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明史(六):宗教改革 - 台湾幼狮文化译
第一部 从威克利夫到路德
第一章 罗马天主教会(1300—1517)
基督教的贡献
纳地尔之教会(1307—1417)
教皇的胜利(1417—1513)
改变中的环境
教会之受指控
第二章 英国:威克利夫、乔叟与大叛乱(1308—1400)
政府
约翰·威克利夫(1320—1384)
大叛乱(1381)
新文学
乔叟(1340—1400)
理查二世
第三章 法国受围(1300—1461)
法国的情景
到克雷西之路(1337—1347)
黑死病及其他(1348—1349)
革命与革新(1357—1380)
疯狂的国王(1380—1422)
废墟中的生活
文学
艺术
圣女贞德(1412—1431)
法国得救(1431—1453)
英格兰国王理查二世
第四章 法国的复兴(1453—1515)
路易十一(1461—1483)
远征意大利
庄园的兴起
法国诗人维庸(1431—1480)
第五章 15世纪的英国(1399—1509)
国王
英国财富的成长
风俗与习尚
威克利夫派信徒
英国艺术(1300—1509)
卡克斯顿与马洛里
英国的人文主义者
第六章 勃艮第之插曲(1363—1515)
皇族公爵
宗教精神
光辉灿烂的勃艮第(1363—1465)
勇士查理(1465—1477)
低地的艺术(1465—1515)
第七章 中古欧洲(1300—1460)
土地与劳力
秩序的组成
日耳曼反对教会
神秘主义者
艺术
古登堡
第八章 西斯拉夫族(1300—1517)
波希米亚
胡斯(1369—1415)
波希米亚的革命(1415—1436)
波兰(1300—1505)
第九章 奥斯曼帝国情势(1300—1516)
拜占庭的再兴(1261—1373)
巴尔干与土耳其遭遇(1300—1396)
君士坦丁堡的最后几年(1373—1453)
匈雅提(1387—1456)
满潮(1453—1481)
匈牙利的复兴(1456—1490)
第十章 葡萄牙开创商业革命(1300—1517)
第十一章 西班牙(1300—1517)
西班牙的景观(1300—1469)
格拉纳达(1300—1492)
斐迪南与伊莎贝拉
异端裁判所的措施
异端裁判所的进展(1480—1516)
犹太人出征记
西班牙的艺术
西班牙文学
王后与国王之死
第十二章 知识的成长(1300—1517)
魔术师
教师
科学家
治疗家
哲学家
宗教改革家
第十三章 海洋的征服(1492—1517)
哥伦布
美洲
苦海
新远景
第十四章 伊拉斯谟先驱(1469—1517)
人文主义者之教育
逍遥学派
讽刺家
学者
哲学家
伊拉斯谟其人其事
第十五章 路德前夕的日耳曼(1453—1517)
富格尔家族时代
城邦
日耳曼人(1300—1517)
日耳曼艺术的成熟
丢勒(1471—1528)
日耳曼的人文学者
伍利黑·胡藤
日耳曼教会
第二部 宗教改革
第一章 马丁·路德:日耳曼的宗教改革(1517—1524)
台彻尔
马丁·路德的诞生
宗教改革的形成
教皇敕书及宗教改革的爆发
沃尔姆斯会议(1521)
激进分子
信心的根据
马丁·路德的神学
革命家
第二章 社会革命(1522—1536)
崛起中的革命(1522—1524)
农民战争(1524—1526)
再洗礼派教徒试行共产主义(1534—1536)
第三章 茨温利:宗教改革在瑞士(1477—1531)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茨温利
茨温利的宗教改革
前进吧!基督武士
第四章 路德与伊拉斯谟(1517—1536)
路德其人
不宽容的异教徒
人文主义者与宗教改革
伊拉斯谟附录(1517—1536)
第五章 宗教战争(1525—1560)
新教的发展(1525—1530)
一连串会议之争议(1526—1541)
维登堡之狮(1536—1546)
新教之胜利(1542—1555)
第六章 加尔文这个人(1509—1564)
艰困少年行
神学大师
日内瓦与斯特拉斯堡(1536—1541)
神权的日内瓦
反加尔文浪潮
加尔文之死敌(1511—1553)
对容忍的呼吁
日落黄昏
第七章 弗朗西斯一世与法国宗教改革(1515—1559)
大鼻子国王:弗朗西斯一世
1515年之法国
那瓦拉之后
法国新教徒
龙争虎斗(1515—1526)
露易丝及玛格丽特
战争与和平(1526—1547)
忘年之爱
第八章 亨利八世与红衣主教沃尔西(1509—1529)
一大有为之君(1509—1511)
权臣托马斯·沃尔西
沃尔西与教会
国王闹“离婚”
第九章 亨利八世与莫尔(1529—1535)
英国国会与宗教改革
亨利
莫尔的乌托邦
殉道典型
三后小史
第十章 亨利八世与修道院(1535—1547)
克伦威尔黑皮书
顽强的爱尔兰人(1300—1558)
暴君亨利
龙归大海
第十一章 爱德华六世与玛丽·都铎(1547—1558)
萨默塞特公爵(1547—1549)
窝立克摄政(1549—1553)
宽厚的女王(1553—1554)
“血腥的”玛丽(1554—1558)
第十二章 从罗伯特·普鲁斯到约翰·诺克斯(1300—1561)
不屈不挠的苏格兰人
王室历代志(1314—1554)
约翰·诺克斯(1505—1559)
耶稣基督的大议会(1557—1560)
第十三章 移民之改教运动(1517—1560)
斯堪的纳维亚的实况(1470—1523)
瑞典之宗教改革
丹麦的宗教改革
新教在东欧
查理五世与尼德兰(荷兰)
西班牙(1516—1558)
·公社分子之叛乱(1520—1522)
·西班牙的新教
·皇帝驾崩(1556—1558)
第三部 宗教改革之余响
第一章 俄罗斯的统一(1300—1584)
俄罗斯民族
莫斯科的亲王
“恐怖者”伊凡(1533—1584)
第二章 回教徒的天赋(1258—1520)
波斯的伊尔汗国(1265—1337)
哈菲兹(1320—1389)
帖木儿(1336—1405)
马姆卢克人(1340—1517)
奥斯曼人(1288—1517)
回教的文学(1400—1520)
亚洲回教国家的艺术
回教徒的思想
第三章 苏里曼大帝(1520—1566)
非洲的回教(1200—1566)
萨非王朝的波斯(1502—1576)
苏里曼大帝与西方
奥斯曼帝国的文明
·政府
·道德
·文学与艺术
苏里曼这个人
第四章 犹太人(1300—1564)
流浪者
受拷刑
第二次流徙
幸存的技巧
犹太人的思想
第五章 人民的生活(1517—1564)
经济
法律
道德
礼俗
第六章 音乐(1300—1564)
乐器
佛兰德斯人在音乐上的优越成就(1430—1590)
音乐与宗教改革
圣乐作曲家帕莱斯特里纳(1526—1594)
第七章 拉伯雷时代的文学(1517—1564)
关于书籍印制
学校
学者
法国的文艺复兴
拉伯雷
·拉伯雷小传
·巨人卡冈都亚
·庞大固埃
父卡冈都亚字
·国王的弄臣
龙萨与七星诗社
韦艾特与萨里
汉斯·萨克斯
伊伯利亚半岛的诗人(1515—1555)
第八章 霍尔拜因时代的艺术(1517—1564)
艺术、宗教改革和文艺复兴
法国文艺复兴的艺术
·建筑的狂热
·附属的艺术
彼得·勃鲁盖尔(1520—1569)
克拉那赫与德国人
都铎时代的风格(1517—1558)
小霍尔拜因(1497—1543)
西班牙与葡萄牙的艺术(1515—1555)
第九章 哥白尼时代的科学(1517—1565)
秘教的盛行
哥白尼的革命
麦哲伦及地球上的发现
生物学的复兴
维萨里
外科医学的崛起
帕拉切尔苏斯及医生
怀疑论者
拉米斯与哲人们
第十章 天主教会与宗教改革(1517—1565)
意大利的新教改革者
意大利天主教的改革者
圣特蕾莎与修道院改革
伊格内修斯·罗耀拉
耶稣会
第十一章 教皇与会议(1517—1565)
教皇处于困境
检查制度与宗教裁判
特伦特会议(1545—1563)
结语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与启蒙运动
版权信息
字数:936千字
作者:威尔·杜兰特夫妇
译者: 台湾幼狮文化
致读者
本卷定名为《宗教改革》(The Reformation),读者定会觉察到并不十分恰当。正确的名称应是:“1300年到1564年前后意大利以外的欧洲文明史,包括意大利的宗教史,兼及欧洲、非洲、西亚的回教和犹太教的文明。”书名何以如此冗长呢?因为《世界文明史》第4卷《信仰的时代》,只将欧洲史叙述到1300年为止,而第5卷《文艺复兴》,则又限于1304年到1576年的意大利本土,也未述及意大利对宗教改革的反响。所以本卷必须从1300年开始叙述,读者只要读到1/3的篇幅时,即欣然发现路德(Martin Luther)登场。不过,我们都会私下同意,宗教改革真正开始于14世纪时的约翰·威克利夫(John Wycliff)和巴伐利亚的路易(Louis of Bavaria),由15世纪时的约翰·胡斯(John Huss)推波助澜,而到达16世纪,在鲁莽的修道士维腾贝格(Wittenberg)手中始大放异彩。兴趣只在宗教改革的读者,可略去第三、四、五、六和第九、十各章,也无影响。
不过宗教改革为本卷中心论题,却并非惟一之主题。我们以宗教的一般概念,其对灵魂和团体的功能以及路德以前两个世纪罗马天主教廷的状况和问题为开始。我们要观察一下1376—1382年时的英格兰,1320—1347年时的日耳曼和1402—1485年时的波希米亚情形,以详述路德派宗教改革的观念和冲突;当我们叙述时,我们会注意到,以共产主义为理想的社会革命如何与宗教变革携手并进的状况。我们对吉朋论君士坦丁堡的陷落一章也略表同感;同时我们也想弄清楚土耳其人向维也纳进军,如何竟使一个人立即与一个帝王又兼教皇的人公然作对。我们对伊拉斯谟为教廷和平地自我改造所作的努力也颇表同情。我们也要研究路德到来前夕的日耳曼情况,也许可以从而了解,他的到来是何以不可避免的了。在第二部中,将以宗教改革为主,说明日耳曼的路德和梅兰希顿,瑞士的兹文利和加尔文,英国的亨利第八,苏格兰的诺克斯和瑞典的格斯道佛·瓦萨等活动情形,并顺便浏览一下弗朗西斯一世和查理五世间的长期斗争;而在那个惊天动地的半个世纪(1517—1564)中,为了让这幕宗教改革的好戏一一展露而无停滞,欧洲人其他方面生活的情形就只好后延了。第三部中的“门口的异教徒”(The Strangers in the gate)一篇,叙述俄国人,伊凡家族和东正教;伊斯兰教及其挑战性的教义、文化和权力;以及犹太人在基督教国度中寻求基督徒的努力。次篇“幕后”(Behind the Scence)乃研究路德时代,欧洲的法律、经济、道德、习俗、艺术、音乐以及文学、科学和哲学的情形。下篇我们想从受害的教廷观点,来看宗教改革而作一“神往实验”(experiment of empathy);我们对于教廷在暴风雨摧残下的宁静胆识,不由不敬佩。在“结语”中,我们则试以现代史和现代思潮的观点,来看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天主教义以及启蒙运动。
因为要写的每一个字,几乎都可能引起争论或是顾忌,所以这是一个既神往,却又困难的题目。虽然我知道,一个人的过去会使其戴着有色眼镜,也知道没有什么事如公正一般的烦人了,但我仍力求公正。读者须知,我在天主教气氛浓郁的环境中长大,对虔诚的教区牧师,饱学的耶稣会教士,以及对我懵懂的青年时期曾如此容忍的仁慈修女们,保有感激之情,但是,读者也应注意,我在庄那桑·C.戴、威廉姆·阿丹姆斯·布朗、亨利·斯洛安·柯芬和文德蒙·杰夫等坚忍卓绝的新教徒主持的长老会中,从事了13年布道工作,从中也获不少教益;在那所长老会教堂中,我最虔诚的听众很多是犹太人,他们对接受教育的饥渴,使我对这个民族有新的洞识。这并不是说我的偏见会少于任何人而求谅;而是同情深具热诚求知的人所追求的一切教义,即使依据理性,他们所追求的是不实的信念,但须知我们都是在黑暗中摸索阳光的人。关于最后归宿问题,我知道我并不比一般无知的少年知道得更多。
我感谢亚洲研究所创办人,阿赛·欧普汉·鲍比博士,就伊斯兰教几章上所作的某些修正;美洲犹太神学研习会的格逊·柯亨,审阅有关犹太人的几页篇幅;我友洛杉矶的哈瑞·考夫曼校订有关音乐的部分;以及我妻在我们共同合作的这卷书上,对每一部分所作的不断帮助和阐明性的评论。
倘若作者要歇手的话,写完第七卷《理性的时代》就将结束,该卷问世,也许是五年以后的事,内容将写至拿破仑时代为止。那时,我们就会鞠躬下台。我们深深地感谢手中捧着这几卷沉重的书的读者,原谅我们尝试从过去解开现代的谜题中所犯的无数错误。因为现在即是过去装上底片准备拍摄下来的事物,而过去乃是为了了解现在而洗出底片的纪录。
威尔·杜兰
1957年5月12日于洛杉矶
注意事项
一、生卒日期通常都于内文中省略,但附志于索引中。
二、内文中所引述或提及的各作者之宗教观点,在附录参考书目中,于作者之后分别以大写字母C,J,P或R,表示天主教、犹太教、新教或理性主义者。
三、文中引文用小一号字体表示之,是为学者方便而不是为一般读者。
四、为使本卷成为一独立单元,前卷从《文艺复兴》中,引述数节宗教改革前的教廷史,作为首章的综论。
五、艺术品所在地,在内文中未作说明时,皆可在艺术家名字的索引中找到。下述城市名称,通常指该城的主要艺廊,如:
阿姆斯特丹——里几克斯博物馆(Rijksmuseum)
奥古斯堡——格玛德画院(Gem ldegalerie)
巴塞罗那——卡特兰艺术博物馆(Museum of Catalan Art)
巴塞尔(Basel)——公众美术馆(ffentliche Kunstsammlung)
贝加莫(Bergams)——卡拉拉研究院(Accademia Carrara)
柏林(Berlin)——恺撒·腓特烈博物馆(Kaiser-Friedrich Museum)
不来梅(Bremen)——美术厅(Kunsthalle)
布鲁塞尔(Brussel)——博物馆
布达佩斯(Budapest)——美术博物馆
芝加哥(Chicago)——艺术院(Art Institute)
辛辛那提(Cincinnati)——艺术博物馆(Art Museum)
克利夫兰(Cleveland)——艺术博物馆(Museum of Art)
科尔马(Colmar)——乌特林登博物馆(Museum Unterlinden)
科隆(Cologne)——瓦拉夫·理察博物馆(Wallraf Richars Museum)
哥本哈根(Copenhagen)——斯塔顿美术博物馆(Statens Museum for Kunst)
底特律(Detroit)——艺术院(Institute of Art)
法兰克福(Frankfurt)——市立美术学院
日内瓦(Geneva)——艺术史博物馆(Musée d'Art et d'Histoire)
海牙(Hague)——摩利苏斯馆(Mauritshuis)
列宁格勒(Leningrad)——珍藏馆(Hermitage)
里斯本(Lisbon)——国家博物馆(National Museum)
伦敦——国家画廊(National Gallery)
马德里——波拉多画廊(Prado)
米兰——布瑞拉画廊(Brera)
明尼亚波利斯(Minneapolis)——艺术院(Institute of Arts)
慕尼黑——美术院(Hans der Kunst)
那不勒斯(Naples)——国家博物馆(Museo Nazionale)
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纽伦堡(Nuremberg)——德国国家博物馆(Germanische National Museum)
布拉格(Prague)——国家画廊(State Gallery)
费城——詹生收藏中心(Johnson Collection)
圣地亚哥(San Diego)——美术画廊
斯德哥尔摩(Stockholm)——国家博物馆(National Museum)
托莱多(Toledo)——艺术博物馆
维也纳(Viena)——艺术史博物馆(Kunsthistorisches Museum)
华盛顿——国家画廊
乌斯特(Worcester)——艺术博物馆
佛罗伦萨有两个艺廊,照罗马的波格赫瑟(Borghese)和加勒利亚国家(Galleria Nationale)艺廊之分法,分以尤费兹(Uffizi)或皮蒂(Pitti)两名字来区别。
六、本卷中将14、15世纪时的货币单位:克朗(Crown)、利维尔(livre)、弗罗林(florin)、杜卡特(ducat)以相当于1954年美金25元计算。法郎和先令相当于美金5元计算;马克为66.67元,英镑为100元,以及埃库(écu)为美金15元计算。这些都是大致的估计,而通货不断贬值,仍不免有问题。我们要指出,1390年时,一个牛津学生每周的膳宿费用为两先令;1424年圣女贞德一匹马的花费是16法郎,1460年时,达·芬奇父亲的一名侍婢年金为8弗罗林。
这是第一篇第一部 从威克利夫到路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