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征高丽

字数:2211

隋朝的国威是巨大的,在隋文帝和隋炀帝两代君主的经营下,在外交和民族关系上,曾有过万国来朝的辉煌。

然而,在辉煌之车下,历来滚动着战争与和平两轮。在战争与和平两者中轮番交替的,莫过于对朝鲜半岛诸国的关系。朝鲜半岛有三国,高丽、新罗与百济。在这三国中,南端的新罗、百济,始终与隋朝保持着良好的关系。

高丽与隋朝的关系,则比较微妙复杂,它由于地居半岛北端,与隋境毗邻,一直有警惕不要被强邻所蚕食之心,加上它的国力有着显著的提升,也生出了向北拓展领土的要求。而隋朝在东方事务中,常以宗主国自居,对高丽的态度,和对其他周边国家的态度一样,带有些大国沙文主义的傲慢,要求能承认他宗主国的地位。由此种下了双方冲突的因子。

高丽与隋境在辽西隔鸭绿江相对。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高丽王高元发兵进攻辽西,营州总管韦冲打响了保卫战,一举将其逐出境外。高丽入侵虽未得逞,但此事深深地震动了全国。因此时隋朝经过多年的生养积蓄,以及外交多方位的成功,已成为一流强国,高丽的挑战,激起了普遍的反击情绪。故史书云:“开皇之末,国家殷盛,朝野皆以辽东为意。”(《隋书·刘炫传》)主战的论调占据了上风,只有名儒刘炫反对,撰《抚夷论》,主张改用亲抚之策。可刘炫的声音是微弱的,没有得到任何人的响应。

主战的情绪影响了隋文帝,他决意讨伐高丽,组织了讨伐统帅部,以汉王杨谅、大臣王世积为行军元帅,以高颎为汉王长史,周罗睺为水军总管,领水、陆军三十万进行东征。

整个军事部署是兵分两路,然都遭受了气候的不利:一路是杨谅亲率陆军,从临渝关开进,途遇大雨、大水,粮食供应断绝,瘟疫流行;一路是周罗睺所领的水军,从东莱渡海直接进攻平壤,但在海上受大风侵袭,舰船大多被漂没。不得已,水、陆两路均撤退,到了长安,统计死伤人数,竟达十之八九。这是一个很尴尬的局面,幸亏高元不想和隋朝发生全面的战争,遣使送来谢罪表,隋文帝有了台阶,同意赦免他的罪行,结束征高丽的军事行动,两国重新发展睦邻关系。

隋炀帝登位之初,隋朝与高丽的关系,是在友好的面纱之后,隐含着不和谐的声音。

从高丽一方而言,当年高元的谢罪,是惧怕隋军的征伐,而并非出于真心。况且,在谢罪表中,他用了极其自污的文辞“辽东粪土臣元”,这虽说是能屈能伸的外交手段,但终究很失体面,不仅失了他本人的面子,也失了高丽政府的面子,失了高丽国家的面子。对此,高丽相当多的人,希望在对隋关系中,有一日能改变彼此尊卑的关系。当高丽使者访问突厥时,流露了对隋朝的不满情绪。而忠于隋朝的启民可汗,旋即将这事转告了隋炀帝。隋炀帝的大国情结,远胜过他的父亲,听说高丽有不敬的言论,便对高丽使者说:“你可转告高元,尽早来朝见。若有不臣之心,朕当率启民前去讨伐,即刻诛灭!”

高元没有来朝,隋炀帝遂以此为借口,发动了大规模的征高丽行动,并连续进行了三次。

在征伐之前,隋炀帝做了全方位的准备,这准备大约延续了五个年头,其中最显目的两个举动是:开永济渠转运军饷;在涿郡(今北京)筑建林朔宫作为军事大本营。征兵量是空前的,以致“增置军府,扫地为兵”(《隋书·食货志》)。

大业八年(公元612年),隋炀帝正式下诏征伐高丽。出征的大军达一百一十三万三千八百人,号称二百万,组成二十四军,分为左十二军、右十二军,从二十四个方向向平壤进攻。另有水军从东莱进发,军锋同样指向平壤。宋代史学家司马光认为:“近古出师之盛,未之有也。”(《资治通鉴》卷一八一隋炀帝纪大业八年)隋军强大,强大的似乎对高丽能以石压卵。然这不过是虚象,战争的结果与出师的雄壮,正好成了鲜明的对照。尤翊卫大将军来护儿统率江淮水军,浮海从高丽的浿水登陆,进至离平壤六十里地,大破高丽军。高丽军因势利导,索性装弱,让出平壤城,随后在城内设伏兵,打得入城的四万隋军精兵几乎全部覆没,来护儿仅与千余人逃出城去。左翊卫大将军宇文述、右翊卫大将军于仲文等多路军,共三十万人会于鸭绿江西。高丽遣派大臣乙支文德来诈降,以阻止隋军渡过鸭绿江。待乙支文德返回后,于仲文挥师渡过鸭绿江,向高丽腹地逼近,七战七捷,离平壤城三十里地扎营,由是隋军生出骄意。乙支文德再派使者诈降,益增隋军骄意。待隋军疲惫不堪,又严重缺粮之际,高丽军用四面包抄的战术,打的隋军溃不成军,右屯卫将军辛世雄战死。隋军狼狈逃奔,到达辽东城,仅剩下二千七百人,所有军械器具几乎全部丢失。

隋炀帝第一次征高丽,以惨败告终。

大业九年(公元613年),隋炀帝再次下诏征伐高丽。由于去年士卒伤亡严重,遂募民为骁勇,大集天下兵于涿郡。此次的军事部署是,隋炀帝亲自到辽东指挥,宇文述、上大将军杨义臣统领陆军直接进攻平壤,来护儿依旧率水军从东莱浮海进攻平壤。隋军的进展,起初尚算顺利,打了些胜仗,待兵临城下后,双方陷入了僵持状态。隋军转而用贮土布袋积为与城齐平的高道(唤作鱼梁大道),并用高出于城的八轮楼车俯射城内。一切准备就绪,然在攻城的前夕,后方传来了杨玄感起兵的消息。后院着火,隋炀帝只得放弃进攻,仓促命令军队立即返回国内,丢弃的军械器具犹如山积。

隋炀帝第二次征高丽,遂不了了之。

大业十年(公元614年),在杨玄感的起事被镇压后,隋炀帝又发出了征高丽的诏令。此时国内起义已此起彼伏,民众纷纷逃避兵役。隋炀帝不顾国内的形势,强行组织征伐行动。来护儿在离平壤不远的毕奢城击败高丽军,准备向平壤发起进攻。由于连年战争,高丽国也已经兵疲财困,高元不得已向隋炀帝送来了降表,并遣还上年因受杨玄感株连而逃往高丽的将军斛斯政。急于返回国内的隋炀帝捞到了虚面子,迅速同意了高丽的投降,下令班师。来护儿犹以“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为由,欲领军继续进攻平壤,可在御史的威胁下,将领们惧怕得罪隋炀帝,纷纷接受班师诏令,成为孤家寡人的来护儿只得随众而回。

隋炀帝的第三次征高丽,终于得到了所谓的“胜利”。

这胜利是非常可笑的,在隋炀帝班师回国后,已“投降”的高元,竟拒绝炀帝的召见之行。隋炀帝恼羞成怒,还向组织第四次征高丽,然已天下大乱,再也无法实施他的计划了。

征高丽,是隋朝对外规模最大的战争。这接二连三的战争,耗尽了隋朝的元气,使民众对隋炀帝及其政府产生了巨大的离心力。

故颇有些学者说:隋亡,亡于征高丽。


15:大运河17:隋末大起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