肆智者的四种能

字数:1356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得道的境界呈现偏向于内,得道者的德行和能为则偏向于外。

老子专门说出得道者的七种德行,是为了让你知道什么样的人才是得道者,但你别想看穿得道者,因为得道者是深不可测的,就像无底深渊一样。你也不用看穿他,因为得道者是无害的,他不会伤害别人。如果你想修道、得道的话,你可以尽量向他们看齐,在行为上学习他们那样做事。

前面我们说了得道者的七种德行,接下来,我们就说得道者的四种能为。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谁能在浑浊中安静下来,让泥沙慢慢沉淀,让水慢慢变得澄净呢?这里的意思是,谁能在浊世中保持心的清凉?智者。智者有点像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既能保持自己的清凉,也能给世界带来清凉。

“孰能安以动之徐生”,“徐”,隐隐的,涌动的,暗藏的,当然也可以是缓慢的。谁能在非常安静的同时,涌动、暗藏着无穷生机?——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妙用。如果没有生机,没有妙用,他的安静就是枯禅,他的智慧就是死的,就没有被激活。智者绝不是枯禅和尚,他是在定中生起了智慧,由智慧生起了妙用。所以,智者是典型的“静如处子,动如脱兔”,一静下来,就凝神安住于一点;只要一动,就立刻会焕发出勃勃生机,也给世界带来勃勃生机。因此,中国的道家和道教发挥了非常大的社会作用。比如前面说的文景之治,后来窦太后之所以能延续景帝时期的昌盛,用的也是黄老之术、无为而治。这些都是道的妙用。

“保此道者不欲盈”,“盈”是满的意思,杯子满了,再往里倒,杯里的水就会溢出来。保任大道的人不会自满,不会过分,不会过犹不及。

什么叫过犹不及?就是比真理多了一步。比真理多一步的是什么?是谬误。智者永远不会过犹不及,他甚至不追求太满——也就是过于完美——做人不要太满,追求也不要太满,永远留一点清醒留一点醉,享受残缺之美。懂得为人生留一份空白,留一点回旋的余地,才是智者。

我虽然不一定是别人认可的智者,但我做到了这一点,永远从容地做事,时不时就停下来休息一下——我说的停下来,是让自己的心灵不要太满,把自己的心放空,永远让心空空荡荡地应对万物,永远随缘,永远不要追求任何事物的十全十美。更不要过,过了,跟不及是一样的。

我年轻的时候崇尚苦修,那时大概二十岁,道家要求收功时叩齿三十六次,但我每次都远远超过这个数字,每天最多时叩两千下,最少也叩四百下。结果我的牙都给磨坏了。人不比老鼠,牙是不会再长的,所以,后来我明白了凡事都不能太过,过犹不及。

很多人追求锻炼,这本身很好,但有些人偏偏过犹不及,比如一些老年人,一旦退休,就抓紧时间旅游登山,结果磨坏了膝盖。有些人更严重,不锻炼还活着,一锻炼却死了。为什么?因为他过度了。得道者永远知道适可而止,任何事都是适可而止,做什么都知道分寸。有分寸感,是智者一种典型的觉知。

“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因为他不自满,所以他可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与时俱进。还有一个意思,是从旧东西里生出新东西。无论什么事物,只要它衰败了,就必然会出现一种新事物来取代它。得道之人也是这样,得道之人懂得打碎自己、与时俱进。最明显的例子,就是佛教在日本和中国的传播,道教在中国的传播,都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传播到今天,佛教已经演化为三大语系:巴利语系为南传佛教,藏语系为藏传佛教,汉语系为汉传佛教。一定要明白,佛教是按语言来分的,所以,如果把我的作品归入宗教文化著作的话,它就属于汉传佛教的内容,不属于藏传佛教。为什么?因为我是用汉语来写作的。真正决定了它的分类的,是其传播语言,而不是其传承,哪怕它的源头在尼泊尔,它也仍然是汉传佛教文化著作。因为,我在第一届香巴文化论坛上就说过,我们所传播的是香巴文化,它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而不是某个宗教教派。

当然,这是题外话了。


叁智者的另外四种德行伍素女采桂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