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简介

字数:15476

张九龄(678年~740年)

字子寿,韶州曲江(今广东省韶关市)人,唐代文学家、诗人、名相。他曾在唐玄宗开元年间官至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担任宰相。任相期间,不避利害,敢于谏诤,为中国封建盛世“开元之治”的出现作出了积极贡献,后因李林甫进的谗言而被罢相,黜为荆州长史。张九龄举止优雅、风度不凡,在他去世后,唐玄宗对宰相推荐之士,总要问:“风度得如九龄否?”所作有《曲江集》。张九龄的五言古诗以素练质朴的语言,寄托深远的人生慨望,对扫除唐初所沿习的六朝绮靡诗风贡献尤大,被誉为“岭南第一人”。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一说出生于剑南道之绵州(今四川绵阳江油市青莲乡),一说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五岁时随父迁居绵州,他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也是唐朝最富盛名的浪漫主义大诗人,人称“诗仙”。

李白二十五岁时只身出蜀,漫游各地,曾多次写诗干谒权贵,但未得回应。直至天宝元年(742年),他才因道士吴筠的推荐,被唐玄宗召至长安,供奉翰林,其文章风采名动天下,也深受唐玄宗的喜爱。但玄宗只是待其为文学弄臣,这使志向高远的李白深感痛苦,再加上权贵的谗言,他在京仅三年即弃官而去,继续漫游生涯。安史之乱爆发后,李白投入永王李璘幕府,想要为国效力,但李璘旋因与唐肃宗争位而败死,李白受到牵连,被流放夜郎(在今天贵州境内),途中遇赦,投奔族叔、当涂县令李阳冰,不久去世。

李白为人洒脱不羁,傲视权贵,他的诗歌也鲜明地反映了个性,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形式多变、种类浩繁,想象奇特、气概豪迈、情绪激昂,开创了唐诗一大高峰。从艺术成就来说,他的乐府、歌行及绝句成就最高。其歌行完全打破传统诗歌创作的一切固有模式,空无依傍,笔法多端,达到了任意随性而变幻莫测、摇曳多姿的神奇境界。其绝句自然明快,飘逸潇洒,能以简洁明快的语言以表达无尽情思。贺之章初见即赞其为“谪仙人”,杜甫写诗称其“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唐诗的高峰向来“李、杜(甫)、白(居易)”并称,李白占其魁首。

杜甫(712~770年)

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祖籍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曾担任过左拾遗,因直言进谏,触怒权贵,而被贬为华州参军,后辞官归隐于成都,建草堂而居。剑南节度使严武荐其为属官,杜甫全家因而移居四川奉节,两年后他离开奉节,辗转流离于江陵、衡阳一带,唐代宗大历五年(770年),病逝于湘江的一艘小船中。

杜甫半生漂泊,又经安史之乱,惯见民间疾苦,其忧国忧民的情怀毕见于作品之中。青年时代他亦怀抱大志,与李白等人交游,诗风较为明快、恣意,中年后则变为沉郁顿挫,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多涉及社会动荡、政治黑暗和人民疾苦,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因此被誉为“诗史”。尤其在律诗上,他表现出了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后人也因而赞其为“诗圣”,诗而能成圣者,唯杜甫一人而已。唐诗人元稹评价说:“至于子美,盖所谓上薄风(《诗经》里的国风)、骚(屈原的《离骚》),下该沈(沈佺期)、宋(宋之问),言夺苏(苏味道)、李(李峤),气吞曹(曹操)、刘(刘备),掩颜(颜延之)、谢(谢灵运)之孤高,杂徐(徐陵)、庾(庾信)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

王维(701年~761年)

字摩诘,祖籍太原,父辈迁居蒲州(今山西省永济县),是唐代最著名的诗人之一。他于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旋任大乐丞,因故谪为济州司仓参军,后归长安。安史乱之前,王维累官至给事中,他一方面对当时官场感到厌倦和担忧,另一方面却又恋栈怀禄,不能决然离去,于是随俗浮沉,长期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王维诗画俱佳,也通音律。他在诗歌上的成就很高,无论边塞诗还是山水诗,各类主题皆有佳作,苏轼赞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王维中后期诗作多描摹田园景物,再加上诗中浓厚的隐逸思想,上继陶渊明、谢灵运,下开一代风气,与孟浩然并称“王孟”。此外,他本人笃信佛教,诗中也多有反映,后人称其为“诗佛”。

孟浩然(689年~740年)

本名不详,浩然为其字,襄州襄阳人,故世称“孟襄阳”,是唐代著名诗人。他的前半生主要居家侍亲读书,以诗自娱,四十岁游京师,应进士不第。据说唐玄宗咏其诗,见“不才明主弃”语,乃谓:“卿自不求仕,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而放归。其后孟浩然漫游吴越,穷极山水,更隐居鹿门山,著诗二百余首。他的诗大多为五言短篇,描写山水田园和隐逸、行旅等内容,虽不如王诗境界广阔,但在艺术上也有独特造诣:不事雕饰,清淡简朴,感受亲切真实,生活气息浓厚,富有超妙自得之趣。他是唐诗中山水田园派的领军人物,后人遂将其与王维并称为“王孟”。

王昌龄(约690年~约756年)

字少伯,山西太原人,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他早年贫贱,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词,授汜水尉,因事贬谪岭南等地。开元末返回长安,改授江宁丞,安史之乱起后,为刺史闾丘晓所杀。

王昌龄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诗人均有交往,诗作以七绝见长,能以极短的文字概括极丰富的社会内容,尤以登第前赴西北边塞所作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最受推崇。后人誉之为“诗家夫子王江宁”,今存诗一百七十余首。

丘为(694年~约789年)

嘉兴人,唐代诗人。他屡试不第,乃归山苦读,天宝元年(742年)进士及第,累官至太子右庶子。丘为很长寿,活了九十多岁,善诗,与王维、刘长卿等友善,时相唱和。其作大抵为五言,格调清幽淡逸,多写田园风物,《全唐诗》收录其作十三首。

綦毋潜(691年~756年)

字孝通(一说季通),虔州(今江西省南康市)人,唐代诗人。他十五岁即游学长安,与当时诗坛名家多有交往,渐有诗名。开元十四年(726年)进士及第,历任宜寿尉、左拾遗等职,入集贤院待制,后因兵乱而弃官归隐。他是唐代江西最有名的诗人,前人赞为“盛唐时,江右诗人惟潜最著”、“清回拨俗处,故是摩诘(王维)一路人”。

常建(708年~约765年)

字号不详,籍贯不详(一说邢台人或说长安人),唐代诗人。他于唐玄宗开元十五年(727年)中进士,与王昌龄同榜,至唐代宗大历年间才授盱眙尉,仕途很不如意,于是放浪形骸,来往山水名胜,长期过着漫游生活。后移家鄂渚(即今天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招王昌龄、张偾共同隐居。大历中,曾任盱眙尉。他的诗作以田园山水为主要题材,风格接近王、孟,善于运用凝练简洁的笔触,表达出清寂幽邃的意境。

岑参(cén shēn)(约715年~770年)

字号不详,原籍南阳,迁居江陵,是唐代最著名的边塞诗人之一。他于天宝三载(744年)登进士第,授右内率府兵曹参军,后充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天宝十载(751年)归长安,与杜甫、高适等游,十三载(754年)又充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判官,再次出塞。安史乱起,岑参东归勤王,杜甫等推荐他任右补阙,由于“频上封章,指述权佞”而改任起居舍人,不满一月即贬为虢州长史。后又任太子中允,虞部、库部郎中,嘉州刺史等职,罢官后客死成都舍。

岑参早期诗歌多为写景、抒怀及赠答之作,山水诗风格清丽俊逸,且语奇体峻,意境颇新。后经六年边塞生活,使他的作品境界空前开阔,雄奇瑰丽的浪漫色彩成为边塞诗作基调。他既热情歌颂了唐军的勇武和战功,也委婉揭示了战争的残酷和悲惨,大大开拓了边塞诗的创作题材和艺术境界。晚年诗歌则感时伤乱,渐趋消沉,入蜀后,山水诗中更添奇壮特色,但也逐渐产生了隐逸思想。

元结(719年~772年)

字次山,号漫叟、聱叟,河南鲁山人,唐代文学家、诗人。他于天宝十二载(753年)进士及第,安史之乱起,曾率族人避难猗玗洞(在今湖北省大冶市境内),因号猗玗子。乾元二年(759年),他出任山南东道节度使史翙幕参谋,招募义兵,抗击史思明叛军,保全十五城。后任道州刺史,调容州,加封容州都督充本管经略守捉使,颇有政声。

元结的诗作注重反映政治现实和人民疾苦,主张诗歌为政治教化服务,要“极帝王理乱之道,系古人规讽之流”,深受杜甫推崇。并且其作品善于继承和学习民歌的优良传统,对其后的新乐府运动有所启示。元结的散文亦多涉及时政,风格古朴,不同流俗,后人有赞其为韩柳古文运动的先驱。

癸卯岁,西原贼入道州,焚烧杀掠,几尽而去。

明年,贼又攻永破邵,不犯此州边鄙而退。岂力能制敌欤?盖蒙其伤怜而已。诸使何为忍苦征敛,故作诗一篇以示官吏。

韦应物(737年~792年)

字号不详,长安人,唐代著名诗人。他十五岁起即以三卫郎为玄宗近侍,出入宫闱,扈从游幸。安史之乱起,玄宗奔蜀,他流落失职,始立志读书,少食寡欲,常“焚香扫地而坐”。后任洛阳丞、京兆府功曹参军、鄂县令、比部员外郎、滁州刺史、江州刺史、左司郎中、苏州刺史等职,故世称韦江州、韦左司或韦苏州。

韦应物是山水田园诗派诗人,后人每以“王孟韦柳(宗元)”并称,山水诗景致优美,感受深细,清新自然而饶有生意。他各体俱长,七言歌行音调流美,五律一气流转,五绝、七绝则清雅秀朗,而以五言古诗成就最高,风格冲淡闲远,语言简洁朴素,乃有“五言长城”之誉。

柳宗元(773年~819年)

字子厚,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市)人,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诗人,古文运动领袖。他是贞元九年(793年)的进士,贞元十五年(799年)又举博学鸿词科,授校书郎,调蓝田尉,迁监察御史里行。唐顺宗即位后,用王叔文执政,锐意革新,史称永贞革新,柳宗元积极参与,曾任礼部员外郎。革新失败后,他被贬永州司马,元和十年(815年)春返回京师,不久再次被贬,为柳州刺史,即卒于任所。

柳宗元是倡导古文运动的“唐宋八大家”之一,故与其中另一位唐人韩愈并称“韩柳”。在诗歌方面,他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苏轼评价其诗说:“所贵乎枯谈者,谓其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渊明、子厚之流是也。”把他和陶渊明并论。现存柳诗大多为贬官至永州后的作品,题材广泛,体裁多样,叙事诗文笔质朴,描写生动,寓言诗形象鲜明,寓意深刻,抒情诗则善于用清新峻爽的文笔,委婉深曲地抒写心情。

孟郊(751年~814)

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省德清县)人,唐代著名诗人。他早年生活贫困,因无所遇合而屡试不第,逮年过四旬才中进士,曾经任江南溧阳尉,在任时常以作诗为乐,作不出诗则不出门,故有“诗囚”之称。后辞官归家,元和初,经河南尹郑余庆奏为河南水陆转运从事,试协律郎,遂定居洛阳,郑余庆镇守兴元,又奏他为参谋、试大理评事,惜于途中病殁。

孟郊的诗作或长于白描,不用词藻典故,语言明白淡素而又力避平庸浅易,或精思苦炼,雕刻奇险,其中某些作品过于艰涩枯槁,缺乏自然之趣。他和贾岛齐名,皆以苦吟著称,唐人张为称他的诗“清奇僻苦主”,而宋人苏轼则称“郊寒岛瘦”,后世将孟、贾二人并称为苦吟诗人的代表。

陈子昂(约661年~702年)

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省射洪县)人,唐代文学家。他是唐高宗开耀二年(682年)进士,武则天光宅年间因上书而受到重用,授麟台正字,后迁右拾遗。陈子昂曾随武攸宜讨伐契丹,辞官后受人陷害,最终冤死狱中。

陈子昂在政治上针贬时弊,提出过一些改革的建议,在文学方面则针对初唐的浮艳诗风,力主恢复汉、魏风骨,反对齐、梁以来的形式主义。他的诗歌对盛唐诗风影响很大,杜甫、白居易、韩愈等人都曾给予很高的评价。

李颀(690年~751年)

字号不详,颍阳(今河南省登封市西)人,唐代诗人。他是开元二十三年(735年)的进士,曾任新乡县尉,后辞官归隐于颍阳之东川。李颀擅长七言歌行,诗以边塞题材为主,风格豪放,慷慨悲凉,与王维、高适、王昌龄等人皆有唱和。

韩愈(768年~824年)

字退之,因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也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誉。

韩愈早孤,由其嫂郑氏抚育长大,贞元八年(792年)中进士,因三试博学鸿词不入选,便先后赴汴州董晋、徐州张建封两节度使幕府任职,后至京师,官四门博士。再任监察御史,因上书论天旱人饥状,请减免徭役赋税,指斥朝政,被贬为阳山令。唐顺宗即位后进行政治改革,他持反对立场,宪宗即位,获赦北还,为国子博士,改河南令,迁职方员外郎,历官至太子右庶子。因先后与宦官、权要相对抗,仕宦始终不得志。后来韩愈随裴度征讨淮西吴元济叛乱,任行军司马,乱平,升任刑部侍郎。元和十四年(819年),因上疏谏迎佛骨,被贬为潮州刺史。回朝后历任国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等职,直至去世。

韩愈作文,认为“道”是目的和内容,“文”是手段和形式,强调文以载道,文道合一,以道为主,并提倡学习先秦两汉古文,主张学古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坚持“词必己出”、“陈言务去”。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杜牧把韩文与杜(甫)诗并列,称为“杜诗韩笔”。韩愈更与柳宗元等并列“唐宋古文八大家”。韩愈的诗力求新奇,重气势,有独创之功,他还以文为诗,把新的古文语言、章法、技巧引入诗坛,增强了诗的表达功能,扩大了诗的领域,纠正了大历(766年~780年)以来的平庸诗风。

白居易(772年~846年)

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原籍太原,生于河南,后迁居下邽(在今天的陕西省渭南市东北),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文学家。他是唐德宗贞元十六年(800年)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补盩至(今陕西省周至县)尉,后任翰林学士、左拾遗等职。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因宰相武元衡被刺,他直言极谏,要求严缉凶手,结果被贬江州(今江西省九江市)司马,又移忠州刺史。回朝后由中书舍人出任杭州、苏州等地刺史,官至刑部尚书。

白居易是杜甫以后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也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稹合称为“元白”。他创作了很多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对后世影响甚深。而且他的诗篇吸收民歌营养,语言通俗易懂,被称为“老妪能解”,故而在当时流传广泛,上自宫廷,下至民间,处处皆是,其作品和声名还远播西域和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影响甚至超过李白、杜甫。白居易晚年与“诗豪”刘禹锡友善,被并称为“刘白”。

李商隐(813~858年)

字义山,号玉溪生、樊南子,晚唐著名诗人。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省沁阳市),生于河南荥阳(今郑州荥阳),十九岁时因文才而受到牛党成员、太平军节度使令狐楚的赏识,引为幕府巡官。二十五岁进士及第,旋即被李党成员、泾源节度使王茂元辟为书记,王茂元爱其才,招为婿,他因此遭到牛党的排斥。此后,李商隐便在牛李两党争斗的夹缝中求生存,辗转于各藩镇幕府充当幕僚,终身郁郁而不得志。

晚唐之际,诗风渐颓,是李商隐的出现将其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其诗构思新颖,想象奇特,形象鲜明,语言优美,风格秾丽,七绝、七律尤为所长。他的很多诗揭露了当时的政治黑暗和社会动乱,一些爱情诗与无题诗更是写得缠绵悱恻,脍炙人口,但部分诗篇也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他与杜牧齐名,合称“小李杜”,还和李贺、李白合称为“三李”,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

高适(700年~765年)

字达夫、仲武,沧州(今河北省景县)人,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他少年孤贫,爱交游,有游侠之风,二十岁西游长安,功名未就而返,后在蓟北体验了边塞生活。他曾漫游梁、宋,与李白、杜甫等人结下亲密友谊。天宝八载(749年),经睢阳太守张九皋推荐,五十岁的高适应举中第,授封丘尉,不久辞官,入陇右、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为掌书记。安史之乱后,他曾担任过淮南节度使、彭州刺史、蜀州刺史、剑南节度使等职,官至左散骑常侍,故世称“高常侍”。

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为盛唐边塞诗人的魁首,他的作品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因为心理较为粗放,性格率直,故其诗多直抒胸臆,或夹叙夹议,较少用比兴手法。

李隆基(685年~762年)

即唐玄宗,李唐王朝盛期的皇帝。他是睿宗李旦第三子,始封楚王,后贬封临淄郡王。景龙四年(710年)六月,韦氏毒杀中宗,立温王李重茂为帝,李隆基即与太平公主合谋发动政变,除韦氏,拥睿宗复位,他就此成为太子,实际掌控政权,他在位前期,任用姚崇、宋璟等名相,励精图治,使唐朝

达到前所未有的繁盛局面,史称“开元之治”。在位后期,因宠爱杨贵妃而荒疏政事,又先后以李林甫、杨国忠等奸佞为相,就此使唐朝盛极而衰,最终引发“安史之乱”。天宝十五载(756年)六月,安禄山叛军逼近长安,李隆基弃都城而走,逃往蜀地,七月,太子李亨于灵武登基,尊其为太上皇。至德二年,唐军收复长安,李隆基得以归京,但随后即遭软禁,不久就去世了。

李隆基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艺天子之一,善诗文,通音律。他虽然有一定的政治理想和才能,但过于好大喜功,又容易骄傲自满,并且贪图享受,虽处鼎盛时期,实际上唐初以来积累的种种社会矛盾已日益激化,比如均田制和府兵制就都已濒临崩溃,他不仅对此毫无认知,反而于在位中期穷兵黩武,终于在府兵制终结后很快就形成了藩镇割据甚至是叛乱的局面。去世后,他得享庙号“玄宗”、谥号“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故史称唐玄宗,后避清圣祖的名字玄烨之讳,也被称为唐明皇。

王勃(649或650年~675或676年)

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省河津市)人,初唐著名诗人。他出身望族,未成年即被世人目为神童,因此得到荐举,对策高第,授朝散郎,高宗乾封初(约666年)被沛王李贤征为王府侍读,后因作文激怒唐高宗而被逐,遂游历巴蜀。咸亨三年(672年)补虢州参军,因擅杀官奴当诛,遇赦除名。上元二年(675年)或三年(676年),王勃南下探亲,渡海溺水,惊悸而死,年仅二十七岁。

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为“初唐四杰”,能文擅诗,文学主张崇尚实用。当时文坛盛行以上官仪为代表的诗风,“争构纤微,竞为雕刻”,“骨气都尽,刚健不闻”,而王勃则“思革其弊,用光志业”。四杰之诗都表现了积极进取的精神,对于促进五言律诗成熟作出过重要贡献,而王勃为四杰之首,对后世的影响更为突出。

骆宾王(约627年~约684年)

字观光,婺州义乌(今浙江省义乌市)人,唐初著名诗人,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又与富嘉谟并称“富骆”。他少年早慧,传说七岁即作《咏鹅》诗,成年后曾担任过道王李元庆的属官。唐高宗仪凤四年(679年),骆宾王升任侍御史,曾一度遭人诬陷入狱,被赦免后出任临海县丞,故后人也称其为骆临海。武则天光宅元年(684年),徐敬业起兵讨伐武则天,他为徐敬业起草了著名的《讨武瞾檄》,事败后被杀或投水而死,也有说逃亡不知所踪的。四杰中骆宾王留存的作品最多,擅长骈文和七言歌行,无论诗文,风格均清新俊逸,享誉一时。

余禁所禁垣西,是法厅事也,有古槐数株焉。虽生意可知,同殷仲文之古树;而听讼斯在,即周召伯之甘棠,每至夕照低阴,秋蝉疏引,发声幽息,有切尝闻,岂人心异于曩时,将虫响悲于前听?嗟乎,声以动容,德以象贤。故洁其身也,禀君子达人之高行;蜕其皮也,有仙都羽化之灵姿。候时而来,顺阴阳之数;应节为变,审藏用之机。有目斯开,不以道昏而昧其视;有翼自薄,不以俗厚而易其真。吟乔树之微风,韵姿天纵;饮高秋之坠露,清畏人知。仆失路艰虞,遭时徽纆。不哀伤而自怨,未摇落而先衰。闻蟪蛄之流声,悟平反之已奏;见螳螂之抱影,怯危机之未安。感而缀诗,贻诸知己。庶情沿物应,哀弱羽之飘零;道寄人知,悯余声之寂寞。非谓文墨,取代幽忧云尔。

杜审言(约645年~708年)

字必简,祖籍京兆,属于杜氏襄阳支派,初唐诗人,是大诗人杜甫的祖父。他是唐高宗咸亨元年(670年)的进士,曾任隰城尉、洛阳丞等小官,后贬吉州(今江西省吉安县)司户参军。武则天曾召见过他,令其赋诗,即授著作郎,迁户部员外郎,后因与张易之兄弟交往而被流放峰州(今越南越池东南),不久起复,累官至修文馆直学士。

杜审言少与李峤、崔融、苏味道齐名,称“文章四友”。他的诗作大多朴素自然,尤其五言律诗,格律谨严,技巧纯熟,是唐代近体诗的奠基人之一。

沈佺期(约656年~724)

字云卿,相州内黄(今河南省内黄县)人,初唐著名诗人。他少善属文,尤长七言,高宗上元二年(675年)擢进士第,曾任通事舍人、考功员外郎,转考功郎给事中。武后退位后,沈佺期坐交张易之,流驩州,稍迁台州录事参军。神龙中,他得中宗召见,拜起居郎、修文馆直学士,历中书舍人、太子少詹事,开元初卒。

《新唐书·文艺传》称:“自魏建安后,迄江左,诗律屡变,至沈约、庾信以音韵相婉附,属对精密,及(宋)之问、(沈)佺期又加靡丽。回忌声病,约句准篇如锦绣成文,学者宗之,号为‘沈宋’。”也就是说这两人的诗作不脱六朝形式主义的窠臼,但不可否认,他们在唐代诗律成熟过程中也起过一定作用,而且在贬地所写的某些纪行述感之作感情真挚,技巧成熟,值得后人叹赏。

宋之问(约656年~712)

字延清,一名少连,汾州(今山西省汾阳市)人,一说虢州弘农(今河南省灵宝县)人,初唐著名诗人。他是高宗上元二年(675年)的进士,武后朝官至尚书监丞、左奉宸内供奉。神龙元年(705年),因曾谄事张易之,与沈佺期同时被贬,左迁泷州(今广东省罗定县)参军。后逃归,又谄事武三思,选入修文馆直学士。此后宋之问又多次被贬,玄宗继位后命其自杀。

宋之问在诗歌方面的主要功绩与沈佺期相同,于创作实践中使六朝以来格律诗的法则更趋细密,使五言律诗的体制更臻完善,并且创造了七言律诗的新体,他可以说是格律诗的奠基人之一。

王湾(693年~751年)

字不详,号为德。洛阳人,是唐代开元年间的著名诗人。他于玄宗先天年间(712~713)进士及第,授荥阳县主簿,后参与《群书四部录》集部的编撰辑集工作,书成后,因功授洛阳尉。他虽然是北方人,却往来于吴楚间,被江南清丽山水所倾倒,并受到当时吴中诗人清秀诗风的影响,写下了一些歌咏江南山水的作品,可惜所作大多散佚,《全唐诗》所存只有十首。

刘长卿(约726年~约786年)

字文房,宣州(今天安徽省宣城市)人,唐代著名诗人。他是唐玄宗天宝年间的进士,肃宗至德年间任长洲尉,因事下狱,贬播州南巴(今天广东省茂名市东南)尉。代宗大历年间,他担任淮西鄂岳转运留后,因鄂岳转运使吴仲孺的诬陷,被贬睦州(今天浙江省建德县)司马。官终于随州(在今天湖北省安陆市境内)刺史,故史称“刘随州”。

刘长卿的诗以五七言近体为主,尤工五言。他的五律简练浑括,于深密中见清秀,因生平坎坷,故有一部分感伤身世之作,同时对安史之乱后中原荒凉凋敝的景象也有所反映。

钱起(722年~780年)

字仲文,吴兴(今天浙江省湖州市)人,唐代诗人。他是天宝七载(748年)的进士,初为秘书省校书郎、蓝田县尉,后任司勋员外郎、考功郎中、翰林学士等。因曾任考功郎中,故世称“钱考功”,与李端、卢纶、吉中孚、韩翃、司空曙、苗发、崔峒、耿湋、夏侯审并称“大历十才子”。

钱起长于五言,辞采清丽,音律和谐。但其诗多为赠别应酬、流连光景、粉饰太平之作,与社会现实相距较远。

韩翃hóng(生卒年不详)

字君平,南阳人,唐代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他于天宝十三载(754年)考中进士,唐代宗宝应年间在淄青节度使侯希逸幕府任从事,后随侯希逸回朝,闲居长安十年。德宗建中年间,因作《寒食》诗为德宗所赏识,拔擢为驾部郎中、知制诰,官职终于中书舍人。

韩翃之诗,笔法轻巧,写景别致,在当时传诵很广。诗多写送别唱和题材,《全唐诗》录存其诗三卷。

刘眘shèn虚(生卒年不详)

字挺卿,唐代诗人。他是江东人,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年)中进士,调洛阳尉,迁夏县令。据说他品性高逸,不慕荣利,交游多山僧道侣,曾拟在庐山卜宅隐居,未成即去世。

唐人郑处晦《明皇杂录》中将刘眘虚与王昌龄、常建、李白、杜甫等人并列,说是“虽有文章盛名,皆流落不偶”;南宋严羽则在《沧浪诗话》中把他与沈(佺期)宋(之问)、初唐四杰、陈子昂、王维、韦应物并举,称之为“大名家”。他和孟浩然交谊甚深,其诗题材、体例以及意境也与孟浩然颇为近似,清微淡远之中有幽深拗峭之趣,则又于孟诗之外自辟蹊径。惜诗名不传,《全唐诗》仅存其诗十五首。

戴叔伦(732年~789年)

字幼公,一字次公,润州金坛(今天江苏省金坛县)人,唐代中期著名诗人。他出生在一个隐者家庭,父祖均终身不仕,戴叔伦少年聪慧,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入户部尚书充诸道盐铁使刘晏幕下任职,大历三年(768年),由刘晏推荐任湖南转运留后。此后,曾任涪州督赋、抚州刺史、容州刺史、御史中丞等职,官至容管经略使,政绩卓著。

戴叔伦的诗,体裁形式多样,无论五七言、近古体,皆有佳作,题材内容也十分丰富,有反映战乱中的社会现实的,有揭露昏暗丑恶世道的,有同情民生疾苦的,有慨叹羁旅离愁的,有描绘田园风光的,语言皆平易畅达,描写细腻委婉,感情充沛连绵。他与钱起、皇甫冉、郎士元等人皆有唱和,《全唐诗》存录其诗三卷。

卢纶(约737年~约799年)

字允言,河中蒲(今山西省永济县)人,唐代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他于天宝末年曾举进士不第,代宗朝复又应举,但屡试不第。后得宰相元载举荐,授阌乡尉,再由王缙荐为集贤学士、秘书省校书郎,升监察御史,出为陕府户曹、河南密县令。其后元载、王缙获罪,他也遭到牵连,德宗朝复为昭应令,又任河中浑瑊元帅府判官,官至检校户部郎中。

卢纶的诗以五七言近体为主,多唱和赠答之作,但他在从军生活中所写的诗,风格雄浑,情调慷慨,历来为人们所传诵。此外,年轻时因避乱寓居各地,对现实有所接触,有些诗篇也反映了战乱后人民生活的贫困和社会经济的萧条。

李益(748年~827年)

字君虞,陇西姑臧(今天甘肃省武威市)人,唐代著名诗人。他是大历四年(769年)进士,初任郑县尉,因久不得升迁,遂弃官在燕赵一带漫游。后为幽州节度使刘济召为从事,不久又参邠宁戎幕,唐宪宗时任秘书少监,官终礼部尚书。

李益的诗风豪放明快,尤以边塞诗最为著名,被称为“高适、岑参之流也”。他既长于近体,尤工七绝,语言凝练、形象鲜明、音调和谐,同时也擅长歌行,当时与李贺齐名。《全唐诗》存录其诗二卷。

司空曙(约720年~790年)

字文明,或说字文初,广平(在今天河北省永年县东南)人,唐代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他是大历年间的进士,磊落有奇才,因为性情耿介,不肯干谒权要,导致宦途坎坷。曾授洛阳主簿,未几,迁长林县丞,累官至左拾遗。后韦皋为剑南节度使,辟其入幕,官终于水部郎中。

司空曙为卢纶的表兄,两人并有诗名。其诗多为行旅赠别之作,朴素真挚,情感细腻,多写自然景色和乡情旅思,诗风闲雅疏淡,长于五律。胡震亨在《唐音癸签》中云:“司空虞部(水部之别称)婉雅闲淡,语近性情。”

刘禹锡(772年~842年)

字梦得,祖籍洛阳,后迁彭城(即今天江苏省徐州市),唐朝著名诗人、哲学家。他是唐德宗贞元九年(793年)的进士,后又中博学鸿词科,授监察御史。唐顺宗继位后,任用王叔文等人,打击宦官势力,展开一系列政治改革,即所谓“永贞革新”,刘禹锡是王叔文集团中的重要成员,因此在革新失败后,即被贬为朗州(即今天湖南省常德市)司马,同时被贬为司马的还有韩泰、陈谏、柳宗元等八人,与革新领袖王伾、王叔文合称为“二王八司马”。刘禹锡名义上被贬官,实际是遭监管整整十年,此后又先后被任命为连州(即今天广东省连县)、夔州(即今天重庆市奉节县)等州刺史,晚年升迁为集贤殿学士、太子宾客,官终于检校礼部尚书。

刘禹锡有“诗豪”之称,他的诗作风格独特,简洁明快,风情俊爽,从各方面反映了中唐的社会风貌。因为反对宦官擅权、藩镇割据,所以他创作了不少寓言式的政治诗,对权贵进行辛辣的讽刺和无情的批判。此外他还创作了很多怀古诗,借古讽今,富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张籍(约768年~830年)

字文昌,郡望为吴郡(即今天江苏省苏州市),本人可能生于和州乌江(即今天安徽省和县),唐代著名诗人。他出身寒微,唐德宗贞元十五年(799年)得韩愈推荐,赴试中进士,曾任太常寺太祝、国子监助教、国子博士、水部郎中、主客郎中、国子司业等小官,故世称“张水部”或“张司业”。

张籍是“新乐府运动”的支持者和推动者,他的乐府诗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乐府”,善于概括事物对立面,在数篇或一篇中形成强烈对比,又善用素描手法,细致真实地刻画各种人物形象,语言通俗浅近而又峭炼含蓄,常以口语入诗,以达到意在言外的批判和讽刺效果。此外他还多作近体,其五律不事藻饰,不假雕琢,于平易流畅之中见委婉深挚之情,对晚唐五律影响较大。

杜牧(803年~约852年)

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在今陕西省西安市内)人,唐代著名诗人。他是唐文宗太和二年(828年)的进士,授职弘文馆校书郎,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再任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终官至中书舍人。

杜牧的文学创作有多方面成就,诗、赋、古文都可称为名家。他主张凡为文以义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对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有比较正确的理解,并能吸收、融化前人的长处,以形成自己的特殊风貌。在诗歌创作上,杜牧与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以相应唐朝前中期的李白、杜甫。其古体诗受杜甫、韩愈影响,题材广阔,笔力峭健,近体诗则以文词清丽、情韵跌宕见长。重辞采的时代倾向和他个人“雄姿英发”的特色相结合,风华流美而又神韵疏朗,气势豪宕而又精致婉约,就此产生了相当多的佳作。后世称其为“杜樊川”,有《樊川文集》传世。

许浑(约791年~约858年)

字用晦,一说字仲晦,祖籍安州安陆,寓居润州丹阳(即今天江苏省镇江市),晚唐著名诗人。他是武后朝宰相许圉师六世孙,唐文宗太和六年(832年)进士及第,先后任当涂、太平令,因病免。大中年间入为监察御史,因病乞归,后复出仕,任润州司马,历虞部员外郎,转睦、郢二州刺史。晚年归润州丁卯桥村舍闲居,自编诗集,曰《丁卯集》。

许浑的诗作皆为近体,以五七律尤多,句法圆熟工稳,声调平仄自成一格。清人田雯《古欢堂集·杂著》中赞其“声律之熟,无如浑者”,同时元人方回《瀛奎律髓》却批评他“专对偶”、“工有余而味不足”。

温庭筠(约812~约866年)

本名温岐,字飞卿,太原祁(在今天的山西省祁县东南)人,唐代著名诗人,早期词人。他因为恃才不羁,又好讥刺权贵,多犯忌讳,所以屡试不第,终身不得志,官终国子助教而已。

温庭筠文思敏捷,据说他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故此人称“温八叉”。他精通音律,工于诗作,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但成就远不如李。其诗辞藻华丽,秾艳精致,其词多写闺情,为“花间派”重要词人,对词的产生发展影响很大,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

马戴(799年~869年)

字虞臣,定州曲阳(今天江苏省东海县)人,晚唐诗人。他早年屡试落第,因此到处漫游,南极潇湘,北抵幽燕,西至沂陇,久滞长安及关中一带,并曾隐居于华山。唐武宗会昌四年(844年)始中进士,后为太原幕府掌书记,以直言获罪,贬为龙阳(今天湖南省汉寿县)尉,懿宗咸通末,佐大同军幕,咸通七年(867年)擢国子博士。

马戴工诗属文,其诗凝炼秀朗,含思蕴藉,饶有韵致,无晚唐纤靡僻涩之习,尤以五律见长。他与薛能、顾非熊、殷尧藩等友善,均有诗篇往来;又与贾岛、姚合为诗友,唱酬尤多。《全唐诗》存录其诗二卷。

张乔(生卒年不详)

池州(今安徽省贵池县)人,唐懿宗咸通年间中进士,当时与许棠、郑谷、张宾等东南才子共称“咸通十哲”,宦途坎坷,黄巢起义开始后,他隐居九华山而终。其诗多写山水自然,不乏清新之作,其清雅巧思的风格近似于贾岛。《全唐诗》录存其诗二卷。

崔涂(854年~?)

字礼山,大约为今天浙江省富春江一带的人,晚唐诗人。他是唐僖宗光启四年(888年)进士,宦途坎坷,终生飘泊,曾长期羁旅巴、蜀、秦、陇间,因此其诗歌多以飘泊生活为题材,哀伤怨怼,情调苍凉,写景状怀,往往动人肺腑。《全唐诗》存其诗一卷。

杜荀鹤(846年~904年)

字彦之,号九华山人,池州石埭(今安徽省石台县)人,晚唐诗人。他出身寒微,唐昭宗大顺二年(891年)中进士,后附朱温,入后梁为翰林学士,迁主客员外郎。

杜荀鹤是晚唐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提倡诗歌要继承风雅传统,反对浮华,其诗作平易自然,朴实明畅,清新秀逸。他的很多诗篇揭露了酷吏残忍、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反映了人民的疾苦与呼声,是晚唐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

韦庄(约836年~910年)

字端己,杜陵(在今天陕西省西安市附近)人,诗人韦应物的四代孙,晚唐诗人、花间派词人。他少年孤贫,但才敏过人,早有文名。唐僖宗广明元年(880年)黄巢军入长安,韦庄时在长安应举,遂陷于战乱,与弟妹失散,后避乱而赴洛阳,并辗转去往江南。乾宁元年(894年)复归长安中进士,授校书郎,后任左补阙。唐亡时,他在王建幕中为掌书记,力劝王建称帝,建立前蜀政权,自身也得为宰相,前蜀之开国制度,多出韦庄之手。

韦庄诗、词并工,以词的成就为最高,是花间派最重要的词人之一,与温庭筠齐名,并称“温韦”。其诗情致深婉,多感时伤世之作,清人翁方纲在《石洲诗话》中称他“胜于咸通十哲(指方干、罗隐、杜荀鹤等人)多矣”,郑方坤在《五代诗话》中把他和韩偓、罗隐并称为“华岳三峰”。

皎然(生卒年不详)

俗姓谢,字清昼,吴兴(今浙江省湖州市)人,唐代著名诗僧。他是南朝大诗人谢灵运十世孙,活跃于大历、贞元年间,所作《诗式》为当时诗格一类作品中较有价值的一部。颜真卿为湖州刺史时,对他十分器重,长与往还。皎然的诗歌清丽闲淡,多为赠答送别、山水游赏之作,有《杼山集》。

崔颢(hào)(约704年~754年)

汴州(今河南省开封市)人,唐代著名诗人。他是唐玄宗开元十一年(723年)的进士,天宝中曾担任尚书司勋员外郎。《旧唐书·文苑传》将其与王昌龄、高适、孟浩然并论,但他宦海浮沉,终不得志。崔颢少年时代为诗,其意浮艳,多陷轻薄,后来经历过边塞生活,风格为之一变,凛然慷慨,磅礴大气。他诗名很盛,但事迹不显,所存也仅《全唐诗》所录一卷四十二首作品而已。

祖咏(699年~约746年)

字和生,洛阳人,唐代诗人。他是开元十二年(724年)进士,曾因张说推荐,担任过短时期的驾部员外郎,后因政治上不得意,移家汝水,隐居终身。祖咏的诗歌多状景咏物,宣扬隐逸生活,讲究对仗,亦带有诗中有画之色彩,故与王维友善。《全唐诗》存录其诗一卷,共三十六首。

崔曙(约704年~739年)

字号不详,宋州(今天的河南省商丘市)人,唐代诗人。他是开元二十六年(738年)进士,但只做过河南尉一类的小官。崔曙以《试明堂火珠》诗得名,其作品多写景摹物,同时寄寓乡愁友思,词句对仗工整,辞气多悲。《全唐诗》存录其诗一卷,共十五首。

皇甫冉(717年~770年)

字茂政,润州丹阳(今江苏省丹阳市)人,唐代诗人。他是天宝十五载(756年)进士,曾任无锡尉,大历初入河南节度使王缙幕,终左拾遗、右补阙。据说他十岁便能作文写诗,张九龄呼为小友,其诗清新飘逸,多发飘泊之叹。《全唐诗》存录其作品二卷。

元稹(779年~831年)

字微之,别字威明,洛阳人,是中唐著名诗人,当时与白居易齐名。他二十五岁时与白居易同科及第,授秘书省校书郎,后任左拾遗、监察御史等职,因触犯当权的宦官,被贬为江陵府士曹参军,再起任通州司马、虢州长史、膳部员外郎。元和十五年(820年),靠宦官崔潭峻援引,擢祠部郎中、知制诰,乃为时论所非。长庆元年(821年)迁中书舍人,充翰林院承旨,翌年居相位三月,出为同州刺史、浙东观察使。太和三年(829年)为尚书左丞,五年,逝于武昌军节度使任上,追赠尚书右仆射。

元稹与白居易并为新乐府运动的旗手和中坚,世人并称为“元白”,诗作号为“元和体”。他的作品辞浅意哀,如孤凤悲吟,极为扣人心扉,动人肺腑,乐府诗多受张籍、王建的影响,而其“新题乐府”则直承李绅。但与白居易相比,其作品所反映现实的深度、广度都有所不及,故死后声名远不及白。

薛逢(生卒年不详)

字陶臣,蒲州河东(今天山西省永济县)人,唐代诗人。他是唐武宗会昌元年(841年)进士,历任侍御史、尚书郎等职,因恃才傲物,议论激切,屡忤权贵,故仕途颇不得意,后出任巴、蓬、绵等州刺史,官终于秘书监。

薛逢能诗,《全唐诗》收录其诗一卷。《唐才子传》评价他:“(薛)逢天资本高,学力亦赡,故不甚苦思,豪逸之态,长短皆卒然而成,未免失浅露俗。”

秦韬玉(生卒年不详)

字中明,一作仲明,京兆(今陕西省西安市)人,或云郃阳(今陕西省合阳县)人,唐代诗人。他出生于尚武世家,父为左军军将。秦韬玉因累举不第,乃谄附当时有权势的宦官田令孜,充当幕僚,官丞郎,判盐铁。黄巢军攻占长安后,他从僖宗入蜀,中和二年(882年)特赐进士及第,编入春榜。田令孜又擢其为工部侍郎、神策军判官,时人戏为“巧宦”,后不知所终。

秦韬玉善为七言,构思奇巧,语言清雅,意境浑然,多有佳句,艺术成就颇高。《唐才子传》中说他“少有词藻,工歌吟,恬和浏亮”。

裴迪(716年~?)

河东(今山西)人,唐代诗人,官至蜀州刺史及尚书省郎。他是盛唐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之一,与王维、杜甫、李缙等诗人关系密切。裴迪早年尤与王维过从甚密,晚年居辋川、终南山,两人“浮舟往来,弹琴赋诗,啸咏终日”。故其诗多为与王维的唱和应酬之作,深受王维的影响。裴迪的诗大多为五绝,描写的也常是幽寂的景色,《全唐诗》存录其作三十九首。

王之涣(688年~742年)

字季凌,晋阳(今山西省太原市)人,其高祖迁至今山西省新绛县,他是盛唐著名诗人。王之涣曾担任过冀州衡水主簿,后因被人诬谤,乃拂衣去官。据说他“慷慨有大略,倜傥有异才”,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他常与高适、王昌龄、崔国辅等诗人相唱和,五言尤长,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

李端(约743年~约782年)

字正已,赵州(今河北省赵州市)人,唐代诗人。他少居庐山,师从诗僧皎然,大历五年(770年)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官终于杭州司马。晚年辞官隐居湖南衡山,自号衡岳幽人。他的诗多为应酬之作,多表现消极避世思想,个别作品对社会现实亦有所反映,一些写闺情的诗也清婉可诵,其风格与司空曙相似,名列为“大历十才子”之一。

王建(约767年~约830年)

字仲初,颍川(今河南省许昌市)人,唐代诗人。他是大历十年(775年)进士,但自幼家贫,“从军走马十三年”,居乡则“终日忧衣食”,四十岁以后才“白发初为吏”,沉沦于下僚,历任县尉、县丞、州司马之类小官,世称王司马。晚年卜居咸阳原上,境况仍然很差。

王建创作了大量的乐府诗,生活气息浓郁,反映民间风俗,同情百姓疾苦。他与张籍交游甚厚,时有唱酬,并且两人都是新乐府运动的主力军,时人并称他们的作品为“张王乐府”。此外,他还写过《宫词》百首,在传统的宫怨之外,广泛描绘宫中风物,是研究唐代宫廷生活的重要材料。

权德舆(759年~818年)

字载之,天水略阳(今甘肃省秦安县)人,唐朝文学家、诗人。他是名士权皋之子,幼年颖悟,年十五即为文数百篇,见称于诸儒间。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受辟为淮南黜陟使韩洄从事,官试秘书省校书郎,后又入江西观察使李兼幕。贞元八年(792年),入朝为太常博士,迁左补阙,后历驾部员外郎、司勋郎中、中书舍人等职,均掌诰命。唐宪宗元和初年,历任兵部、吏部侍郎,元和五年(810年),自太常卿拜礼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政以宽厚为本。

权德舆于贞元、元和间执掌文柄,名重一时,刘禹锡、柳宗元等皆投文门下,求其品题。他的个性直谅宽恕,蕴藉风流,好学不倦,为文“尚气尚理”,主张“体物导志”、“有补于时”,时人奉为宗匠。其诗以五言居多,五古、五律皆“词致清深,华彩巨丽,言必合雅,情皆中节”。

张祜(约792年~约853年)

字承吉,行三,清河(今河北省清河县)人,一说南阳(今河南省南阳市)人,唐代诗人。他家世显赫,被人称作张公子,初寓姑苏(今江苏省苏州市),后至长安。《唐才子传》记载,穆宗长庆年间,张祜受令狐楚推重,向朝廷上表举荐,辟诸侯府,但为元稹所排挤,宦途不顺,遂至淮南。张祜晚年,爱丹阳曲阿之地,在此隐居以终。

张祜的诗风沉静浑厚,有隐逸之气,吟咏的题材相当丰富,尤以五言律诗成就最高。诗集共十卷四百六十八首,至今保存完好。

西鄙人

即西部边陲之人,古称郊野、边地为“鄙”。

贺知章(659年~744年)

字季真,越州永兴(今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人,唐代诗人、书法家。他少年时即以诗文著称,武后证圣元年(695年)中进士,授国子四门博士,迁太常博士。后历任礼部侍郎、秘书监、太子宾客等职,八十六岁方告老还乡,旋逝。

贺知章为人旷达不羁,有“清谈风流”之誉,晚年尤纵,自号“四明狂客”、“秘书外监”。他常与张旭、李白等饮酒赋诗,切磋诗艺,时称“饮中八仙”,又与包融、张旭、张若虚等结为“吴中四士”。贺知章的诗文以绝句见长,除祭神乐章、应制诗外,其写景、抒怀之作均风格独特,清新潇洒。《全唐诗》存其诗十九首。

张旭(675年~约750年)

字伯高,一字季明,吴(今江苏省苏州市)人,唐代诗人,著名书法家。他初仕为常熟尉,后官至金吾长史,人称“张长史”。其母为初唐书法家虞世南的外孙女,同为书法大家的陆柬之的侄女,家学渊源,故张旭善草书,性好酒,世称“张颠”,也被杜甫归于“饮中八仙”之一。其草书当时与李白诗歌、裴文剑舞并称“三绝”;诗亦别具一格,以七绝见长,与贺知章、张若虚、包融并称“吴中四士”。

王翰(生卒年不详)

字子羽,晋阳(今山西省太原市)人,初唐边塞诗人。他在唐睿宗景云元年(710年)中进士,因直言极谏,调为昌乐尉,复举超拔群类,召为秘书正字,擢通事舍人、驾部员外郎,出为汝州长史,改仙州别驾。因日与才士豪侠饮乐游畋,坐贬道州司马,后病卒。

王翰性格豪爽,无所拘束,杜甫诗中以“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之句赞之。其诗作多豪放壮丽之句,可惜大半佚失,《全唐诗》仅存录其诗十三首。

张继(约715年~约779年)

字懿孙,襄州(今湖北省襄阳市)人,唐代诗人。他是天宝十二载(753年)的进士,大历中,曾以检校祠部员外郎为洪州(今江西省南昌市)盐铁判官,有政声。他与刘长卿、顾况都有交往,诗作爽朗激越,不事雕琢,比兴幽深,事理双切,对后世颇有影响。

刘方平(生卒年不详)

字号不详,河南(今河南省洛阳市人),唐代诗人。他在天宝前期曾应进士试,又欲从军,均未如意,从此隐居颍水、汝河之滨,终生未仕。与皇甫冉、元德秀、李颀、严武为诗友,多有唱和。刘方平工诗,善画山水,其诗多咏物写景之作,尤擅绝句,多写闺情、乡思,思想内容较贫弱,但艺术性较高,善于寓情于景,意蕴无穷。

柳中庸(?~775年)

名淡(一说名谈),以字行,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县)人,唐代诗人。他是柳宗元的族人,大历年间进士,曾任官洪州(今江西省南昌市)户曹参军。他与弟柳中行并有文名,与卢纶、李端为诗友,《全唐诗》存诗仅十三首。

顾况(约727年~约815年)

字逋翁,号华阳真逸(一说华阳真隐),晚年自号悲翁,苏州海盐横山(在今浙江省海宁市境内)人,唐代诗人、画家、鉴赏家。他是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年)进士,建中二年(781年)至贞元二年(786年),韩滉为润州刺史、镇海军节度使时,曾召其为幕府判官,贞元三年(787年)因李泌荐引,入朝任著作佐郎。后李泌去世,他也因为“傲毁朝列”、“不能慕顺,为众所排”,被贬饶州司户参军,不久后携家归隐。

顾况强调诗歌的思想内容,注重教化,他的乐府诗不避俚俗,不乏尖刻,直接反映现实,语言质朴,其七绝清新自然,亦饶有佳作。

朱庆余(生卒年不详)

名可久,以字行,越州(今浙江省绍兴市)人,晚唐诗人。他是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年)的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其诗深受张籍赏识,近体尤工,诗意清新,描写细致,内容则多描摹个人日常生活。南宋刘克庄《后村诗话后集》云:“张洎序项斯诗云:‘元和中,张水部(张籍)为律格,清丽浅切,而巧思动人,字意清远,惟朱庆余一人亲受其旨,沿流而下,则有任蕃、陈标、章孝标、司空图等,咸及门焉。’”

郑畋(823年~882年)

字台文,河南荥阳人,唐末宰相。他于唐武宗会昌二年(842年)中进士,刘瞻镇北门,辟为从事,后刘瞻为宰相,荐其为翰林学士,迁中书舍人。唐僖宗乾符中,他以兵部侍郎同平章事,寻出为凤翔节度使,因抵御黄巢军有功,授检校尚书左仆射。郑畋性宽厚,能诗文,《全唐诗》录存其诗十六首。

韩偓(842年~923年)

字致光,号致尧,晚年又号玉山樵人,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城南樊川)人,唐末诗人。他自幼聪明好学,十岁时曾即席赋诗赠其姨夫李商隐,满座皆惊,李商隐赞其诗是“雏凤清于老凤声”。唐昭宗龙纪元年(889年)中进士,初在河中镇节度使幕府,后入朝历任左拾遗、左谏议大夫、度支副使、翰林学士等职。昭宗屡欲拜其为相,不受,后为朱温陷害,贬濮州司马,昭宣帝天祐年间举家避乱蜀地。

韩偓才华横溢,被尊为“一代诗宗”,他的作品一定程度上反应了社会现实,但浮艳轻巧之作也为数不少,后人称其为“香奁体”的创始人。

陈陶(约812~约885年)

字嵩伯,岭南(一云鄱阳,一云剑浦)人,自号三教布衣,唐末诗人。他早年游学长安,善天文历象,尤工诗,举进士不第,遂恣游名山。唐宣宗大中年间,隐居洪州西山(在今天江西省新建县西),卖柑自给,后不知所终。《全唐诗》存录其诗二卷。

张泌(生卒年约与韩偓相当)

字子澄,唐末文学家、诗人。其事迹不详,籍贯可能为南阳郡泌阳县,唐末曾登进士第,唐亡前后主要在武安军节度使马殷统治的湖湘桂一带活动,唐亡后可能事马楚为舍人,亦可能入蜀。后人常将其与南唐文臣张佖相混淆,故《全宋诗》误收其全部诗作,而《唐诗三百首》录其作品则反遭诟病。

张泌能诗,擅作曲子词,还创作过小说《韦安道传》(又名《后土夫人传》)等,在唐末五代流传甚广。

杜秋娘(生卒年不详)

或为润州(今江苏省镇江市)人,本金陵歌女,年十五为镇海军节度使李锜侍妾,擅歌舞,有才情。后李锜谋叛被杀,杜秋娘籍没入宫,唐穆宗继位后,命其为漳王傅姆。后漳王因罪被废,杜秋娘赐归故里。

贾岛(779年~843年)

字浪仙,一说阆仙,范阳(今河北省涿州市)人,唐朝著名诗人。他早年出家为僧,号无本,自号“碣石山人”,后受教于韩愈,并还俗参加科举,但累举不中第。唐文宗时期担任过长江主簿,武宗会昌初年由普州司仓参军改任司户,未赴任即病逝。

贾岛诗名很高,精于雕琢,喜写荒凉、枯寂之境,多凄苦情味,自谓“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有《长江集》十卷。他一生不喜与常人往来,《唐才子传》称他“所交悉尘外之士”,因作诗苦吟,专工字句,遂被人称为“诗囚”或“诗奴”。

李频(818年~876年)

字德新,寿昌(今浙江省寿昌县)人,唐代诗人。他于唐宣宗大中八年(854年)中进士,调校书郎,任南陵主簿,又升武功令,在武功时抑制豪强,赈济饥民,深得百姓爱戴,后为建州(今福建省建瓯县)刺史,病卒。

李频和许浑、薛能等诗人均有交往,并曾受到前辈诗人姚合的奖掖。他的诗风接近于刘长卿,但反映社会面貌较窄。其诗大多散佚,至宋代王野任建州太守,于京城书肆中得李诗一百九十五篇,辑为《梨岳诗集》,并为之序。《全唐诗》载其诗二百零八首。

金昌绪(生卒年不详)

余杭(今浙江省杭州市)人,身世不可考,《全唐诗》仅录此《春怨》一首。


313金缕衣-杜秋娘这是最后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