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否处在“第30天”中?

字数:2860

“靠自己”三个字背后承载的是我们几千年积淀下来的民族自尊,这种自尊是骨子里的,只要一有机会就会迸发出来。1950年,志愿军去朝鲜打仗,毛泽东是这么说的:“美军钢多气少,我军气多钢少。”那一年,美国钢铁产量8700万吨,是中国的142倍。中国的61万吨钢铁里大半是铁匠铺炼的生熟铁,如果只比钢产量,这个差距将达到惊人的368倍。平均到每个人头上,美国人均钢产量接近半吨,可以造半辆吉普车,中国只有7两,连做一把刺刀都不够。

有没有足够的钢铁,成了中国和帝国主义之间最直观的差距。在上甘岭战役中,美军每天投掷数十万发炸弹、炮弹,把上甘岭的花岗岩山体削低了3米,为了抗住这样的狂轰滥炸,志愿军的办法竟然是靠从敌人的哑弹里拆出炸药来挖防空洞。

炸弹的外壳是铸钢,炮弹的外壳是锻钢,炸药更是巨大的联合化工设备的产品,每一座大型化工厂用掉的钢铁数量都相当于当时中国十几年钢产量总和。如果考虑到钢铁质量的话,随便一座现代化工厂用到的钢铁都有几百个品种,其中90%的品种,当时的中国连50克都不能冶炼。

在整个人类战争史上,钢铁产量多的一方多半会赢。所以,尽管志愿军凭着“气”在朝鲜顶住了帝国主义的进犯,中国人还是认识到了巨大的危机。此后的几十年,中国人全力以赴地增加钢铁产量,根本不需要有什么人动员。

1958年“大炼钢铁”在中国成为了一个全国性运动,连宋庆龄都在后花园里支高炉。虽然“大炼钢铁”问题不少,但当年提出的口号“十五年赶上英国”,变成了精准的规划。15年后的1973年,英国钢产量2665万吨,中国产量2522万吨,基本追平。再过5年,1978年,中国的钢产量已经超过英国1000万吨。但国家依然在鼓励节约钢铁,把所有能省的钢铁都省出来用于扩大再生产。我记得80年代的课本、宣传画还在鼓励小学生把路上捡到的螺丝帽、铁丝,送到就近的工厂去。

其实我小时候中国已经不是奇缺钢铁了,不过,钢产量近亿吨的美国、苏联仍然像大山一样压在我们头上。1957年,毛泽东说“我们要好好干五十年,把工业建起来,要有美国那样多的钢铁”。这和前面“十五年赶上英国”的口号合称“赶英超美!”很多年来,这个词都被当做不知天高地厚的同义词。

然而现实往往要比想象神奇得多,如果说实现15年超英的目标还打了点折扣(真正超过英国花了18年),50年赶美却早已不是个问题了。2007年,毛泽东发誓要赶上美国的50年后,中国根本就不再用“万吨”这个单位来衡量钢铁产量,因为中国钢产量已经接近5亿吨,是美国的5倍有余。

那一年,没有人为这个50年目标的实现而大肆庆祝,因为中国早在1995年就以9500万吨的数字超过了美国,提前12年实现了毛泽东的预言。到了1996年,中国钢产量首次超过一亿吨,坐上了第一钢铁大国的位置,至今再也没丢掉这个冠军。到2010年,中国钢产量占了世界一半。

钢铁产量相当于世界其他国家之和,这种事情历史上只有三个国家实现过:公元前14世纪的赫梯(第一个发明炼铁的国家)、19世纪的英国和“二战”后的美国。从历史经验来看,凡是取得这个成就的国家接下来都会变成世界霸主。中国大陆地区钢产量现在已经相当于全世界钢产量的47%,难道说中国将主导21世纪的地球?

这样的想法肯定会被不少人鄙视——中国人多,某种产量世界第一并不能说明什么问题,一人均还是垫底。这显然是没过脑子的套话,简单一算就知道,中国人口不到世界的五分之一,却生产了接近一半的钢铁,人均钢铁产量已经相当于世界平均值的2.5倍,这是小学应用题水平的结论。

2.5倍的差距意味着大部分国家包括发达国家的人均钢铁产量已经被中国甩在身后,2010年,中国人均钢铁产量是470公斤,美国是250公斤,俄罗斯是450公斤。二百年来,中国终于在主要工业品的项目上可以和世界列强比人均值了,这是个历史性的时刻!

当然,还有另一种观点——钢铁是夕阳产业,钢产量并不代表国家实力,听起来似乎也有点道理。比如印度现在的钢铁产量已经超过发动“二战”的纳粹德国两倍,但还是没人拿印度当盘菜。

不比钢铁咱们还可以比点别的,比如说高速铁路。在2010年,时速350公里的西郑高铁和沪杭高铁先后投入运营,2011年京沪高铁通车运行,再加上2009年末开通的武广高铁,中国的高速铁路通车里程已经超过了世界一半。而且,高铁和高铁并不都一样,日本和欧美的高铁标准一向是时速超过200公里就算,在中国谁要敢把200公里的线叫“高铁”,肯定会被99%的老百姓笑话:“老哥,那叫动车。”

如果继续吹毛求疵,还可以罔顾事实编一个“中国是用举国之力修高铁,不管经济效益”之类的瞎话,或者欧美这几年金融危机,被中国占了先机等等。问题在于,我们没占到先机的东西是大多数,比如汽车,1949年我们汽车产量是0。

2009年,中国造了1379万辆汽车,成为世界第一大汽车生产国;2010年继续暴增到1826万辆,比第二名日本(963万辆)多了近一倍,曾经号称“汽车轮子上的国家”美国只有773万辆,算上加拿大和墨西哥,整个北美大陆也只有1215万辆。当然,我们还可以说,美国、日本这是受到经济危机影响,销量萎缩。不过(除中国以外)历史上汽车年产量的最高纪录是1303万辆,是美国在1999年创下的,就算把那一年加拿大、墨西哥的产量都加上,整个北美洲总计1762万辆,也还是比我们差了60多万辆。

如果进一步鸡蛋里挑骨头,我们还可以说中国的汽车不如美国的大,不如日本的省油,不如欧洲的安全,反正给自己挑毛病最容易。毕竟这个世界上绝对一模一样的产品不多,不过也不是没有,比如说电。2010年,美国全年发电量4万亿度,中国以4.14万亿度的优势堪堪超越。

必须说,这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从1882年爱迪生建立第一个发电厂直到2009年,一共128年,没有一年美国不是发电冠军。这中间正是美国从成为世界第一大工业国到称霸全球的一个多世纪。在21世纪的头十年即将结束的时候,美国失去了发电量第一的位置,中国则拥有了和美国相当的工业力量。2010年中国的工业总产值和工业净增加值双双超过美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第一大工业国。再考虑到中国货更便宜的事实,我们的工业规模其实早已经是世界冠军了。

从统计数字来看,除了上面说到的钢铁、铁路、汽车、电力,中国目前有220项工业产能世界第一,其中超过170项占到世界产量一半以上。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呢?美国有一个“联邦物料分级代码体系”将一切工业品划分为78个大类,643个子类。也就是说在至少1/3的制造业领域里,我们是当之无愧的霸主,远远超出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例。

西方人常说,胜利者无须被指责,但我们还是不得不习惯于时刻听到对中国社会的抱怨和牢骚——我们自己也经常是抱怨的来源之一;我们也习惯于每星期看到一篇“中国崩溃论”风格的评论——不只来自国外媒体。但是就在这一片嘈杂中,中国悄然构建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工业社会。不过很显然,大部分人,无论是唱衰中国的批评者还是称颂中国的赞美者,还不太习惯这个现实,因为双方依然在用陈旧的言辞来批评或者赞美中国。

这倒可以理解,因为中国取得这个经济地位没几年。现在中国钢产量等于世界其他国家之和,可2004年的时候,世界钢产量已经10亿吨开外了,中国只占2.8亿吨,才1/4强;2010年中国发电量超过美国,可2004年中国的发电量才刚到美国的一半;2010年中国的汽车产量超过美日德之和,2004年只有507万辆,不到美日的一半。6年过去,这些数字就翻番了。这种指数增长式的发展节奏,谁也没那么容易适应。

能够把握这种节奏的人也不是没有,毛泽东在1957年就勾画出钢铁产量15年超英,50年赶美的大目标——那年中国的钢产量突破了500万吨,是英国的1/4,美国的1/20,简单算一下的话,就是15年要翻两番,50年要翻四番。1980年,总设计师邓小平又提出到世纪末工农业总产值要翻两番,也就是说我们的伟人不但能掌握,还能实现这种节奏。

咱们平常人做不到先知先觉,后知后觉也不错。如果我们找来以前的统计年鉴,把各种工业产量画在一张图上,很容易发现,这些数字大体上是沿着一条增速越来越快的增长曲线在上升,这条曲线就是我们初中课本上的“指数函数”。

我们的工业化进程是一种“指数增长”。关于指数增长有不少古老的寓言,其中有一个说:池塘的浮萍面积每天增加一倍。如果一个月能够长满池塘,那么多少天才长满一半?答案出人意料却又无可置疑:第29天。刚刚过去几年的惊人增长,就是中国工业化浮萍的第30天,但绝不是最后一天。


大炮和黄油是工业化的一体两面什么是工业化——网上说的尽是废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