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舆论的性别:女
如果对舆论的“四大规律”理解还不够到位,也许可以用一个更通俗易懂的方式来描述舆论世界的运行规律。
我想到的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追问:舆论的性别是什么?
每一次填表,第一栏填姓名,第二栏就要求填性别。性别是人类所有属性中最重要的一种,是身份识别第一个要确认的标识。见到任何一个陌生人,人们首先的反应就是:对方是男人还是女人。
如果舆论也有生命,它在性别这个最重要的属性上,是男还是女?
我的答案非常明确,舆论的性别:女!
舆论是关注的表达与聚集。从舆论的定义与特征可以帮助推导出舆论的性别属性。认知神经心理学已证明:在表达方面,女性无论是在需要与欲望上,还是在能力与总量上都明显优于男性。女性是天然的舆论高手,她更需要制造舆论,更愿意也更善于制造大量的舆论。因此,舆论是属于女性的。
舆论的弱传播假说包括舆论的“四大规律”,都和女性的性别特征直接呼应。
弱定理:舆论场是女性的主场
舆论的弱定理告诉我们:舆论世界是强弱倒置的传播世界,现实中的强势群体就是舆论中的弱势群体。
女性本身就是弱势群体,但弱势群体的属性在女性身上表现为二重性,她们既是弱势群体,又是更弱势群体的保护人,比如妇女是儿童最直接的天然保护者。舆论是弱势群体的天然盟友,因此,妇女在舆论场具有主场优势。
性别具有染色作用。它几乎可以把所有的议题都转化为性别议题,它的染色性比族群议题更广泛。因为族群问题并不普遍地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但只要有人的存在,就有性别差异,就可以产生性别议题。性别的染色又可以把所有议题都打上性别强弱对比的烙印,只要当事人是女性,就可能赢得更多的同情。
各类舆论事件的命名往往会特别突出身份,比如“保时捷撞人”。在交警来看,就是甲方的车撞了乙方的人,跟车子的品牌没有任何关系。可是到了舆论场,舆论事件的主语中为什么要强调车子的品牌呢?就是要区分出强者与弱者,有利于舆论天平的选择。因此,只要事件有女性当事人,舆论的命名就会特别强调性别。比如“孙志刚事件”[1]当事人是男性,事件的命名直接使用当事人的名字,不会加上当事人的性别,但是“昌平女法官被枪杀事件”“河南女孩王娜娜被顶替上大学事件”“和颐酒店女子遇袭事件”“甘肃永昌女学生跳楼坠亡事件”等,女性的身份就在舆论的主语里被特别强调。
在舆论世界里,一切关系最终都会转化为强弱的关系,现实世界的男强女弱正好为这种强弱关系提供了注脚。媒体对当事人性别的强调,可能是记者的下意识行为,也可能是有意地炒作,但都受着舆论弱定理或隐或现的影响。一个女性的受害者具备更强大的舆论弹药,如果你和她是一条战线的,要充分利用好这个舆论武器,但如果是对战关系,就千万不要掉以轻心。
所有的强者传播,都要特别注意相对方或相关方的女性。舆论战中,女记者、女律师、女当事人都比男记者、男律师、男当事人更不容易对付。
情感律:不要和女生讲道理
舆论世界是情胜于理的传播世界。舆论的情感律告诉我们:舆论是不讲道理的。
不要在舆论的世界讲道理,因为舆论是不讲道理的,正如不要和女生讲道理,因为大多数女生也是不讲道理的。看到这里,女性先别急着生气,这只是前半句,还有后半句:所谓的女生不讲道理,并不是不懂道理,只不过不愿意和你们这些臭男人讲道理!
朱德庸漫画里的名言:不讲道理的女人不可怕,可怕的是讲“道理”的女人,因为她的道理是没道理的加强版!
再说一个20世纪90年代初的小故事。
小两口结婚后第一次回娘家,女生说:“第一次回娘家,给我爸妈包个红包吧。”
男生说:“应该!包多少钱?”
女生说:“包2000块钱吧!”(当时人均工资每个月两三百块钱)
“包2000块?”男生大吃一惊,“怎么可以?孩子每个月的奶粉钱怎么办?下半年的房租还没有付……”
女生脸色一下子就变了:“我嫁给你时,我爸妈一分钱的聘礼也没有收,爸妈养我20多年,一年算100块钱,20年也要2000块钱吧!”
(话说到这个地步,男生就要小心了,这个时候如果还认不清,马上山雨欲来风满楼)
假如男生再嘟囔一声:“又不是卖女儿。”好吧,这下不吵个三天三夜不算完,所有陈谷子烂芝麻的事情都会被拿出来再炒一遍。
其实,这个故事还可以有下面这个版本。
女生说:“第一次回娘家,给我爸妈包一个红包吧。”
男生说:“应该!包多少钱?”
女生说:“包2000块钱吧!”
男生说:“包2000块?不行!包5000块!”
“包5000块?”女生大吃一惊,“那怎么可以?孩子每个月的奶粉钱怎么办?下半年的房租还没有付呢……算了,自己的父母最懂得女儿,还是包1500块吧!”
看吧,女生并不是不懂得道理,她只是不愿意和男生讲道理。对于该拿多少钱给自己父母,她早就有数,她之所以还要去问自己的丈夫,不过是想确认一下,丈夫是不是在乎自己。
女生对自己心爱的人最大的诉求就是两个字:在乎。换了三套衣服丈夫都没有注意,结婚纪念日老公也忘了,QQ头像换了男朋友也没有发现……这一个个细节,属于同一个问题:那个男人是不是在乎自己。
最要命的是女生这样的追问,永远没有结束。她会一遍又一遍地测试,一遍遍地确认。任何事情,她都可以转化为“是否在乎”这个选择题,随时随地,她都可能发出这样的追问。男生要明白,女生给你提出的任何需求,父母的、闺蜜的、同事的、老乡的,有时候琐碎得像鸡毛蒜皮,有时候难度系数比摘星星还难,都是在测试你在不在乎她。
特别是闺蜜的事情,有时要比她父母的事情还重要。因为大部分女生活在“闺蜜舆论圈”里,只要女朋友的闺蜜对你好评,全世界说你坏话都没有用。如果闺蜜差评,你在爱情的淘宝店里,卖不出一样东西。
遗憾的是,男生往往忽视了女生这样的情感诉求。像高仓健那样的男人,认为人生只要说一次“我爱你”就可以了,说第二次就是重复,就是贬值。男生永远无法理解:昨天我还拿了20万元给你父母买房子,今天单位分的一箱苹果,没有送给你父母,你就跟我怄气。20万元可以买多少箱苹果啊!
但女生就是女生,20万元只证明你曾经在乎,而一箱苹果说明你今天并不在乎。女生越是提出让男生觉得匪夷所思的需求,男生越是要清楚这不是“今日说法(理)”栏目时间,要学会立即把女生看似无理取闹的诉求,想象为这是软件自动弹出的一个对话框,对话框就六个字:你在不在乎我?男生要毫不犹豫按下确认键:在乎!否则,她就不进入下一个程序,甚至直接给你宕机!
舆论的脾气跟女生一模一样!
绝大部分的舆论危机处理,都是在“在乎”这个问题上栽了跟头。我们看到的往往是领导的就事论事,各部门的按部就班,听到的都是辩解、推卸与解释,全是一句句的道理,翻译成一句话就是与我无关,都是当事人活该。道理一箩筐,就是没有对生命的珍视,对死难的哀痛,对受害者的同情,对责任的歉疚。如果只知道一遍遍地讲道理,哪怕道理真的是在自己这一方,不懂得走到当事人身边,握着他们的手,看着他们的眼睛,表达对对方的在乎,不懂得按下在乎的确认键,舆论也会让你宕机。
生理科学表明,女生容易产生情绪,而且不容易消退,她们对情绪的反应更快,对情绪的识别也更敏锐。舆论也是同样。
朱德庸说:“男人没有女人就没有乐趣,有了女人就没有生趣。”懂得舆论的情感律,男人就可以把了无生趣变得充满乐趣!舆论的情感律证明,舆论的世界就是由女性主宰的世界。
轻规则:最不重要的才是女性觉得最重要的
舆论世界是避重就轻的传播世界。舆论的轻规则告诉我们:轻的东西最好传播。
女性在重要性的判断方面,的确与男性不一样。男性重视整体,女性更重视细节。比如挑选衣服,男生看中整体的感觉,女生更重视衣服的领子、袖子或装饰。领子不合适,不买!袖子有喜欢的图案,买!男生的衣服就这么几种款式,而女生的衣服千变万化,花样迭出。
女生在一切可以打扮的细节上下功夫。头有头饰,耳朵有耳环,脖子有项链,胸部有胸针,手腕有手镯,手指有戒指,甚至鼻子都有鼻环等,而且一旦重视起来,这些细节上花的钱,可能远远大于一身衣服。
世界的经济价值标准似乎是由女性决定的。对于人类,最重要的东西是空气、水与粮食,可这三种东西却是目前最不值钱的,而绝大部分奢侈品并不是人类必需品,不过是在做女性的表面文章。
对于男生来说,人体最不重要的东西可能就是头发,但头发对女生的重要性,甚至可以上升到生命的高度。因为不满学校对头发的管理,女中学生不惜自杀的悲剧不时上演。
没有人愿意这样的悲剧发生,人们的分歧只是如何避免悲剧的发生。这只有两种选择,要么学校不强迫学生剪头发,要么学生不因被强迫剪发而轻生。
我们应该说服谁呢?显而易见,我们首先要呼吁孩子珍爱生命,没有什么比生命更重要,无论是头发、衣服,还是恋爱、升学。但我们能否也反思一下,学校强迫孩子剪头发的重要性大到要付出生命的代价吗?
很多男人永远也无法体会,头发对于一个女孩的重要性。我女儿到了初三,忽然开始无比纠结于她的头发,以前对发型满不在乎的她一下子对自己的卷发非常不满意,哪怕身边人都认为她的自然卷十分青春可爱,她却固执地不认同,并用尽各种方法折腾头发,折腾到我最后只好“投降”。我不得不改变自己的审美观,帮助她实现 “未遂”的发型。我发现只有和她在头发上结成统一战线,才能赢得她对我的认同,只有解决了她的头发问题,才能进一步解决她的学习问题,直至人生问题。
头发有这么重要吗?事实上,即使是成年女子,对自己头发的重视也让很多人匪夷所思。因为一个发型不愿意赴饭局,不愿意上班,甚至不愿见人的并非罕见。女生比男生更重视表面,只有深切认识这一点,男人才能理解镜子对女人的意义,理解免税店人头攒动的柜台为什么兜售的往往是女性的美容美发产品。
女性对世界重要性的判断,往往和现实世界相反,却和舆论世界相一致。现实生活认为很重要的,女性认为未必重要,现实生活认为不重要的,女性可能认为很重要。女性的价值判断往往可以超越世俗的功利性,女性对非功利性的审美追求,也往往比男性强烈。
男生往往用世俗的重要性取向来对女生进行传播。这种传播,就好比背着一袋地瓜向女生求爱:“好姑娘,我给你送粮食来了!”可谁会爱上一个给自己送地瓜的男生呢,女生爱的是玫瑰!虽然玫瑰不能吃,过几天就会枯萎,地瓜可以养活人,保存期更长久,可是哪个女生会在乎呢?
遗憾的是,我们在舆论传播时往往忘记舆论的性别。那些自以为是的传播,其效果就如同给女生送“地瓜”,我们按照现实生活的重要性判断进行传播,结果恰恰适得其反。我们要吃很多“堑”,才能长这一智:舆论的世界是轻的世界,是按照“女性的违重感”标准建构的世界。
舆论的轻规则,就是女性的轻规则!
次理论:女生最爱小小的坏
舆论世界是主次颠倒的传播世界。舆论的次理论告诉我们:主旋律最不容易传播。无论是政治,还是商业,次主流舆论最容易传播,它拥有的传播基因就是:小小的叛逆。
小小的叛逆与女性到底有什么关系?娱乐界的投资人都知道,只有让女生喜欢的明星才能真正大红,最有商业价值的明星往往也是女性粉丝多于男性粉丝。既然女生对谁红谁不红拥有更多的决定权,搞清楚女生的喜好就可以发现传播的密码。
要搞清楚女性到底喜欢什么样的男性,不妨先搞清楚女性最不喜欢什么样的男性。女人对男人否定性的评价有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你不是个好男人!第二个层次:你不是一个男人!
第一个否定性评价,这个男人虽然坏,但好歹还是个男人。第二个否定性评价,这个男人连男人都称不上了。当一个女人对一个男人连性别都否定了,他在她心中已被删除。
什么样的缺陷,在女生那里会得出你不是一个男人的评价呢?
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做填空题。写这样一个句式:“你怎么这样××,你不是一个男人!”然后把男人的各种缺点,一个一个填到打叉的位置,看一看这个句式能不能成立。
先看这一波:
你怎么这样邋遢,你不是一个男人!
你怎么这样懒惰,你不是一个男人!
你怎么这样不守时,你不是一个男人!
你怎么这样不上进,你不是一个男人!
你怎么这样爱赌博,你不是一个男人!
你怎么这样爱抽烟,你不是一个男人!
你怎么这样爱喝酒,你不是一个男人!
……
—— 上面的判断句好像都不太能够成立!
再看这一句:
你怎么这样花心,你不是一个男人!
—— 这个判断句更不对劲,花心似乎更像男人。
但如果把“小气”这个缺陷填上去看一看:
你怎么这样小气,你不是一个男人!
—— 这就对了,一个男人如果小气,真不是个男人。
可见“小气”在男人的一堆缺点中,虽然不是最坏的缺点,却是最没有男性气质的缺点,也是女人最鄙视、最难以接受的缺点。犯罪比小气严重得多,但是一个不犯罪却小气的男生,女生很难爱上他,反而一个很大气的罪犯,女生却可能爱上他。难怪一些父母不能理解,为什么自己的女儿会爱上一个犯人或一个混混呢。
女人会爱上的第一款男人:大气的男人。
并不是有钱才能大气,大气是一种气度,一种格局,一种待人接物、处事处世的态度与方法。女人对男人最不满的就是斤斤计较,不仅是在钱财上的抠门,而且是小事情上的念念叨叨。一点屁大的事情要啰里啰唆三天,有哪个女人愿意跟这样的男人过一辈子?
女人会爱上的第二款男人:有才气的男人。
女人喜欢有才气的男人,有着生物学的智慧。与聪明的男人结婚,生下的下一代基因可以更好,有才华的男人天然会吸引女人。才华不等于才艺,才华是天生的,才艺是后天学习的。才艺没有基因的成分,而才华是会“横溢”的——“横着”也要“溢出来”。
女人会爱上的第三款男人:有“匪气”的男人。
这里的“匪气”是一种不太准确的比喻,但似乎找不到更好的词代替。它准确的含义就是“小小的坏”。俗话说“男人不坏女人不爱”,要准确体会这个“坏”的含义,它包含着可爱的意思,有伦理的边界。它不能换成“男人不恶女人不爱”,更不能换成“男人不奸女人不爱”。这里的“坏”属于次主流舆论谱系,就是小小的叛逆,它绝不是大大的叛逆。匪气不等于土匪,土匪则属于逆主流与反主流舆论谱系。
女生不太喜欢的明星是很难持久走红的。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特别漂亮的女艺人,其实不太容易红,因为女生对这样的女艺人更容易警惕与反感,比如所谓的蛇精脸、狐狸精脸。反而那些有一点男孩子性格、大大咧咧的女艺人最容易红,大家可以从小S、姚晨那里清楚地看到“小逆模式”在起作用。
娱乐明星如此,政治人物也如此。那些具有“小逆模式”性格魅力的领袖,最容易得到女性选民的青睐。比如2008年台湾“大选”,有台湾名嘴评论,光女性粉丝马英九就铁定能够“当选”。
舆论世界弱传播假说中的“四大规律”,都可以用女性的特征进行解释。
女性有什么特点,舆论就有什么特点,两者的特征几乎一模一样。女性善良,舆论同情弱者;女性正义感强,舆论主持道义;女性敏感,舆论爱打听小道消息、名人八卦;女性爱哭、爱笑,舆论也是这样一个情感的世界。我常常在讲座里开玩笑,在这个世界里,谁最善于团结女同志,谁就最懂得应对舆论。
如果记不住弱传播的四大规律,不妨记住舆论的性别—— 女!
我一直强调要学习“花粉式传播”,不仅是花粉是弱的、轻的,也是因为花粉是雄性的,它的传播受体是雌性。
事实上,舆论的性别不过是一个比喻,用舆论的性别来讨论舆论的特点,只是为了更方便地解释舆论的世界。如果一个舆论现象没有任何现成的理论或定律可以解释,不妨就按照对女性的理解进行分析;如果一个舆论事件没有任何案例或模式可以借鉴,也不妨按照与女性打交道的逻辑进行推演。
这就是讨论舆论性别的意义所在!
我们可以把对女性打交道的得与失,运用到舆论世界的生存与发展;也可以用舆论世界获得的理论与方法,更好地建设一个性别和谐的现实世界。
[1]2003年3月17日,湖北黄冈青年孙志刚因为未携带有效证件,被广州市天河区派出所民警作为“三无人员”遣送至收容所。3月20日凌晨,孙志刚遭同房间的8名收治人员轮番毒打,造成死亡。此事经媒体曝光后,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同年6月20日,国务院公布施行《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原有的规章条例被废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