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辑思维第73期:大英帝国“不控制的智慧”

字数:11701

欢迎各位来到《罗辑思维》捧场。前不久大家可能知道,罗胖追随我们《罗辑思维》会员的十七名小伙伴去了一趟南太平洋的岛国斐济去玩耍,而且还录了一期节目回来。在刚下飞机的时候,我们就得知一个情况,原来斐济前两年刚刚脱离英联邦独立,刚刚把代表英国的那个米字旗的图案从自己的国旗上给抠掉,刚刚把伊丽莎白二世老太太的头像从自己的钞票上给请下去。那发生了什么呢?我们就请教当地的导游,导游说我们这儿政变了呗,我们这儿三军总司令把总理给赶跑了呗,然后英联邦就谴责我们呗,然后我们就不跟他们玩了呗,所以就独立了。

哎呀,当时我们心里有点小紧张,刚刚政变还没两年,这个地方旅游安全吧?导游说放心,我们这儿没那事。什么叫政变?就是三军总司令给总理打一电话,说哥们儿呢起开,限你三天搬家,总理一看干不下去,好吧,搬家。然后总司令住进去了,就这么简单。老百姓听说这事,就是龇着大牙在村口乐,你听说了吗?政变了,听说了,听说了,然后接着过自己安详平静的生活。这个我们又倒吸一口凉气,虽然没觉得不安全,但是这个国家也很奇葩。有很多词在我们中国人听来,那至少你是要板起面孔说的吧,比如说主权转换、独立、政变这些词,但是好像在那个国家,这些词听起来稀松平常,跟老百姓、普通人的生活好像没有什么瓜葛。

所以在斐济旅游期间,我们就萌生了一个念头,想为大家聊一期节目,就是讲一讲英联邦的前身,一百多年前如日中天的那个大英帝国以及大英帝国背后的历史逻辑。这个帝国,你听这个词,大英帝国,好大,好雄壮,好暴力,但它真正的逻辑是这样吗?我们就得回到历史当中,重新看这个词,什么是大英帝国。

如果严格地从历史的概念上讲,大英帝国的成立之日,应该是1877年,为什么呢?因为这一年英国女王才自封为印度皇帝,她的王位的称号当中才出现了“皇帝”这个词,所以大英帝国这一年才算名至实归。给大家介绍一本书,这是中信出版社前两年出的叫《帝国》,它的作者是英国的著名历史学家佛格森。按弗格森的说法,其实大英帝国的历史就是丘吉尔这个人一生的历史。因为丘吉尔出生在1874年,他老人家当年3岁的时候,大英帝国刚刚创生。丘吉尔是死在1965年1月,他老人家也是亲眼看着这个帝国叫“眼看天起高楼,眼看它宴宾客,眼看它楼塌了”,他是目送这个帝国进入坟墓的。所以1965年基本上也是大英帝国分崩离析的时代。丘吉尔的一生就是大英帝国的一生。

但是这个是严格的历史界定,我们今天讲背后的逻辑就不能这样讲。1877年这仅仅是严格历史定义上的大英帝国的起点。但是如果我们要追寻这个帝国的内在逻辑,找寻它的历史逻辑起点的话,那还要早整整100年,大家自己算,1877年倒转100年,1777年。什么时候?正是美国独立战争打得最凶的时候。1776年莱克星顿的枪声,美国独立战争打响。所以说到这儿,你可能已经明白了,所有后来我们看到的,那个如日中天的大英帝国,其实是美国独立战争打完之后,英国挫败之后的,那个废墟当中浴火重生出来的一个帝国。

你想想,确实悲催,干了几百年架,跟西班牙人、荷兰人、法国人,好不容易搞出这么一块殖民地,但是你想,就像一个40多岁的男人,就像罗胖这岁数,突然一下离婚了,净身出户,房子、地、老婆、孩子全归人家了,自己面对茫茫的世界,没有出路。当年的大英帝国就沦入了这样的状态,当时的欧洲列强都笑话它,那个奥匈帝国的约瑟夫二世就嘲笑它,说从此英国人完了,完了,二流国家,从此不带它玩了。包括英国当时的乔治国王,恨不得就得脱袍让位、以谢国民,这是重大的挫败。

可是从这样的挫败,表面上的挫败的背后,我不知道你感受到一点什么奇怪的东西没有?至少我在读历史的过程当中,你就觉得美国独立战争赢得好蹊跷,因为甭管是美国人写的书还是英国人写的书,他们描述的都是:哎呀,华盛顿是一个了不起的人,将军,将军很有道德感召力,士兵们就算饿肚子,就算没有粮饷,都愿意跟着他干,甚至连整齐的军服都没有,惨那,那个时候。

咱得会讲革命故事好不好,革命故事你得分两段讲啊。爬雪山、过草地得有吧,可是“三大战役”打得蒋介石满地找牙那个英雄故事你也得有吧。但是美国独立战争没有。你看很少能够看到什么英国人怎样从优势地位、通过多么惨烈的战役逐渐地削弱,华盛顿将军拥有什么样伟大的战略把英国人打败的故事,好像很少。那背后的逻辑到底是什么呢?

其实,我们不能按照我们中国人理解的那种仇敌的逻辑来理解这场战争,因为人家毕竟是“亲父子”、亲兄弟。所以,当英国人撤出美国,就是认怂的时候,1781年在约克镇大捷,整个英军投降,包括两年后1783年在巴黎签的那个合约,其实英国人就一个心态:说既然不划算,老子不玩了。其实逻辑就是这样,说你这个儿子也不听话,打呢,我现在又有一点儿打不动;我打动了打赢了,我有什么好处呢?英国人算了算账,儿大不由娘,去吧。天要下雨,娘要嫁人,去吧。这个才是我读历史到最后得出来的,英国人止息了美国独立战争的真正的原因。

我们其实可以给英国人算笔账,英国人在美国独立战争之前,其实还打过一个和法国人的七年战争,七年战争耗费多少军费呢?12亿英镑。你今天看12亿英镑没多少钱,造一个体育馆就是那个钱,当年可是不得了的巨款。因为打完,我给你算另外一笔账,打完七年战争之后,英国人留了1万士兵在美国,驻守嘛,毕竟还有一些防卫的任务,还要跟印第安人作战,所以就留了1万人。这1万人一年的军费是35万英镑。所以你看,12亿英镑是一个多大的财政负担!但英国人咬牙扛下来了。

那么英国人从美国殖民地能够拿回多少税收呢?一年是11万英镑。英国人说,我傻呀?我为了维护你的独立,为了维护我对这块殖民地的独占权,每年是35万英镑,收回11万英镑,时不时再来一个像七年战争这样的军费支出12亿英镑。我有病啊,我再跟你这么玩。所以从简单的账面资产上算,英国人不玩这局游戏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我们中国人熟悉一套逻辑,说但凡领土这个问题,哪怕是一块小岛,一块石头,我们没有一块多余的,这是一个政治家尤其是当政的政治家,要对千秋万代子孙负责的事情。但是英国人好像没这么想,那英国人为什么不这么想呢?这就得说到一个人,在我们的节目当中已经反复提到了,就是这本书的作者,《国民财富的性质及其原因的研究》的作者,其实就是《国富论》的作者亚当·斯密。

好巧啊,历史上又碰头了,碰头在哪一年?就碰头在1776年,就是美国独立战争打响这一年。刚才介绍《帝国》这本书的作者佛格森,前两年在参加美国的TED(美国一家私有非营利机构)演讲的时候,就曾经讲过一段俏皮话,他说“1776年的时候,一个著名的英国绅士写了一本书,这是那一年的大事。那一年还发生了一件小事,就是我们的一块殖民地要闹独立。”听得现场哈哈大笑,美国人听了都明白他在说什么。你看,这段俏皮话背后的逻辑其实特别有意思。美国独立战争和亚当·斯密发表了《国富论》,这两个事情到底哪个重要呢?弗格森认为《国富论》重要,为什么?因为正是《国富论》以及它包含的那些思想说服了整个英国人,我们应该按这种方式去走我们的道路。

什么方式?在《国富论》这本书里下册的第七章里面,亚当·斯密帮英国人算这账非常简单,说你不要跟殖民地搞,你们让它独立,它要独立,你让它独立好不好。你首先军费负担降下来了吧,你不用付那么多钱。第二,你自由贸易的秩序就又开始了,你何必要独占呢?独占只对那些拿到英王特许的商人有利,对老百姓的自由贸易没有利。而这个时候你一旦撤出,这笔账很好算,毕竟我们是同文同种,有那么多政治上的、法律上的、经济上的、血缘上的联系,大家的情感马上就会恢复。以后万一我们英国出什么事,那人家小兄弟还会来帮我们的。这就是亚当·斯密当时四处跟别人讲的话。

当然好巧不巧,这也不是一个大学教授他讲话,当时就能说服英国人。英国人确实也有一批政治家听得懂这个逻辑。其实英国历史上最有趣的一个政治家,就是1776年上台的,这个人叫小皮特。不,我说错了,他是1783年上台的小皮特。小皮特是英国历史上一个特别有传奇色彩的政治家。首先,他的年龄就很传奇,他当首相这一年他刚刚24岁,英王是力排众议,让一个乳臭未干的小伙子当了国家的掌舵人,而且一当就是20年。更重要的是,正是在小皮特这20年当中,大英帝国完成了从美国独立战争的废墟中浴火重生的历史重任。

而这个小皮特就是亚当·斯密的粉丝。有这么一个历史记载,说有一天,他跟很多政治家在一个屋里开会。这个时候一推门,亚当·斯密进来了,全体起立。亚当·斯密说:“先生们,你们坐,不要客气。”小皮特说:“不行,先生你得先坐。”这听着有点像中国的那个范,是刘备对诸葛亮的那个色彩。你得先坐,为什么?因为这个屋里所有的人都是你的门生弟子。

从这个细节当中,其实我们可以判断出两点:第一,确实亚当·斯密用他的理论的强大的说服力,说服了当时英国的主流政治家们;第二,这个说服是带有一种恍然大悟的色彩,是一种拨云见日的色彩。要不然大家为什么这么尊敬他呢。说明这个此前它不是常识。那亚当·斯密带来了什么思想呢?此前的节目我们也都介绍过,说白了很简单,就是虽然每个人对自己各自的利益负责,但是只要参与分工,只要参与交易,最后大家都得益。所以这么一算账,殖民地的问题就很好解释了,不要占有它,就用大家的兄弟感情、血缘联系做生意就好。只要这样,我们就可以在整体的交易中获得新增的利益,而不是去把已经产生的采取去争夺、去分享。你看,这是亚当·斯密算明白的账。

所以一百多年过去了,到了19世纪末期,当整个欧洲列强都起来抖搂膀子,都开始要要冲出欧洲、走向世界、去强占殖民地的时候,你发现整个殖民地的心态是不一样的。英国人这套逻辑在亚当·斯密那个时代就已经形成了,而其他国家因为它是后起的,是后来者,所以往往是带有一种军备竞赛的心态去冲到殖民地去强占的。所以按照后来英国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的说法说(这个人是一个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学家),他说其实我给他们算算账,这些其他国家在殖民地上用的钱是不划算的,是连本儿都没收回来的。但这笔账我们没看他细算,但是确实有这个问题。

大家想一想,现在比方说,让你穿越回一百多年前,就是给你一块殖民地,你去当总督,好吧,你管,都穷啊,什么亚洲人,什么非洲人,都榨不出几个银两。但是你为了控制当地人,你得养支军队吧,这军队是要粮饷的,你从当地榨出来的财富跟你花进去的成本是不是一定划算?不一定的。你以为你狠,你拳头大的你就一定是哥哥,你就一定赚钱?不一定的,这笔生意。

所以当时,我们看到1904年的时候,德国一个杂志上画的一幅漫画,就是列强们对待殖民地的心态是不一样的。德国人就是咱们得讲规矩,所以他们把什么鸵鸟,不是鸵鸟,什么鳄鱼、长颈鹿都弄来,正步走,学我德国这一套。法国人比较自由浪漫,所以很多法国殖民地当地的土著部族就打成一团。像比利时的殖民地,比如说非洲的刚果,他们的国王就二话不说,我来就是榨取你们的,把所有土著人放在烤架上烤,然后一块一块肉切下,国王给吃了。而英国殖民地的场景就不一样,比较好玩,英国人是把当地人培植成商人,然后跟商人做交易。

当然,德国人为了讽刺英国人,画了一个大磙子,是英国士兵把当地的商人弄到磙子下碾压,榨出最后一个便士。等榨穷了之后怎么办呢?不是破产了吗?好,我英国人再派一个传教士,你到传教士那儿去信上帝吧,从此你的心灵就安顿了。

你看,即使在德国人的嘲笑当中,英国人的做法可能也是最聪明的一种做法吧。所以果然,你看整个,这就说到我们今天要点题的,什么是大英帝国?你不要以为大英帝国和我们熟悉的历史上比如说蒙元帝国,那是成吉思汗用刀、用马、用血战,一寸一寸地征服下来的那个帝国。英国人虽然他也用枪、也用刀、也用暴力,但是你去真的去看,大英帝国这一百多年,说白了就是维多利亚时代整个这个时代大英帝国,它其实每一块都不一样。它是一种自然生长的一个生态系统,它反而是暴力色彩最淡的一种状态。

所以到今天为止,如果不是专业的历史研究者,你根本就分不清什么是英格兰,什么是大不列颠,什么是大英帝国,英国女王或者国王他头上那么多头衔到底是什么意思。因为它的殖民地也是摊成一地,每一块殖民地的情况都不一样,有的是自治领,有的是半自治领,有的是托管殖民地。比如说光在印度的内部它无数的邦,这些邦有的是英王直属,有的是当地土邦(你是自治的),里面情况也是不一样。

我们就拿美国来说,大家都知道,美国独立的时候是13个殖民地,可是这13个殖民地它其实来源都不一样。比如说马萨诸塞,这就是当年的“五月花号”他们,朴茨茅斯港,他们落脚的第一块,是清教徒们自己开拓的殖民地。比如说弗吉尼亚,弗吉尼亚是当时英王特许的一个殖民者在这儿开拓的,后来是一个家公司经营的,公司经营后来又破产,然后国家又接管。比如说北卡罗来纳,是英国国王派人去,英王特许的一块殖民地。而你比如说罗德岛,罗德岛又是马萨诸塞的一帮人因为不服当地管,然后自己跑过去组建的一个殖民地,所以它情况千差万别。

包括现在我们看世界地图,我不知道你小时候看世界地图的时候,有没有觉得奇怪。整个南非它就是那一块国家,中间有一个国家,圆圆的,叫莱索托,莱索托整个国家周边只有一个邻国,被南非包围。所以小时候我就觉得这特别奇怪,这个国家怎么来的?其实你从我刚才讲的大英帝国的这个历史你就能理解,它其实就是拼起来的,就是杂凑出来的。等独立的时候,其他几个殖民地一说,我们成立一个联邦吧叫南非。莱索托说,我不跟你们玩,我就要一个人。那好,大家说你不玩就不玩,我们都成立,然后就把莱索托包在中间。包在中间就包在中间,没事,大家继续做生意,继续往来,继续平静地生活,没有战争,没有冲突,挺好的呀。

但是你要在亚洲的版图上,你就很难理解出现这么一个包在一个国家中间的国家,包括我们今天理解的加拿大,包括澳大利亚,包括印度,它其实都是每一块每一块的情况,是不断生长、不断拼凑出来的一个国家。那你说,这个国家有战斗力吗?确实,当时欧洲包括德国人,就是这么嘲笑英国人的:破破烂烂,浑身是补丁,你这个国家有战斗力吗?我只要打你一下,你就分崩离析了。

结果就真打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果谁分崩离析了呢?德国完蛋了。而英国的那种好像破破烂烂、不成系统、各个地方有各个地方的情况,它倒老人家硬硬朗朗的,一直挺到了丘吉尔他老人家死。

那为啥呢?因为当年像亚当·斯密,包括埃德蒙·伯克这些人他讲得很清楚,说统治不成,情意还在;情意不在,生意还在,我们的整个基础就在。

所以,你看当大英帝国崩溃了之后,我们即使是一个英联邦,英联邦其实就是国旗上搁一个米字符号,就是我们假说还承认你们,其实大家是各过各的日子,但是有情感纽带。大家经常每隔几年开个英联邦运动会,赛一赛鸵鸟,女王出来给大家招招手,挺好啊,还有这么一个情感纽带。而且这个情感纽带你可千万不要以为是弱纽带,它很强。你比如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什么加拿大人、澳大利亚人、新西兰人都派出了自己最强的部队去帮助英国人作战。你说对于新西兰人来说,他干嘛要帮你英国人,对吧,我跟德国人又没仇,而且德国人又打不到我,对我的安全毫无威胁,我为什么要帮你?这就是历史上的情感纽带它在起作用。

我们前面几期讲阿根廷的时候,阿根廷不老以为自己跟美国关系好,好啊,美国人刚开始在英国和阿根廷闹矛盾的时候,也是来调停的,不要啦,不要啦,听我一句,都省一句吧。但是真打起来,你看美国人是什么态度?立即把兵舰借给你,军事情报给英国人。我们俩是亲兄弟,200年前是一家,你阿根廷你谁啊,谁认得你姓谁啊,对吧。所以这个情感纽带还在。所以今天我们看到的英国,似乎它的真正统治下的领土,已经回缩到英伦三岛。当然还有一些殖民地,比如说太平洋上的、印度洋上的、大西洋上的还有一些岛国,但是那个没有财产意义的,也没有领土的太大的意义。

但是你不能说,大英帝国最后它安乐死之后留下的这个英联邦它已经毫无力量。它仍然有一种力量,而这种力量之所以能够存续至今,是因为在200年前,英国人算了一笔精明的账。

刚才我们算是把大英帝国给夸了一下,这孩子吃一堑长一智,明白事理。美国独立战争之后吃了点亏,但是它明白了,再也不能用暴力,用那种控制欲去管理自己的殖民地,而应该让它们像生物一样自由生长、千姿百态,最后形成一种以英国为核心的贸易秩序和自由的经济生态。这对大英帝国是最有利的一种制度安排。

好了,正是因为理解了这一点,所以在美国独立之后,在美国独立的废墟上,大英帝国重新起航,100多年构建出了一个日不落帝国,极盛一时。

可是这个国家跟人是一样一样的,他总是明白一会儿,得糊涂一会儿。那为啥糊涂呢?利益关切实在是太大的时候,他就会犯糊涂。你真要是从自己身上割肉,他也疼,他也有正常人的思维。所以大英帝国的真正的劫难是在20世纪到来的,也就是大家熟知的印度问题。

我们看印度作为大英帝国的殖民地,和当年的美国,那可不能等价同观。美国,刚才我们讲的那个数字,一年不过给英国本土贡献11万英镑的税收,蝇头小利而已,随时可以放弃,只要想通,脑袋里把那个算盘拨通就可以。印度这算盘是拨拉不通的,因为印度的利益太大了。据历史学家记载,当时的印度的产出占整个大英帝国GDP的40%,你说这个肉多大一块。所以让印度独立,英国人死活都想不通这个道理。

你现在可以去看,给大家看一张图,这是大英帝国全盛时期它的全球的殖民地分布,多吧。可是你发现规律没有,都是拱卫在印度周围。你看东非这一块,还有亚洲,还有包括它试图染指窥伺我国的西藏地区等等。其实都是在为保护英国到印度的通商航道。当时他们曾经提出了一个“2C计划“,就是开罗和南边的开普敦。开罗就是从大英帝国经地中海、经红海、苏伊士运河进入印度洋的通道。开普敦就是经大西洋,绕过好望角,进入印度洋的通道。这两条通道就是帝国的商业生命线。所有它怎么能不重视呢?

所以如果把印度独立了,大英帝国其他殖民地理论上都可以不要,无所谓了,因为最重要的一个所谓大英女王皇冠上的珍珠没有了。但是这一天真的就这么到来了,刚开始它的到来方式,其实英国人也没有警惕。准确地讲,一个特别重要的历史里程碑是1919年,这个时候第一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英国人在印度的统治实际上觉得很稳固。但是就在这一年,在印度发生了“阿姆利则惨案”。

这个“阿姆利则惨案”说白了,你要是说英帝国主义它就这样,也就罢了,它还真不是。它就是当地的总督和总司令临时做了一个非常残酷的决定,向集会的、抗议的民众开枪,当场打死了几百人。你要说这种惨案的规模,那跟日本人在中国干的事那是没法比。但是在英国的那种伦理道德体系下,这件事情已经不可原谅。而且在印度那么和平的民族面前,突然一下,在一个广场上面打死几百人,它有强烈的舆论的传播意义。就这个“阿姆利则惨案”,从此点燃了印度的民族主义的火光。

而且这个时候,等于所有的准备大英帝国都替它做好了。比如说像甘地这些人,这都是大英帝国给送到南非,送到英国本土学习,接受英国文化,全部都准备好的人才。然后因为民族认同问题,因为你杀死这几百人,因为你开枪,因为你杀死了这几百人。好了,民族主义在甘地这些人的手里,开始在印度传播。关于甘地的故事,以后有机会我们专门给大家开一期讲。这个地方大家只需要记住,甘地领导的无论是暴力的,还是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等等,就是让印度本土出现了和英国殖民者相对抗的民族主义情绪。

那这种情况下怎么办呢?英国人的反应和当年美国独立战争之前的那个反应是一样的,镇压。因为这个利益太重了,前面我们讲的,我不能放你独立,所以就镇压。镇压的方式有的时候就显得特别残忍。比如说当时的英国在印度的总督叫戴尔,曾经大量地鞭打印度当地的老百姓,包括制定一些法案,剥夺一些基本的人权。其中最让大家恼火的、搓火的有一个事件。有一条街,有一个英国的传教士骑自行车蹬过去,结果被当地的民族主义分子给打了。你打了就打了,该怎么判就怎么判。不,人家来羞辱当地人,总督下令:所有的印度人只要从这条街上过,对不起,爬着过去,为你们曾经对我们的不礼貌,你要做出这种谦卑的态度,向我们谢罪和道歉。你想,这个民族主义正在旺盛的时候,这种事那就是火上浇油。所以双方搞来搞去,你镇压我反抗,你有你的方式,我村有我村的地道,加上有甘地这样的领导者,所以渐渐地就不可收拾了。

好了,这个大英帝国命中还有灾星,还有一劫,这个灾星就是希特勒。希特勒跟它挑明了要打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那印度就要独立,他俩一会合,这大英帝国根本受不了。所以最后不得不答应了一个条件:说这样,你们现在帮我打第二次世界大战,打完只要胜利了,让你们独立。印度人很讲道理,那行,我们就打。这一转眼就到了1945年,德国也投降了,日本8月15日天皇宣布投降,这叫胜利日。就在胜利日这一天,所有印度全境的人都在等这一天,行啊,兑现了,给银子,给我们的独立,给我们的赎身权。

但是这个时候,整个印度的民族主义情绪已经酝酿、升华,而且长出了全新的东西,什么东西呢?就是民族主义内部的民族主义。因为当时的国大党实际上都是反抗英国的,可是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这个矛盾被掩盖,它就酝酿出一种别的东西:就是两种宗教之间的分歧。准确地讲,就是甘地、尼赫鲁这一支和真纳代表的穆斯林那一支。

咱们隔了这么多年,我们也不说谁对谁错,但是总而言之,这两个矛盾,因为很多东西一旦牵扯到民族、宗教,这个有时候就没理可讲,大家就没法坐下来谈判。尤其是真纳(“巴基斯坦之父”),真纳作为穆斯林的领导者,而且他那个时候已经得了绝症,真纳知道,可是其他人并不知道。所以真纳特别希望在临死前看到巴基斯坦的独立,所以他的谈判实际上是弹性最差的,只不过他的谈判对手并不知道。

好了,那这个时候再坐下来谈判的时候,其实就是三方:一方面是英国人派来的印度总督叫蒙巴顿,在《晓说》里面高晓松说他是个妄人,这个有机会再说。蒙巴顿作为最后一任印度总督,他到印度是时候,衔负的使命是什么,当时首相已经告诉他,你身负从来没有过的权力,就是英国政府不加干涉,你去做决定,什么事你做决定,直接就OK,从这个命令当中你分析出什么?就是当时英国人已经觉得能让我们踏踏实实地走,别走得腥风血雨就OK。

所以,蒙巴顿实际上是到印度来调解的,包括后来他抛出的蒙巴顿方案。其实背后的宗旨就是这个,不惹事,和平地英国撤退。但是就是你英国人憋着不让别人独立,一直想占有,想占有,到这个时候,你想和平地撤出,事实上已无可能。

我们看一下当时谈判桌上的局面。尼赫鲁这边说,说我们独立,做联邦,然后大家也适当地自治,但是我们还是一个印度,好不好?真纳说,门儿都没有,我们必须独立,跟你印度分家。尼赫鲁最后说,分家就分家,那怎么分呢?按宗教信仰来分,因为都是当地印度人,按宗教信仰,那就牵扯到有一些邦,它里面的人口,讲老实话,就是隔壁邻居,他可能宗教信仰都不一样。那这个地方到底是分给你呢,还是分给我们呢?所以这里面的很多细节我们就不讲了,比如说今天的克什米尔问题。为什么这两个国家一直打到现在,领土纷争到现在,其实就是这个问题实质。

那我们现在看到的最大的惨剧发生在1947年的8月15日之前,因为当时英国人急着撤,就想在8月15日之前把这个东西搞定。那么核心矛盾就发生在旁遮普邦,旁遮普邦这两个民族之间,就是两种宗教信仰之间的那儿仇恨,已经到了一个小火星就可以点燃一个火药桶的程度了,那最后怎么办?最后还剩两个月,蒙巴顿没办法,派了一个老律师,也根本就不了解当地情况,就随便地,当然你也不能说他胡划,但是时间实在太紧,根本没有时间调查这个村信这个,那个村信那个,咱们怎么划一条合适的线,没有了。就是随便地在地图上划了一条线,这边归印度,那边归巴基斯坦。

那你想,等这种民族冲突、宗教冲突的摩擦,已经变成一触即发的时候,8月15日这边变成这个国家,那边变成那个国家,所以就在这两个月,造成了一个1000万人的大逃亡,以及伴随着大逃亡的大屠杀。那个惨剧有一些纪录片的情景,我们不妨让大家看一个小小的片段。所以蒙巴顿最后走的是时候,在5月份,1947年的5月份的时候,他给首相写了一封信,他说我反正是要走了,让印度人去后悔去吧,肯定血流成河。确实,隔着这么多年的历史光阴,现在你去在国际政治的舞台上,你去琢磨印度和巴基斯坦,仍然是那么深重的伤痛,仍然是那么大的无法弥合的裂痕。为什么?就是因为当时,所以很多人讲这是蒙巴顿坏,英国人当时坏。

其实我觉得都没有理解大英帝国的核心逻辑。大英帝国就是又重蹈100多年前在美国重犯的错误,它老想去占有,老想去控制,老不让你去独立,老不用一个聪明的、明智的、其实英国人自己已经悟出来的方法,并且创立的整套理论在亚当·斯密时代就已经搞出来那套方法,来重新处理印度问题。结果,结果就酿成这样的惨剧。

所以我觉得历史上有一个定评,就是印巴矛盾以及造成的惨剧,英国人应该负责,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得肯定这个结论。包括后来,你看六七十年代,非洲这些国家渐次独立的时候,英国人就真的是学乖了,真的是只要发现一点苗头。所以英国人后来算账也很简单,说与其等我们摁,让民族主义分子、那些民族的精英,也是我们英国人培养出去的,回去领导那些暴力的革命,还不如趁你们稍有情绪,行,我撤。谁是亲英分子,亲英分子往往是精英分子,对吧。交给你们,我们接着做生意。还不如这样好,来得划算,对吧。所以在六七十年代,非洲英国的殖民地独立的时候,大英帝国就这样非常和平地、也理性地给了自己一次安乐死。

所以回顾几百年大英帝国的这个历程,我们其实在今天的节目就想提出一个关键词,就是:控制真的是好的吗?

刚才我们用简短的篇幅为大家勾勒了一下大英帝国的崛起和败亡,对,请注意这个词“败亡“。我们在看待上个世纪(20世纪)中叶大英帝国的解体的时候,我们通常都是从这个角度来看的:你败了,你不行了,你搞笑,你下场很惨。

但是今天我们不妨切换回来,我们切到英国人的角度来看这件事,没准儿答案是不一样的。英国人没准儿觉得,什么叫败亡,我这叫转型成功,好不好?毕竟这两三百年,我哪一次也不是做困兽犹斗,把自己搞得遍体鳞伤,只剩最后一口气,然后带着沮丧的心态躲到历史的角落里去舔伤口。我哪一次不都是这样,我每次都是放下历史的包袱全身而退,做了当时历史时点当中的最优解,那是我当时最好的答案。我全身而退,就算你刚才讲的印巴分治导致血流成河,它流的也不是我英国人的血。我英国人还是见机得快,我们及时地撤走了,对吧。所以,你能说这叫败亡吗?而且,今天全世界的英联邦还搞运动会,我们还赛鸵鸟呢,我们女王还出来挥手呢,对吧。我们王子结个婚,你全世界人不还看吗?为什么?我们还是有强大的文化影响力嘛,对吧。我们的影响力还在,怎么能说我们就败亡了呢?我们是转型。

说到这儿,我们把这期节目的底牌就摊给大家了。我们表面上说的是大英帝国,其实我想说的是从工业社会结束,一直到互联网社会到来,这个时代最最重要的一个主题:商业主题。就是传统的大组织如何适应这个新的浪潮,完成大英帝国式的转型呢?

我还跟你交一个底牌,很多企业家都在那儿喊转型,但是你不要听他的,因为主动的转型从来不存在。比如说现在很多传统的工业企业,他也很羡慕啊,你看马化腾多鲜光啊,马云多牛啊,小米多风光啊,他是羡慕。但是这远远构不成转型的力量,转型的动机一定是来自于它搞不定了。

比如说前不久,我就认识一个开连锁发廊的一个企业家,他就告诉我,真的是搞不定了,为什么?那些发型师,尤其是优秀的发型师,他已经没有任何理由再在我这儿干了,他有固定的客户,人家有手艺。在CBD地区随便租一个一居室,雇一个助手,他就可以把这个生意继续做下去。他为什么不要那份自由、不要那份尊严,跑到我这儿打卡上班,领绩效工资呢?他凭什么呢?

所以你看,互联网社会把传统工业社会那种板结的结构全部打碎了,变成点和点、点和线,每个点都可以和整个社会发生连接的一个全新的结构。你过去的那种追求确定性、追求控制的所有的管理方法全部失效。

过去的所谓管理,无非就是追求确定性,对吧。你不是人不靠谱吗,OK,时间不靠谱,我让你打卡,追求时间上的确定性。绩效不靠谱,我搞KPI考核,追求绩效上的确定性。人心不是不确定吗,我搞企业文化,搞团队建设,说白了就是给你洗脑,让你人心变得更靠谱。

这一套管理工具在互联网时代完全束手无策,面对90后的新员工,那苍白得、无力得一塌糊涂,怎么办?说白了,罗胖也没办过企业,我也没有这个招。那我只能给大家提供一些比方,我不能给大家提供解决的思路,这个比方其实就是中国老祖宗的智慧。

我们知道四大名著,这四大名著里面有两本讲的就是传统工业社会,这两本就是《红楼梦》加《三国演义》。你看,在传统工业组织里面,上下结构其实就是《红楼梦》里面的权力结构。上面坐着一个贾老太太,贾老太太有几个爪牙,甭管是王夫人还是邢夫人,反正核心还有一个王熙凤。王熙凤狠着呢,所有的饭食,每一个丫鬟、每一个小主的月例银子,都得从她指头缝里给抠出来,所以你能不乖乖地听她的吗?

那下对上怎么办?想在贾府里混好,假设咱是一个丫鬟,对吧,那我们就得勾搭宝玉,哪怕勾搭个琏二爷上床,对吧,变成通房丫头。变成通房丫头之后呢,最好把我收当成个妾,成赵姨娘。成为赵姨娘之后呢,我给你生一个娃,虽然不招人待见是贾环,但毕竟我是半个主子。最好再把大太太盼死,我这扶正。这就是一个晋升台阶,整个上上下下一片扭曲,而且这种组织结构一直在风雨飘摇当中。前天还是元妃省亲呢,你是烈火烹油一般,然后等着树倒猢狲散的那一天,覆巢之下无有完卵,这是上下结构。

平行结构其实就是《三国演义》,不用多说了,一个词,零和博弈。甭管原来多亲多近的弟兄,最后为了荆州这屁大点的地方,最后拔剑相向,原来的联盟什么都不算了,部门和部门之间推卸责任、互相坑害,然后互相之间的争斗,无时或止。

你看这就是传统工业社会的一个基本的样貌,上下关系,平行关系,就是《红楼梦》加《三国演义》。可是不要忘了,我们老祖宗毕竟还给我们留下了另外两本著作,那就是《西游记》加《水浒传》。

这《西游记》典型的就是互联网的现在的小型创业团队,可能我们几个脾气也不对,也没有什么严格的管理方法,连什么《杰克·韦尔奇自传》都没看过,我们都不知道他老人家是谁,我们就知道做一个产品,挺好。没准儿这样的公司反而做出来了。所以你看,很多很大型的互联网公司,到现在还是几个老哥们儿,虽然有掉队的,它典型的就是《西游记》式的团队成大的,为什么?他们有清晰的愿景,有互相之间的谅解,你看人唐僧什么姿势,啥都不会,哥们儿就一条,去天竺,你们猪和猴不去,我去。所以你看,有这么一个核心,它就容易形成一个非常有战斗力的小组织。

更牛的就是《水浒传》,你看梁山上,那是没有KPI考核的,也没有打卡上班的,它只有一个核心,但这个核心不是以权力和暴力为基础的,而是以魅力人格为基础的。那就是宋江宋大哥,江湖人称“及时雨”宋公明,对吧。所有的英雄好汉见到他都是扑翻身便拜,就这么一个人。那剩下来的呢?都是江湖临时凑出来的,有的是兄弟上山,有的是隔壁二龙山上山,有的原来就认识,逐渐地牵扯上山。不管怎么样,大家上了山之后都是平等的兄弟,同样是大秤分金、大块吃肉,都是在聚义堂会齐的,只不过有个排名而已。那么干事怎么干呢?那就临时组织团队呗。比如说,宋江说,要打祝家庄,哪位兄弟与我出战?这时候自由报名,所以你看它一切都是基于自由意志,是这样的一个拼盘。

如果看着水泊梁山,你再回头看一下今天我们给大家讲的大英帝国,那种不需要占有、不需要控制,只需要在一个共生的生态当中,大家达成基本的信任和情感的连接,然后大家用交易的方式来完成协作,来完成共同财富和未来的创造。这岂不是一个非常好的制度安排?

当然,如何从《红楼梦》式的组织变成《水浒传》式的组织,我也不知道。这个需要每一个企业去具体地去做落实。在这儿其实可以给大家介绍一个人,我在我们的微信文字里面经常推荐,就是脱不花妹妹,我们《罗辑思维》团队现在非常诚恳地恭请她来帮我们打理整个团队的运营,为什么有这个念头?就是因为她写过一篇文章,那篇文章的核心其实就是我们今天讲这期节目的一个发心,她讲“传统工业社会是用追逐确定性的方式来消灭不确定性;而现在在互联网时代追逐一个组织的建设,是应该用主动接受并挑战并迎合不确定性的方式来应对不确定性。”

所以近期我们在《罗辑思维》这个团队内部,包括我们的会员体系内部,我们将做一些非常有趣的改革,其实也不是什么改革了,不是大刀阔斧,不是信心坚定,而是用一种保守主义的心态,我们一点一点地去试。但是我们坚信,在我们的前方是一个《水浒传》式的,是一个《西游记》式的全新的团队。具体怎么改,我相信很快我们会给大家一个有趣的答案,请观察我们的实验,谢谢各位!


72:阿根廷为什么哭泣74:囚徒嘉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