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书 >
- 老子的心事:雪煮《道德经》 >
- 第一辑 >
- 第十六章 融入虚静,以笃诚滋养人生
贰在红尘中寻找那唯一的永恒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物”是什么?物与心相对,心在观察,就一定有一个被它观察的对象,这个对象就是物,是纷纭变化的万物万相。这里的心,指的是精神意义上的心,除了心之外,一切都是物,包括人的肉体。所谓的心物一体、心物一理,就是让心和外物融为一体,浑然一体。当你达到心物一体的境界时,你就进入了“虚静笃”的状态,在极致的宁静之中,有一份无为、一份向往、一份清净的虔诚心,还有一种明明朗朗的智慧眼光,可以发现万事万物的纷纭变化,还有那生生灭灭的规律。这个规律就是“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芸芸”,非常多、非常复杂,潮起潮落,不是单一的;“根”则是本源、本来的东西,也是“复”,即生生灭灭的规律:从何处来,就必然回到何处去;来于自然,就必然归于自然;来于无,就必然归于无;万物都是无中生有,万物也都会复归于无。没有任何例外。这就是“各复归其根”。
有一首歌叫《潇洒走一回》,里面有句歌词:“红尘啊滚滚,痴痴啊情深,聚散终有时,留一半清醒留一半醉,至少梦里有你追随。”它正好写出了世事的纷繁万变。滚滚红尘就像随风涌动的云层,但不管多么复杂,有多少变化,都会潮起潮落,都有聚散离合,都会生生灭灭。
庄子的老婆死时,惠子去看他,本来还打算安慰他的,结果到了一看,庄子正坐在地上敲着盆唱歌。惠子就愤愤不平地说,你有没有良心啊,你老婆毕竟跟你一起生活了几十年,现在她死了,你不哭也就算了,怎么还唱歌呢?庄子说,我本来也伤心的,但一想到她是从无中来、又归于无,便觉得这顺应天地之法,我并没有失去什么,那么我还有什么好哭的呢?为什么不能唱歌呢?
当你窥破万物的本来面目,知道它们一定会变,一定会归于空性,不再执著那些变化,心不再追逐那些生生灭灭的现象时,你的境界就叫“静”。这就是“归根曰静”。当你明白万事万物最终归于空寂、归于无常、归于本来面目,于是看破假象不再执著的时候,就叫“静”。这就是清净心。有了智慧之后,才会有清净心;如果没有智慧,你就不可能有清净心。你修死了、没感觉的那颗心不叫清净心。一定要明白这一点。
你还要明白,老子在这里所说的,都是他得道境界的呈现,而不是哲学的思辨。他是安住在得道的境界之中,用智慧观照这个世界,然后说出了《道德经》中所有的表述。如果你离开本源,讲一些文字的东西,就不是《道德经》——当然,我们也允许别人这样讲,但并非老子的本意。他不是学来的,也不是想通了,而是本来就如此。
“静曰复命”,静到一定的时候,就会“复命”。什么叫“复命”?有两种解释:一是归于本有的清净状态;二是静中有新的生机出现。我倾向于后一种。静到极致,就会出现新的生机。这可能更符合修道的原理。
因为,如果静到极致,又没有活泼泼的东西出现的话,修道就走错路了。有些人像块石头坐在那里,因为没什么念头,也就没什么烦恼,就觉得自己好像开悟了。其实不是。很多禅僧都讲过,真正的禅定之中,一定有活性的东西,它不是死的。
我为什么开创意写作班呢?因为,我既想让大家明白真心状态,也希望大家的智慧能活起来。如果你能认知真心,并且妙用真心,你的心中就会充满无穷的诗意和生机,当你让它们流出来,让它们化为文字的时候,你就是在妙用智慧。很多人虽然见过真心,但他们的真心不能生起妙用。为什么?因为他们没有进入真正的“静”的状态,他们以为的真心,很可能不是真正的真心,他们也没有智慧。
“复命曰常”,回归本有状态,就叫常。常是永恒不变的东西,世界上只有真理是永恒不变的,所以常就是真理。在《大般涅槃经》中,释迦牟尼讲过“常乐我净”这涅槃四德,其中“常”就有点像“复命曰常”的“常”。
释迦牟尼首先讲了四法印,四法印是“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有漏皆苦,寂静涅槃”,当你进入大清静时,就进入了涅槃的境界。进入涅槃境界之后,就出现了“常”,红尘中没有常,只有超越红尘的诸多现象,才会发现“常”的存在。当你真正地发现“常”,进入“常”的境界时,你心中的万物就回归本来面目了。你的心就会满足“常乐我净”四德。它们是对应红尘世界的。世界是无常的,涅槃是有常的;世界是无我的,涅槃是有我的;世界是苦的,涅槃是乐的;世界是热恼的,涅槃是清凉、清净的。这同样不是文字可以表述的境界,它是一种得道之后、证得涅槃之后,自然出现的境界。当你真正地发现世界的“无常、无我、苦、不净”,就会追求“常乐我净”的涅槃。因为人类所有追求的本质,都是“常乐我净”,只是很多人不知道这个境界,不知道怎样可以达到这个境界,也不一定相信这个境界的存在罢了。不过,它其实是一种生命本有的境界。你把内心所有的欲望之火都熄灭了,彻彻底底地明白世界上没有可以永恒之物,斩断了所有背离真理的追求时,你自然就会进入这种境界。所有的佛教信仰者所追求的,也正是这种境界。这是人类唯一可以叩问和期待的永恒。
我在《西夏的苍狼》中写了一个奶格玛,但她不完全是香巴噶举的首传祖师奶格玛,她是一个追求永恒的外星人,她们家乡的人本来就有虹身,但他们的虹身也不永恒,一旦远离他们的星球,他们的能量就会越来越弱,他们身上的光就会越来越淡,最后消失。但他们的星球很快就要毁灭了,所以,她到地球上来找永恒。她是一种象征。我们的星球也终将会毁灭,它也是不会永恒的,人类的很多科学家都在寻找让人类延续下去、不要毁灭的方法。他们不断在宇宙中探索,寻找适宜居住的星球,希望赶在地球毁灭之前,给未来的人类找一个避难所,或者说一个新的家园。我们的地球非常美,那么多美丽的高山大川,那么多美丽的海洋岛屿,还有那么美的天,那么美的地,还有形形色色的人,但总有一天,这一切都会被无常吞噬。我们苦心经营的家园,终究会毁于一旦。如果所有的人类都明白这一点,还会拼命地买房,拼命地建楼房,拼命地做房奴吗?但即使人类知道自己终究会死亡,富贵不可能永恒,也很少能在盛时就想到衰。很多人都没有老子“不求太满”的智慧,永远在追求人生的高峰和精彩,但所谓的精彩是什么呢?是烟花,它无论多么璀璨,也终将消失。
《红楼梦》的故事多好啊,有那么多美好的、有才情的女子,有那么多或荒诞、或感人的故事,就像舞台上一出唱了很久的戏。每个人在看戏时,都没想过有一天这场戏会落幕,就像秦可卿的灵魂对王熙凤说的那番话,很多人在贾家盛时,是不会想到贾家的衰。谁都仗着一时的权位找乐子,有些人还伤害了别人的性命,但最后剩下什么呢?“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精彩的大戏落幕了,那么多鸡零狗碎的故事都消失了。男儿女儿们的缠绵也罢,相互之间的争风吃醋也罢,都变成了淡淡的影子,一阵风就散了。值得人类用生命去追求的,难道是这种易逝的东西吗?
老子不追求这些,他追求的是真正的“常”,是静到极致、归根复命时发现的那种不变的规律,是一种永恒的东西。所以,他最后证得了那个规律。这就是“复命曰常”。
你感悟到这种规律的存在,叫悟道。当你真正地回归大自然的本有状态,用生命感受到那种规律性、发现变化的必然和恒常时,就叫证道。两者之间是有距离的。因为,单纯地悟道之后,你不一定能控制你生命最深处的那个东西,你还是会渴望永恒,还是会抗拒无常的真理,还是会抗拒变化。如果是这样的话,你就得不到解脱。解脱的心是坦然的,是无求的,也是没有一丝牵挂的。如果有牵挂,有喜恶之心,你就没有证道,更没有跟道合二为一。
“知常曰明”,当你明白这种真理性的东西时,就是“明”。“明”就是明空智慧;无明就是没有智慧、愚痴的状态。所有人的烦恼都源于无明,也就是没有智慧,轮回也源于无明。
我在《光明大手印:实修顿入》中解释过什么叫“明空智慧”,今天也简单地讲一下。
“明”有两种含义:第一是明白真理;第二是感受到真理的玄妙。你仅仅明白真理,还没有尝到真理的滋味,这不叫明。明空智慧就像一杯茶,你不但看到它,而且尝了它,知道它是什么味道,这才是明。真正地明白之后,你就能参透万物背后的玄机,感受到真理的妙处,还能妙用它。
理解它,是道理上的“明”;能用它,是实践中的“明”。对于后者,佛教有一种表述,就是佛的五种智慧:第一是法界体性智,认为世界是变化的,不去执著它;第二是妙观察智,能像老子说的那样,清晰地发现、感受到万物的规律、变化、不同和归宿上的相同,就是妙观察智;第三是成所作智,你虽然知道世界在变化,但你明白该如何取舍、该怎么做;第四是当你明白了万事万物最终归于空性、最终是无常的,你就会觉得什么都是平等的,这叫平等性智。第五是大圆镜智,心如明镜,朗照万物,镜子却如如不动。佛的五种智慧,是具体的、对“明”的表述,清晰地感知到“明”的这些特点,就叫“知常曰明”。这个明和明空的明一样,你也可以理解为光明,真理的光明。当你明白一种不变的真理性的东西时,就叫见到光明,也叫“明”。
所以,老子很有意思,他的很多东西与佛教的非常相似。可见,哲人到达最高境界时,智慧是相通的。
有人曾经问我,雪漠老师,您讲《道德经》的时候,能不能讲一些跟您之前的书里不一样的哲学?为什么您讲着讲着,又讲成大手印了呢?我告诉他,我讲的不是大手印,是道,老子证的道和佛陀证的道肯定是一个道。名相不同,本质一样。如果老子没有证到这个东西,那么他就没有证道,他的修行就不究竟,但老子很究竟。大家一定要知道,老子的智慧是非常高的,和佛陀在许多地方都非常相近。他们之间的差别,在于对世界的影响和不同的呈现方面,其证到的本体,定然相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