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书 >
- 老子的心事:雪煮《道德经》 >
- 第一辑 >
- 第三章 窥破欲望,做生命的「王」
贰「民」即是自心
当然,除了字面上的理解和表述,老子的话中仍然暗含修道之理。我们不但要理解表面的道理,也该明白它们对个体生命有什么意义。
比如“君民”这个概念,一般来说,它讲的都是君主和臣民,但中药中所讲的君臣,指的却是主次——君药为主药,臣药为配药。道家修道也有君臣,君为元神,即真心;民为识神,即妄心。换句话说,老子这么多看似治国的道理,其实也是在教关尹子如何调伏自心,如何修道。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要有攀比之心,不要被社会流行的价值体系所诱惑,不要羡慕社会认可的成功人士,就是“不尚贤”。每个人其实吃不了多少东西,也花不了多少钱。我仔细地算过,如果买书,我就花得多些;如果不买书的话,我一个月连一千块钱都花不完,可能五六百就够了。我们羡慕许多成功人士,觉得那么富有真好,住豪宅真好,实际上我们花不了多少钱,吃不了多少食物,也住不了多少空间。但这种争名夺利的念头,却把我们的心给搞乱了。所以,不要羡慕他们,不要攀比,没有分别心的时候,没有争名夺利的念头了,心也就慢慢地属于自己了。
为什么庄子淡泊名利、超然物外?因为他看破了,他宁可逍逍遥遥地活着,说自己愿说的话,做一个自由的人,不为名利所缚,不为欲望所裹,完完全全为了自己的心活着。正是因为如此,他才能留下那么好的思想,用思想影响了世界。
庄子肯定是成功的,老子也肯定是成功的,但老子不是什么诸侯霸主,庄子也没有高官厚禄,他们的成功,在于能主宰自己的心。庄子“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毁之而不加沮”,这就是逍遥。现在有多少人能真正做到这一点?多少所谓的成功人士生活在舆论的压力之下,惶惶不可终日。为什么?因为,他们的心里还有欲望、还有攀比、还有贪婪,主宰不了自己的心。老子们的成功,不是一般人所期待的成功,但谁都认可他们的成功。即使在追名逐利的春秋战国时期,即使在追逐财富的今天,老庄仍然是不可忽视的存在。为什么?因为,人最需要的,其实不是财富,不是名位,不是权力,不是让自己凌驾于别人之上,不是统治别人、驾驭别人、超越别人,而是一颗属于自己的心,是一颗恬淡自在的心,是一颗能感受到个体与大自然的和谐之美的心,是一颗自由、清净、饱满的心。圣人最让人敬仰的,除了他们伟大的、利众的行为之外,就是这样的一颗心。
所以,我们学《道德经》的时候,可以从治国的角度了解一些东西,但更应该从修道的角度进行学习。看破生命中短暂易逝的一切,时刻把一种东西放入你的生命,然后比较一下,在相同的生命时间之中,你更值得去做些什么,什么才能让你的生命真正变得饱满,让你的心灵真正变得博大,让你真正地体会到人之为人的快乐,让你真正地体会到道的快乐。
第一步,就是学而有道,不尚贤。不去羡慕那些成功人士,也不去推崇那些人在物质和金钱上的成功,追求做人的成功,追求灵魂的自主,那么我们就没有争名夺利之心,灵魂就不会那么焦躁,很多困扰心灵的问题都会消失。这时,就是大手印文化所说的,不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是本来就没有问题。
这不仅仅是行为上的,更是心灵上的——“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羡慕别人有、自己没有的东西,就生不起偷盗之心。还要明白,你不是开始羡慕,然后再起盗心,而是羡慕的同时盗心已生,你的心就已经乱了。你心中、生命中的贼就出现了。这个贼,就是《西游记》中的六贼,也是佛家所说的眼耳鼻舌身意六贼。你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鼻子闻到的、舌头尝到的、身体感觉到的、意识想到的,都在激起你的欲望之心。欲望一生,六贼出现,你的心就不能自主了,你的生命能量就开始消失。我们所说的能量,当然不一定是物质性的东西,它有可能是物质的,也有可能是功能性的。总之,就是令你的生命非常饱满,令你的生命力非常旺盛,令你的灵魂非常强大的东西。
“不见可欲,民心不乱”,“民”不是别人,而是我们自己。在真正的主人公没有出现之时,我们每个人都是民,什么是君?当我们不能自主时,外部世界就是我们的君,我们的心不属于自己,总是被外界控制着。外界让我们幸福,我们就幸福;外界让我们痛苦,我们就痛苦。就像春秋战国时期的那些老百姓,在别人的权力战争之中,他们只是一些尘埃和棋子,是命运的玩物。统治阶级争权夺利,他们就要搭上性命。不管霸主是谁,成为炮灰的都是老百姓,碰上苛捐杂税,痛苦生存的也是老百姓。贤德的君主上台,长治久安,百姓的生活就过得安稳一些,不用过于提心吊胆;一到了朝代交替时,他们的性命就不自主了,一场战火袭来,他们的一切都会化为泡影。我们在欲望面前也是这样,当欲望袭来时,如果不明白真理,我们的心就不能自主,失落、羡慕、贪婪、仇恨,各种各样的情绪折磨得你不得安宁。
什么时候你才是“君”?见到真心,见道、开悟之后,能把握住自己的元神,元神生起妙用,不再被识神控制,你就是“君”,而不再是“民”。心由自己做主时,你就是生命的主人,你就是生命的国君;否则,你就是民。使民不争、使民不为盗、使民心不乱的“民”,都是我们自己,是识神控制下的自己。
我的家乡有个澄金石的故事:山区里有个老人,每天都会在石头上发现一汪金沙——这事肯定是真的,因为我的家乡有个叫双龙沟的地方,那里的上游发现了金矿,总会有金沙被河水冲到下游——能拣到金子,老人当然非常开心,但一天天过去,他就不开心了,觉得这么点金子不够,就把能澄下金沙的小坑挖得更大一些,结果从此看不到金沙了。人的欲望是永无止境的,一旦生起贪心,又不超越它的话,贪心就会膨胀,你永远都得不到满足。
还有一个故事:吕洞宾修成之后,想找个真正的修道之人,把修道之法传给他,但找遍天下,也找不到能经得起考验的人。什么考验?金子的考验。吕洞宾能点石成金,他就用点石成金之术来检验人心,结果谁见了金子都很开心,都会生起贪心。后来,他终于找到一个不贪金子的人,就问那人为啥不贪?结果那人告诉他,我不要你的金子,我要你点石成金的指头。原来这人是大贪。不对治贪心,修道是不会成功的。如何对治?“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因为贪,什么都想得到,什么都放不下。贪心是修道的大敌。一生贪,心就乱。必须放下。但是,能放下的有几个?现代社会的价值体系非常混乱,既提倡善美,又提倡欲望,很多人都在摇摇摆摆,见到这个觉得这个很好,见到那个觉得那个很好,根本不管自己的生命需要什么。事实上,个体生命需要的,仅仅是一份觉悟,除了觉悟之外,还有一份快乐、一份健康,能明白健康地活着,每天都开开心心的,人就没有理由不幸福。如果能在这个基础上,再做些该做的事情,人生也就圆满了。
所以,修道之初,就要“不尚贤”“不贵难得之货”“不见可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