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明史(一):东方的遗产 - 台湾幼狮文化译
第一部 文明的建立
第一章 文明的条件
第二章 文明的经济条件[1]
从狩猎到农耕
工业的基础
经济组织
第三章 文明的政治条件
政府的起源
国家
法律
家庭
第四章 文明的伦理条件
婚姻
性的伦理
社会伦理
宗教
——原始的无神论者
·宗教的来源
·宗教的目的
·宗教的方式
·宗教的伦理作用
第五章 文明的心理条件
文学
科学
艺术
第六章 史前期历史文明的起源
旧石器时代的文化
·旧石器时代的人类
·旧石器时代的工艺
新石器时代的文化
历史的过渡期
·金属的出现
·文字
·失去的文明
·文明的摇篮
第二部 埃及与近东
第一章 苏美尔
埃兰
苏美尔人
·历史背景
·经济生活
·政府
·宗教与道德
·文学与艺术
走向埃及
第二章 埃及
尼罗河的恩赐
·三角洲
·溯流而上
巧夺天工的建筑师
·埃及的发现
·史前埃及
·古王国
·中古王国
·帝国
埃及的文明
·农业
·工业
·政府
·道德
·埃及人
·文字
·文学
·科学
·艺术
·哲学
·宗教
异端法老
古国沦丧
第三章 巴比伦
从汉谟拉比到尼布甲尼撒
黎庶
法律
巴比伦诸神
巴比伦道德
文字与文学
艺术
科学
哲学
墓志铭
第四章 亚述
亚述政府
亚述人生活
亚述艺术
亚述的消失
第五章 民族杂居
印欧族系统
闪米特系统
第六章 犹太
许愿之乡
光辉灿烂的所罗门
众神
先知
耶路撒冷之毁灭与重建
《圣经》与犹太民族
文学、哲学与《圣经》
第七章 波斯
米底亚之兴亡
波斯生活及工商业
政府的试验
祆教及其创始
祆教的伦理
波斯礼仪与道德
科学与艺术
波斯的式微
近东历史大事年表
第三部 印度与南亚
第一章 印度的渊源
戏剧的史实
最古老的文明
印度——原始雅利安族
印度——雅利安社会
吠陀的宗教
类似文学作品的吠陀经典
《奥义书》经典中的哲理
梵天
第二章 佛陀
异教
筏驮摩那与耆那教
佛陀的传奇
释迦教义[1]
释迦的晚年
第三章 从亚历山大至奥朗则布
孔雀王朝旃陀罗笈多
具有哲理的国王
印度的黄金时代
拉杰布达纳的纪年史
南方的极盛
回教徒的征服
阿克巴大帝
莫卧儿王朝的式微
第四章 人民的生活[1]
财富的成长
社会的组织
伦理与婚姻
礼貌、风俗习惯与性格
第五章 诸神的天堂
佛教的后期历史
新神
各种信仰
宗教奇观
圣者与怀疑论者
第六章 心灵的生活
印度科学
婆罗门哲学六系
·正理派体系
·胜论派体系
·数论派体系
·瑜伽体系
·弥曼差派体系
·吠檀多派体系
印度哲学的结论
第七章 印度的文学
印度的语言
教育
史诗
戏剧
散文与诗
第八章 印度的艺术
从属性的艺术
音乐
绘画
雕刻
建筑
·印度建筑
·“殖民地”建筑
·印度的回教建筑
·印度建筑与文明
第九章 一篇基督徒的结语
兴高采烈的海盗们
末世的圣者
泰戈尔
东方是西方
国民大会党运动
圣雄甘地
告别印度
印度历史大事年表
第四部 中国与远东
第一章 哲学家的时代
起源
·中国人的评价
·传说时代
·中国古代的文明
·孔子前的哲学家
·古博真人
孔子
·致用求治的圣人
·孔子的不可知论
·君子之道
·孔子的政治学
·孔子的影响
社会学家和无政府主义者
·墨子——利他主义者
·杨朱——自利主义者
·孟子——君王的良师
·荀子——现实主义者
·庄子——理想主义者
第二章 诗人的时代
中国的俾斯麦
社会主义的实验
光荣的唐朝
天上谪仙人
中国诗的性质
杜甫
山林迹未
散文
戏剧
第三章 艺术家的时代
宋朝的文艺复兴
·王安石的社会主义政策
·学术的复苏
·哲学的再生
青铜、漆和玉
宝塔和宫殿
绘画
·中国画大师
·中国画的特质
瓷器
第四章 人民和国家
历史的插曲
·马可·波罗谒见成吉思汗
·明朝与清朝
人民与语言[1]
实际的生活情况
·农业方面
·商业方面
·发明与科学
没有教堂的宗教
道德的统治
伏尔泰所赞扬的政府
第五章 革命与更新
西方带来的灾祸
古老文明的死亡
新秩序的开始
中国历史大事年表
第六章 日本的缔造者
众神的儿女
古日本
帝王时期
独裁者
大猴脸——丰臣秀吉
大将军
第七章 政治与道德的基础
武士
律令
庶民
人民
家庭
圣人
思想家
第八章 古代日本的思想与艺术
语言与教育
散文
·小说
·历史
·论说文
戏剧
精细的艺术
建筑
金属与铸像
陶器
绘画
版画
日本的艺术与文明
第九章 日本的新面目
政治革命
工业革命
文化革命
新帝国
日本历史大事年表
结语
版权信息
字数:717千字
作者:威尔·杜兰特夫妇
译者: 台湾幼狮文化
致读者
差不多在20年前,我就不揣翦陋地想写一本《世界文明史》,现在我总算实现了这一心愿的一部分,完成了这第一卷。在这有限的篇幅里,我想尽我心力之能及,把人类的文化遗产——如在其原因、特性与成果方面,在发明的进步方面,在经济组织的变动方面,在政府组织的尝试方面,在宗教的热情方面,在伦理与礼仪的盛衰方面,在文学的精华方面,在科学的发展方面,在哲学的智慧方面,以及在艺术的成就方面,都能依时代并用默察方法有条理地进行叙述。不要说我这一企图是如何地荒唐,也不必说这一观念是如何不自量力。因为我花了好几年的工夫,仅仅完成五分之一[1],而我已明显地感觉到,只靠一人的心力,只靠一人的有生之年,是难以完成这一工作的。但是,我还是梦想完成此工作,虽然或许会存在一些问题,但是对于那些热爱哲学的人,可能多少有些用处,因为他们对于事物总想作一全面了解:在时间上,他们想透过历史去追求远景、统一与领悟;在空间上,他们又想透过科学去实现这远景、统一与领悟。
我一直觉得,我们的分类历史写作法——如经济史、政治史、宗教史、哲学史、文学史、科学史、音乐史、艺术史等等——对人类整体生活的批判都有欠公正。历史的写作,一定要经纬兼顾,分析与综论并用。同时,最理想的历史纂述应设法把每一时代的每一国家的文化、组织、变动与路线等整个错综复杂的现象,都加以综述。然而,知识的积累已将历史分成无数孤立的专史,像科学就是一例。而且一般拘谨的学者,他们也把自己局限于某一领域而不愿从任何整体观点来写历史,不管是从整个物质世界着眼,还是从我们人类过去的生活着眼,他们都不愿这么做。因为论述范围广,错误的几率也就多,因此,任何人要把他的精力放在历史综述上,势将变成悲剧的箭靶,受到无数专史学者的围攻与抨击。5 000年前,古埃及人普塔霍特普(Ptahhotep)就说过:“你应想到,在议会中你可能会受到专家怎样的攻击,最笨的人才无所不谈。”《世界文明史》涉及面广,无所不及,对每一方面都难窥全豹,因此,它必须承担每一位理论批评家毫不客气的指责。像哲学一样,这种冒险是没有理由求谅于人的,最多博得个愚勇之名而已。但是,我也希望像哲学一样,这本《世界文明史》永远能诱导出一点进取的精神,使我们能冲进文明史的致命深处。
《世界文明史》计划共出5卷,每卷内容如下:
第1卷《我们的东方遗产》从埃及与近东方面叙述到亚历山大之死为止;在印度、中国与日本方面则写到目前为止;另加一篇导论,将文明的性质与条件略加叙述。
第2卷《我们的古典遗产》叙述希腊、罗马以及在希腊与罗马统治下的近东文明史。
第3卷《我们的中古遗产》叙述天主教与封建制度下的欧洲、东罗马帝国的文明,回教与犹太教在亚洲、非洲与西班牙的情形,以及意大利文艺复兴的经过。
第4卷《我们的欧洲遗产》叙述从宗教改革到法国大革命为止的欧洲各国的文化史。
第5卷《我们的现代遗产》叙述由拿破仑即位到目前为止的欧洲史,包括发明与政治、科学与哲学、宗教与伦理、文学与艺术各方面。
我们之所以由东方开始,不是因为亚洲乃我们所熟知的最古老的文明之地,而是因为亚洲的文明形成希腊与罗马文化的背景与基石,梅恩(Sir Henry Maine)却误以为古希腊罗马文化乃是现代文明之源。当我们获知大多数重要的发明、经济与政治组织、科学与文学、哲学与宗教,都是来自东方时,我们定会惊讶不止。当此时——即当欧洲文明优势迅速结束时,当亚洲复苏日渐扩大时,以及20世纪的主题似乎注定是东西方之间卷入全面冲突时——我们传统历史之本位主义,叙述史必始自希腊,把亚洲也归入此线之内,不仅是学术上的谬误,而且也可说是前途与智慧上的致命败笔。未来要面对太平洋,只有如此,才能由那一地区而获得对历史的理解。
但是一个西方学者怎样能对东方从不理解进而到理解呢?我是花了8年时间,研究并亲自到东方旅行才仅仅获得这一点知识而著成本书,而这也不过是多一点证据而已。因为对一个西方学者而言,即使耗尽毕生精力来钻研东方微妙的特性与奥秘的学问,也是不够的。因此,本书中的每一章或每一节,都可能冒犯了东方文明而使热爱东方文明并对东方文明获有秘传的人士为之惊愕。例如:在论耶和华(Yahveh)的那几页中,恐将需要请犹太正教徒用他古老的全部容忍德性来加以曲谅。关于印度哲学部分,习形而上学的印度教徒恐也将悲叹作者的一知半解,乱写一通。关于远东部分,中国与日本的贤哲之士可能要纵声大笑,讥我在丰富的远东文学与思想宝藏中,却选这一点东西,实在是短而无当。在论犹太的一章中,有些贻误已承哈佛大学沃尔夫森教授(Harry Wolfson)予以改正。波士顿美术学院的库马拉斯瓦米博士(Dr.Ananda Coomaraswamy),对印度部分,也费了不少心机,给予校订,不过对于结论部分可能存在的任何错误,则由我负全责,与库马拉斯瓦米博士无涉。华盛顿大学著名的东方学者高恩教授(H.H.Gowen),他的东方知识似乎取之不尽,助我对中国与日本的那几章,也校正了不少不可原谅的错误。索克思先生(Mr.George Sokolsky)对于远东现代史部分,也给以不少指正。虽然如此,必将仍有贻误,如果专家学者以及读者对于本书有任何进一步的校正,请予公开指教,以便本书再版时有加以改正的机会。不过,任何一个对著作深感厌倦的作者,都可能对13世纪的一位中国学者戴侗的话产生共鸣,他在《六书故》一书中有这样几句话:假如我等到完美无疵再出书,则我这本书恐将永无完成之日。(原文为:“欲于待,则书之成未有日也。”)
因为这些传闻时代的历史,所论乃遥远的事物,只有世界公民对此会产生兴趣,因此,这种昂贵的书是不易普遍流行的,故这一套书的出版,可能由于经济上的原因而延缓出版时间。但是,假如这种综论式的历史工作受到欢迎,则又可能使其工作不致中断,则第2卷在1940年秋就可望问世,而其余各卷,只要财力许可,其后每隔5年也可陆续出版。如果每卷都能如期出版,则没有什么事会使我比这更感到轻松愉快的了。只要时间与环境许可,我将尽快地进行,我希望有几个同代人愿意和我一起学习到老,我也希望这一套书能有助于我们的孩子,使他们之中有几个能领会并且能享受到他们继承的无尽宝藏之乐。
威尔·杜兰特
1935年3月于纽约大尼克城
[1]杜兰特原计划仅出5大卷。——译者注
这是第一篇第一部 文明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