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三百首
出版说明
唐朝是我国古典诗歌的黄金时代,诗歌创作的极大繁荣和诗歌艺术的全面发展,都是前所未见的。诗坛上名家辈出,流派众多,百花齐放,万紫千红。唐诗的内容丰富,意境高远,体裁多样,技巧纯熟,不愧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
唐代二百八十九年间,不仅孕育了象李白、杜甫、白居易等负有世界声誉的伟大诗人,而且还产生了陈子昂、王维、孟浩然、高适、岑参、韩愈、柳宗元、元稹、刘禹锡、李贺、杜牧、李商隐等一大批优秀诗人,他们写下了许多动人心弦、脍炙人口的诗篇。清康熙时彭定求等人编纂的《全唐诗》共九百卷,包括二千二百多位诗人,收诗四万八千九百多首。因为卷帙浩繁,不宜普及。
早在唐代就已有各种唐诗选本流传,至今保存下来的还有殷璠的《河岳英灵集》、高仲武的《中兴间气集》、芮挺章的《国秀集》、姚合的《极玄集》等十种。宋、元、明、清各代都有标准各异、繁简不同的唐诗选本问世。其中清蘅塘退士选编的《唐诗三百首》,因篇幅适中,二百年来刊刻最多,传播最广,在旧选本中是影响较大的一种。
《唐诗三百首》的命名,是沿袭“诗三百”的说法,当有要继承《诗经》传统的含意。“三百首”是取整数,实际上本书选了三百一十首诗,共分为八卷。入选诗篇按诗体分为五古、七古、五律、七律、五绝、七绝六类,乐府诗附入各体之后。《唐诗三百首》的编者就脍炙人口的诗来选,入选作品不少具有代表性,并能表现“盛唐气象”。盛唐诗是唐诗的高峰,这个时期的重要作家在本书中几乎无一遗漏,所选诗篇也多为精品。此外,初唐四杰和沈、宋等人的律诗,初盛唐之间作为李、杜前驱的陈子昂、张九龄等人的古诗,虽说选得不多,却也都是代表作。中、晚唐著名作家的诗作在本书中也占有一定的篇幅。对于同一作家风格不同的作品,这个选本也能兼顾,不失于偏狭。比如王维的诗,除山水诗外,还选了《洛阳女儿行》和《老将行》,使人们知道王维的诗,在恬静闲适之外,也有清丽雄健的一面。编者对于即便不太知名的作者,也并不忽略其名作。为了便于阅读和欣赏,编者还对入选的诗作了简明扼要的评语。
当然,《唐诗三百首》也有着为封建统治服务的局限性。例如杜甫反映历史面貌和民间疾苦的辉煌诗篇《北征》、《三吏》、《三别》,白居易以《秦中吟》《新乐府》为代表的讽喻诗等,都因不够“温柔敦厚”不能入选。相反,一些庸俗无聊的应制、奉和之作却被选入了。
《唐诗三百首》成书在乾隆二十八年(一七六三)。编选者蘅塘退士是清代乾隆十六年(一七五一)进士,姓孙,名洙,字临西,江苏无锡人。他只做过几任知县,晚年归里,著有《蘅塘漫稿》。《唐诗三百首》的旧注有多种,以陈婉俊的补注本最为简明,流行较广。陈婉俊约生在清嘉庆、道光之间,南京人。她的注解除简介作者生平外,注重语词名物的诠释,清代学者姚莹在本书序中称赞说“考核援引,俱能精当”,今天看来,还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我局曾据四藤吟社刊本断句排印,二十多年来曾多次重印。此次又在断句本的基础上,重新标点,并改正了一些明显的错误。因为唐诗在长期流传中存在着不同的版本,而各本的文字亦有差异,我们这次出版悉依《唐诗三百首》的旧刻,不再参校他本胪列异文,这是需要请读者注意的。为了便于广大读者阅读,本书用简体字排印。
中华书局编辑部
一九八一年十二月
凡例
一、是书名曰《补注》,但诠实事,以资检阅。若诗中义蕴之深,意境之妙,读者宜自领取,无庸强就我范,曲为之说,反汨初学性灵也。识者鉴诸。
一、取证之书,当以最先者为主。自王逸注《离骚》于“玄圃”引《淮南子》,李善注《洛神赋》之“远游履”引繁钦《定情诗》,使后人藉口。至近世笺唐诗者,遂有引宋人诗为证,且杂以俗语,殊乖体例。兹编援引,未敢效尤。
一、是编引注之义有二:凡诗中用事,即引本事以证之者为正注。至寻源溯流,博采他书以相证者为互注。正注非陈、隋以上之书不列于篇,而互注则自唐、宋及明,间为采入,然必有按某书、某某云字样以别之,终不敢以口吻为策府也。
一、诗中有误用事者,如少伯之龙城飞将是也;有借用事者,如右丞之卫青天幸是也。诸如此类,不可枚举。今误者辨之,借者证之,非如宋、元诸人,窜易古书,为之立解。
一、诗中字有疑误,必索古本订正,其无可参订者,则云当作某字;字有两可者,则云一作某字,或云某本作某字。至于点画讹舛,鲁鱼混淆,则寄目以视,假腕以书,亦不能保其必无也,尚冀世之君子是正焉。
一、诗人爵里、姓氏,原书阙注。今博览史传诸书,更为广注,俱列于诸公诗之初见者题上,俾读是公诗即得梗概。其余行事,有关于诗,则随篇分附,此不备载。
一、凡诗中所咏邑里、山川、古迹,必稽之前籍,参以唐志,又实以明地志及《大清一统志》。盖陵谷既迁,名号数易,非本诸唐志,则不知所自来,非证以今名,则不复可寻考,兼而列之,庶几览古之一助。阅者幸不以妄引后世书传概之。
一、凡宋、元、明诸家诗话,有关词义,间采一二。他如品骘高下,较量浅深等语,概置弗录。正以是编专注而未及评解,雕龙之论,姑俟异日。
一、诗中有一事屡见者,设俱为繁引,未免词复言重。今凡有事已见前者,后不复赘。间有重见者,引用之字面虽同,而引证之字义要自有辨。
一、是书原刻旁批,往复周详。有讥其浅陋者,然意在启迪初学,并非概语宏通,其诱掖苦心,不可没也,今悉仍之。
上元女史陈婉俊识
蘅塘退士原序
世俗儿童就学,即授《千家诗》,取其易于成诵,故流传不废。但其诗随手掇拾,工拙莫辨,且止五七律绝二体,而唐、宋人又杂出其间,殊乖体制。因专就唐诗中脍炙人口之作,择其尤要者,每体得数十首,共三百余首,灵成一编,为家塾课本。俾童而习之,白首亦莫能废,较《千家诗》不远胜耶?谚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请以是编验之。
姚莹序
上元伯英女史,余外孙李镜缘世芬内也,为陈叔良观察女。幼聪慧,喜读书,叔良锺爱之,相攸綦严。适余侄倩李仲甫以其尊人海帆先生官西蜀,侨寓金陵,因得为镜缘缔婚焉。余时权两淮鹾政,会晋省,得悉良缘,知女史为闺中之秀,然不意其能著述也。越数载,女史来归镜缘,余已移官海外。寓书问讯,于邮筒中获睹女史诗词,为欣赏者久之。迨余左迁西蜀,道出里门,镜缘亦归里。见其案头有补注唐诗,询知为伯英女史所辑。考核援引,俱能精当,殆所谓读书难字过者欤。属付枣梨,津逮初学。镜缘则逊谢不遑,为不欲为詅痴符比也。余谓不然,自古注书,得之闺阁者恒鲜,而精当尤难。慈所补注,倩梓人传之,亦一时佳话也。余老矣,且远处西陲,是刻之成,尤以先睹为快,镜缘志之。其终韪余言,是则老人之殷盼也夫。道光二十四年嘉平月石甫老人姚莹书。
四藤吟社主人序
《唐诗三百首》为蘅塘退士定本,风行海内,几至家置一编,惜笺注太疏,读者病之。上元陈伯英女史,手辑补注八卷,字梳句栉,考核精严,能令读者不假祭獭而坐获食蹠,津逮初学,功匪浅鲜。第其书版藏李氏餐花阁中,坊间罕有其本,所以沾丐士林者恐未能遍也。爰取其书,重加厘订,付之手民,以广其传。书中体例,悉仍其旧。惟少陵《咏怀古迹》诗本五首,蘅塘止录其二,不免絓漏。今刻仍为补入,俾读者得窥全豹。注则悉依《杜诗镜诠》,未敢窜易一字焉。刻成,悉心雠校,尚无淮雨别风之谬,较餐花阁本似更精致云。
光绪十一年仲夏月中浣四藤吟社主人识
制作说明
◎本书是根据中亚的一个本子加工并经过糊涂校对而成。
◎校对排版:王萌萌
◎特别申明:此书为古诗爱好者交流使用,切勿用于商业用途(因找不到漂亮的合适封面,对不起大家啦)。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古诗已成公版)。
注:为获得最佳阅读效果,请在多看设置中将排版设为“原版”(多看2.x版本)或“无”(多看3.x版本以上),背景为预设背景(不要自定义背景和字体颜色,以免整体配色出问题);字体设置为“默认”(使用书中指定字体),字体大小为默认大小(一般手机上为+4,平板上为+2——即减小字体到最小值后,点击增大按钮的次数)。
目 录
卷一 五言古诗
张九龄 感遇二首
⊙其一
⊙其七
李 白 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月下独酌
春思
杜 甫
望岳
赠卫八处士
佳人
梦李白二首
⊙其一
⊙其二
王 维 送綦毋潜落第还乡
送别
青溪
渭川田家
西施咏
孟浩然 秋登万山寄张五
夏夕南亭怀辛大
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
王昌龄 同从弟南斋玩月忆山阴崔少府
丘 为 寻西山隐者不遇
綦毋潜 春泛若耶溪
常 建 宿王昌龄隐居
岑 参 与高适、薛据登慈恩寺浮图
元 结 贼退示官吏
韦应物 郡斋雨中与诸文士燕集
初发扬子寄元大校书
寄全椒山中道士
长安遇冯著
夕次盱眙县
东郊
送杨氏女
柳宗元 晨诣超师院读禅经
溪居
王昌龄 塞上曲
塞下曲
李 白 关山月
子夜吴歌
长干行
孟 郊 烈女操
游子吟
卷二 七言古诗
陈子昂 登幽州台歌
李 颀 古意
送陈章甫
琴歌
听董大弹胡笳声兼寄语弄房给事
听安万善吹觱篥歌
孟浩然 夜归鹿门歌
李 白 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梦游天姥吟留别
金陵酒肆留别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岑 参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杜 甫 韦讽录事宅观曹将军画马图
丹青引赠曹霸将军
寄韩谏议注
古柏行
卷三 七言古诗
杜 甫 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并序
元 结 石鱼湖上醉歌并序
韩 愈 山石
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
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题门楼
石鼓歌
柳宗元 渔翁
白居易 长恨歌
琵琶行
李商隐 韩碑
卷四 七言乐府
高 适 燕歌行
李 颀 古从军行
王 维 洛阳女儿行
老将行
桃源行
李 白 蜀道难
长相思二首
⊙其一
⊙其二
行路难
将进酒
杜 甫 兵车行
丽人行
哀江头
哀王孙
卷五 五言律诗
李隆基 经鲁祭孔子而叹之
张九龄 望月怀远
王 勃 杜少府之任蜀州
骆宾王 在狱咏蝉
杜审言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沈佺期 杂诗
宋之问 题大庾岭北驿
王 湾 次北固山下
常 建 题破山寺后禅院
岑 参 寄左省杜拾遗
李 白 赠孟浩然
渡荆门送别
送友人
听蜀僧濬弹琴
夜泊牛渚怀古
杜 甫 月夜
春望
春宿左省
至德二载,甫自京金光门出问道归凤翔,乾元初从左拾遗移华州掾,与亲故别,因出此门,有悲往事
月夜忆舍弟
天末怀李白
奉济驿重送严公四韵
别房太尉墓
旅夜抒怀
登岳阳楼
王 维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山居秋暝
归嵩山作
终南山
酬张少府
过香积寺
送梓州李使君
汉江临眺
终南别业
孟浩然 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与诸子登岘山
宴梅道士山房
岁暮归南山
过故人庄
秦中寄远上人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留别王维
早寒有怀
刘长卿 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
送李中丞归汉阳别业
饯别王十一南游
寻南溪常道士
新年作
钱 起 送僧归日本
谷口书斋寄杨补阙
韦应物淮上喜会梁州故人
赋得暮雨送李胄
韩 翃 酬程近秋夜即事见赠
刘眘虚 阙题
戴叔伦 江乡故人偶集客舍
卢 纶 送李端
李 益 喜见外弟又言别
司空曙 云阳馆与韩绅宿别
喜外弟卢纶见宿
贼平后送人北归
刘禹锡 蜀先主庙
张 籍 没蕃故人
白居易 赋得古原草送别
杜 牧 旅宿
许 浑 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
早秋
李商隐 蝉
风雨
落花
凉思
北青萝
温庭筠 送人东归
马 戴 灞上秋居
楚江怀古
张 乔 书边事
崔 涂 除夜有怀
孤雁
杜荀鹤 春宫怨
韦 庄 章台夜思
僧皎然 寻陆鸿渐不遇
卷六 七言律诗
崔 颢 黄鹤楼
行经华阴
祖 咏 望蓟门
崔 曙 九日登望仙台呈刘明府
李 颀 送魏万之京
李 白 登金陵凤凰台
高 适 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
岑 参 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
王 维 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
奉和圣制从蓬莱向兴庆阁道中留春雨中春望之作应制
酬郭给事
积雨辋川庄作
杜 甫 蜀相
客至
野望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登高
⊙其一
登楼
宿府
阁夜
咏怀古迹五首
⊙其一
⊙其二
⊙其三
⊙其四
⊙其五
刘长卿 江州重别薛六柳八二员外
长沙过贾谊宅
自夏口至鹦鹉洲夕望岳阳寄源中丞
钱 起 赠阙下裴舍人
韦应物 寄李儋元锡
韩 翃 同题仙游观
皇甫冉 春思
卢 纶 晚次鄂州
柳宗元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
刘禹锡 西塞山怀古
元 稹 遣悲怀三首
⊙其一
⊙其二
⊙其三
白居易 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于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
李商隐 锦瑟
无题
隋宫
无题二首
⊙其一
⊙其二
筹笔驿
无题
春雨
无题二首
⊙其一
⊙其二
温庭筠 利州南渡
苏武庙
薛 逢 宫词
秦韬玉 贫女
沈佺期 独不见
卷七 五言绝句
王 维 鹿柴
竹里馆
送别
相思
杂诗
裴 迪 送崔九
祖 咏 望终南山余雪
孟浩然 宿建德江
春晓
李 白 夜思
怨情
杜 甫 八阵图
王之涣 登鹳雀楼
刘长卿 送灵澈
弹琴
送上人
韦应物 秋夜寄丘员外
李 端 听筝
王 建 新嫁娘
权德舆 玉台体
柳宗元 江雪
元 稹 行宫
白居易 问刘十九
张 祜 何满子
李商隐 登乐游原
贾 岛 寻隐者不遇
李 频 渡汉江
金昌绪 春怨
西鄙人 哥舒歌
崔 颢 长干行二首
⊙其一
⊙其二
李 白 玉阶怨
卢 纶 塞下曲四首
⊙其一
⊙其二
⊙其三
⊙其四
李 益 江南曲
卷八 七言绝句
贺知章 回乡偶书
张 旭 桃花溪
王 维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昌龄 芙蓉楼送辛渐
闺怨
春宫怨
王 翰 凉州词
李 白 送孟浩然之广陵
下江陵
岑 参 逢入京使
杜 甫 江南逢李龟年
韦应物 滁州西涧
张 继 枫桥夜泊
韩 翃 寒食
刘方平 月夜
春怨
柳中庸 征人怨
顾 况 宫词
李 益 夜上受降城闻笛
刘禹锡 乌衣巷
春词
白居易 宫词
张 祜 赠内人
集灵台二首
⊙其一
⊙其二
题金陵渡
朱庆余 宫中词
近试上张水部
杜 牧 将赴吴兴登乐游原
赤壁
泊秦淮
寄扬州韩绰判官
遣怀
秋夕
赠别二首
⊙其一
⊙其二
金谷园
李商隐 夜雨寄北
寄令狐郎中
为有
隋宫
瑶池
嫦娥
贾生
温庭筠 瑶瑟怨
郑 畋 马嵬坡
韩 偓 已凉
韦 庄 金陵图
陈 陶 陇西行
张 泌 寄人
无名氏 杂诗
王 维 渭城曲
秋夜曲
王昌龄 长信怨
出塞
李 白 清平调三首
⊙其一
⊙其二
⊙其三
王之涣 出塞
杜秋娘 金缕衣
前言
孙洙,字临西,一字芩西,号蘅塘,晚号退士,世称蘅塘退士,江苏无锡人。早年入京师国子监学习,乾隆九年(1744年)中举,乾隆十一年(1746年)出任江苏上元县学教谕。乾隆十六年(1751年)中进士,以后历任顺天府大城县知县、直隶卢龙县知县、山东邹平县知县、江宁府学教授等职。在任知县期间,孙洙深入民间访问疾苦,视百姓如家人父子,每当卸任之时,百姓攀辕哭泣,为他送行。直至告老还乡,仍两袖清风。
孙洙鉴于当时通行诗歌选本《千家诗》“工拙莫辨”,因此决定编辑一部唐诗选集取而代之。在继室徐兰英的协助下,于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编成《唐诗三百首》,以“蘅塘退士”署名。
唐朝承接隋朝,历经将近三百年,无论文治武功,还是社会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可以说是中国数千年封建社会的巅峰,曾出现过“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封建社会最鼎盛时期,也曾有“安史之乱”“泾原兵变”等民不聊生的悲惨境况。单从文学而言,中国是诗的国度,唐朝是中国诗歌的巅峰,是中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云蒸霞蔚,名家辈出。诗歌是当时文学的最高代表,成为中国传统文学坚实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明亮丽的风景线。唐诗与宋词、元曲并称,题材宽泛,众体兼备,格调高雅,是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奇迹,对中国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历朝历代的文人都视唐诗为圭臬,奉唐人为典范。
早在唐代,流传的唐诗选本就已有了不少品种,宋、元、明、清各代也出现了各种不同类型和版本的唐诗选本,众多选本中,以孙洙的《唐诗三百首》流传最广、影响最大,风行海内,老幼皆宜,雅俗共赏。
唐诗数量极多,清代康熙年间编订的《全唐诗》,收录诗四万八千九百多首,而此书中仍有不少遗漏。自然如此巨量的诗句,常人难以全读。此后,沈德潜以《全唐诗》为蓝本,编选《唐诗别裁》,收录诗一千九百二十八首,普通人也难以全读。孙琴安《唐诗选本六百种提要·自序》指出,“唐诗选本经大量散佚,至今尚存三百余种。当中最流行而家传户晓的,要算《唐诗三百首》。”
孙洙以《唐诗别裁》为蓝本,编选《唐诗三百首》,收录诗三百一十首,成为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唐诗普及读本。《唐诗三百首》共选入唐代诗人七十七位,总计三百一十首诗(自上元女史陈婉俊补注《唐诗三百首》,四藤吟社刊刻时,以孙洙只录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中之二首,未为全豹,则为补全五首,故今行本共收诗三百十三首。少陵《咏怀古迹》诗本五首,蘅塘止录其二,不免漏。今刻仍为补入,俾读者得窥全豹。〔引自姚莹为该刊本作的序〕),包括五言古诗、乐府、七言古诗、七言律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等。诗人选择上,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都有入选,展现了唐诗各个时期的精髓之作。
《唐诗三百首》以成功务实的编法、简易适中的篇幅、通俗大众的观点、入选的精美诗歌打动着读者,成为儿童最成功的启蒙教材、了解中国文化的模范读本。
本书在对孙洙的选本加以注释、语译、赏析之外,还对许多作品进行了“扩展阅读”,或是从格律入手,或是从义理解说,使读者既能深入理解,又能拓展阅读,使读者学诗时没有偏颇之憾。
这是第一篇五言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