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族首领的四合院
文王宅院位于岐山脚下的周原,今陕西省岐山县凤雏村北侧,编 号为凤雏村甲组建筑基址。院落坐北朝南,东西宽32.5米,南北长 45米,总面积1469平方米,相当于三个并列的标准篮球场。有三排 房屋、两进庭院和东西厢房,围拢成一个标准的四合院,大门外有一 堵影壁。7
整个院落为夯土木结构,夯土台基厚约1.3*,墙壁厚0.6—1米, 屋顶楝条上铺紧密的芦苇捆束,再抹泥构成屋顶。所有地板、墙面和 屋顶都涂抹了 1厘米厚的白灰砂浆,室内墙面的白灰比例略高,呈发
凤雏村甲组基址平面图及复原解剖图
白的浅黄色。影壁上不仅涂白灰砂浆,可能还有绘画。
南面第一排是门房,住着负责迎宾和警卫的人员。左右门房之间 的门道宽3米,勉强可以通行一辆马车,但考虑到大门外的影壁,应 该极少有马车入院。
进了大门是前院(报告称为“中院”),两侧是厢房,院内三座台 阶通往正厅大殿。正厅跨度较大,不分间,内部有两排木柱支撑屋顶。 这是族长平日议事和接见宾客的场所,周族的很多大事都是在这里谋 划的。
正厅朝南的一面可能没有墙,只有木柱,构成一面敞厅,来人稍 多时,可以聚集在前院,听族长站在檐下讲话。正厅后面,一条过廊 分割开东西两个小院,北房(后室)和东西厢房围拢起小院,这是族 长家眷们的起居场所。
院落的东西两面是两排厢房,各有八间,进深都是2.6米,宽度 略有区别,使用面积在11—16平方米之间,不算大。两间厨房都在 东厢房,一间在从南数第三间,面对前院,一间在从北数第二间,面 对东小院,厨房内各有一个宽约1米的灶坑。
几乎所有的房屋都有探出的屋檐,有专门的擎檐柱支撑,檐下用 小石子铺成散水面,防止雨水冲刷地面。
正厅是公务议事的场所,主人家平时起居主要在东西厢房内。除 了正面大门,门房和东西厢房之间也各有一座小门,方便家人低调进 出院落。
前院和东小院内有下水管道通往院外,以便排出雨水。前院用套 接的六节陶制排水管,穿过东门房地下到院外;东小院则是石砌的下 水道,穿过东厢房的地下。
总体上看,这座宅院四面围拢闭合,且有影壁遮挡外来视线,很 重视私密性,且有两个不起眼的东西小门方便进出,低调、审慎、私密、 便利,堪称后世中国民居的典范。
相比之下,商朝建筑很不一样。殷都时代的商朝,王宫区建筑多 采用分散的单排结构,彼此间很少围拢,呈现出不重视防御和隐私的 自信。普通商人贵族的院落,多是完全围拢起的“回”字形布局,犹 如一座全封闭的碉楼。文王大宅则更接近后世的“四合院”。
文王这座宅院似乎很阔大,但因多数房屋开间都比较小,若亲临 实地,还是会让人觉得有些局促。考虑到文王有至少十几个儿子,算 上女儿的话应该会有30人左右,再加上不止一位夫人以及家仆,这 座宅院很难容纳。这样看来,成年的孩子可能另有住处。
经碳十四测年,凤雏村甲组基址(文王大宅)的建筑时间为公元 前1095年(误差范围±90年)。从这个年代值看,它建成于周灭商 之前半个世纪,当时的文王刚接近成年,或者说,这座宅院是为他的 婚事准备的,而周族灭商的事业也将从这里萌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