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分 中世纪哲学

字数:2667

《基督的洗礼与十二使徒行列》(5世纪,意大利拉文纳阿里乌斯洗礼堂)

概述

基督教的繁荣——时代划分

当我们从古希腊罗马哲学转向欧洲中世纪基督教哲学时,单从时间上看,我们会在其中发现一种历史的延续性,因为基督教的传播和基督教哲学在教父那里开始形成正好与古希腊罗马哲学的衰落是同时发生的,或者说它们之间是一种直接的承上启下的关系。从思想史上看,这种承上启下的过渡也意味着一种飞跃。不管基督教的创始人被赋予多少传奇色彩,从历史上看,基督教的形成要远远回溯到过去,它是在各式各样的东方宗教传统的基础上产生的,而且其根源也不仅仅是古代犹太教;上个世纪的一些研究者发现,《旧约》中也包含着一些源自亚述和巴比伦特别是波斯的思想,或许还有埃及的思想。

因此,若想从历史的角度对基督教做深入的了解,我们就必须研究和说明其中的这种关联。可是这本来应该是宗教史而非哲学史的任务,哲学史只能而且也必须仅限于从阐明基督教的形成时间入手。因为由耶稣和使徒保罗赋予其形式的基督教主要是在地中海区域传播的,其间它必然会与古希腊罗马哲学发生思想交锋。

基督教的传播开始于公元一世纪耶稣使徒的传教活动,特别是使徒保罗的三次传教旅行,他最终定居罗马并在此殉难。公元二世纪中期,在罗马帝国的所有地区都有基督教追随者。罗马的人民及其统治者在很长时间里都把基督徒看作是罗马国教的蔑视者和公共秩序的敌人。由于基督教属于国家禁止公开传布的宗教,它的信徒被迫秘密地聚会和举行礼拜仪式。这种秘密的活动反而又加剧了人们对它的敌意和憎恨,致使产生一些对基督徒的流言诽谤。起先还只是个别民众对基督徒心怀憎恨,不久便发展成国家对基督徒的有组织的迫害,这种冷酷无情的迫害往往持续数年之久。在对基督徒实施迫害的皇帝中,恰恰是那些有教养的和品行较高者,因为他们认为,他们的职责就是保护古老的帝国秩序和社会秩序免遭基督徒的威胁,所以他们就对基督徒采取了严厉的措施。最为严重的迫害行动发生在如下皇帝在位期间:尼禄、图密善、图拉真、哈德良、安东尼·皮乌斯、马克·奥勒留、塞普蒂米乌斯·塞维鲁、德西乌斯、瓦勒良、戴克里先,这就是说,它从公元一世纪一直持续到公元四世纪。有无数的人不得不发誓放弃自己的信仰,否则便会遭受最残酷的肉体折磨。众所周知,宗教迫害并没有消灭基督教,反而使它变得更为强大了。因为被杀害的人和被残酷的刑罚吓倒了的人,远远没有那些在殉教者崇高的道德和英勇无畏的精神的感染下而纷纷投向基督教门下的人多。基督教的精神力量恰恰吸引了那些具有最深沉的心灵和最勇敢的性格的人。为了自己的信仰而甘愿赴死的殉教者耶稣基督为人树立了榜样,他是一个完美的基督教徒。

君士坦丁大帝在位期间(323—337年),基督教被国家承认了,从那时起,基督教不再是异教,它成了受国家庇护的宗教,不过期间也发生过几次倒退。基督教取得的最明显的胜利就是,公元392年皇帝颁布了禁止异教徒举行祭祀活动的法令。在此期间,基督教在罗马帝国的所有城市得以传播。在乡村,异教徒仍然继续存在。因此,非基督教徒在德语中被称为Heiden(异教徒),其原意是居住在乡野里的人(拉丁语中的paganus也是指乡野之人)。

如果我们只考虑这三个因素,即罗马帝国和罗马法、古希腊文化以及日益繁荣的基督教,那么中世纪基督教的文化和精神世界的历史背景还没有被完整地描述出来。另外还有第四个因素,它就是已经走进真正人类历史的凯尔特人、日耳曼人和斯拉夫人部落的百折不挠的力量。长久以来,所谓的蛮族就如同奔腾不息的海洋一般,对罗马帝国的外围边境构成了日益强大的威胁,后来,民族大迁徙的浪潮如汹涌的波涛淹没了整个古罗马世界,不久之后,在这股浪潮的冲击下,罗马帝国就崩溃了。如果称这些种族为“蛮族”,从古希腊罗马的发展较高的文明来看也是对的,但是,我们也不应该忽视这样一个事实,即这些种族也并非未开化的野蛮人,事实上,这些民族也带来了他们自己的文明和宗教。其中的大部分也已经发展到相当高的程度。正如历史上常常发生的那样,政治上和军事上的胜利者可能会成为文化上的被征服者。凯尔特人、日耳曼人和斯拉夫人丢弃了他们自己的传统生活方式,据后来的史学家判断,他们丢弃的甚至太多了,因为许多有价值的和具有民族特色的东西就这样一去不复返地消失了。他们接受了基督教和古典文化遗产,从“野蛮人”一变而成为古典文化的继承者和世界历史发展的主要承担者。在这场暴风骤雨般的历史变动中,难以估量的人类文明的财富消失了。其他许多人类文明的遗产得以保存和发展,这主要应该归功于基督教。

上述的四个因素在随后的几个世纪里不断地融合和发展,于是就形成了西方的文明,但是并非只有古典文化在继续起作用。通过罗马法、希腊文化和基督教文明的融合,西欧文明得以发展,与此同时,东部斯拉夫人也进一步发展了东罗马帝国的古基督教文化。此外,伊斯兰教也长驱直入西班牙境内,并且伊斯兰教学者也对古典文化加以继承和发展。对于我们下面将要讨论的中世纪和近代欧洲哲学来说,我们所关注的也正是在此期间所发生的这种文化碰撞,尤其是中世纪晚期所发生的基督教与阿拉伯哲学和犹太哲学的接触。基本说来,基督教信仰与古典哲学思想遗产的融合构成了下面将要讨论的中世纪哲学的主要内容。

这种融合可被显明地划分为两个主要时期。第一个时期从使徒传教时期至公元800年左右,这个时期的哲学也被称为教父哲学(德语为Patristik,源自拉丁语中的pater,即父亲,意指教父)。第二个时期包括从公元800年至公元1500年中世纪哲学的结束,这一时期的哲学被称为经院哲学(德语为Scholastik,这个词源自拉丁语的scholastici,起先指教师,后来指传教士,再后来指基督教神学家)。

教父哲学时期又被划分为两个时期,在其中的第一个时期,基督教与希腊哲学进行了首次接触,并且基督教内部也发生了多次矛盾冲突。之后,在外在形式上,基督教建立了统一强大的教会,在内在形式上,它确定了基督教的基本教义。公元325年举行的尼西亚会议标志着这一时期的结束。在教父哲学的第二个时期,特别是在奥古斯丁的著作中,已经确定了的基本教义被整理为基督教教义和哲学的统一体系。

经院哲学又被划分为三个阶段,即从公元九世纪至公元十二世纪的早期经院哲学、公元十三世纪的中期经院哲学、从公元十四世纪至公元十五世纪的后期经院哲学。早期经院哲学的特点是,它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经院哲学方法,神学与哲学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还有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那里继承下来的为争取一般概念的有效性而进行的思想辩论,即所谓的共相之争。亚里士多德的思想被越来越多地接受下来,这标志着中期经院哲学时期的开始,中世纪阿拉伯哲学和犹太哲学在其中起着一种中介作用,因此我们在本书中也将专门插入一节来叙述阿拉伯哲学和犹太哲学。

中期经院哲学使中世纪基督教哲学达到了最完美的形式,这尤其表现在大阿尔伯特和托马斯·冯·阿奎那的著作中。在后期经院哲学时期,中世纪哲学在唯名论的影响下逐渐走向衰落。在中世纪后期,基督教神秘主义开始繁荣起来,它与经院哲学关系密切,但是又与经院哲学有着本质的区别,这尤其表现在埃克哈特大师的著作中,我们将在这一部分的最后一节里讨论他。

第一章 教父哲学时期

第二章 经院哲学时期


第三章 亚里士多德以后的希腊罗马哲学第一章 教父哲学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