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扩张历程

字数:2234

《史记•周本纪》载:

西伯阴行善,诸侯皆来决平。于是虞、芮之人有狱不能决, 乃如周。入界,耕者皆让畔,民俗皆让长。虞、芮之人未见西伯, 皆惭,相谓曰:“吾所争,周人所耻,何往为,祇取辱耳。”遂还, 俱让而去。诸侯闻之,曰:“西伯盖受命之君。”

这说的是文王“受命”称王那年,有两个名为虞和芮的小邦发生 争执,约定要到周邦请西伯(文王)仲裁。但进入周邦领地之后,因 为看到这里的民风谦恭相让,还没有见到西伯就自觉惭愧不已而放弃 了诉讼,所以愈发使得周边诸侯相信,文王有“天命”。

当然,正如前文所述,这种道德色彩过浓的故事并不真实。此事 在《诗经•大雅•绵》里只有一句:“虞芮质厥成,文王蹶厥生。”这 两个小邦应当是愿意成为周邦的同盟或附庸,并向周邦派遣了质子。 后世注家认为,这两个小邦在黄河大拐弯的内侧,今山西省西南部。 也就是说,他们向西渡过黄河才能进入关中。那么,非商朝血统的土 著小邦-部落为何如此看重周邦和文王?要知道,此时的周邦,实力 还不算强大,远不如老牛坡的崇国,或者晋南地区的商人侯国。

所以,这很可能是商文化的恐怖和缺少亲和力使得西土小邦对商 朝侯国只能敬而远之,更倾向拥戴西部本土的领袖人物。而且,文王 已经把土著部落普遍信奉的自然神(如天神)和商人的上帝捏合在一 起,不仅宣扬自己能和上帝交流,还擅长占卜和易卦占算——对上古 蛮荒时代的部落长老们来说,这肯定有极大的影响力。

此外,关于虞国,有学者认为,它是文王的伯父泰伯和虞仲出走 之后建立的。若果真如此,说明已经分裂半个多世纪的周族又开始 联合起来。不仅如此,为了扩大实力,周还开始吞并临近的不服从小邦。

明年,伐犬戎。明年,伐密须。明年,败耆国。殷之祖伊闻 之,惧,以告帝纣。纣曰:“不有天命乎?是何能为! ”明年,伐 祁。明年,伐崇侯虎。而作丰邑,自岐下而徙都丰。明年,西伯崩, 太子发立,是为武王。(《史记•周本纪》)

此时,文王的儿子已纷纷长大成人,成为在前方征伐的主要统帅,而 文王则用通神和易卦占算能力为其提供指导。

下面,我们来略述一下文王的扩张历程。

一,受命第二年,伐犬戎。

戎人多是姜姓,和周人有遥远的亲缘关系,这支犬戎应当距离周 原不远。

二,受命第三年,伐密须国,也称密国。

密地,在今陕西省灵台县,周原西北方的山地。注家说,它是姑 姓之国,也是西部土著部落,当初周族始祖后稷娶的就是姑姓女子。 最终,密国被文王征服和兼并。“文王大宅”的甲骨卜辞里曾经几次 出现密地,比如,某一个秋天,王向西去往密,还准备在密修筑一座 城池:“今秋,王西克往密。王其往密山。密斯城

《诗经・大雅•皇矣》对此描写较多,大意是说,先是周和密发 生了某些纠纷,密人首先进攻,侵入周的领地,文王震怒,组建了整 齐的作战队伍(“爰整其旅”)迎战。这可能是从殷都返回之后,周昌 首次模仿商朝的军队编制作战。

成功占领密地,让文王信心大增。看来,上帝确实支持自己,全 天下都将臣服于周王:“万邦之方(楷模),下民之王。”

三,受命第四年,灭黎国。

据后世注家解释,黎国在今山西长治附近。根据近年此地陆续出 土的一些商代青铜器,很可能在文王时代这里有一个商朝的侯国。

黎国距殷都已不算远,中间隔着太行山脉,因此,倘若文王此次 征伐的是长治地区,会有很多难以解释之处:

其一,距离周原太远,中间要经过不止一个商人侯国,先是老牛 坡的崇国,东渡黄河之后,还有三个南北连成一线的商人侯国(遗址 分别在闻喜县酒务头、浮山县桥北和灵石县旌介),因此,倘若文王 胆敢伐灭其中任何一个,其他侯国肯定不会坐视。

其二,即使黎国只是一个土著邦国,不属于商朝体系,中途的商 人侯国对周军不加干涉,但征服后的土地对周人似乎也没任何用处,

纣王时代商朝的势力范围:圆圈是晚商时代的商人侯国和较大殖民点14

毕竟这里和周之间的联系实在太遥远,也太脆弱。

其三,《史记•周本纪》记载,周文王灭耆(《史记•殷本纪》写 作“饥二《尚书•西伯戡黎》写作“黎”),引起商朝大臣祖伊的恐慌, 并向纣王告警。当然,在《史记》中,祖伊强调是纣王道德堕落引起 的种种混乱,并不是周的威胁:王现在过得放纵而残暴,自寻死路, 所以天神已经放弃了对商朝的护佑,商民皆在抱怨这个时代怎么还不 结束。而纣王的回答则注定会成为后世的经典:“我生不有命在天乎!” 翻译为白话就是,不是只有天才能决定我的命运吗?

祖伊和纣王的一问一答都没提及周灭黎的威胁,很显然,这是一 种离现实很远的道德叙事,但有一点很明显,其预设背景是:周灭黎, 是对商朝的公然背叛,威胁极大。

四,受命第五年,灭邛国。

注家解释,邛国在今河南省沁阳市,也就是太行山南麓,黄河北岸, 已属商朝心腹,离殷都只有200多公里,而且没有山河险阻,一马平川。 按正常逻辑,无论是周占领这个地方,还是灭亡此地的商人侯国后全 身而退,都不是商朝可以容忍的。但史书中却说,纣王仍然无动于衷。

后人实在难以理解,在商朝的最后几年,纣王到底处于何种状态, 他为何会对周人如此咄咄逼人的扩张态势毫无反应。这似乎是个千古 之谜,尤其我们试图复原这段历史时,会愈发感到其中的荒谬和不近 情理。

《帝王世纪》中有一则野史式的记录,说是纣王和妲己都喜欢饮酒, 有一次,宫廷内连续数日纵酒狂欢,结果纣王醒来后竟然不知道当天 的干支,已经忘记过去了几天,只好派人去问箕子。

纣王末期的政治混乱,可能还和他重用异族夷人有关。撇史记•殷 本纪》载,纣王末期最重用的人是费中以及蜚廉和恶来父子:”而用 费中为政。费中善谀,好利,殷人弗亲。纣又用恶来。恶来善毁谗, 诸侯以此益疏。”他们都是费氏成员,部族可能在今山东南部的费县 一带。费地属于东南夷人地区,纣王曾经多次对其用兵,商末的滕州 前掌大方国(史氏薛国)就在费县以西数十公里处。

据说费氏的祖先是“鸟俗氏”,有位祖先“鸟身人言”,显然是夷 人崇拜鸟的表现,说明和商人文化同源。到西周时,恶来后裔家族被 周朝多次迁徙,最终定居陇西,繁衍出了后来的秦族和秦国。(《史记•秦 本纪》)但在商末,他们还是未经迁徙的东夷土著。

看来,在纣王征服东南夷期间,有些夷人部落首领赢得了他的信 赖。《史记•殷本纪》载,恶来擅长诋毁别人,导致诸侯对纣王更加疏远O 也许,这也是周族能肆无忌惮征伐商朝势力的原因之一。

总之,随着周人势力的膨胀,应该有越来越多的商人朝贵开始把

希望寄托在周族身上。他们或许想的是,倘若能趁着周族的叛乱搞垮 纣王,扶植一位正常的新王上位,商朝应该能够回到往日的正轨。


明夷卦中的箕子老牛坡一崇国覆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