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五、勋臣后裔

字数:1552

徐达、常遇春、李文忠、汤和、邓愈、沐英,不仅本人始终受到朱元璋的恩遇,而且子孙世世代代享受爵禄,直至明朝结束之时。

徐达的儿子徐辉祖袭封为魏国公,主持“中军都督府”,后来在所谓“靖难之役”,忠心于建义帝,抵抗燕王(明成祖)的军队,在山东打了一个胜仗,被无能的建交帝召还。燕王进入京师(南京),要杀他,他写出太祖(朱元璋)赏给徐达的铁券之中“免死’的文句,于是燕王只能削他的爵,把他幽禁在家。他活到永乐五年病死。明成祖(燕王)觉得徐达不可无后,便封了他的长子、徐达的长孙徐钦作魏国公。徐钦行为不检,在永乐十九年削爵,但到了仁宗即位,又蒙恢复爵位。徐钦死后,儿子徐承宗袭爵,于英宗之时受任“守备南京,兼领中军(都督府)”。再其后,徐承宗的儿子徐[左人右甫],徐[左人右甫]的孙子徐鹏举,徐鹏举的儿子徐邦瑞,孙子徐维志,曾孙徐弘基,玄孙徐文爵,一代一代,都当了魏国公,“守备南京,兼领中军府”。明朝亡了,徐家子孙才丢了这个爵位与这个官职。

常遇春的儿子常茂,为人忠勇,颇有父风,在征伐纳哈出之时,于受降的宴会中,见到纳哈出有反悔的模样,动手砍伤纳哈出的臂膀,主帅冯胜与他极不相能,藉此把他捆解京师(南京)。他向朱元璋报告经过,也反告了冯胜如何私占良马,与种种不法。朱元璋一面把冯胜的兵权收了,一面也把常茂“安置”(流放)在龙州。(实际上,冯胜还是他的岳父呢。)常遇春是鄂国公,死在洪武二年,追封开平王。常茂并未袭爵,而是在洪武三年另外受封为郑国公的。常茂死在洪武二十四年。他的弟弟常昇在洪武二十一年便已被封为开国公。常昇忠于建文帝,抵抗燕王,死于浦口。常昇的儿子常继祖,被流放到云南的临安卫,明孝宗把常继祖的孙子常复召回来,任命为南京锦衣卫世袭指挥使。到了明世宗的时候,常复的孙子常元振被封为怀远侯,又传了下去,传到儿子、孙子、曾孙。曾孙常延龄,在崇祯年间请缨,不曾能够如愿;国亡以后,“身自灌园,萧然布衣终老。”

李文忠的儿子李景隆,于洪武十九年袭封为曹国公,其后受任为“掌左军都督府事”,加官太子太傅。建文帝即位以后,他曾经以“大将军”的职位,率领五六十万人对燕王(明成祖)作战,大败。燕王进抵南京城下,他开了“金川门迎降。其后不久,被人告发“谋为不轨”,于永乐二年被削爵,禁锢(关在自己的家里)。到了明孝宗的时候,他的曾孙李璿,被封为“南京锦衣卫世袭指挥使”,与常遇春的后裔常复,同受优待。(这个“南京锦衣卫”原为“空衙门”,有好几个“世袭指挥使”,都是吃干俸的。)传了两代,李璿的孙子李性,被明世宗封为临淮侯。其后,传到了明亡之时,最后的一个临淮侯叫做李邦镇。

信国公汤和的长子汤鼎,先汤和而死(死子征讨在云南的梁王之役)。《明史》说,汤鼎的儿于汤晟,汤晟的儿子汤文瑜,均因为“死得早”,不曾能够袭爵。这有点奇怪。大概是,朱元璋在洪武二十八年汤和病故之时,不愿意叫汤晟或汤文瑜袭封吧。明孝宗对开国元勋的后裔一视同仁,也叫汤文瑜的孙子汤绍宗,作一个“南京锦衣卫世袭指挥使”。明世宗更进一步,封了常遇春、李文忠的后裔为侯,也封汤绍宗为灵璧侯。传到汤绍宗的孙子汤世隆,作了“提督漕运”四十几年,一再加官为“太子太保”与(皇帝的)“少保”。再传下去,到了明亡之时,最后的一个灵璧侯是汤文琼。

邓愈的长子邓镇,袭封为卫国公,改封为申国公,不幸因为是李善长的外孙,于李善长族诛之时连带被杀。明孝宗封邓镇弟弟邓铭的曾孙邓炳作“南京锦衣卫世袭指挥使”,明世宗封邓炳的儿子邓镇坤为定远侯。崇祯二年,最后的一个定远侯邓文明死于战难。

在所有的勋臣之中,沐英的后裔最发达。这是由于朱元璋及其后的明朝皇帝,让沐家的人世世代代镇守云南,军事大权都授了给他们。沐英有三个儿子,沐春、沐晟、沐昂。沐春袭封为西平侯,平定了越州与麓川的叛乱。死后,无子,沐晟嗣爵,改麓川宣慰使司为三府二州五长官司,帮助张辅打平安南,活捉黎季嫠,晋封为黔国公,其后又帮助张辅活捉安南陈季扩。明仁宗即位以后,特地铸了一颗“征南将军”印,交给他。其后每一代的黔国公,都受到这样一颗印。这是明朝的军政军令分立制度的一个例外。沐晟死后,他的儿子沐斌年幼,沐昂代镇云南。沐斌死后,儿子沐琮年幼,又由沐昂的孙子沐璘、沐瓒,相继代镇云南。沐琮死后无子,沐瓒的孙子沐昆袭封为黔国公。沐昆传给儿子朝辅、朝弼,与朝弼的儿子昌祚,昌祚传给儿子沐叡,孙子启元,曾孙天波。天波跟随永历皇帝(桂王)到缅甸,缅甸人想侮辱他,他不屈而死。


四四、沐英四六、朱元璋的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