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归宿之谜
一、巨星陨落在何方
顺治二年(1645年)春,威震全国的明末农民起义领袖、大顺皇帝李自成在陕西抗清失败,被迫率军退出西安,经武关、南阳向湖广地区转移。清朝英亲王阿济格在清廷严令督催之下,统帅精锐的八旗骑兵千里穷追,跟踪而来。农民军虽经苦战,毕竟锐气已挫,无力挽回危局,终于在武昌至九江一线,被清军连续七次追击,损失惨重。大顺政权的武将之首刘宗敏,文臣之首牛金星、宋献策等或战死,或被俘,或投降。李自成的两个叔父、三个妻妾与许多将领的家眷都落到敌人手里。李自成本人在这毁灭性的打击之后,也在历史的舞台上消失了。
李自成究竟哪里去了?原来在长江边的激战中,清军截获了李自成的坐船,听说李自成率部分亲随舍舟登陆,折向西南逃去。清军立即以重兵穷追,结果在楚赣二省界上的通山县九宫山区追上了这支农民军。但是李自成本人仍无踪影。不久,在湖广一带对峙的清、南明双方都从前来投降的大顺军余部将士那里听到了共同的消息:李自成在九宫山下率少数亲兵冲出重围,企图到江西去合余部。不料在途中为“乡兵”(当地地主的民团武装)包围,李自成等全部遇害了!消息传来,一时各支大顺军余部“满营聚哭”,而明清地主阶级统治者则弹冠相庆。阿济格立即向北京露布告捷,并准备班师回朝。南明方面负责堵截李自成的总督何腾蛟也向福建的隆武小朝廷报告了这一“好消息”,南北地主阶级都为除了“闯贼”而欣喜若狂。清廷为此举行庆典,祭天告祖。南明也准备给何腾蛟加官晋爵。
然而,明清双方也有不少官员感到怀疑:李自成身经百战,履险如夷,怎么如今竟死在一小撮乌合之众的“乡兵”手里!恰好这时又传来了有关李自成还活着的种种消息,有的说他到了江北,有的说他出没于江西。这下子南北舆论哗然,清明双方的官员们纷纷攻讦阿济格、何腾蛟谎报军情,冒功邀赏。清廷降旨斥责。阿济格连忙上疏谢罪,承认李自成的下落还有待核实,而何腾蛟仍然坚持说李自成已死,但也承认没有见到实据(指李自成的首级),并辞去了南明给他的封爵。
不久查明,关于李自成在江西、江北活动的消息纯属谣传。而分布在两湖各地的大顺军余部,此时也呈现出群龙无首的局面,分别向该地的明、清当局投降,似不复有东山再起之志。更重要的,是七月间武昌总督衙门来了通山县的土豪程九伯,自呈在九宫山牛迹岭下杀死李自成的经过,并上缴了据说是李自成的“龙衣金印”等物。那么,为什么他早不来报“功”呢!据说这是因为当时他并不知道所杀的是李自成,后来知道了,然而当时局势尚未稳定,通山地处明、清控制区界限附近,而此后一段时间内县境仍有大顺军余部活动,因而他惧祸不敢声张。现在清朝的统治稳固了,他才放心前来。清朝当局即派人与程九伯到通山验看尸首。但时值盛夏,两个月过去,“首级”早已腐烂,哪里还能认得出来呢?
尽管这样,清廷还是相信了程九伯的报告。这不仅因为他的话与阿济格从来降的大顺军将士那里听到的最初消息相吻合,还因为当时确实也没有再听说李自成活动的消息。于是清廷就便下了台阶,重赏了程九伯,给了他一顶德安府经历的八品官乌纱帽。就这样,尽管“终无实报”,但关于李自成下落的一场风波,终于渐渐平息了。
此后,李自成死于九宫山之说,似乎已成定论,只是由于辗转相传,“通山九宫山”在许多史籍中变成了“通城九宫山”“兴国八功山”“黔阳罗公山”,等等。1956年史学界对此进行了讨论,最后确认通山九宫山说为其他各说之始,同时还找到了程九伯后人编写的记载李自成之死的《程氏宗谱》,于是把原来依《明史》记载在通城县修建的李自成墓移设于通山,这就是今日九宫山“闯王陵”之由来。
然而,在清初一些不引人注目的野史笔记中,仍有李自成未死的记载:有人说他在河南鲁山为僧,还有人甚至说在湘西的㵲水河畔见到过他。但这些记载未引起人们注意。本来,青山常在,英名永存,李自成与历代的农民英雄一样,人民是永远怀念他们的。黄巢、李顺死后,民间不都流传着他们出家为僧的传言吗?
二、神秘的奉天玉和尚
星移斗转,岁月流逝,三百多年过去了。1980年的一天,湖南石门县夹山林科所的工人在基建中偶然挖出了清初夹山灵泉寺奉天玉和尚的墓葬,引起了有关方面的重视。“李自成死地”这个似乎已不成问题的问题,重新引起了争议。
这奉天玉和尚究竟是个什么人呢?这得从顺治九年,也就是李自成兵败后的第八年谈起。
那年春天,石门县来了个说西北口音的和尚,号奉天、字明玉,住到灵泉寺的废墟里,很快,有不少人来投到他的门下。人迹罕至的古刹热闹起来,不久竟聚集了三千人。这些和尚们隐姓埋名,开山自给,而又不忌酒肉,并且还与附近各县的—些具有反清思想的明朝遗老联系密切,而在这前后数年中,夹山周围常有李自成余部在活动。
这一切当时未引起清廷注意。相反,当时几任石门知县还都很器重奉天玉的“开拓”精神,并为他捐钱置地。但到了乾隆年间,即奉天玉死去七十多年后,石门所在的澧州知州何璘却从当地一位儒学教授那里听到一个惊人消息:奉天玉就是李自成!何璘当即赴夹山调查,他看到了寺里所藏的奉天玉遗像,据说与史籍所描述的李自成状貌相符。他以此与传说及史籍记载联系起来,得出结论说:九宫山事件其实是李自成精心策划的一场“设疑代毙”之计。李自成借此摆脱追兵,逃到夹山“禅隐”起来。“奉天玉”之名就隐喻着李自成:李自成曾称过“奉天倡义大元帅”,而“玉”则是“王”字多一点,可见李自成“至死不去王号”云云。
何璘的结论在石门引起轰动,奉天玉的墓碑被打倒,碑文中奉天玉等字被铲除。此后石门县关于奉天玉即李自成的传说越来越多。清代学者江昱、徐鼐在其著作中转述了何璘的结论。民国初年章太炎到石门,又搜到五首据说是奉天玉作的《梅花诗》,并认为可能出自李自成之手。约同时,在李自成故乡陕北米脂县,也开始出现了同样的传说,但是在史学界,当时这种说法并没有什么影响。
1980年的发现改变了这种状况。这里有奉天玉徒弟野拂为他撰写的残碑,碑中有“况值戎马星落”等字;野拂本人的墓碑,更有“战吴王于桂州、追李闯于澧水”之句;此外还发现了与章太炎所见的梅花诗风格相近的《梅花百韵》残版,其中诗句也被认为与李自成生平暗合;而野拂碑末有“补之为铭”四字,据说这是李过(字补之)为铭之意。于是不少学者撰写了文章,认定奉天玉为李自成。他们不但继承了何璘关于“设疑代毙”的说法,还进一步提出李自成此举意在促成农民军联明抗清。而且在此后的长期抗清战争中,李自成仍在幕后指挥余部的活动。进而认为李自成不但是农民领袖,还是个高瞻远瞩、深明大义的民族英雄。他们否定九宫山说,认为李自成于康熙年间圆寂于夹山,享年七十余岁。
这些说法引起了热烈的讨论。在讨论中,除主张通山说的同志外,主张李自成死于湖北通城、湖南黔阳、河南鲁山等各家旧说也重新崛起,并都从文献、传说、史迹等方面举出了新的证据。然而讨论主要还是集中在“夹山说”与“九宫山说”之间。夹山出土文物证明何璘所说的奉天玉和尚实有其人,而且是有某种政治背景的神秘人物,但并无确凿证据说他就是李自成。同时,如果他果然是李自成,那么他是如何到夹山的?目的何在?他与尚在活动的大顺军余部有着什么关系?这些问题目前并不能得出可靠的回答。因此在史学界,尤其在治晚明史与明末农民战争史的学者中,确信夹山说的还不多。然而因为九宫山说“终无实据”,在奉天玉身上的神秘色彩面前,要彻底否定夹山说也是困难的。
三、谜中有谜
夹山说与九宫山说之争,如果仅仅是一个“死地、终年”问题,那它尽管有趣,却也无关大局。然而李自成是个身系明清两朝兴亡的人物,围绕他的归宿,人们又发现了许多重大的疑团:
例一,李自成由武昌东下的战略意图究竟何在?史籍说当时大顺军“声言欲取江南”,可是从军事角度看,这样做无异于自投罗网。从政治角度看,也很难设想李自成在为清军逼到生死存亡的关头时还会想着与南明决一雌雄。因此,有人提出李自成只不过是声东击西,他很可能根本不在东下的那支大顺军中。如果真是这样,则李自成也根本不会到达九宫山,更不用说死在那里了。然而今人毕竟谁也不是李自成的参谋长,他当时的意图今人尽管可以有种种猜测,但要证实,谈何容易!
例二,在李自成由西安经武关、襄阳到达武汉时,由李过、高一功率领的另一支大顺军正由陕北南下,经汉中、四川出三峡进入鄂西。这两支部队究竟是统一部署的分兵作战还是失去联络后的各自行动?持九宫山说的同志一般主张后一说,因为后来进入澧州地区的大顺军主要是李过那一支。如果两军未恢复联络,李自成怎么会跑到那里去呢?然而,李自成的妻子高氏,后来的确是随李过军行动的。她又从哪里来?
例三,鄂东战败后的各支大顺军余部,在联明抗清的长期历程中显得关系松散,甚至互相仇视。如李自成仍然在世,他对此应负什么责任?丢下部队任其一盘散沙而跑到夹山去当和尚,这不成了逃兵吗?当然,持夹山说的同志主张联明后的大顺军仍有统一组织的整体,而指挥就是退居幕后的李自成。这样,问题又涉及大顺军在联明抗清时期的活动的总评价了。
可见,李自成归宿问题并不能简单地归之于“死地、终年”,也不光是奉天玉究竟为谁的问题。它关系到明清之际一系列重大事件的内幕,关系到这段历史的全局。可惜谜中有谜,奥妙无穷,难怪它吸引了不少研究者。在他们的努力下,相信问题终有水落石出的一天。
原刊于《中学历史教学参考》,1985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