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梅尼革命

字数:3500

20世纪反对伊朗国王礼萨·巴列维的革命,最初是争取民主和经济再分配的反君主制运动(至少对西方是这样表述的)。引发革命的许多民怨确实存在,因为巴列维国王强制实行现代化方案,一些民众因此被迫背井离乡,政府为压制民众的不满而采用的手段又专横粗暴。1979年,阿亚图拉鲁霍拉·霍梅尼结束在巴黎和伊拉克的流亡生涯,作为革命的“最高领袖”返回伊朗。但他回来不是为了推行社会方案或实现民主治理,而是要对整个地区秩序,甚至可以说是对现代世界的制度,发动攻击。

在威斯特伐利亚和会召开之前,西方发生过宗教战争。但自那以后,西方从未实行过霍梅尼治下的伊朗树立起来的理念。根据这种理念,国家不是合法的自立实体,而是更广泛的宗教斗争中恰好可供使用的武器。霍梅尼宣称,20世纪的中东地图是“帝国主义者”和“自私的暴君”制造出来的虚妄的非伊斯兰产物,他们“把伊斯兰社会切成不同部分,彼此分开,人为地创造出不同的国家”。9中东以及广大世界上所有的现行政治机构都是“不合法的”,因为它们“不是建立在真主的律法之上”。现代国际关系所依靠的威斯特伐利亚原则不能成立,因为“国家间的关系应以宗教信仰为基础”10,不应建立在国家利益的原则之上。

霍梅尼认为——他的意见与库特布一致——从意识形态扩张的角度来领会《古兰经》可以去除这些亵渎真主意志的制度,创立真正合法的世界秩序。第一步是要推翻伊斯兰世界的所有政府,代之以“一个伊斯兰政府”11。要超越传统上对国家的忠诚,因为“推翻现在统治整个伊斯兰世界的不合法的政治势力人人有责”。1979年4月1日,霍梅尼在伊朗伊斯兰共和国的开国大典上宣布,在伊朗建立一个真正的伊斯兰政治制度标志着“真主政权的诞生”。

这个政体与任何其他的现代国家都有所不同。正如霍梅尼任命的第一任伊朗总理迈赫迪·巴扎尔甘对《纽约时报》所说:“我们想要……先知穆罕默德的10年统治和他的女婿阿里,即第一位什叶派伊玛目(Imam,阿拉伯语,意为“领袖”)的5年统治期间那样的政府。”12一旦政府是遵照真主意志建立的,持不同意见就不再是政治上的反对,而是渎神的行为。霍梅尼的伊斯兰共和国把这些原则付诸实施,建立伊始就举行了一系列审判,处决了一批渎神的人,对各少数派宗教的全面镇压远超巴列维国王的专制主义政权。

在一片动荡之中,出现了一种新的矛盾,表现为对国际秩序的双重挑战。13伊朗革命中,致力于推翻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伊斯兰运动夺取了对一个现代国家的控制权,但同时又行使它“威斯特伐利亚式”的权利和特权,例如占据在联合国的席位、进行贸易活动、运用外交机构,等等。伊朗的神权政治因此脚踏两个世界秩序,一方面利用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保护,另一方面却多次宣称不相信这个体系,绝不受它的约束,总有一天要取消它。

这种双重性深深植根于伊朗的治国理念中。它自称为“伊斯兰共和国”,暗示它的权威超越了领土的界限。居于伊朗权力结构最高点的阿亚图拉(先是霍梅尼,然后是他的继任者阿里·哈梅内伊)不仅是伊朗的政治领袖,而且被视为全球性的权威,是“伊斯兰革命的最高领袖”和“伊斯兰乌玛及被压迫人民的领袖”。

伊朗伊斯兰共和国以一种严重违反外交豁免原则——威斯特伐利亚国际体系核心原则——的方式在世界舞台上亮相:它冲进美国驻德黑兰的使馆,把使馆人员扣为人质长达444天(2014年,现任伊朗政府把当年劫持人质那群人的翻译任命为伊朗驻联合国代表,此举等于宣告了那次行为的正确性)。本着类似的精神,阿亚图拉霍梅尼在1989年发布指令,判处英籍印度裔作家萨曼·拉什迪死刑,以此宣称自己掌握着全球的司法权威。拉什迪也是穆斯林,判处他死刑是因为他在英国和美国出版的一本书被认为冒犯了穆斯林。

黎巴嫩的真主党和伊拉克的马赫迪军是非国家的民兵组织,它们挑战权威,通过恐怖袭击来达到目的。伊朗与部分领土遭这些组织占领的国家保持着正常的外交关系,但与此同时,它又出于宗教的原因为这些组织提供支持。伊朗政府为了推动伊斯兰革命,准许什叶和逊尼两派跨越教派间的鸿沟共同合作,以推动更广泛的反西方事业。比如,伊朗为逊尼派的“圣战”组织哈马斯提供武器打击以色列。据有些报道称,伊朗还为阿富汗的塔利班提供武器。14 “9·11”委员会的报告和2013年针对加拿大的一次恐怖袭击阴谋的调查结果都显示,基地组织成员在伊朗获得了根据地。

关于推翻现存世界秩序的问题,逊尼派和什叶派的穆斯林基本上观点一致。尽管21世纪初在中东各地爆发的逊尼派和什叶派之间的教义之争十分激烈,但赛义德·库特布的观点在实质上与伊朗政治领袖的观点并无二致。库特布坚信伊斯兰将重整世界秩序并最终统治世界,这一观点在那些把伊朗重塑为宗教革命发源地的人的心中引起了共鸣。库特布的著作在伊朗广为流传,有些是阿亚图拉阿里·哈梅内伊亲自翻译的。1967年,哈梅内伊翻译了库特布的著作《本宗教的未来》,在序言中他这样写道:

这位崇高伟大的作家在此书的章节中试图……先阐述宗教的实质,在表明了此一宗教的生机勃勃之后……他以雄辩的说理和特有的世界观申明,世界的权力将最终掌握在我们宗教的手中,“未来属于伊斯兰”。15

在反西方大业中,伊朗代表着占穆斯林少数的什叶派。伊朗认为,如果为了共同的目标而超越教义上的分歧,就有可能成就大业。为此目的,伊朗宪法把团结所有穆斯林定为国家的一项责任:

根据《古兰经》第21章第92节的经文(“你们的这个民族,确是一个统一的民族,我是你们的主,故你们应当崇拜我。”[2]),所有穆斯林都同属一族,伊朗伊斯兰共和国有责任在制定国策时注重培育所有穆斯林之间的友谊和团结。它必须为实现伊斯兰世界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统一而不懈奋斗。16

重点不在神学上的争议,而在意识形态上的征服。如霍梅尼所说:“我们必须努力向全世界输出我们的革命,必须丢掉一切别的想法,因为伊斯兰教不仅不允许伊斯兰国家之间存在任何分歧,而且还是所有被压迫人民权益的捍卫者。”17这要求对“美国这个世界强盗”、俄罗斯和其他崇尚物质的社会,以及“犹太复国主义和以色列”发起规模浩大的斗争。

然而,霍梅尼和其他什叶派革命者在一点上与伊斯兰逊尼派意见不同,这也是他们兄弟间互相残杀的根本原因所在,分歧就是什叶派认为,世界大乱将随着马赫迪(伊斯兰教中的救世主)的出现而结束。他将降临(身在形不现),掌管起目前暂由伊斯兰共和国最高领袖代为行使的至高权力。18当时的伊朗总统马哈茂德·艾哈迈迪–内贾德认为这条原则已成定论,并于2007年9月27日在联合国的讲话中公开提了出来:

最后的救世主必定会降临。他将带领所有信真主的人、寻求正义的人和乐于助人的人建设光明的未来,使世界充满正义和美好。这是主的诺言,因此定会实现。19

这样的概念所设想的和平有一个先决条件,那就是艾哈迈迪–内贾德总统在2006年写给乔治·W·布什总统的信中所说的,全世界必须皈依正确的宗教教义。艾哈迈迪–内贾德的那封信(西方普遍认为那是表示愿意谈判的姿态)以“Vasalam Ala Man Ataba’al hoda”20结尾。这句话在公开发表的信中没有翻译出来,它的意思是:“只有走正路的人才有和平。”这句话一字不差,正是先知穆罕默德在公元7世纪对拜占庭和波斯皇帝发出的警告,那两个帝国很快就成了伊斯兰“圣战”的对象。

几十年来,西方观察家一直想找到伊朗这种态度的确切“根源”。他们坚信,伊朗的一些比较极端的言辞只是一种比喻。他们认为,如果宣布弃绝西方过去的一些行为,例如20世纪50年代美英两国对伊朗国内政治的干预,也许就能打开和解之门。然而,伊斯兰教的革命派至今尚未表现出愿意寻求西方意义上的国际合作。伊朗的神权政治也不像一个殖民统治结束后满怀怨愤的独立运动在期盼着美国展现善意。根据阿亚图拉们的政策观念,与西方的争端不是仅通过在具体问题上让步就能解决的。它是关于世界秩序性质的角力。

在伊朗与安理会5个常任理事国加德国就它的核计划达成了临时协议后,西方额手称庆,认为此事预示着伊朗即将表现出新的合作精神。但就在这个时候,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却在2014年1月宣布:

有些人给美国涂脂抹粉,妄图以此掩盖这张脸的丑陋、暴力和恐怖,使伊朗人民以为美国政府是温情慈悲的政府……如此丑陋的罪恶面孔岂可靠涂脂抹粉就能蒙蔽伊朗人民?……伊朗不会违背自己达成的协议。但美国人是伊朗革命的敌人,是伊斯兰共和国的敌人,是你们升起的这面旗帜的敌人。21

2013年9月,哈梅内伊在对伊朗宪法监护委员会的讲话中措辞比较委婉:“摔跤手在和对手角力中,有时为了技术原因会显示出灵活性,但他不能忘记对手是谁。”22

这种情况未必一成不变。在中东所有国家中,伊朗也许有着最连贯的辉煌历史和最悠久、最精妙的战略传统。多少世纪以来,它通过巧妙地操纵周边的力量,把自己文化的精髓保持了3 000年,其间它甚至一度是向外扩张的泱泱帝国。在阿亚图拉的革命之前,西方与伊朗是友好合作的关系,双方认为彼此的国家利益是一致的。(具有讽刺意味的是,阿亚图拉上台前的最后一步得到了美国的帮助。美国切断了与当时在位政权的关系,错误地以为即将到来的变化会加快民主的步伐,将加强美国与伊朗的关系。)

美国和西方民主国家应当愿意考虑与伊朗发展合作关系,但它们不应假定自己国内的经验必然会自动适用于其他社会,特别是伊朗社会。它们必须认识到,经过了整整一代人的时间,伊朗领导人的言辞丝毫未变。这也许是因为他们并非故作姿态,而是坚信自己正确,而且他们的观点影响了大批伊朗人民。调子的改变不一定意味着回归正常,尤其是在双方对“正常”的定义大相径庭的情况下。它更可能代表着为达到实质上一贯的目标而采用不一样的手法。美国应当愿意与伊朗达成真正的和解,并大力推动这方面的努力。然而,这样的努力要成功,就必须明确方向,特别是在伊朗核计划这个关键问题上的努力方向。


伊朗的治国传统核不扩散与伊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