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我们大家的生活,在一天天地过去;我们的朋友汤姆也一样,悠忽间便两年过去了。虽然他离开了亲爱的家人,虽然他常常怀念着远方的一切,但他从来没有觉得特别痛苦,因为人的感情犹如一只调好音韵的竖琴,只有琴弦突然崩断,才会破坏它的和谐之音。因此,当我们回忆过去那些穷困潦倒的日子时,也还会记起在流逝的每一段时间里,曾给我们带来的幸福与快乐。因此,我们虽不觉十分快活,但也不感到特别痛苦。
汤姆在他仅有的小书库里指《圣经》。读到了一句话,那位圣徒说他“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已学会感到满足。”见《圣经·腓立比书》第4章第11节。对他来说这似乎是一条有道理的好教义,也符合他在学习这部经典时养成的爱好思考的习惯。
我们在上一章中提到的他寄出去的家书,及时得到乔治的回复,那是用小学生规矩的圆体字写成的,如汤姆说的,“放在房间的那一头”也可以认得出来。信的内容包括了家里各种不同的令人高兴的、为我们的读者完全熟知的事情:诸如克萝婶婶如何出门去路易斯维尔的一家糕饼店打工,在那里她可以用她做糕饼的技术赚到可观的钱。汤姆从信里得知,这笔工钱要存起来,作为替他赎身的赎金;莫兹和佩特都长大了,小女娃在萨莉和全家人的照护下,也能在屋里到处走来走去了。
汤姆的小木屋现在锁了起来,不过乔治高兴地写道,等汤姆回来时,会把它再重新扩大,装修一番。
信的末尾是乔治的一份成绩表,每个科目都用漂亮的大写字母开头;信里还写出了汤姆离家后新添的四匹小马驹的名字;同时还说,爸爸和妈妈的身体都很好。这封信的格式是简明扼要的,不过,汤姆却认为这是现代最出色的一篇作文,他可说是百读不厌,他甚至跟伊娃商议,想把信装到镜框里,挂在他的房间里。只是无法让信的正反两面同时都能看到,这个打算只好作罢。
汤姆和伊娃之间的友谊,也随着孩子的长大而加深。很难说她在这个心肠温和敏感、忠实诚信的仆人的心里,占着什么样的地位。他既把她作为尘世的一个弱女子加以爱护,更把她作为天堂里的一位仙姬来膜拜。他看着她的眼光,就如意大利的水手看着他的偶像童年的耶稣一样,既崇敬又温柔。迎合她美丽的想象,满足她千百个像彩虹一般美丽简单的要求,乃是汤姆最大的乐趣。在每天的早市上,他的眼光总是盯着那些要为她买的奇花异草,挑选最好的桃子和桔子放进口袋里,以便回家后送给她;而当他看到她那个阳光灿烂的脑袋从大门里露出来迎接他的归来,孩子气地问着:“唔,汤姆叔叔,今天您给我带了什么回来啦?”时,那可是他最快乐的时刻。
伊娃回报汤姆的友谊之热情,毫不亚于汤姆。作为一个孩子,她是一位优秀的朗诵者有很好的音乐鉴赏力,有敏锐的诗歌想象力,有一种本能的伟大高贵的同情心,使她成为汤姆前所未见的《圣经》的朗诵者。起初,她读《圣经》是为了使她谦卑的朋友高兴,可是不久,她便把自己天生的热心全投到这本书上,完全被这部庄严的作品迷住了。伊娃喜欢这本书,是因为它唤醒了自己心中那种陌生的向往,唤醒了那种强烈的模糊的情感,这是像她那样热情洋溢、富有幻想的孩子所喜欢感受的一种感情。
她最喜欢的部分是《启示录》和《预言书》书中模糊而奇妙的想象和热烈的语言,给了她更深刻的印象,她徒劳地捉摸着它们的意义而她和她那位朴实的朋友,也就是一个大孩子和一个小孩子,对经文的意义也是所见略同。他们所知道的,也就是经文中泄露的天机乃是一种就要实现的令人欢欣鼓舞的奇妙的东西。然而究竟是什么东西,他们却又说不出个所以然来。虽然在物质世界里,这种东西并不存在;然而在精神世界里,这种难以理解的东西有时却有点儿用处。因为一个处于两个模糊的未知世界永恒的过去和永恒的未来之间的颤抖的陌生灵魂醒来了。光明只照亮了她周围的一小块地方,然而,她需要而且渴望弄清楚未知的世界。那些从灵感的云层中传出并向她靠近的声音和影子,在她自己渴望的天性里引起了回声和呼应。这些神秘的印象,就像用无人认识的象形文字记录下来的大量符咒和珍宝,她把这些都藏在心里,期望有朝一日,能揭开蒙在它们上面的那层面纱,把它们读懂。
在我们的故事发生的这段时间里,圣·克莱尔全家人暂时都搬到庞特湖的湖滨别墅去了。夏天的热浪,把凡是有条件离开闷热的有害于健康的城里人都赶到湖滨,以享受凉爽的海风。
圣·克莱尔的别墅是一栋东印度式的小别墅,四周是用竹子造成的明亮的回廊,走廊外面则是花园和游乐场所。那间公共会客厅面向一座大花园,花园里散发着各种热带奇花异草的芳香;弯弯曲曲的小径通向湖滨,在那里,银白色的湖水在阳光下荡漾美丽的风景在时时变换着。
此时,那火焰般的金黄色夕阳把整个水平线的湖面点燃,把湖水变成另一个火红的天空。玫瑰红的湖面上闪耀着道道金光,扯着白帆的小船在湖面上穿梭,就像许多精灵在水面上飞翔一样;不久,金黄色的小星星眨着眼穿过火热的天空,望着它们映在水里的颤抖的影子。
汤姆和伊娃坐在花园靠近湖滨的一条长着青苔的小石凳上。这时是星期天的傍晚,伊娃把《圣经》打开摆在膝盖上。她读道“我看到一座火光熊熊的玻璃海洋。”见《新约·启示录》第15章第2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