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博爱学院的文章
科学院版编者导言
保罗·门采尔(PaulMenzer)
1
两篇文章的第一篇匿名于1776年3月28日发表在《哥尼斯贝格学术和政治报》。康德的作者身份由他的亲笔草稿来保证[1],R.雷克友好地允许编者利用这个草稿。
文章最初是借着在雷克1860年的《康德学述》中(70~72页)的重印而又为人知的。
2
第二篇文章署名K.,于1777年3月27日发表在同一报纸上。起因大概在于卡姆佩向康德报告的博爱学院的财政困难。[2]康德的作者身份由文章被刊登在《教育学论坛》上(J.B.巴泽多和J.H.卡姆佩编,296~301页,1777)的导言来保证[3]:“同样值得注意和可敬的是著名的康德教授先生建立在不偏不倚和对我们的目的的认识之上的推荐,它包含在《哥尼斯贝格学术和政治报》的第25期中。”这次在文章下面署的是康德的全名。
一个新版出现在卡尔·冯·劳默:《教育学的历史》,第Ⅱ卷,269~272页,斯图加特,1843以下。这篇文章更广泛地为人所知只是通过雷克的《康德学述》(72~76页)。[4]
注释
[1]也请参见康德于1778年3月28日致Chr.H.沃尔克的信的附言:“您的学院在此地已经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随信寄去的报纸可以为此提供一个小小的佐证。”
[2]参见《康德全集》,第Ⅹ卷,187[201]页。
[3]也请参见康德于1777年3月22日致F.W.雷格的信:“至于《教育学论坛》的预购事宜,下个星期四在康特尔的报纸上可以看到一篇这方面的鼓励,同时是一个广告,即应当如何进行预购和订阅。”
[4]这里且不谈由雷克归给康德的1778年8月24日(该书76~81页)第三篇文章的刊印。哈滕施泰因就已经以如下的话(其所编《康德全集》,第Ⅱ卷,Ⅺ页)对康德的作者身份表示怀疑:“且不说关于一个教育学细节有点啰嗦地展开的内容,特别是在结尾不言而喻地引入博爱学院所用的措辞对我来说太装腔作势了。”然后,哈滕施泰因试图指出康德与1778年7月29日致W.克里希顿的信来说明作者有可能是此人。那里说的是:“从附件中,至堪敬慕的阁下将看出:他们在给我寄来近几期的《教育学论坛》供散发之后,还期望我能够重新鼓励公众,不仅要继续订阅,而且一般而言要热爱和支持学院。我也衷心地乐意并准备这样做。但是我认为,如果至堪敬慕的阁下特别愿意接手这件事,愿意为了这件事而利用您的名望和文笔,影响就会大得多。”(《康德全集》,第Ⅹ卷,218[234~235]页)哈滕施泰因的观点通过康德与1778年8月4日致克里斯蒂安·海因里希·沃尔克的信得到了一种新的支持。这封信说到:“我把迄今为止订阅杂志的人的名单,以及您请我今后通过公告、募集和其他活动方式推进您的事务的委托,都转交给了宫廷布道人克里希顿博士,他很高兴地接受了这些事务。”(《康德全集》,第Ⅹ卷,221[238]页)这样就得出,康德极不可能是作者,但克里希顿却很有可能。就连雷克也不再主张康德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