的奇迹,变得道德高尚、精神振奋、斗志昂扬。如今居然还在发生类似的读、唱“超现实主义”思想奇迹,只不过文和歌与时俱进地变成了“国学”和“红歌”。其实,超现实的“奇迹”也就是现实的“荒诞”,“奇迹”和“荒诞”都是普通人凭常识不可思议,似是而非到不可理解程度的事情。这样的事情放在今天正常人的社会生活中已经极少有人相信,所以最适宜发生的地方也就只能是监狱和精神病医院。


5 选拔人才与社会公正7 “唱歌”是一种什么样的国民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