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法修辞讲话 - 吕叔湘、朱德熙
第一讲语法的基本知识
一说明“语法”
二从字到句
三词类
四句子的成分
五附加成分、联合成分、同位成分、外位成分
六复合句
七长句举例
第二讲词汇
一词性
二词义
三同义词
四词的配合
五几个常用的词
六文言词语
七生造词语
八简称
第三讲虚字
一代词;“们”
二数量、比较
三“的”
四“和、跟、同、与、及、并”
五“着、了”
六“把、被”
七“对于、关于”
八“在、从、当”
九“因为、为了、由于、结果、使”
十与否定和疑问有关的虚字
十一其他虚字
十二文言虚字
第四讲结构
一主语
二宾语
三表语
四附加语
五词语的次序
六主谓短语
七外位成分和类似的现象
八分合和插说
九结构混乱
第五讲表达
一逻辑
二费解
三歧义
四堆砌
五重复
六烦冗
七苟简
八层次
九修辞杂例
第六讲标点
一句号、逗号
二顿号
三分号
四冒号
五问号、叹号
六引号
七括号
八破折号
九省略号
十分读号、连读号、专名号、书名号、着重号
十一行款
习题
中国青年出版社
1952年12月第1版
1979年8月第2版
引言
这个讲话共分六讲:(1)语法的基本知识,(2)词汇,(3)虚字,(4)结构,(5)表达,(6)标点。第一讲是个序论,以后几讲分几个方面进一步讨论。第一讲专为初学者说,已经有点语法知识的读者可以不看。可是也不妨看看,因为里面用的术语以及它们的意义也许跟他原来所了解的有点不同。并不是我们故意要立异,只是因为语法学者中间还缺少一个“共同纲领”,我们不得不在这里头有所取舍。这个讲话的大纲是经过几度修改的。最初打算只讲语法。后来感觉目前写作中的许多问题都是修辞上的问题,决定在语法之后附带讲点修辞。等到安排材料的时候,又发现这样一个次序,先后难易之间不很妥当,才决定把这两部分参合起来,定为六讲,如上面所记目次。但是修辞部分只限于句子范围,并且以消极方面为主。这当然不够全面,但是和语法放在一块儿讲,恐怕以有这样一个界限为宜。
要让这个讲话联系实际,就免不了有所批评,有所批评就得有个标准。可是活的语言总是经常在变动之中的,书面语言变动得快一点,多一点;口语变动得慢一点,少一点。因此显得很分歧,很不容易定出一个标准。一般地说,我们应该拿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律做基础,适当地吸取外国语的语法规律,用来增加我们语言的严密性。文言成分,在用汉字写文章的今天,不仅还不容易完全避免,而且有时对于现代语的表现力也还有点贡献。但是这里也是很容易出偏差的;除了应用文言本身的规律来批评,还要考虑它跟整个语句调和不调和。我们的评论竭力求其不偏不倚,不武断;甚至有些地方只是提出问题,不下断语,让大伙儿来讨论,来解决。即使这样,恐怕还是难符合每个人的意思:也许有人以为太苛刻,也许有人以为还不够严格。我们欢迎读者指教。
因为这个讲话侧重在应用方面,所引的例子,错误的或有问题的要比正确的多得多,竟可以说是不成比例。这是因为表达一个意思,正确的格式屈指可数,而错误可以“百出”。比如说,一般句子都有主语,主语都和谓语配合,这是几句话就能说完,几个例子就能证明的,可是在这上头出毛病的很多,就不能不多举些例子。但是这样一来,很容易使初学的人畏首畏尾,提起笔来不敢写下去。这是不必的。只要写的时候留意一点,写了之后再检查一下,自然能减少错误。久而久之,成了习惯,也就不觉得拘束了。
还可能有一种和这个正相反的反应。看了我们的讲话之后,发现有些名家的文章里偶然也有类似这里所指摘的情形,于是就认为这些规律都是庸人自扰,没有理会的必要。这种想法也是错误的。古今中外的名作家,文章里有小毛病的,不乏其例。他们能够成为名作家总有可以叫人佩服的东西,有了这个东西,小小失于检点是不必太计较的,这就是古人所说“不以一眚掩大德”。我们要学习的是他们的“大德”,不是他们的“一眚”。初学的人是不能拿名家的败笔来做自己的借口的。
我们的例句的来源,有一般书籍,有教科书,有报纸,有期刊,有文件,有文稿,有通信,有大、中学生的习作,我们没有详细注明出处。所以采取这样的办法,一方面固然是为了省点篇幅,更重要的还是因为出版的书刊无穷,我们的见闻有限,要是注出书刊的名称,可能造成一种错误的印象,以为只有这些书刊的毛病最多,而实际上这些书刊也许还是水准较高的。这是指错误和有问题的方面。正确的例句,有些是从现成的文章里引来的,都只注作者,不记篇名。有些是极普通的格式,没有引证的必要,就自己拟一句,不注什么。
引来的文句,凡是不太长的,都引全句。但为篇幅所限,也为了不分散读者的注意力,有时候不得不删去或前或后的一部分;除非有必要,都没用删节号。现在的文章里,句子都很长,往往可以分成好几句,我们节取的多半是可以独立的。其次,一个句子往往同时有几个地方有问题,我们不得不挑出一个来归在某一类问题里讨论,可是也许会使读者误会这个句子的其它部分没有问题。我们的办法是:书刊里的例句一般加括号作附带说明;布的就略过不提,我们相信读者是会发现并且改正的。至于文稿和习作的例句就把无关紧要的错误改正,留主要的一个讨论。
最后,说几句可以说是题外也可以算是题内的话。说话和写文章是互相影响的。现在听人在集会里讲话,许多遣词造句欠妥的地方好象都跟时下文章相同,甚至变本加厉。听惯了这种话,写文章的时候也会不知不觉的在笔下流露。这真是“耳濡”和“目染”交相为用了。因此,我们想,写文章的人多推敲推敲,会减少许多人说话的毛病;而说话的人稍为留心一点,对于学着写文章的人也会有点好处。
这是第一篇第一讲语法的基本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