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秦塞长城
在明前、中期与北元及河套蒙古长期对峙的过程中,陕西的边防经历了由点式防御演变为带状防御,由一条防线演变为几条防线的重大发展。由此留下的一组至今遗迹尚存的庞大防御工事体系,构成了今日我国著名的万里长城的中腰部,史籍多称之为秦塞长城。
明代前期,陕北边防主要是沿袭宋代防御西夏的办法,采用点式防御。即在沿边地带择冲要之处建立一系列城、寨、营、堡,中间设立烽堠以传递消息,组成一个防御体系。明王朝对陕西各处的筑城工作一直十分重视,早在明初三秦底定不久,朱元璋便于洪武四年(1371年)正月派冯胜(即冯宗异)往陕西沿边一带“缮治城池”[14]。此后从沿边至纵深地区屡兴筑城之役,大者如榆林城之新创、东胜城之重筑,小者如怀远堡(今横山县城)、定边营(今定边县城)、镇靖堡(今靖边县南)等等。明代沿边诸城修筑水平远超宋代,许多宋代要塞城池明初均经扩展增高,更加险固。如宋种世衡创修的清涧城在明洪武年间增筑为周3里、高3丈、池深2丈的重镇;绥德城在洪武年间经指挥严渊扩建后面积扩大3倍,成了周8里半、高3丈的大城;葭州城洪武初年由千户王纲扩建,从宋代小小的葭芦寨变成了一座大型要塞等等。
但是,北宋对付西夏行之有效的“筑城战”用在明代却在很大程度上失灵了。这主要是由于西夏与河套蒙古民族特性上有很大区别。西夏党项人是农牧兼营民族,而且立国之后农业地位日渐重要,因而夏对宋的战争虽然也具有游牧民族入塞劫掠的成分,但扩展耕殖空间的意义也起着很大作用。因此宋夏双方逐渐都在边境上采取了筑城护耕、逐城推进、扩张边界、占夺地盘的堡垒战术。北宋这种战法也算是棋逢对手,妙奕不绝。然而,河套蒙古在明代却处于纯游牧状态,农业的意义极小。它对陕西内地的侵扰纯属劫掠性质,并不带有扩展边界、抢夺地盘的目的,因而完全可以绕过明军的设防据点而长驱深入,忽来忽去,使明军的点式防御体系陷于无用。在整个宋夏战争期间,夏兵深入最远不过到邠、鄜一线,而北元、鞑靼的骑兵以比西夏弱小得多的实力,却能深入到凤翔、三原、泾阳一线,威胁关中的心脏地带,可见点式防御已不足恃。
同时,陕北沿边地段大部分位于毛乌素沙漠南缘的荒漠草原地带,地势相对平缓。不像山西、畿辅等地的边塞多有险要山川可恃,因而点式防御难以有效防止北骑南下的弱点尤为突出。因此,自明初以来就不断有人主张改善这种防御态势。
永乐十二年(1414年)七月,明廷下令陕西沿边诸城增设烽堠以备御敌。[15]初步萌生了把各防御点连为一体的设想。
正统年间(1436—1449年),宁夏副总兵官黄鉴奏请:从偏头关东胜州黄河西岸的一颗树(今府谷县黄甫川以北)到宁夏黑山建立边墙,东西长700余里,沿线共计划建立13个城堡,72个墩台。这是明代关于秦塞长城的第一个详细规划。但上报朝廷后,却以“地土平漫难据”为由将此方案搁置了。稍后,总兵石亨又提出另一方案,即延绥一路沿当时所称的直道(横山山脊一线)重新修建营堡。但陕西当局以“徒置烦劳”为由,未从其议。[16]最后只是在正统七年(1442年)由总兵与巡抚会商,派军役依界石一带山势,随其曲折而把北坡的一面铲削成25尺高的人造悬崖,起到“城”的作用,而在无山的川道口左右俱建筑大墩,调军防守。实际上,沿边哪里会处处都有可供铲削成崖的山坡?因此这一举措的意义也就很有限了。
到了宪宗成化八年(1472年),河套鞑靼的威胁日益严重,吏部侍郎叶盛又提出了个防御计划,他认为:铁鞭镇、黑城子、银州关,都是宋时为防御西夏而筑,山势最险,水泉甚近便,应当修补以为防御之用。这实际上又回到点式防御的路子上去了。然而,在当时边政废弛、得过且过的风气之下,就连这个算不得大举动的建议也无人理睬,终于“不果行”。
次年,鞑靼大举入塞,一直闯到渭河边的秦州。明王朝感到事态严重,在王越取得红盐池之捷,战事告一段落后,即批准建筑秦塞长城。当时著名边臣、后来的陕西父母官余子俊时任延绥巡抚,负责组织实施这一工程。在他的精心组织下,沿边军民利用红盐池之役后鞑靼一度远遁的时机,很快筑起了这道长达1770里又123步的边墙。它东至清水营紫城砦黄河西岸,与对岸的山西偏头关长城遥遥相对,西至宁夏花马池(今盐池县),与宁夏镇长城相衔接于营界牌。全线共修建城堡12座:榆林城除正统年间已建成的南城外,又创修了北城,并新筑成安边营、建安、常乐、把都河、永济、安边、新兴、石涝池、三山、马驼泉等10座城堡。此外,还将响水、镇靖两座旧有堡寨移置边墙附近重建。与这些重兵把守的要塞相配套的,还有守护壕墙崖寨819座、小墩78座、边墩15座,构成一条完备的防御带。工程完成后,沿线配以重兵,边墙之外实行坚壁清野,禁止边民出塞耕种。
秦塞长城修成后,延绥镇治所也从绥德城北迁到边墙上的榆林,推进250余里。从此榆林便成为全国的“九边重镇”之一、长城中段最大的防御枢纽。
由于余子俊所修的长城以因山为险为原则,大片屯田被隔在边外成了耕作禁区,损失巨大。于是到弘治年间(1488—1505年)延绥巡抚文贵又在其外修了一道边墙,用以防护屯田。这道新工事名曰“大边”,而称余子俊所修的长城为“二边”。长城防御的重心随即向大边转移。但是,文贵所修的大边只是一道辅助工事,不仅多建于平地,而且筑墙高厚不过1丈,很容易被突破。因此到嘉靖年间明廷又决定扩建大边,“必使岸堑深险,墙垣高厚”。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宁塞至定边二堡间的边墙首先添修,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陕西三边总督曾铣主持的大边扩建工程全面兴工。此后三年间,西段440里、中段490里及东段590里的边墙以每年一段的速度全部完成。到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曾铣遇害时,秦塞新长城已经全线巍然屹立。它西起定边营(今定边县),东至黄甫川,全长1521里,除夹墙不计则为920余里。比余子俊所修旧墙平均北移数十里,最远处(石涝池堡至砖井堡间)北移百里以上,从而保护了大片屯田。新墙沿线共设城堡34座、墩台170座。“墩堡勾连,横截河套之口”,其城墙高厚与墩堡据点密度均大大超过了旧墙。
新墙(大边)经此次加固后便成为秦塞长城的主体部分,而同时,余子俊所修的旧墙(二边)也仍然予以利用,“堑山湮谷,另为一边,名曰夹道,地利亦险矣”[17]。
至此,明朝费时70余年,消耗大量人力物力,终于建成了包括两道边墙在内,总长达3300里、城堡46座、墩台260多个、哨寨800余个的气势恢宏的防御体系——秦塞长城。陕北边防由点式防御,到带式防御,到多层带式防御的演变,至此达到极点。在明长城全线中,只有秦塞长城这一段采用了两墙夹道的结构,[18]可见明廷对河套防御的用心。
秦塞长城的大部分地段均用土夯筑而成,由于塞外风沙的侵蚀,毁损较快。早在它完工后不久的隆庆三年(1569年),位于毛乌素沙漠南缘风口的常乐堡至波罗堡地段就已“沿边积沙高与城等,铲去复满”。另一些地段由于军屯密集,过度耕牧,造成生态环境恶化。如保宁堡(今榆林市西)一带在上述短短时间内便由优质草原变成了不毛之地,“昔多水泽,今潴渐涸,马无所饮”,以致屯军不得不另择据点。[19]实际上,两道长城建立后,“套寇”入塞的事仍时有发生,再坚固的城墙也不能保护一个已经腐朽了的封建王朝不受侵犯。只是由于明后期蒙古势力本身的分裂、衰落以及它被新兴的满洲人征服,陕北的边患才没有再度严重起来。如今,秦塞长城的大部分地段已被毁圮,或被流沙埋没。而秦塞长城沿线保留下来的一些古城堡,如著名的榆林古城,则作为旅游胜地与历史古迹受到保护,并为今天的现代化建设发挥出当年它的建设者们想象不到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