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从放权、让利和松绑起步

字数:629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对改革的认识是初步的。从三中全会公报及有关讲话看出,当时认为经济体制的主要弊端是权力过于集中,最初的改革思路可以归结为放权让利,调动积极性。①这实际上重申了毛泽东1956年《论十大关系》提出的调动积极性的经济思想。怎么调动积极性?办法有两条:一是将更多的决策权下放给地方政府和生产单位;一是给予地方、企业和劳动者个人更多的利益。邓小平称之为“经济民主”。这种放权让利的改革在1958年和1970年曾进行过两次尝试。就放权和让利原则这一点说,三中全会的改革基本思路同1958年有类似之处。但是,这一原则的应用范围大大扩展了:1958年改革的特点是中央与地方的行政性分权,1979年以后则更加注重扩大企业的自主权;1958年改革主要在国有部门中进行,而1979年以后的改革大大扩大了范围,特别是在农村中进行并扩及对外经济关系。②与调动积极性的经济思想一致,邓小平还提出一个新的经济政策:允许一部分人“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来”。他说这是一个能够影响和带动全局的“大政策”。③这一政策首次把利益驱动而不是“革命精神”作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把人们积蓄既久的利益动机和致富欲望调动起来,不仅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而且成为经济改革的驱动力。所谓放权让利和松绑式改革,主要针对四个方面:一是对农民,二是对国有企业,三是对地方政府,四是对城镇居民。

①《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汇编》上册,第4页。

②张卓元、黄范章主编《中国十年经济改革理论探索》,中国计划出版社,1991,第7-8页。

③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第152页。

一 对农民让利与松绑

二 扩大企业自主权

三 中央与地方“分灶吃饭”

四 从扩权到以税代利

五 国营企业的改组和联合

六 城镇集体(合作)个体(私人)经济的恢复


六 从国务院务虚会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一 对农民让利与松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