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龙的王朝

字数:1088

距今4000年前,河南平原上有大量水泊湿地,所以新碧人可能 是一个生活在湿地中的部族,能很快适应南方传来的水稻农业。另外, 二里头-夏朝人有崇拜龙的习俗,应当也和他们曾经的滨水生活有关, 因为上古传说中的龙都是水生,形体与蛇接近。

顾颉刚早已发现,“禹”字从“虫”,也就是蜷曲的蛇形,而在古史中, 禹的父亲名“稣”,字义是某种水生之物,据说稣死后变成了黄龙。(《山 海经•海内经》郭璞注)夏朝王室族姓为“姒、在后世的甲骨文和金文中, 它的“以”部的写法就是蜷曲的蛇形。11

这些古史中的信息应当不是偶然,因为在考古中也能找到呼应。 二里头的显贵墓葬经常随葬绿松石的龙形器或饰牌。其中最典型的, 是一座二期墓葬,编号2002VM3。口墓主上身放着一条绿松石镶嵌 的“龙形器”,全长约70厘米,由两千多片细小的绿松石片组成,呈 游动的蛇形,从墓主肩部延伸到腰部。龙头用两枚白玉珠做眼,球状 绿松石做成蒜头鼻,鼻梁是三节柱状青玉和白玉。这些复杂的绿松石 结构可能是粘贴在纺织物上面的,类似挂毯,覆盖在墓主上半身。出 土时,有机物已经腐蚀消失,绿松石嵌片尚保持原位。这位墓主被埋 葬在当时的一座大型宫殿院内,还有其他高级随葬品,显然是王室成 员的级别。由此亦可见,绿松石龙很可能代表的是夏-二里头人的图腾。

后来,二里头显贵的丧葬习俗发生了一些改变,绿松石镶嵌的大 龙变成了巴掌大小的铜牌饰,上面用绿松石拼成一只俯卧的动物,但 造型比较抽象,不太容易辨认是什么。但有二期2002VM3中的龙形 器先例,学者认为,这些铜牌饰的造型也是龙。0

龙一直是二里头高等级墓葬的标志,迄今发现龙形器和铜牌饰的 高等级墓不超过五座。另外,龙形图案不止有墓葬中的绿松石饰物, 很多陶器上也有龙或蛇的花纹和造型。

2002VM3绿松石龙形器14

二里头发现的龙蛇纹饰”

在二里头之前,龙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在距今5000多年前 的红山文化中,经常出现玉雕龙,稍后的凌家滩和良渚文化中也有玉 龙,陕北石郎古城(比二里头古城早三四百年)的石墙有浮雕龙形 图案。二里头的绿松石龙形器造型和石窕皇城台的浮雕龙接近:石郎 浮雕龙的头部为圆弧形,二里头的初看是方形,但实际上方形只是基 座轮廓,其中包含的龙头仍是圆弧形。石眼的龙元素并不多,到二里 头则蔚为大观。

石期皇城台大台基8号石雕龙拓片

比较起来,二里头的龙的规格更高,出现在最为显赫的墓葬,且 俯卧在墓主上半身。这是其他文化里的“龙”没有的“待遇”。可见, 二里头-夏朝王室和龙的关系更密切,或者说,龙是他们的象征和图腾。

在《易经》的《乾》卦中,也多次出现龙。如“潜龙”,即潜在 水下的龙;“或跃在渊”,省略的主语也是“龙”;龙还可以飞,所谓“飞 龙在天”。

初九:潜龙勿用。

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九四:或跃在渊。无咎。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上九:亢龙有悔。

用九:见群龙无首。吉。

从《易经•乾》的爻辞可知,古人观念中的龙主要生活在水中,但也 会一飞冲天。

二里头人有稻作和龙崇拜,这让他们在普遍萧条中建立起繁荣的 聚落;然而,要超越昔日龙山时代的古国,他们还需要其他的技术, 比如青铜。


大禹治水真相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