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令欧洲觉醒的亚洲新信息

字数:3265

祭司王约翰的传说

11世纪到14世纪,是中亚的游牧民族土耳其人和蒙古人最为活跃的时期。游牧民族以欧亚大陆的内陆地区为中心,将东西方各个地区连接起来。

在这个时代,欧洲最具代表性的关于亚洲的新了解,莫过于十字军时代的祭司王约翰(圣约翰)的传说以及马可·波罗带回来的日本传说。这两份资料,既填补了“托勒密的世界地图”对亚洲中部与东部描绘模糊的空白部分,也反映了游牧民族对欧亚大陆所产生的影响。

从11世纪末开始持续了两百余年的十字军东征(1096—1291),使欧洲人再次认识到强大的伊斯兰势力的存在,并且对位于东方的亚洲产生出浓厚的兴趣。在十字军东征暂时停止的1145年,叙利亚安条克的主教于格在访问罗马教皇时,带来了一个令欧洲人感到大为震惊的消息,那就是在伊斯兰帝国的背后,有一个被称为祭司王约翰(圣约翰)的国王所统治的基督教国家。

于格说:“在东方有一个被称为约翰的基督教国王所统治的大国,他麾下的军队,只用了三天时间就打败了(伊朗高原西部的)梅迪亚和波斯的军队,并且攻占了他们的首都。随后,约翰王为了营救耶路撒冷,亲率大军向北进发,但因为无法渡过底格里斯河而不得不返回东方。”

到了1165年,拜占庭皇帝甚至收到了祭司王约翰的亲笔信。虽然这封书信是伪造的,但当时正是十字军的战斗最为艰苦的时期,因此祭司王约翰的传说就如同希望的化身一般迅速地流传开来。在那份伪造的书信里这样写道:“身为东方三博士末裔的约翰王,享受72个国家的朝贡,领土不只包括印度三国,还向外延伸跨越巴比伦的沙漠直达巴别塔,要想横穿他的领土需要4个月的时间。在战斗的时候,约翰王的军队最前方是13个黄金的十字架,每一个十字架后面都跟随着1万名骑兵和10万名步兵。”

这封书信的副本很快就被送到教皇亚历山大三世(1159—1181年在位)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巴巴罗萨(腓特烈一世,1152—1190年在位)的手中。书信的内容在欧洲引发了极大的反响,并且被翻译成100种以上的拉丁语版本,祭司王约翰的传说一时间在欧洲广为流传。

后来,蒙古帝国崛起,欧洲人开始认为蒙古帝国就是传说中祭司王约翰的国家,教皇英诺森四世(1243—1254年在位)和法兰西国王路易九世(1226—1270年在位)都曾派遣修道士前去收集信息。但是,马可·波罗在《马可·波罗游记》中否定了将蒙古帝国与祭司王约翰的国家混为一谈的说法,使这一传说平息下来。

但是到了14世纪,认为祭司王约翰的国家位于非洲内陆地区的传说再次兴起。葡萄牙的航海王子恩里克(1394—1460)对这一传说深信不疑,他在海上多次寻找这个国家,甚至与摩洛哥的伊斯兰势力多次交战。

祭司王约翰的传说还是后来1488年迪亚士(约1450—1500)发现好望角的原动力之一。当时从非洲国家贝宁前来的使节声称在非洲内陆大约1700千米的地方有一个叫作奥涅加的国家,其中有一些带有十字架的商品流传到了贝宁。迪亚士就根据这样一个模糊不清的信息,开始了在海上寻找祭司王约翰国家的旅程。但是,他的船队在航行中遭遇了暴风雨,经过漫长的漂流之后,偶然间发现了位于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

马可·波罗带来的关于秦海与日本的传说

马可·波罗带回来的关于亚洲和中国的信息,也使欧洲人对未知的东亚地区的兴趣大幅提高。虽然马可·波罗在游记中的描述含有很多夸张的成分,以至于后世的人们给他取了个“百万先生”的绰号对其进行揶揄和讽刺,但他所带回的关于印度洋和南海以东的中国及其周边区域的具体信息还是让欧洲人感到十分新鲜和震惊。现存的《马可·波罗游记》有138种不同的版本,在1500年左右还被翻译成拉丁语、意大利语、德语以及西班牙语等版本。虽然直接读过这本书的人有限,但其中所记载的内容却广泛地流传开来。

马可·波罗对亚洲海域的情况也十分熟悉。

马可·波罗在忽必烈(1260—1294年在位)手下任职17年,1290年,他奉命率领由14艘船只、数百名船员组成的庞大船队护送时年17岁的柯查琴公主前往伊尔汗国与国王阿鲁浑成亲,并且得到忽必烈的允许在成功完成任务后回国。这支舰队从元朝最大的港口泉州出发,途经越南南部的占婆、马六甲海峡、安达曼群岛、锡兰岛、印度西岸的马拉巴尔地区、印度西北部的古吉拉特地区,经过两年半的航海抵达波斯湾的霍尔木兹港。随后,马可·波罗在1295年回到威尼斯。

马可·波罗在提到秦海和日本的时候,首先声明:“‘秦海’与日本诸岛与我回程的路线相隔甚远,因此我并没有亲自去过这些地方。”然后他对位于中国东方的大洋“秦海”是这样描述的:

万治(曾经是南宋统治下的地区)的前方就是秦海(秦来源于秦朝,意思就是中国的海洋),是一个和印度洋同样广阔的海洋,秦海中有7448座岛屿,其中最大的就是日本岛。在这些岛上,盛产珍贵的香木、黑胡椒、白胡椒,还有丰富的黄金以及各种珍奇的宝物。泉州和杭州的商船可以在这些岛上获得丰厚的利润,但往来航行只能利用冬夏时节的季风,所以一年只能往来一次。

在《马可·波罗游记》的其他部分,还提到忽必烈为了获得“黄金之岛”日本的黄金,而派遣了战船的事情,其中对日本是这样说的:“日本是位于大陆以东1500英里(约2414千米)的大洋中非常大的岛屿,是一个独立的国家。”

马可·波罗在《马可·波罗游记》中提到的“大陆以东1500英里的大洋中的黄金岛日本”,引起了当时以哥伦布为首的众多船员的强烈关注。关于日本的传说也成为当时亚洲新信息的象征。马可·波罗在《马可·波罗游记》中这样写道:

这个国家遍地都是黄金,每个人都拥有庞大的黄金储备。大陆上没有任何人来到过这个国家。因为没有商人到访,所以丰富的黄金资源从来都没有流失到国外。这个国家之所以现存有如此之多的黄金,就是出于这个原因。

接下来让我们看看这个岛国的国王所拥有的雄伟宫殿吧。这个国王的宫殿,完全是由纯金打造的。就像欧洲人用铅板作为房屋和教堂屋顶一样,这个宫殿的屋顶也全都是由纯金制成的。因此,这座宫殿简直就是无价之宝。宫殿内的无数房间、地面上也都铺满了两个手指那么厚的金砖。其他不管是大厅还是窗户,全都是纯金打造。因为这座宫殿实在是太过豪华,所以不管是谁对其进行准确的描述之后,都很难让其他人相信吧。

14世纪上半叶,在佛罗伦萨的巴尔迪商会中拥有重要地位,并且多次前往东地中海交易中心塞浦路斯的裴哥罗梯在其编著的《通商指南》最初的8章中(全部有94章)详细地记录了与中国之间的贸易活动。这本书提到,从黑海的门户君士坦丁堡的意大利人居留地佩拉出发,经由热那亚在克里米亚半岛建造的殖民地卡法和塔纳,大约七八个月的时间就能够抵达中国。书中还进一步地提到了前往元朝首都大都(现北京)的手续、所需经费、携带货物的重量、商品的种类以及元朝使用的货币等。由此可见,对于当时的欧洲人来说,位于中国东方海上的日本岛有大量黄金的传说,已经具有了更加现实的感觉。

吸取了亚洲新信息的弗拉·毛罗地图

1459年左右,威尼斯著名的地图制作人弗拉·毛罗,根据马可·波罗带来的关于亚洲的新信息,制作了当时最新的世界地图。据说这幅地图是支持航海王子恩里克航海事业的葡萄牙国王阿方索五世(1432—1481)命令弗拉·毛罗制作的。葡萄牙对非洲西岸的探险事业,是在“托勒密的世界地图”之外开拓出来的“海上航线”,当他们发现了盛产黄金的几内亚之后,自然而然地将目光放到了更加遥远的新世界上。

在弗拉·毛罗的世界地图上,第一次描绘出了“第一世界”与“第二世界”的接点,也就是非洲南部的分隔大西洋与印度洋的海角,这是一幅走在时代前面的地图。比迪亚士发现好望角整整早了30年。“弗拉·毛罗的世界地图”向葡萄牙的年轻国王提供了一个惊人的信息,那就是可以绕过非洲南端抵达亚洲。

蕴含着丰富的东西方文化交流成果的“伊德里斯的世界地图”对收藏于威尼斯国家圣马可图书馆的“弗拉·毛罗的世界地图”影响很深。弗拉·毛罗的世界地图主要依据伊斯兰商人的信息,在南海以及印度洋航行过的马可·波罗的信息,还有从1419年到1444年在印度沿岸航行并且抵达过缅甸、爪哇、中国南部的旅行家尼科洛·达·康提(约1395—1469)的信息制作。虽然这幅地图乍看上去和中世纪的“地图·世界”很相似,但仔细看会发现其中的内容完全不同,这是一幅走在时代前面的圆形地图。这幅直径长达两米的“弗拉·毛罗的世界地图”虽然也是以“托勒密的世界地图”对陆地的配置为基础,但却按照伊斯兰地图的标准将南放在了上面,位于地图上方(南)的是被看作独立大陆的非洲南部的海角,还描绘有莫桑比克海峡以及马达加斯加岛。地中海的面积被大幅缩小,印度洋则被描绘为接近实际面积的广阔海洋,与东部的大海(太平洋)相连。非洲大陆南部周边的海域,可能是根据与伊斯兰商人有贸易往来的威尼斯船员提供的信息绘制,在上面描绘有类似中国戎克船的外来船只。在印度洋上也和地中海一样,描绘有许多商船。也就是说,这幅地图暗示着只要绕过非洲南端就能够抵达印度和中国。在阿比西尼亚(现埃塞俄比亚)的部分,有关于祭司王约翰的国家的描述。在中国的部分,描绘有蒙古帝国的首都大都、上都以及大贸易港泉州。

另外在这幅世界地图的左侧(东),描绘着一个被岩石围绕起来的国家,就是传说中的黄金之国日本。

15世纪,威尼斯的弗拉·毛罗绘制的“世界地图”(收藏于威尼斯国家圣马可图书馆),地图的右上方是非洲,右下方是欧洲


二、被印刷术复活的“托勒密的世界地图”四、用波特兰海图挑战大西洋的葡萄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