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书 >
- 老子的心事:雪煮《道德经》 >
- 第一辑 >
- 第十五章 穿行于红尘的圣者
贰保持距离又贴心贴肺
俨兮其若客;
“俨兮其若客”,态度非常端庄、庄重、不敢随便,看起来就像做客一样。“俨兮”指的是他身上那种端正、端庄的态度。“若客”只是一种表征,实际上智者哪怕一个人的时候,也是非常端庄,不会随随便便的。他不是一个得意忘形的人,独处也罢,群居也罢,都是那样。注意,他始终有分寸,对待任何人都有分寸,懂得尊重和敬畏别人,也会保持适度的距离。他不像一些小人那样,一见面就你拍我我拍你,把谁都当酒肉朋友。
君子之交淡如水也是这个意思,君子交往时,绝不会黏黏糊糊、死拉活扯,他其实是非常有分寸感的。我待在凉州的时候,跟我最好的朋友也不过几个月见一次面。为什么?因为我明白,当你跟谁没有距离感、过于亲密时,就是你们疏远的开始。所以智者不会这样做。我也经常提醒一些朋友,你们不要太近了,保持适度的距离,保护自己的友谊。
有个“豪猪理论”说的也是这个道理:豪猪身上有刺,每逢冬天,它们就会靠在一起取暖。但它们总是保持一定的距离,既能感觉到对方身上的温暖,又不会扎疼对方,就能度过整个冬天。君子和智者非常懂得这一点,他知道,对任何人都要有一份尊重,给他留一个属于自己的空间。所以,他从不有意为之,但跟任何人之间都有一个适度的距离。你可以理解为慎独,慎独也是这样,哪怕自己独处的时候也这样,有人、没人他都如此,都不放纵自己。
这一点孔子就做得很好,他的弟子在《论语》中记载,孔子见到国君的时候,总是小心翼翼、不敢大声说话,非常恭敬,连门槛也不敢踩,有种大气都不敢出的感觉,因此被后来人笑话,说他一见当权者就失态。他其实不是失态,只是尊重对方。敬神的时候也要这样,也要有一份起码的尊重。中国的儒家和道家都有这个要求,他们都讲究正身,身体要正,心也要正。“修身齐家”的“修身”就有这个意思。
佛家的要求更多,佛家的戒律全是为了实现这个目的。比如,和尚不能光着膀子进人家里,不能搭着衣服进人家里,也不能哼哼唧唧唱着歌进人家里,要是做了,就是犯戒。为什么?因为,和尚必须尊重自己身上的袈裟,尊重袈裟代表的东西,既然穿上了袈裟,成了佛教的代言人,就要有三千威仪八万细行,因为你代表了佛教的庄严。我看过佛教对戒律和威仪的要求,非常细致。一个有道德守戒律的僧人,能让人一看到他就生起恭敬心。所以,注重威仪非常重要。
两千五百年前,释迦牟尼佛住世的时候,他和弟子们出外化缘或经行时,很多人都会赞叹。因为,他们一看就非常有教养。但现在的和尚不是这样了。有些南传佛教的人到了我们国家,参观了一些寺院之后,就说中国有很多僧人都不守戒。他为什么这样说?因为那些僧人没有威仪,缺乏端庄之相,缺乏僧相。即使撇开戒律不谈,如果你缺乏庄严相的话,也是没有办法代表佛门的。“俨兮”就是这个含义。
智者一定很庄严,因为他有相当好的修证。他的内证功德散发出来,就能让你肃然起敬。有个故事很有名:释迦牟尼刚成道的时候,第一件事就是去鹿野苑度他过去的几个伙伴。那几个伙伴不随喜佛陀不修苦行,改行中道,觉得佛陀不好好修行,就说好不理他。但佛陀一到他们面前,他们还是不由自主地站起来,不由自主地行了礼。为什么?因为,佛陀的内证功德震慑了他们,让他们肃然起敬。人们一般都非常尊重智者,也是这个原因。智者身上自然而然地散发着一种让你不敢懈怠、不敢怠慢的气质。
但这个东西也源于你心中的敬。它是恭敬,是虔诚,也是敬畏。我们修虔信瑜伽,就是为了增强自己的虔信和敬畏,让自己的生命中出现一种神圣的、高于一切的、你愿意永远守候的东西。仰望智者的人心里有,智者心里也有。智者对待任何事物都是这样,总是恭敬对待,充满敬畏,像对待自己的信仰一样虔诚,其中还有一点谨慎小心的警觉。他会尊重所有世间规则——不仅道家,儒家也很强调“敬”的问题。儒家说,“敬神如神在”,就是一种敬畏心;“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也是他们的敬畏,很多智者心里都有敬畏心——他尊重一切的存在。
几年前,陈亦新结婚,我给他办了隆重的婚礼,有人问我,您还在乎这个吗?我告诉他,我不在乎,但新娘子娘家人在乎,很多社会上的人也都在乎。既然这样,我们就尊重社会规则,不要觉得自己不在乎,就可以忽略别人的在乎。经商就要尊重经商的规则,当官就要尊重官场的规则、尊重政治伦理。做任何事都是这样。这是智者的一个基本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