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裴度

字数:2429

唐宪宗有“中兴”之功,这功中有裴度的一份。

裴度,字中立,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东北)人。在进士及第、制举高中后,授河阴(今河南荣阳东北)县尉。后任监察御史,上疏抨击权贵,犯了唐宪宗的忌,被外放河南府功曹。再几经转迁,官居司封郎中。

裴度为唐宪宗建的第一功,是以君臣大义,说服魏博镇节度使田兴效忠于中央,使朝廷兵不血刃地解决了魏博镇同题,从而在河北打进了统一的楔子。他以此功被晋升为中书舍人,再迁御史中垂o元和九年(公元814年),淮西镇彰义(治所蔡州,今河南汝南)节度使吴少阳死,其子吴元济隐匿父丧,自摄蔡州刺史,自领军务。然与吴元济离心的判官杨元卿,向朝廷密报了真实的情况。唐宪宗早在平定西川之后,就有对淮西用兵的意思,此正好是师出有名的良机。

唐宪宗命山南东道节度使严经为申、光、蔡招抚使,督领诸道兵进兵淮西,讨伐吴元济。次年年初,昊元济反守为攻,将兵锋推进到洛阳附近。然严缓并非吴元济的对手,尽管朝廷一再增兵驰援,结果还是在慈丘(今河南泌阳东北)被击败。幸得忠武节度使李光颜在临颖与南顿(今河南项城西)连败淮西军,才扭转了局势。

于此之际,裴度以兼刑部侍郎之职,奉命前往蔡州行营宣慰官军。他在前线仔细地观察了各部的作战状况,透彻地了解了战场形势。回朝述职时,唐宪宗间他诸将如何,他说李光颜见义勇为,必能有所成。不几天,就传来了李光颜大破淮西军的捷报。唐宪宗极为钦服裴度的预言,从而加重了裴度在他心中的分量。

对淮西的战争,被唐宪宗列为头等军国大事,他命宰相武元衡分管此事。武元衡,字伯苍,河南缎氏〔今河南邱师南)人,是深孚众望的相才。他和裴度,在淮西问题上,都是强硬的主战派。

吴元济在遭到官军多次重创后,觉得孤掌难鸣,遣使向成德、淄青二镇求援。成德节度使王承宗、淄青节度使李师道,从唇亡齿寒的角度,发出了响应。他们没有立即出兵,而是多次上表朝廷,请求赦免昊元济,然均遭到唐宪宗的拒绝。于是,王承宗在观望,李师道却出兵偷袭了河阴(即裴度的家乡),焚毁了大量的钱帛粮谷,引起朝野大恐慌。

李师道军事、政治双管齐下,他再度遣使人京,向武元衡要求赦免吴元济。使者的态度极其蛮横,遭到了武元衡的斥责。李师道的谋士献计说:“天子之所以一心平淮西,主要是得了武元衡的支持。若是暗杀了武元衡,其他宰相将再也不敢主战,当会劝天子罢兵,由此淮西自然得以解围。”李师道不仅同意了此计,且添了一点,即将裴度一起予以解决。

元和十年(公元8巧年)六月三日的拂晓,武元衡像往常一样骑马上朝,刚出所居的靖安坊东门,刺客从暗中射出了密集的箭,射得武元衡的随从纷纷逃散,然后牵了武元衡的马走了十几步,杀了武元衡,取了首级而去。此时,走出所居的通化坊的裴度,也遭到了袭击,头部被连砍屯刀,疾走几步,倒在了路边的水沟中。他的随从王义以身掩护,被砍断了右手。刺客以为裴度已死,没有细看就走了。幸得裴度这天戴着毡帽,伤势不太严重。

京师大索,然未能抓到刺客。

此事震动朝廷,震动京师,震动天下。许多宰相与朝臣确实如李师道的谋士所估计的那样,他们怕了,上朝要卫队严加保护,天未明不敢出门,还要求罢免裴度,以安慰淮西、淄青二镇。

惟有兵部侍郎许孟容慷慨陈言:“宰相横尸路边,是朝廷的奇耻大辱,当起用裴度为宰相,追捕刺客,以澄清乱臣贼子的根源。”

唐宪宗此时体现了伟君的风范,他命禁军守卫裴度的居所,让他安心养伤,并不断派人前去关怀。针对罢免裴度的呼声,他怒斥道:“若是罢了裴度的官,正是中了奸贼之计,朝廷将再无纲纪。我用裴度一人,足以破淮西、淄青二贼!”

随即,颁布诏令,以裴度为宰相,主持对淮西的战事。

用裴度为相,等于是唐宪宗铁心平藩的宣言。这一举措安定了人心,加强了主战派的力量。朝廷调兵遣将,重新作了对淮西的军事部署。

然而,由于缺乏足够的财政支撑,官军对淮西军的实力对比,并不能产生压倒的优势,在双方对垒了一年多后,官军在铁城(今河南遂平西南)遭到惨败。败报传来后,主和派重新抬头,其以翰林学士钱徽等人为首,争取了舆论的支待,请朝廷罢兵,赦免吴元济。主战的裴度等人已成为少数派,然唐宪宗仍义无反顾地站在他们一边。但摆在他们面前的问题是严重的,一是军事上的,进攻淮西的军队是由诸镇杂凑而成的,将领们或无军事韬略,或拥军观望,或倚贼自重,因而导致了胶着状态的出现;二是财政上的,国家长期用兵,开支已不胜负担,民间的运输已经相当疲乏。宰相李逢吉、王涯出于实际的困难,倾向了主和派,提出罢兵求和的主张。

决心和现实发生了尖锐的冲突,唐宪宗陷人为难之中。此时,裴度自动提出去前线督战,并以“与贼势不两立”的誓言,保证不辱使命。他对唐宪宗说:“主忧臣辱,义在必死。贼灭,则朝拜有日;贼在,则归来无期。”

奔赴淮西的裴度,带着淮西宣慰招讨处置使的头衔,然名为宣慰,实际行着元帅的权力。他到了前线后,以浩荡皇恩宣慰众将士,激起了旺盛的战斗力。旋即,废除了宦官监军规矩,让将领们得到了自主权,调动了将领们的积极性。再者,申明了军纪,规定了各军的责任。由此,大幅度地改造了北线诸军的面貌,彻底扭转了战局,接连取得大捷。

在裴度的感召下,唐随邓节度使李怨领西线官军,攻破了吴元济盘踞的蔡州,终于赢得了对淮西长达四年的战争的胜利。

裴度进驻蔡州,废除了吴元济颁布的各种陋规苛法,如禁止行人说话,夜晚不准点灯,不得聚众饮酒等:蔡州百姓颂称为,从此有了人生之乐。

此后,回到长安的裴度,审时度势,浦助唐宪宗和平解决了成德镇问题,用军事解决了淄青镇问题,完成了唐帝国重归一统的大业。

裴度的政绩之所以为人称道,不仅在于他对平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且在抑制宦官上,也表现了大无畏的精神。

唐宪宗在一定程度上是被宦官扶上台的,从而,他在即位以后,对宦官给予了相当的纵容。尤其突出的是,皇宫宣徽院五坊(鹰坊、狗坊、雕坊、鹤坊、鹊坊)小使,借着君主的包容,到处横行不法,敲诈勒索。他们对下邦(今陕西华县东北)县令裴寰勒索不成,反诬告他有罪。唐宪宗偏信小使,要对裴寰处以极刑,裴度直言进谏,才挽救了裴寰。

五坊使杨朝坟为了收宫中放出的高利贷利息,用乱捉和严刑处置了千余人,从而激起长安一片愤怒声。裴度等人请求唐宪宗予以过问,制止这种恶弊。然唐宪宗却以“小事”推托,不肯采取措施。裴度上谏说:“朝廷正在对淄青用兵,此与五坊使作恶百姓相比,前者为小事,后者为大事。用兵有失,至多危及山东一地;而五坊使横行不法,将会扰乱京师。”在裴度的坚持下,唐宪宗不得不将杨朝坟赐死,以平民愤。

然而,唐宪宗对裴度的让步,只是在借重他平藩,当淄青何题解决后,觉得裴度已完成了他的作用,听任朝臣对他的排挤,让他带宰相衔外放为河东节度使。

从唐宪宗晚年,又经唐穆宗、唐敬宗二朝,正直的裴度多次遭到朝泛的排挤,沉浮于宦海。

宝历二年(公元820年),宦官就了唐敬宗,裴度出面靖难,扶了唐文宗登位。


69:中兴之主唐宪宗71:李[上朔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