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的治国传统

字数:1735

激进的伊斯兰教义首次被上升为国家主权层面的信条是在1979年。人们万万没想到这样的事会在伊朗的首都发生,因为伊朗与大多数中东国家不同,它有着古老而辉煌的历史,对自己皈依伊斯兰教之前的历史一直引以为傲。所以,当伊朗这个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内的国家在阿亚图拉霍梅尼的革命后摇身一变成为激进的伊斯兰教倡导者时,中东的地区秩序完全乱了套。

在该地区所有国家中,伊朗的国家意识应该是最悠久、最连贯的,以国家利益为基础的治国传统也是最完整、最复杂的。与此同时,伊朗领导人的手一直伸得很长,远远超过伊朗现代的国界,几乎从不遵守威斯特伐利亚的国家及主权平等的概念。伊朗这个国家是在波斯帝国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在从公元前7世纪到公元7世纪这段时期内,波斯帝国几经改头换面,在现今的中东大部以及中亚、西南亚和北非的一些地区建立并维持着统治。波斯有着璀璨的艺术和文化,有娴于管理遥远省份的先进官僚制度,还有南征北伐、身经百战的庞大的多民族军队,因此它认为自己远远优于所有其他社会。波斯把君王的权力和地位推到近乎神的高度,认为君王是统治芸芸众生的慈悲的宗主,是“万王之王”,他主持正义,谕示宽容,治下人民因此而俯首归心。4

波斯帝国与古中国一样,代表着一种形式的世界秩序,在这样的世界秩序中,文化和政治上的成就及心理上的自信与传统的军事征服同样重要。公元前5世纪,伟大的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曾描述过波斯人的自信,说他们吸收了外国习俗的所有精华,例如米底人(Median)的服装和埃及人的铠甲,自视为人类文明的中心:

他们最尊重的是自己,然后是邻国,再后是邻国的邻国,以此类推。尊重的程度随着距离的增加而降低。波斯人最轻视距离他们最远的人,因为他们认为自己是各方面最出色的人,其他人按离他们的远近习得一定的美德,离得最远的是最卑下的。5

大约2 500年后,这种泰然自信依然故我,表现在1850年美国和萨非王朝签订的贸易协议中。萨非王朝的辖地比起原来的波斯帝国稍有缩小,但仍疆域辽阔,包括伊朗和今天阿富汗、科威特、巴基斯坦、塔吉克斯坦、土耳其和土库曼斯坦的大片地区。尽管萨非王朝在与扩张中的俄罗斯帝国的两次战争中刚刚失去了亚美尼亚、阿塞拜疆、达吉斯坦和格鲁吉亚东部,但是国王仍然洋溢着身为古代波斯帝王薛西斯和居鲁士后代的自信:

北美合众国总统和如土星般崇高的陛下——他是与太阳媲美的君王,有如光辉耀长空;他是举世无双的君王,雄兵百万众若繁星;他的伟大堪比贾姆希德(波斯神话中的国王);他的光荣可与大流士比肩;他继承了凯扬王朝的皇冠和御座,是全波斯无上的皇帝——均热诚期盼建立两国政府间的友好关系,并愿以对双方的公民和子民互利互惠的友好通商条约加强之,为此特任命特命全权大使……6

波斯地处东西方交界,版图最大时辖下省份和属地从现代的利比亚延伸到吉尔吉斯斯坦和印度。自古以来直到冷战时期,欧亚大陆上几乎所有主要的征服战争都要么从波斯发起,要么在波斯终结。尽管历经动荡,但波斯和与它经历类似的中国一样,依然保留了自己与众不同的特性。波斯帝国的辖地涵盖了众多不同的文化和地区,并把所有这些文化和地区的成就统统予以采纳融合,归入自己特有的秩序观念。从亚历山大大帝到早期的伊斯兰军队,再到后来的蒙古人,一波又一波的征服之战几乎完全抹去了其他民族的历史记忆和政治自主性,但波斯依然对自己文化的优越性充满信心。它对征服者低头只是暂时的让步,骨子里仍然保持着独立,维持着自己特有的世界观。它通过诗歌和神秘主义探索“广大的内心空间”,为自己身为史诗《国王之书》中讴歌的古代英雄国王的后裔而自尊自傲。7与此同时,波斯把管理各种不同的领土和应对政治挑战的经验提升为一整套缜密的外交理念,尤其注重坚忍、耐力、对地缘政治现实的精明分析,以及在心理上掌控对手。

这种与众不同的自我感觉和灵活敏捷的外交手腕延续到了伊斯兰时代。波斯帝国在阿拉伯人的第一波征服战中被推翻。波斯接受了阿拉伯征服者的宗教,但在同时被征服的所有民族中,唯有它坚持保留了自己的语言,并给阿拉伯人带来的新秩序注入了原波斯帝国的文化遗产。最终,波斯成为伊斯兰什叶教派的人口中心和文化中心。阿拉伯人统治下的波斯接纳什叶派,起初是出于拒绝接受阿拉伯主流的传统,自16世纪起,更是把什叶派伊斯兰教定为国家宗教(部分原因是为了与边界另一侧正处于扩张阶段的逊尼派奥斯曼帝国相区分,并表示反抗之意)。什叶派与教众占多数的逊尼派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强调宗教真理的神秘性和不可言传性,准许为了教众的利益进行“审慎的伪饰”8。在文化、宗教和地缘政治观念上,伊朗(自1935年起采用了这个正式国名)保留了它历史传统的特殊性和作为地区一员的特点。


第四章 美国与伊朗:不同的秩序理念霍梅尼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