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术之镜,妆容之镜?
中原地区目前出土最早的圆板具纽铜镜,见于安阳殷墟妇好墓等商代晚期遗存中。它们并非当地制造,而带有强烈的内亚草原文化特征(226)。但关于其具体来源,则众说纷纭。甚至,这些早期的具纽或不具纽的圆片状铜器或类似物,究竟是否拥有与后世铜镜相同的照面饰容功能,都存在争议。这里,我们姑且先称之为铜镜。
西北地区的几处发现,颇令人瞩目。[公元前2000]甘肃张掖西城驿遗址出土的石质镜范,属西城驿文化末期,年代在公元前1700年前后(227)。这是东亚地区最早的与铜镜铸造有关的遗物。[公元前1700 东亚最早的石质镜范]稍晚的甘肃玉门火烧沟遗址出土了属于四坝文化的铜镜;甘肃广河齐家坪、青海贵南尕马台遗址分别出土了属于齐家文化晚期的铜镜,其绝对年代都在公元前1700—前1500年前后。[公元前1500]
此外,类似的圆片状铜器,还有玉门火烧沟遗址出土的铜“镜形饰”、酒泉干骨崖遗址出土的带纽铜“牌饰”,以及中原地区的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铜“圆形器”“圆泡形器”(228)等。
林沄教授较早注意到妇好墓出土铜镜上的几何纹饰“和北方系青铜器刀、剑柄部和战斧上的纹饰属同一类型。这种纹饰的铜镜,在青海尕马台齐家文化遗址中也发现过”,进而推测“妇好墓出土的这几面铜镜都是从中国的北方系青铜器分布区传来的”(229)。李学勤、宋新潮等也将其与齐家文化铜镜联系在一起(230)。
新疆哈密天山北路墓地一般被认为不晚于齐家文化,或其上限早于齐家文化晚期。近年有学者将其年代推定在公元前2000—前1500年(231)。刘学堂认为该墓地是目前中国境内圆形铜镜发现最早、最集中的一处墓地,可称为中国早期铜镜的始源地。该墓地墓葬随葬品的绝大多数为铜质装饰品,尤以各种圆形和方形牌饰为大宗,而“所谓的圆形铜镜就包含在了各种圆形铜牌饰中”,实际上铜镜与圆形牌饰间并无明确界限,用途也应完全一致。鉴于该墓地常常是一座墓的墓主人骨架上覆盖数件至数十件这类圆形牌饰,类似情况也见于中国西北、北方和中原地区的早期墓葬中,故它们应是“巫师进行原始宗教活动中使用的法器或巫具”,由新疆经西北或北方传至中原、东北等地(232)。这种对早期铜镜功能的解释,得到了不少学者的认同。
张掖西城驿石镜范(左),贵南尕马台(中)与据传出自临夏(右)的铜镜
这些铜镜及类似物更早的起源,则被追溯到欧亚草原广泛分布的安德罗诺沃文化,带纽铜镜作为安德罗诺沃文化晚期的一种标志性器物,见于今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阿尔泰及南西伯利亚及中国新疆等地区(233)。或认为齐家文化、二里头文化所见铜镜及类似物源自中亚地区的巴克特里亚·马尔吉阿纳文明体(BMAC)(234)的农业区。
有趣的是,胡博在上引论文中,径直将二里头遗址出土的嵌绿松石圆形铜片残件称为铜镜。二里头遗址的发掘者也曾推断这类圆片状铜器为镜(235)。近来有学者推断其中形体稍大者可能为某类宗教人物在进行某些仪式性活动时所持的法器,稍小者可能固定在某种木质材料上,或为先民服饰上的系挂之物(236)。
自战国时期始,用于照面饰容的圆板具纽铜镜,才成为中国古代铜镜的主流。
铜镜及类似物可能的源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