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党总会赢
当然了,人道主义和道德制高点本身没有杀伤力。工业化只有实践了才有价值,才能“普世”。过去几十年,中国的工业力量还不够,在全球占的工业比例不够高,所以愿意在既有秩序下发展经济。现在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一工业大国了,不管中国做什么,或者干脆什么也不做,统治世界的金融资本也必然要来找我们的麻烦,企图肢解中国的工业社会,削弱中国的工业力量。
与其等别人打上门来围攻,已经遇到发展边界的工业化中国不如主动出击,支援第三世界国家的工业化力量,支持他们的“工业党”执政,然后接受中国的工业化输出,共同建设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工业社会。
从战略上来说,这其实就是毛泽东跳出外线,转守为攻的思路。从历史上看,这也是很稳妥的做法,因为工业党的战斗力从来远胜地主和买办。工业本身需要纪律,需要统一指挥,需要牺牲局部效率来提升总体效率,这和打仗本来就是一回事。
现代战争其实更像一个工程项目,有参谋部组织实施,有后勤部打理一切,如果再有政治部号召动员,那就基本上可以立于不败之地了,再有个装备部总结经验教训持续改善装备就会越战越强。能打的军队一定能干好工业,喜欢搞工业的政权也一定能搞好军队。
反之,买办政权讨厌造东西,总想着从外国主子那里买点便宜武器镇压“叛乱者”,所以打起仗来必须死保和外国主子联系的交通线,敌人打到这个命门就傻眼了。用军饷和吃空饷的市场经济原则组织起的军队作战是买卖,哪部分都不肯牺牲,进攻比谁慢,防御比谁快,这样的军队再多,也没什么用处,就算冒出来个74师也会被大伙合伙卖给人民解放军围歼。中国20世纪的历史就是买办误国,被工业党消灭的典型例子。
国民党政权从建立的那天起,就依托江浙上海,倒腾资源往外卖,买来洋货和军火排挤本国产业。打仗虽然既啃不下桂系也打不过西北军,但能拿出大笔的贿赂收买军官,靠这个战无不胜,在军阀里称王称霸。只是万一有人不吃收买,就搞不定了。
20世纪30年代,日本全面侵华,国民党满脑袋想的都是和海军占绝对优势的日本在上海打决战,好“打出国际影响”,其实就是等着英美主子来救命。等到英美表示中立之后,国民党立刻一溃千里,南京和上海之间苦心经营的国防工事连门都没打开就丢给日本人。跑到南京又指望德国调停,见德国人说了几句也没啥用,长官带头开溜,把首都军民扔给日本人去屠杀。一路跑到重庆,靠滇缅公路运点物资吊命。1942年滇缅公路断了,国民党就坐在重庆等死,1944年还能被日本人打得一溃千里,丢了几十万军队。1944年12月,日本人打到贵州独山,蒋介石以为日本人要进山了,吓得琢磨迁都西康,连丢了西康往印度跑都准备好了。幸而1945年2月,史迪威公路重新打通,国民党才有了点活气,不过这时候离抗战胜利只有半年了,共产党连进军东北的部队和干部都编组出来了。
抗战期间的国民党把半个中国的工业搬到西南,每年钢产量依然不过一万多吨,连子弹原料都要空运进口,一心只想着让英美多运点物资。最后,他们被共产党横扫也是理所应当。
值得一提的是,军阀里唯一有工业化思想,自己修铁路、开工厂的阎锡山,解放战争中抵抗得最为坚决。三大战役都打完了,阎锡山的工业基地太原还打得热火朝天。1949年4月23日,解放军横渡长江,拿下了有天险的南京,而太原居然比南京还多顶了一天,可见半吊子工业党也比买办之王更难对付。
在大国之外,最好的例子还是来自中国和中国的盟友。几十年来,尽管没有明确提出“输出工业化”的口号,但中国一直和东非的坦桑尼亚、赞比亚保持良好的关系。著名的坦赞铁路就是中国1970年至1976年在非洲援建的,工程投资折算为无息贷款,铁路建成后,中国专家手把手地教当地人运营,最后完全交给两国管理。现在也是非洲前殖民地在独立后最成功的基础设施建设。除了铁路之外,中国在坦桑尼亚援建的中坦友谊纺织厂是新中国第一个主动建立的中外合资企业,也是东非第一家有印染设备的纺织厂。中坦航运公司已经连续盈利了40年。在制药、汽车制造方面,中国也对坦桑尼亚输出了不少工业。中国驻坦桑尼亚的巡回医疗队,从60年代开始,现在已经是第22批了,40多年从无间断。中国至今对坦桑尼亚的几十种商品实行零关税待遇,扶植当地工业。
从战略上说,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中国,向非洲搞试验性工业输出,和我们现在提出要搞全面工业输出的理由是一样的——为了打破资源对工业化规模的限制。
不管怎么说,能自保的盟友才算好盟友。东非的准“工业党”,得到中国工业化输出的坦桑尼亚是现在非洲少有的政局稳定、艾滋病感染率逐渐下降的国家。政府已经连续40年保持稳定执政。在这个社会基础上,除了直接接受欧美援助的埃及和南非军队外,坦桑尼亚军队在非洲的战斗力首屈一指,连全套进口机械化装备的卡扎菲都被打得一溃千里。
有这么多历史经验在前,我们必须在整个第三世界坚定地站在工业党一边,给他们提供财政和物资上的援助,用更多的合作来帮助他们打造工业社会,胜利必然属于工业联盟。不过,不管是援助还是合作,都必须通过人来实行。只运机器过去,输出的不是工业化,甚至不是工厂,只是一次性的玩具。
现在中国在第三世界仅仅是做生意,搞施工,已经派出了上百万的工程师、工人和商人。如果是全面的输出工业化,改变40亿人口的未来,两三千万青壮年出海外是最起码的数字。
因为许多第三世界国家的问题不仅是没有工业化社会,连成熟的农业社区都没有,整个国家完全就是一副过一天混一天的等死状态。如果中国不帮助他们搭起工业化社会的架子,不帮他们建立样板化的工业社会,这些国家恐怕很难自发出现“工业党”。
今天的中国已经拥有完整的工业体系。只要中国人输出的工业化社会,连同输出的工业化人口能在第三世界扎根,建设本地的工业社会,开发足够的资源,中国的消费品生产可以很轻松地在全球复制,消费品供应完全不是问题。
第三世界国家基本上没有合格的工业化教育,中国教育超额培养的年轻人到国外扎根,对当地人民意味着工业化的福利,对国内的年轻人来说,是一个开创新事业的机会。
所以,与其让90后的“宅男”们排队考公务员,找后门进国企,不如让他们到亚非拉的广阔天地去建设一个新的工业社会,让他们得到前所未有的尊重和上升空间。这不仅缓解了中国教育对工业化边界的压力,也解决了第三世界工业化“种子”不足的问题,更解决了老龄化社会的养老问题——工程师的收入显然比操作工的收入更适合填补退休金的缺口。只要我们坚持输出工业化,而不是像殖民主义那样打击当地工业发展,中国的工业化移民就是整个第三世界渴求的稀缺资源。
今天,在我几十个人的朋友圈里,大部分时间在第三世界工作的技术人员就有三四个,已经占到接近1/10的比例。再加上几个在欧美留学的同学朋友,QQ群里24小时都有亮着的头像。常常是国内的朋友早上起床打开电脑,正好给网络另一边要收工睡觉的朋友说声晚安,我们戏称这是“日不落QQ群”。我希望在90后、00后的QQ群、网络校友录中,这样的“日不落QQ群”越来越多,希望我的母校在几十年后搞校庆的时候能收到来自天涯海角甚至太空站的贺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