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 黄金的十年

字数:5957

前面已说过,民国时期的南京历史,可以分成四段,也有人把它分为三段。从1912年到1927年,这是北洋政府时期,首都在北京。1927年到1937年,是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937年到1945年,汪伪时期。1945年到1949年,国民政府还都南京。在北京的叫民国政府,在南京的叫国民政府。

其中最漫长的这段,就是北洋政府时期,十六年。除去抗战沦陷那些年,国民政府时期,前后相加只有十四年。南京人特别喜欢民国这副扑克,自己喜欢打,别人也喜欢为他们打。仿佛自孙中山当了临时大总统,南京就一直是首都,其实真正作为首善之都的日子,并不多,也就比太平天国的天京十年略长了一点。

民国初期的南京,继承了这座城市固有传统,那就是能够不断凤凰涅槃,只要给一点相对安定,给一定生存空间,它就可以发展成长。太平天国的混乱,给南京带来致命伤害,然而它的恢复,在国内城市中,仍然可以说出类拔萃。

1900年的义和团运动,清朝政府向十一国宣战,当时的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两广总督李鸿章和闽浙总督许应骙,四川总督奎俊,铁路大臣盛宣怀,山东巡抚袁世凯,竟然背叛朝廷,悄悄地与帝国主义列强议和,经买办官僚盛宣怀从中牵线策划,由上海道余联沅出面,与各国驻沪领事商定《东南保护约款》,与各参战国达成协议,史称“东南互保”。

南京城是东南互保的直接受益者,徐梵澄先生在《蓬屋说诗》中记载张之洞:

有云:“臣待罪东南,不敢奉诏。”南皮奋然掷烟枪而起曰:“这老寡妇要骇她一下!改:‘臣坐拥东南,死不奉诏!’”

张之洞是直隶南皮人,故称张南皮,老寡妇指的是慈禧,大臣私下对太后居然有此称呼,可见当时的皇权早已不怎么样,大清确实就要完蛋了。南京在晚清和民国初年的发展,应该说是相当不错,其根本原因,在于地方能够相对自治,能够相对独立。

进入二十世纪以后,南京越来越城市化,越来越现代化,这似乎是一个谁也阻挡不了的趋势。以南京郊区为例,农产品越来越开始考虑到好卖,什么好卖就种什么。原有的种植结构被改变,经济作物种植比例大大提高。原来主要种粮食,因为市场需要,开始改种其他经济作物,《南京经济史》上便有记录:

南京农民,除淳化镇及龙潭一带外,其余地方皆以各种旱谷及大豆为主要农产。自近年外商、中国纱厂联合会等委托金陵大学试验美棉,上海面粉公会委托东南大学试种小麦,两种试验场,皆在南京;一般农民见其获利优厚,竞起试种。现南京太平门外,大部分农田,皆改种美棉及小麦矣。

南京的六合县,原先种植烟草甚多,后来花生好卖了,大家改种花生。南京的溧水县曾流行过种植“蓝靛”,后来因为没销路,改种他物。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国际市场上颜料大贵,一时间,由于农商部的提倡,大家又都开始种植蓝靛。

南京还出现了开埠以来的第一家外资工厂,英商和记洋行,当时购地十二亩,租地三十一亩,修建了简易厂房,对蛋类和肉类进行加工,冷冻运销国外,获利甚丰。从原料进厂,经过加工制造,包装运输,和记洋行成为南京最大,也是最现代化的食品加工工厂。工人多达五千余人,除了少数技工,基本上是临时工和季节工。在1918年到1922年间,和记洋行生产最为旺盛,旺季每日产蛋约二百吨,宰猪三千头,宰牛四百头,在中国食品加工中绝对享有霸主地位。

这期间,不仅经济发展,意识形态的控制,也是越来越自由。以中山陵的选址和圈地为例,虽然还是北洋政府时期,当局对孙中山以及南方革命党人,一直感到头痛,明知道人家会借此生事,也不得不在面子上“妥为照料”。中山陵奠基典礼不久,广州国民政府便宣布北伐。在南京的孙传芳,嘴上高喊“保境安民”,决定“不加入战争”,“以重兵严防”。内心却想着坐收渔利,指望吴佩孚打败国民革命军,自己再出兵抄他们的后路,没想到吴大帅说完就完。

吴大帅不行,孙大帅也不行,国民革命军以少胜多,一路高歌猛进,很快打到南京,龙盘虎踞的金陵又一次兵临城下。孙传芳邀集段祺瑞和吴佩孚的代表开会,谋求北洋各派系的大联合,共同抵御国民革命军。发于北洋的直皖代表互相攻讦,行同水火,孙传芳转而联合奉系军阀张作霖,张派张宗昌率直鲁联军主力五万人南下援助。孙传芳为表示感激,亲自北上天津迎接奉军南下。

这时候,南京老百姓又开始紧张起来,又想起了太平天国,想起了辛亥革命和二次革命。南京人最害怕战乱,又一直躲不开战乱,直鲁联军的先遣部队一踏入下关,就向前来迎接的江苏省财政厅长索要军饷五十万元,厅长吓得目瞪口呆。直鲁联军军纪很差,肆意扰乱民家,调戏妇女,预征漕粮,勒派特别捐,强行使用一文不值的军用券,用它购买商品还逼找现洋,害得商人不敢开市,百姓纷纷到官府告状。

结果仗还没开打,县知事已弃官他走,省长陈陶遗也宣布辞职。到了1927年的3月下旬,南京郊区的重镇,基本上已被国民革命军攻占。很快南京也落入革命党人之手,国民革命军开始进城。仗打得并不激烈,有人攻进来,有人逃出去。城破之后,抢劫照例又无法避免,胜利者三日不封刀。北伐革命军是胜利之师,不能像那些不革命的军人一样,然而仍然也会出事,出了事,把责任往溃败的直鲁联军身上推卸,推卸到本地的流氓地痞身上,后来又干脆全部推到了北伐军内部的共产党那里。

事实真相最后谁也说不清楚,兵荒马乱,向来都是坏人的发财机会。南京市民感到非常悲哀,非常无奈,眼看着自己的城市又一次易主,又一次被趁火打劫,富人被抢,妇女被奸,儿童被杀,房子被烧,这些曾经有过的历史镜头,再次不可避免地重演。战乱引起抢劫,不仅针对平民百姓,很快矛头指向居住在南京的外国人,外国侨民受到攻击,享受外交豁免权的洋人领事馆,一样遭受暴民洗劫。

中国人向来内战内行,外战外行,起哄时根本不在乎严重后果。都说老百姓怕官,当官的怕洋人,洋人怕老百姓。话是这么说,事实上当然不是这样,外国人的事情没那么简单,洋人可不好惹,你真敢袭击洋人,洋人就立刻跟你玩帝国主义。停泊在长江里的英美军舰,开始用远程大炮猛烈轰击,炮弹像暴雨一样洒落在南京城内,一时间火光冲天,鼓楼丹凤街高楼门一带,到处都是爆炸声,到处鬼哭狼嚎。

国民革命军的口号是“打倒列强,除军阀”,北伐军乃胜利之师,帝国主义列强敢这样对待,居然武装干涉中国革命,是可忍,孰不可忍。于是事态进一步扩大,双方都捋起袖子,帝国主义不怕,中国的北伐军也不怕。害怕的是各自老百姓,北伐革命军给南京的外国侨民造成了很大恐惧,后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女作家赛珍珠,正在自家书房埋头创作小说,正沉浸在小说情节中,突如其来的混乱让她不得不赶快离开,成为一名狼狈不堪的洋难民。

这位自小在中国长大的美国人,深知老实巴交的中国人一旦犯起浑来,一旦成为义和团,立刻会变得非常可怕。不止一名外国人被抢劫,不止一名外国人被杀,帝国主义与中国结怨已久,不久前上海发生的五卅血账还没清算,仇恨早已淤积在那,暴力一旦蔓延,事态就难以控制。历史真相往往会被掩埋,被遮蔽,被掩埋和遮蔽的真实原因,不只是因为后来歪曲,因为加工篡改,还因为当时就没认真弄清楚。

一条条耸人听闻的小道消息不胫而走,流言蜚语像色彩斑驳的蝴蝶一样空中乱飞,没人知道它们是怎么来的,来源不重要,真假也不重要。大家就是忍不住要议论。有人说英国领事被愤怒的北伐军士兵拉到市中心,用一把青龙刀斩首示众。有人说英国领事夫人被二十七名北伐军士兵轮奸至重伤,此外还有上百名西方外国妇女被强奸。中国人对帝国主义的刻骨仇恨,似乎在短短一瞬间,得到了最充分宣泄,当时中国人最恨的还是大英帝国。

对日本人的仇恨也在增加,据日本的媒体报道,此次事件中,日本重伤五人,被强奸者有三十五人。与英美表现出的强硬有所不同,日本帝国主义显得非常克制,他们的海军陆战队遵照政府训令,没有进行抗击,并且拒绝参与英美的行动。负责保卫领事馆的海军少尉荒木,感到未能完成护卫使命,竟然因为自责剖腹自杀。

北伐革命军以胜利之师的形象进入南京,南京人当时听到最多的口号,看到最多的标语,就是“打倒列强,除军阀”。很快口号和标语有了变化,变成“反三民主义即反革命”,变成“实行清党运动”,变成“打倒投机分子”。对于当时的大多数南京人来说,三民主义并不陌生,然而什么叫清党,什么叫投机分子,还真有些弄不明白。1927年4月9日,北伐军总司令蒋介石神气活现地来到南京,就在第二天,一起携手进入这个城市的国共两党开始翻脸。

在南京人心目中,国民党和共产党,都是南方革命党,都是一家人。就在4月10日这天晚上,国民党江苏省党部的常委侯绍裘,调查部长刘重民,妇女部长张应春,青年部长许金元,南京市总工会秘书主任文化震,南京市党部妇女部长陈君起,这些共产党人突然被抓了起来,然后呢,统统被处死,装进麻袋,扔入南京通济门九龙桥下的秦淮河中。南京这么干,上海也一样,4月12日大开杀戒,比南京的势头更猛,史称“四一二”惨案。

当时,不只是国民党人杀共产党人,国民党自己也闹得不可开交。转眼之间,武汉和南京又同时出现了两个“国民政府”,在民国时期,“民国政府”和“国民政府”,是两个完全不一样的概念。就和辛亥革命最后关头一样,国民党人为定都武汉还是南京,再次争了起来。在4月18日这一天,南京的国民党人在丁家桥举行了“国民政府”成立典礼,又在今天的白下区公园路公共体育场召开十万人庆祝大会,蒋介石等要人分别到场发表演说。

南京的国民政府就这么匆匆成立了,这个城市又一次成了中华民国的首都,又一次改名江宁为南京。南京人对这个新首都再次将信将疑,毕竟当时还有一个武汉政府,还有一个更名正言顺的北京政府,都说自己是中央政府。各省地方政府被不同派系的军阀把持,根本不听这些中央的指挥,南京国民政府发表了《定都南京宣言》:

在此国民革命急速进展与民众热烈盼望国民革命完成之时期中,政府谨遵总理遗志,接受多数同志之主张,依据中央政治会议决议,于4月18日在南京开始办公。南京地位,在党务上、政治上、军事上、地理上,均较武汉重要,定都以后,本政府所负领导国民革命与建设民国之责任愈益重大。

从此,民国时期国民党政权的“黄金十年”,稀里糊涂就开始了。以个人建功立业来看,蒋介石成为当时最为风光的男人。1924年6月,黄埔军校在广州成立,蒋成为这所招生并不太多的军校校长。不到三年时间,他已经成为北伐军总司令,带着自己的学生,从广东一路打到南京。没人会想到这样的结局,也没人会想到,这还不是个人成就的终点,在打下南京的一年后,北伐军继续攻占了北京,张学良在东北通电易帜,南京国民政府成了真正意义的中央政府。

形势变化得很快,接下来,很多事情让南京不敢相信,让南京人想不明白。蒋介石动不动就通电下野,然后总是很快又复职,地位越来越稳定,位置越来越上升,而且呢,还迎娶了宋美龄,与孙中山先生成了连襟。尽管蒋介石与孙中山的遗孀宋庆龄,形同水火,有着完全不一样的社会理想,然而一般老百姓也弄不太清楚。人们有理由相信,是孙中山的在天之灵,庇护着国民党,庇护着南京城。国民政府定都南京以后,好像各人都在干各人的事情,蒋介石忙着继续北伐,得志的党国元老们在争权夺利,失意者便假装退隐出国当名士。当然,还有另一些干实事的同志,为新南京的城市建设大显身手。

南京城开始大拆大建,为了奉安大典,迎接先总理孙中山的灵榇,市政官员手上仿佛举着一把尚方宝剑,有了规划,画好红线,要拆哪就拆哪,想怎么就怎么。中山大道凭空而出,成为当时国内,甚至国际上,一条能够叫得响的大马路。在南京的城市历史上,张之洞下令修筑的江宁马路,曾是一项造福于民的市政建设,与之相比,中山大道的开通,在一开始,却难逃劳民伤财的恶名。它几乎遭到城市居民一致反对,不只本土人士不赞成,当时在这居住的一些外国人,也提出了反对意见,譬如赛珍珠女士,她就对这种不顾市民疾苦的拆建,感到特别愤怒。

市政当局专门聘请了外国专家,在专家的技术指导下,国都设计技术专员办事处编撰了一部《首都计划》,这是民国时期中国最重要的一部城市规划。它明确提出了要将首都南京一地,不独成为全国城市之模范,还要与欧美名城相媲美。首都计划吸收了当时古今中外的先进设计理念,对抗日战争前南京城的各项建设,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从此,成为民国新首都的南京,仿佛一个新诞生的巨婴,开始以一种惊人速度在发展。

“黄金十年”的说法,出自一个美国佬之口。在抗日战争中,魏德迈接替史迪威出任中国战区统帅部参谋长,作为驻华美军的最高指挥官,他在美国国会演讲,曾发表过这样的感慨:

1927年至1937年之间,是许多在华很久的英美和各国侨民所公认的黄金十年。在这十年之中,交通进步了,经济稳定了,学校林立,教育推广,而其他方面,也多有进步的建制。

从1927年建都,到1937年日本人攻入南京,这个本来就有点富庶的东南重镇,在市政建设方面,确实获得了非同凡响的进步。南京在突然之间,变得漂亮了,变得繁华起来,它变得非常现代化,变得开始跟国际接轨。正是在这段历史时期,当时的南京人见证了现代都市发展的奇迹。

首先是人口增多,因为成为首都,这样和那样的衙门随着增加,到这个城市来做官的人多了。怀着各种目的的打拼者,如过江之鲫,纷纷涌过来寻找机会。各个阶层的人都增加了,马路变宽了,死去的孙中山地位越来越高,他已经成了国父。奉安大典是这个城市最热闹,也是最有仪式感的一次运动。为了准备迎接灵榇,为了安葬先总理,安葬后一次又一次的祭奠,一个又一个纪念日,没完没了。

南京市民在见证城市发展奇迹同时,也看到了国民政府的种种不易。不管怎么说,这个中央政府在一开始,仍然还是一个地处东南的小政府,它只是在逐步地好起来,在逐步地壮大。武汉国民政府取消了,北京北洋政府完蛋了,东北易帜了,南京成为公认的首都,公认的中央政府所在地,然而大家未必会真正听从中央指挥。

事实上,从定都南京的第一天开始,国民政府就陷入内外交困。先说外,国民革命军的口号是打倒列强,进入南京时引发的“南京事件”,以及继续北伐的途中,与日军发生激烈冲突的“济南事变”,让帝国主义心生疑虑,国民政府成立之初,列强并不太愿意与新生的南京中央政府合作。1931年发生的“九一八”事变,日本帝国主义则成为当时中国最危险的头号敌人。

再说内,“先安内,后攘外”,是当时的基本国策。北伐干掉了老军阀,新军阀又同时诞生。在南京人印象中,国民政府没太平过,北伐胜利了,紧接着便是1929年的蒋桂两广之战,1930年的蒋冯阎中原大战,1932年的四川刘湘与刘文辉二刘之战,1933年蔡廷锴蒋光鼐发动的福建事变,1936年桂系联合陈济棠发动两广事变。当然,还有国民党的老对手共产党,从1930年底开始,先后进行五次大围剿。

这些马不停蹄的战乱,离南京都很遥远。南京以中央的名义在指挥作战,报纸上都是些报捷的好消息。事实当然不完全是政府宣传的那样,好在不可否认的现实就是,与南京的城市面貌在发生重大变化一样,国民政府也在风雨中一天天变得强大,蒋介石的独裁地位,也一天比一天更稳固。1927年,踌躇满志的蒋介石刚进入南京,他也就是一个最高军事将领,在国民党人地位中,还屈居后辈。到1937年,经过西安事变,蒋介石的领袖地位,似乎已不可动摇。

因此,说到南京的“黄金十年”,不得不强调两点。第一,这段时期,欧美经济大萧条,国际形势对发展中国家非常有利,急需要中国这个大市场。南京此时大搞城市基本建设,正好给了西方世界一个良好的投资机会,最好的材料,最好的技术,都可以在南京大出风头,大显身手。第二,外患和内乱也造成了一种新的凝聚力,抗日成为首要话题,“九一八”事变让中国失去了东北四省,紧接其后的淞沪“一·二八”抗战,长城抗战,国难和救国成了最常见的标语口号。

南京市中心,也就是新街口广场,竖立着一个巨大的炸弹模型,它预示着战争或许根本无法避免。多难兴邦,严重的内外交困,既是南京政府不得不面对的两大难题,同时也是造成“黄金十年”的直接动因。譬如中央军对红军的围剿,每一次都没有成功,然而最终结果,是红军越来越困难,最后被迫转移和长征。红军在前面跑,中央军在后面追,这一跑一追,客观上扩大了南京中央政府的控制区域。前面已说过,国民政府定都南京,成为名义上的中央政府,各省地方军阀并不完全买账。红军长征的路过,让地方军阀陷于两难,要么剿共与红军血拼,要么让出道来,让中央军深入其境。

很多人都相信,1936年底的西安事变,最大获利者是陷于困境中的共产党,却不知道事变的和平解决,也让蒋介石的个人威望,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蒋的领袖地位因此被真正确认,到圣诞节那天,在张学良陪同下,蒋介石离开西安飞往洛阳,消息传出,举国狂欢,爆竹声彻夜不绝。第二天中午,飞机从洛阳飞抵明故宫机场,南京市民夹道欢迎,万人空巷。

自从1927年北伐革命军进入这个城市,如此热闹和激动人心的场面,还是第一次。抵达南京的第二天,不只是南京,全国各地纷纷举行蒋委员长脱险大会,庆贺国家躲过了一次劫难。


04 二次革命06 酖毒山川亦可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