肆无知无欲

字数:1644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很多人容易把“常使民无知无欲”当成愚民,然后对老子产生误解,以为老子提倡愚民政策。实际上不是这样。这里的“知”,指的不是智慧,而是概念性的东西。老子所说的“无知”,不是愚痴,而是减少概念性的东西,因为道家追求智慧,它不追求知识。“道可道”中的“道”,便是智慧,悟道、得道说的都是智慧,而不是概念。老子不可能搞什么愚民,因为老子的关注点不在政治层面,他的所有哲学都是教人如何修身养性,如何开发智慧的。

为什么要“无知”、减少概念性的东西呢?因为大道是远离概念的,如果心里充满了概念和偏见,就不可能得到智慧。因为,概念越多,偏见越多,心越是混乱,越是定不下来,越容易被外界的事物牵走。定才能生慧,如果你定不下来,就谈不上生慧了。

所以,“无知无欲”是修道必需的,跟政治没有关系,跟统治阶级也没有关系。

我曾说过,有一种人叫知道分子,有一种人叫知识分子。注意,知道分子和知识分子不一样,现在大部分人都是知道分子,但有人也认为他们是智者。为什么?因为他们知道很多东西,显得非常博学。只是他们的博学乍看很厉害,却没有消化,大多似是而非、囫囵吞枣。微信上有很多这样的“智者”和“大师”,流行什么话题,他们就讨论什么话题。微信上出现类似的文章时,很多人都会点。但看了之后有时也得不到什么启发。因为,微信是一个浅阅读的平台,人们多是浏览性地阅读,这种方式得到的,都是概念和偏见,它不是智慧。概念和偏见一多,人的心灵空间就给占满了,所以,有了微信,很多人的心就变得浮躁了。换句话说,就是“知”越多,智慧就越少。让老百姓减少这种“知”的摄入,也不要生起那么多的贪心,也让知道分子不要胡言乱语,就叫“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不为,则无不治”。

那么,在修道层面应该怎么理解呢?

要让自己不要有太多的知识,不要太聪明,要大智若愚、大巧若拙。一定要注意,聪明不是好词,计较、机心也都不是好词。太聪明不是一件好事。知识越多、概念越多、机心越多,所知障就越多。过去,武威人老是骂人“读的书多,生的蛆多”——蛆就是肚子里的虫子,肚子里一生虫子,就在肚子里滚来滚去的。这是很糟糕的。不过,我虽然读了很多书,但我肚子里没蛆。我妈妈老说我太老实了,直到今天,所有接触我的人都觉得我太老实了,但我觉得老实也没有多么糟糕,相反,很多很聪明的人活得反而不如我。有句话不是说,“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吗?很多人就是被“知”给害了。佛教称那些知道分子为狂慧者,尤其是一些非常聪明的人,他们什么都计较、什么都算计、什么都想得到,但他们偏偏又得不到。为什么?正是因为他算计。心机就是“知”。心里填满了知,就没有安放灵魂的空间了。所以,无知无欲是最好的。所谓无欲,就是不生贪心。

自打修行有点起色后,我就没贪心了。因为我们活上一辈子,其实花不了多少钱财。过去,我不见人的时候就什么都不想得到,后来因为要做事,要出来适应社会,在社会上调心,我才渐渐地随缘了。但我仍然不是想要索取啥,而是想把我的东西散出去。

就像一位朋友所说,我开了一个“雪漠智慧大超市”。不过,有一点他说得不太准确,因为他说我是在“经营”,实际上我不是经营,我只想做给大家看。因为,我学胡适,只开风气不为师,不教化别人,不控制别人,不倡导别人像我那样活着,但我可以做给别人看,做的同时,我就是在告诉世界如何做事。所以,我也经常会把我自己的生活写出来,把自己经历过的事、经历过的人、有过的感悟都写出来,我只想做好自己,但我也愿意将做好自己的过程告诉别人。其实,对我的个体生命来说,做不做都无所谓。我做的意义在于,让很多有心做事的人知道,你如果这样做的话,就能做成事。当然,你也可以理解为示现。

我就是无知无识,也是无知无欲。我平时脑子里不想什么东西,也没有什么大的欲望,因为我明白,无论我怎么想,想破了脑子,生命也会很快从世界上消失。不要觉得自己能活多长,不要觉得还有多少人生可“消磨”,人生其实很短,就一眨眼的长度。相比之下,该做的事却太多了。

当你修成这样的一颗心时,很多人都会到你身边,但那些很会说话、特别会辩论、知识很多的人,到你身边就不会胡言乱语了。为什么?他生不出那个心。这就是“使夫知者不敢为也”。有人卖弄,是因为我们迎合了他的卖弄;如果社会不需要那些乌七八糟、投机取巧、充满机心、阴谋诡计的东西时,人们就算有这些想法,也没有用的地方。因为,淳朴的社会容不下算计的人。在一个真正的信仰群体里,也容不下算计者。

所以,我们只要无知无欲,真诚待人,不要有有为之心,常守无为之心、做无为之事——也就是积极地做事,不要在乎结果,该做就做——就很好了。


叁圣人之治伍虚心健体,身心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