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译本 >
- 资本论 - 郭大力、王亚南译 >
- 资本论- 第一部
第十章相对剩余价值的概念
工作日的一部分只是生产出资本所支付的劳动力价值的等价物。到现在为止,工作日的这一部分被看作不变量,而在一定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现有的经济发展阶段上,它实际上也是这样的。在这个必要劳动时间之外,工人还能劳动2 小时、3 小时、4 小时、6 小时等。剩余价值率和工作日的长度就取决于这个延长的量。如果说必要劳动时间是不变的,那末相反,整个工作日是可变的。现在假定有一个工作日,它的总长度以及它的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的划分是已定的。例如ac 线a ——————————b ——c 代表一个十二小时工作日,ab 段代表10 小时必要劳动,bc 段代表2 小时剩余劳动。现在,如果没有ac 的进一步延长,或者说不依靠ac 的进一步延长,怎样才能增加剩余价值的生产呢?也就是说,怎样才能延长剩余劳动呢?
尽管工作日的界限ac 已定,看来bc 仍然可以延长,不过不是越过它的终点c (同时也是工作日ac 的终点)延长,而是由它的起点b 以相反的方向向a 端推移而延长。假定在a —————————b' —b ——c 中,b' —b 等于bc 的一半,或一个劳动小时。假定在一个十二小时工作日ac 中,b 移到b' ,bc 就延长到b'c ,剩余劳动就增加了一半,从2 小时增加到3 小时,虽然工作日仍旧是12 小时。但是很明显,如果必要劳动不同时从ab 缩短到ab' ,从10 小时缩短到9 小时,要使剩余劳动这样从bc 延长到b'c ,从2 小时延长到3 小时是不可能的。必要劳动的缩短要与剩余劳动的延长相适应,或者说,工人实际上一直为自己耗费的劳动时间的一部分,要变成为资本家耗费的劳动时间。这里,改变的不是工作日的长度,而是工作日中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的划分。
另一方面,知道工作日的量和劳动力的价值,显然也就知道剩余劳动量本身。劳动力的价值,即生产劳动力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决定再生产劳动力价值所必要的劳动时间。如果一个劳动小时用金量来表示是半先令或6 便士,劳动力的日价值是5 先令,那末工人每天就必须劳动10 小时,才能补偿资本支付给他的劳动力的日价值,或者说,才能生产出他每天必要生活资料的价值的等价物。知道这些生活资料的价值,也就知道工人劳动力的价值,知道工人劳动力的价值,也就知道他的必要劳动时间的量。从整个工作日中减去必要劳动时间,就得到剩余劳动的量。12 小时减去10 小时,还剩2 小时,这里看不出,在这种条件下剩余劳动怎么能够延长到2 小时以上。当然资本家可以不付给工人5 先令,而只付给4 先令6 便士,或者更少。再生产这4 先令6 便士价值,有9 个劳动小时就够了,这样,在一个十二小时工作日中,剩余劳动就不是2 小时,而是3 小时了,剩余价值本身也就从1 先令提高到1 先令6 便士了。但是这个结果的获得,只是由于把工人的工资压低到劳动力价值以下。工人只得到他在9 小时内生产的4 先令6 便士,他所支配的生活资料比以前少1/10 ,因此,他的劳动力只能有萎缩的再生产。在这里,剩余劳动的延长,只是由于打破剩余劳动的正常界限,剩余劳动的范围的扩大,只是由于侵占了必要劳动时间的范围。虽然这种方法在工资的实际运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在这里它应该被排除,因为我们假定,一切商品,包括劳动力在内,都是按其十足的价值买卖的。既然作了这样的假定,那末劳动力的生产或劳动力价值的再生产所必要的劳动时间,就不能因为工人的工资低于他的劳动力的价值而减少,而只有当这个价值本身降低时才减少。在工作日长度已定的情况下,剩余劳动的延长必然是由于必要劳动时间的缩短,而不是相反,必要劳动时间的缩短是由于剩余劳动的延长。就我们的例子来说,劳动力的价值必需在实际上降低1/10 ,必要劳动时间才能减少1/10 ,从10 小时减到9 小时,从而使剩余劳动从2 小时延长到3 小时。
但是,劳动力的价值要这样降低1/10 ,同量的生活资料,从前用10 小时生产出来,现在要求用9 小时生产出来。不过,要做到这一点,不提高劳动生产力是不可能的。例如,一个鞋匠使用一定的手段,在一个十二小时工作日内可以做一双皮靴。如果他要在同样的时间内做两双皮靴,他的劳动生产力就必须提高一倍。不改变他的劳动资料或他的劳动方法,或不同时改变这二者,就不能把劳动生产力提高一倍。因此,他的劳动生产条件,也就是他的生产方式,从而劳动过程本身,必须发生革命。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在这里一般是指劳动过程中的这样一种变化,这种变化能缩短生产某种商品的社会必需的劳动时间,从而使较小量的劳动获得生产较大量使用价值的能力。在研究我们上面考察的那种形式的剩余价值的生产时,我们曾假定生产方式是既定的。而现在,对于由必要劳动变成剩余劳动而生产剩余价值来说,资本只是占有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或者说现存形态的劳动过程,并且只延长它的持续时间,就绝对不够了。必须变革劳动过程的技术条件和社会条件,从而变革生产方式本身,以提高劳动生产力,通过提高劳动生产力来降低劳动力的价值,从而缩短再生产劳动力价值所必要的工作日部分。
我把通过延长工作日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绝对剩余价值;相反,我把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地改变工作日的两个组成部分的量的比例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相对剩余价值。
要降低劳动力的价值,就必须提高这样一些产业部门的生产力,这些部门的产品决定劳动力的价值,就是说,它们或者属于日常生活资料的范围,或者能够代替这些生活资料。但是,商品的价值不仅取决于使商品取得最终形式的那种劳动的量,而且还取决于该商品的生产资料所包含的劳动量。例如皮靴的价值不仅取决于鞋匠的劳动,而且还取决于皮革、蜡、线等等的价值。因此,那些为生产必要生活资料提供不变资本物质要素(劳动资料和劳动材料)的产业部门中生产力的提高,以及它们的商品相应的便宜,也会降低劳动力的价值。相反,那些既不提供必要生活资料、也不为制造必要生活资料提供生产资料的生产部门中生产力的提高,并不会影响劳动力的价值。
便宜的商品当然只是相应地,即只是按照该商品在劳动力的再生产中所占的比例,降低劳动力的价值。例如,衬衫是一种必要生活资料,但只是许多种必要生活资料中的一种。这种商品变得便宜只会减少工人购买衬衫的支出。但是必要生活资料的总和是由各种商品、各个特殊产业部门的产品构成的,其中每种商品的价值总是劳动力价值的相应部分。劳动力价值随着劳动力再生产所必要的劳动时间的减少而降低,这种劳动时间的全部减少等于所有这些特殊生产部门劳动时间减少的总和。在这里我们把这个总结果看成好象是每个个别场合的直接结果和直接目的。当一个资本家提高劳动生产力来使例如衬衫便宜的时候,他决不是必然抱有相应地降低劳动力的价值,从而减少必要劳动时间的目的;但是只要他最终促成这个结果,他也就促成一般剩余价值率的提高。必须把资本的一般的、必然的趋势同这种趋势的表现形式区别开来。
这里不考察资本主义生产的内在规律怎样表现为资本的外部运动,怎样作为竞争的强制规律发生作用,从而怎样成为单个资本家意识中的动机。然而有一点一开始就很清楚:只有了解了资本的内在本性,才能对竞争进行科学的分析,正象只有认识了天体的实际的、但又直接感觉不到的运动的人,才能了解天体的表面运动一样。但是,为了理解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并且只根据已经得出的结果,要作如下的说明。
如果一个劳动小时用金量来表示是6 便士或1/2 先令,一个十二小时工作日就会生产出6 先令的价值。假定在一定的劳动生产力的条件下,在这12 个劳动小时内制造12 件商品;每件商品用掉的生产资料、原料等的价值是6 便士。在这种情况下,每件商品花费1 先令,即6 便士是生产资料的价值,6 便士是加工时新加进的价值。现在假定有一个资本家使劳动生产力提高一倍,在一个十二小时工作日中不是生产12 件这种商品,而是生产24 件。在生产资料的价值不变的情况下,每件商品的价值就会降低到9 便士,即6 便士是生产资料的价值,3 便士是最后的劳动新加进的价值。生产力虽然提高一倍,一个工作日仍然同从前一样只创造6 先令新价值,不过这6 先令新价值现在分散在增加了一倍的产品上。因此分摊在每件产品上的不是这个总价值的1/12 ,而只是1/24 ,不是6 便士,而是3 便士,也就是说,在生产资料变成产品时,就每件产品来说,现在加到生产资料上的,不象从前那样是一个劳动小时,而是半个劳动小时。现在,这个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它的社会价值,就是说,这个商品所花费的劳动时间,少于在社会平均条件下生产的大宗同类商品所花费的劳动时间。每件商品平均花费1 先令,或者说,代表2 小时社会劳动;在生产方式发生变化以后,它只花费9 便士,或者说,只包含1 1/2 个劳动小时。但是商品的现实价值不是它的个别价值,而是它的社会价值,就是说,它的现实价值不是用生产者在个别场合生产它所实际花费的劳动时间来计量,而是用生产它所必需的社会劳动时间来计量。因此,如果采用新方法的资本家按1 先令这个社会价值出售自己的商品,那末他的商品的售价就超出它的个别价值3 便士,这样,他就实现了3 便士的超额剩余价值。但是另一方面,对他来说,一个十二小时工作日现在表现为24 件商品,而不是过去的12 件商品。因此要卖掉一个工作日的产品,他就需要有加倍的销路或大一倍的市场。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他的商品只有降低价格,才能获得较大的市场。因此资本家要高于商品的个别价值但又低于它的社会价值来出售商品,例如一件商品卖10 便士,这样,他从每件商品上仍然赚得1 便士的超额剩余价值。对于资本家来说,剩余价值总会这样提高,不管他的商品是不是属于必要生活资料的范围,是不是参加劳动力的一般价值的决定。因此,即使撇开后面这种情况,每个资本家都抱有提高劳动生产力来使商品便宜的动机。
然而,甚至在这种场合,剩余价值生产的增加也是靠必要劳动时间的缩短和剩余劳动的相应延长。假定必要劳动时间是10 小时,或者说,劳动力的日价值是5 先令,剩余劳动是2 小时,因而每日生产的剩余价值是1 先令。但我们的资本家现在是生产24 件商品,每件卖10 便士,或者说,一共卖20 先令。因为生产资料的价值等于12 先令,所以14 2/5 件商品只是补偿预付的不变资本。十二小时工作日表现为其余的9 3/5 件商品。因为劳动力的价格=5 先令,所以6 件产品表现必要劳动时间,3 3/5 件产品表现剩余劳动。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之比在社会平均条件下是5:1 ,而现在是5:3 。用下列方法也可以得到同样结果。一个十二小时工作日的产品价值是20 先令。其中12 先令属于只是再现的生产资料的价值。因此,剩下的8 先令是体现一个工作日的价值的货币表现。这个货币表现比同类社会平均劳动的货币表现要多,因为12 小时的同类社会平均劳动只表现为6 先令。生产力特别高的劳动起了自乘的劳动的作用,或者说,在同样的时间内,它所创造的价值比同种社会平均劳动要多。但是我们的资本家仍然和从前一样,只用5 先令支付劳动力的日价值。因此工人现在要再生产这个价值,用不着象过去那样需要10 小时,只要7 1/2 小时就够了。这样,他的剩余劳动就增加了2 1/2 小时,他生产的剩余价值就从1 先令增加到3 先令。可见,采用改良的生产方式的资本家比同行业的其余资本家,可以在一个工作日中占有更大的部分作为剩余劳动。他个别地所做的,就是资本全体在生产相对剩余价值时所做的。但是另一方面,当新的生产方式被普遍采用,因而比较便宜地生产出来的商品的个别价值和它的社会价值之间的差额消失的时候,这个超额剩余价值也就消失。价值由劳动时间决定的规律,既会使采用新方法的资本家感觉到,他必须低于商品的社会价值来出售自己的商品,又会作为竞争的强制规律,迫使他的竞争者也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因此,只有当劳动生产力的提高扩展到同生产必要生活资料有关的生产部门,以致使属于必要生活资料范围、从而构成劳动力价值要素的商品便宜时,一般剩余价值率才会最终受到这一整个过程的影响。
商品的价值与劳动生产力成反比。劳动力的价值也是这样,因为它是由商品价值决定的。相反,相对剩余价值与劳动生产力成正比。它随着生产力提高而提高,随着生产力降低而降低。在货币价值不变的情况下,一个十二小时社会平均工作日总是生产6 先令的价值产品,而不管这个价值额如何分割为劳动力价值的等价物和剩余价值。但是,如果由于生产力的提高,每天的生活资料的价值,从而劳动力的日价值,从5 先令下降到3 先令,那末剩余价值就从1 先令增加到3 先令。再生产劳动力的价值,从前需要10 个劳动小时,现在只要6 个劳动小时就够了。有4 个劳动小时空了出来,可以并入剩余劳动的范围。因此,提高劳动生产力来使商品便宜,并通过商品便宜来使工人本身便宜,是资本的内在的冲动和经常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