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 万众欢呼,斯大林庆祝七十大寿真情表露,毛泽东赞“导师和朋友”
斯大林和毛泽东是全场注意的中心,人们鼓掌欢呼:“斯大林!毛泽东!”“毛泽东!斯大林!”
1949 年12 月21 日,是斯大林的七十寿辰。庆祝活动期间,人们以多种方式,祝愿斯大林健康长寿!
寿诞那天,苏共中央在莫斯科大剧院举行盛大的庆祝仪式。宫丽堂皇的大剧院,被装饰得雄伟壮观,灯火通明,充满了喜庆的色彩。前来参加庆典的有苏联的高级干部,有各加盟共和国的代表,有备方面的英雄模范,还有来自世界备国共产党、工人党的代表团。苏维埃人把能参加这一庆典看成很高的荣誉,因此,苏联国内的代表都是经过精心组织的。
斯大林和毛泽东是全场注意的中心。
当斯大林和毛泽东以及各兄弟党的代表团一同走上主席台时,全场起立,掌声雷动,欢呼声四起。
容光焕发的斯大林,热情地向大家招手致意,并把毛泽东和各国共产党代表团介绍给了大家。
毛泽东热情地向众人招手致意。
人们都注视着毛泽东。当他们发现站在斯大林身边的中国领袖,竟然如此高大魁捂、英姿勃发、气度不凡,禁不住发出了一阵阵地议论声和赞叹声。
就座后,毛泽东挨着斯大林,师哲则在毛泽东身边翻译。
在会上,毛泽东发表了书面祝词。祝词是由费德林代读的,热情洋溢,十分精彩,高度评价了斯大林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贡献,紧紧地抓住了全体与会者的注意力。当费德林读到“斯大林同志是世界人民的导师和朋友,也是中国人民的导师和朋友。他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革命理论,并对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的事业作了极其杰出和极其宽广的贡献。中国人民在反抗压迫者的艰苦斗争中,深切地感觉到斯大林同志的友谊的重要性”的时候,全场爆发了一阵雷呜般的掌握和欢呼声,台下还有人挥舞起帽子和手中,场面十分热烈,十分壮观。
斯大林友好地侧过脸来,对毛泽东感谢地点点头,深情地一笑,也和大家一起轻轻地鼓起掌来。
费德林等会场上平静下来,接着读到:“在这个盛会上,我谨以中国人民和中国共产党的名义庆祝斯大林同志的七十寿辰,祝福他的健康与长春,祝福我们伟大友邦苏联在斯大林同志领导下的幸福与强盛,并欢呼世界工人阶级在斯大林同志领导下的空前大团结。”①
这时,全场又一次爆发了雷鸣般的掌声与欢呼声。
毛泽东的祝词,受到了热烈的欢迎,在宣读过程中,全场三次起立,长时间地鼓掌、欢呼。
斯大林十分重视与毛泽东的友谊。在大会进行中,斯大林多次转过身来,同毛泽东亲切交谈,说说笑笑,非常亲热。
大会以后,宴请宾客并观看文艺演出。斯大林特地请毛泽东和他坐在一起,非常亲密。看文艺演出时,他也特意叫人安排毛泽东同自己坐在一个包厢内,边看演出边交谈,显得格外亲密友好。他们坐的包厢是旧时代沙皇专
用的包厢,豪华而舒适。
精彩的演出结束了,剧场内所有的灯光齐明,照得全场金壁辉煌。观众全都回过头来,皇着中间包厢里的斯大林和毛泽东,热烈鼓掌,并有节奏地欢呼:
“斯大林!毛泽东!”
“毛泽东!斯大林!”
看到这个场面,毛泽东也非常激动。他站立起来,挥手向观众致意,并高呼口号:“斯大林万岁!”“光荣归于斯大林!”
这时候,全场的口号声,欢呼声、鼓掌声响成了一片,经久不息,震荡得大厅轰鸣,更加烘托出热烈的气氛。当时,人们的确都情绪热烈,感情真挚,没有任何勉强的痕迹。
斯大林为什么能博得亿万人民如此的厚爱与敬重呢?
毛泽东为什么对斯大林评价这么高呢?
历史的道路是曲折的,不能因一时的成败论英雄。太阳虽有时被乌云遮挡,但它终究要大放光芒。
“斯大林”一词的意思是钢铁的人。——他的性格特点,人生真谛、胜利轨迹是什么?
历史对巨人的评价,往往带有时代的特点。
斯大林逝世至今已40 多年了。世界的局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人们对斯大林的评价,有褒有贬,说法下一。然而,正如著名的美国作家斯特朗写的:“我们至少知道,他从1928 年起,在一个国家,在一个为敌人的世界所包围的落后的农民国家里,开始建设社会主义。当他开始的时候,俄国是一个农业的和文盲的国家;当他结束的时候,俄国已成为世界上第二十工业强国。他两度这样建设了俄国:一次是在希特勒入侵之前,再一次是在战争的废墟上。这要永远归功于他。他是这项工程的工程师。”
②斯特朗也分析过斯大林的错误及其根源。她指出:“他进行工作时是残酷无情的。因为他出生在一个残酷无情的国家里,并且从小就经历了残酷无情的生活。他是抱着猜疑的心情进行工作的,因为他曾经5 次被放逐,并且多次被人出卖过。他默许了,甚至批准了政治警察对无辜的人的暴行,但迄今为止,还提不出证据来说明他是有意制造这些暴行的。”③
在这里,我们不妨沿着斯大林的人生足迹,作一次有益的探寻。
斯大林,这个响亮的名字,并非他本人起的,也不是他的父母起的,而是同志们根据约瑟夫·维萨里昂诺维奇在革命斗争中的表现,给他送的绰号。“斯大林”一词是俄文译音,其意思是钢铁的人。
“斯大林”——钢铁的人,这既表现了他革命意志坚强,性格倔强,百折不挠,坚韧不拔,敢于斗争、不怕牺牲,有为共产主义英勇奋斗的决心,有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魄力,又有克敌制胜,办事成功的谋略;但另一方面,这个词中是否又有冷若钢铁,缺乏人情,少点温柔的含义呢?以前多年的解释,只说前者;近几年的指责,多在后者。其实,钢铁的人,坚与冷,钢与冰,敢斗与缺情,都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一种性格的不同表现,是矛盾的,又是统一的,不足为奇。
约瑟夫·维萨里昂诺维奇·斯大林,1879 年12 月21 日,诞生于格鲁吉亚的哥里城一户贫苦的小手工业者家庭。父亲维萨里昂诺维奇,是个皮鞋匠。母亲叶卡捷琳娜·格奥尔吉耶夫娜·格拉泽,是个农奴的女儿。夫妇俩都是格鲁吉亚少数民族的下层劳动人民,因家贫失学,目不识丁。叶卡捷琳娜生了三个孩子,都不幸夭亡。1879 年12 月21 日生下的第4 个孩子就是斯大林。父母给这个小生命起的名字是约瑟夫·维萨里昂诺维奇·朱加施维里。后来参加革命,根据同伴们起的雅号改名为约瑟夫·斯大林。
斯大林的母亲想让儿子长大当神父,父亲要让儿子长大当鞋匠。1888 年秋,斯大林进了哥里镇的小学读书,母亲就在这所学校里当清洁工,供养儿子上学,但爱酗酒的父亲,硬要儿子到制鞋厂去学手艺,夫妻两因此常闹纠纷。直到1890 年父亲在一次酗酒打架中被人用刀子捅死后,斯大林才又按母辛的意愿回到了学校。父亲的惨死,给斯大林那幼小的心灵留下了痛苦的记忆。
贫穷和灾难,磨砺了斯大林坚强的性格。他回小学后,按母亲的嘱咐,刻苦读书,争强好胜,加上他天赋聪颖,记忆力强,学习成绩总是名列前茅。1894 年6 月,他以优异成绩从该校毕业,被保送到第比利斯神学院学习。
格鲁吉亚首府第比利斯是座古城,气候炎热,风沙弥漫。当时人口约15万,主要是亚美尼亚人、格鲁吉亚人和俄罗斯人。人们操着各种民族语言,熙熙攘攘,忙于生什。沙皇派来的总督和外高加索政府就驻在第比利斯。年仅14 岁的斯大林在神学院里学习了不久,因反封建的民主运动不断发展,神学院改为正教中学。院长和学监为了得到俄国当局的拨款,对学生管制很严,几乎把学校变成了一座大监狱。学生一有过失就被关进地下室的一间小黑屋子里。修道士的迫害,低劣的饭食,引起了斯大林和许多学生的愤恨和反抗。
为了探讨救国救民的道理,斯大林刻苦地读书。他不仅读格鲁吉亚诗歌、俄罗斯和西方的经典著作,也读巴尔扎克、雨果、萨克雷作品的译本。萨克雷的《名利场》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也爱看历史、经济和生物方面的书籍,达尔文的《人类起源》、费尔巴哈的《基督教的本质》、巴克尔的《英格兰文明史》、斯宾诺莎的《伦理学》、勒徒努的《民族文学发展史》和门捷列夫的《化学》等书,对他的思想都有一定的影响,使他渐渐地由一名虔诚的神学院学生,变成了一个无神论者。当一位同学谈到上帝时,斯大林打断他的话说:“根本没有上帝,我借一本书给你读一读,它会告诉你,这个世界和一切生物与你想象的有很大不同。关于上帝的话,全是胡说八道。”
当时,俄国正处在“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年代。列宁已在彼得堡开展革命活动,并于1894 年发表了《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主义者?》。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名著,对俄国的政治、经济情况和阶级力量作了深刻的分析,指明了无产阶级解放的道路。斯大林读后,深受鼓舞。1931 年,他与德国作家埃米尔·路德维希的谈话中说:“我参加革命运动是从15 岁起,当时我和居住在南高加索的俄罗斯马克思主义者成立的一些秘密小组发生了联系。这些小组对我有很大的影响,引起了我读马克思主义秘密刊物的兴趣。”
1896 年至1898 年间,斯大林成了神学院马克思主义学习小组的领导骨干。他向同学们讲解达尔文的学说,还根据手抄本研究了马克思的《资本论》、《共产党宣言》和列宁的一些著作。1898 年8 月,他参加了格鲁吉亚的第一个社会民主党的组织——“麦撒墨达西社”,学习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在工人群众中进行革命活动。后来,斯大林回忆道:“我记得,在1898 年,那时我第一次指导了一个铁路工厂的工人小组。..当时,在这里,在这些同志中间,我受到了第一次革命战斗的洗礼。”
由于斯大林经常在工人和学生中进行革命活动,1899 年5 月29 日,神学院把斯大林开除了。这个沉重的打击,不但没有使他灰心丧气,反而使他更加坚定地以革命为职业,更勇敢地去摧毁沙皇政权。
1900 年12 月,列宁筹办的《火星报》在莱比锡出版了。斯大林对《火星报》特别感兴趣,对列宁特别尊重。斯大林说:“当我知道列宁从19 世纪90 年代末,特别是1901 年以后,在《火星报》出版以后的革命活动的时候,我就深信列宁是一个非凡的人物。当时在我看来,他不是我们党的一个普通的领导者,而是我们党的实际创造者,因为只有他一个人才了解我们党的内部实质和迫切需要。当我拿列宁和我们党的其他领导者比较的时候,我总觉得..列宁和他们比较起来不单是一个领导者,而且是一个最高典型的领导者,是一只山鹰。他在斗争中不知恐惧为何物,大胆地引导我们党沿着前人未曾走过的俄国革命运动的道路前进。”④
斯大林遵循列宁的路线建党并领导工人运动。1901 年9 月,格鲁吉亚社会民主党人第一张秘密报纸——《斗争报》创刊了。列宁的《火星报》热烈祝贺,并指出该报在传播马克思主义方向,在揭露机会主义者和团结工人革命方面所起的巨大作用。《斗争报》坚持列宁的思想,报上的主要文章多是斯大林撰写的。他指出:“在俄国和一些地方,只有革命的无产阶级才负有解放人类井为全世界谋幸福的历史使命。”
斯大林坚决捍卫列宁关于无产阶级在民主主义革命中牢牢掌握领导权的思想。他写道:“为了这种领导作用,工人阶级必须组成独立的政党。”他认为:必须建立强大的、团结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这个党必须把革命的大旗掌握在自己手里,引导工人阶级和革命农民走向胜利。在斯大林的积极推动下,第比利斯成立了拥护列宁《火星报》路线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一个第比利斯委员会,并广泛地开展活动,建立了反对专制制度和资本主义的革命统一战线。
1901 年11 月,斯大林奉党组织之命,去到黑海之滨的重工业城市巴士姆,组织工人斗争,他通过联系先进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在10 个大企业中建立了11 个社会民主党小组,还办起了一个秘密印刷所,印刷和散发传单,领导工人斗争。12 月31 日,举行了巴士姆社会民主党各小组的代表会议,成立了以斯大林为首的拥护列宁《火星报》路线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巴士姆委员会。委员会领导巴士姆工人举行罢工斗争和政治示威,沉重地打击了当局的剥削、压迫和专制统治。警察当局逮捕了32 名罢工工人。1902 年3月8 日,斯大林组织了工人大示威,要求释放被捕人员。当局残酷镇压,又逮捕300 多名工人,关进监狱。次日,斯大林领导社会民主党巴士姆委员会,组织了有6000 多名工人参加的政治大示威,到监狱前游行。沙皇军队开枪射击,打死15 人,打伤54 人。斯大林不屈不挠,率领示威队伍,坚持斗争。他写传单,作讲演,鼓舞斗志。3 月2 日,又主持为被杀烈士举行了盛大隆重的安葬仪式,声讨沙皇政府,对高加索乃至全国的革命运动,都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沙皇政府下令逮捕斯大林。1902 年4 月5 日,斯大林在巴士姆委员会会议上被捕,囚禁于巴士姆监狱。在狱中,他继续斗争,通过写信与党组织联系,写传单、写文章指导工人运动。1903 年3 月,高加索社会民主党组织举行了第一次代表大会,斯大林被缺席选入俄国社会民主工党高加索联盟委员会。
1903 年秋,斯大林被流放到西伯利亚东部,刑期3 年。12 月间,在流放地他收到了列宁的一封信。后来,斯大林回忆说:“我最初和列宁认识,是在1903 年。固然,这次认识并不是经过亲自会面,而是经过互相通讯。但是这次认识给我留下了一个不可磨灭的印象;我在党内工作的整个时期中,这个印象始终没有消失过。那时我正被流放在西伯利亚..列宁的这封信虽然比较短,但是他对我们党的实际工作做了大胆无畏的批评,并对我们党在最近时期的全部工作计划做了非常明确扼要的说明。只有列宁才善于把最复杂的事情描写得这样简单和明确,这样扼要和大胆——他说的每一句话都是一颗打中目标的子弹。这封简单而大胆的短信使我更加确信列宁是我们党的山鹰。”⑤
1904 年1 月5 日,斯大林从流放地逃回高加索,为执行列宁的战略和策略,为实行列宁的无产阶级在革命中掌握领导权的思想而斗争。当时,由于日俄战争的爆发和革命的发展,布尔什维克和孟什维克之间的斗争尖锐起来。列宁认为,解决党内危机的办法便是召开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三次代表大会。斯大林坚决站在列宁一边。在巡视南高加索和格鲁吉亚期间,他为巩固原有党组织,创立新的党组织,同孟什维克进行了不可调和的斗争。6 月间,斯大林奉命来到巴库,解散了孟什维克的已库委员会,组织了布尔什维克委员会,领导石油城的工人举行了有名的“十二月大罢工”。这次罢工由12 月13 日一直坚持到31 日,获得了辉煌的胜利,工人与石油业主签订了俄国工人运动史上第一个集体合同。巴库罢工“是全俄一、二两月光荣发动的信号”,是俄国大革命风暴前夜的春雷。
以斯大林为首的南高加索布尔什维克,带领南高加索的工人农民,进行了大规模的革命斗争,并很快地将此斗争与武装斗争结合起来。他们购置军火武器,训练红色部队,组织农民革命委员会,废除苛捐杂税,夺取地主的土地。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对这些斗争全面支持。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三次代表大会听取了南高加索代表团的报告之后,根据列宁的提议,通过了特别决议,向高加索的无产阶级和农民致敬,并号召各地党委采取最积极的办法,广泛传播高加索的革命经验,支援他们的斗争。
斯大林坚决维护列宁关于武装起义是推翻专制制度和成立共和国的手段的理论。他在《告公民书》中写道:“全面武装起义,这就是近年来我国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全盘事件在历史上必然走向的那种必然结局。全民武装起义这就是现时摆在俄国无产阶级面前亟待解决的伟大任务!”
沙皇政府迫于人民起义的压力,于1905 年10 月18 日,颁布了所谓给予人民“自由宣言”。斯大林在第比利斯工人群众大会上讲话,公开揭露了高喊解除工人阶级武装口号的孟什维克的叛卖策略。斯大林说:“为了真正获得胜利,我们需要什么呢,为着这件事,就需要三件东西:第一是武装,第二是武装,第三还是武装。”
南高加索的布尔什维克在斯大林的领导下,积极展开武装起义的准备工作。12 月上半月,在第比利斯、齐亚土雷、克里维尔、萨姆特烈加等许多城市和地区,都先后爆发了武装起义,南俄大地出现了一派轰轰烈烈的革命形势。就在这一月,斯大林会见了列宁。这在俄国革命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在塔默尔福斯代表会议上,斯大林作了南高加索布尔什维克组织的工作报告,并且发表了维护列宁的积极抵制第一届国家杜马(即议会)策略的演说。他被选入负责编审代表会议决议的政治委员会,与列宁一起工作。他那敏锐的观察力和干练的工作作风,给列宁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此以后,这两位工人阶级的领袖便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和亲密的合作。
会后,斯大林回到高加索领导革命。“莫斯科十二月武装起义”被镇压之后,沙皇政府对布尔什维克党及其领袖列宁和斯大林进行了残酷的迫害。列宁不得不侨居国外,在那里继续领导俄国工人阶级的斗争;斯大林则在俄国坚持奋斗,常常被逮捕和流放。从1902 年至1913 年的11 年间,斯大林先后被捕7 次,被流放6 次,从流放地逃走过5 次。
1912 年1 月的布拉格代表会议,选出了党的布尔什维克中央委员会。列宁、斯大林、奥尔忠尼启则、斯维尔德洛夫等人当选为中央委员。为了加强党对俄国革命实际工作的领导,会议决定成立以斯大林为首的俄国中央局。尽管当时斯大林未到会,并被流放中。
1912 年2 月29 日,斯大林在党组织的帮助下,再次从沃洛格达流放地逃了出来。他负责领导布尔什维克党中央委员会俄国局的工作,为实现布拉格代表会议的决议而斗争。他视察了俄国各个重要地区。在南高加索,他冒着被沙皇走狗逮捕的危险,击败了孟什维克的破坏,取得了维护党性、反对取消派的胜利。
1912 年5 月,斯大林受党中央和列宁的委托,具体组织了《真理报》的创刊工作。他领导制定了《真理报》的编辑方针,亲自编辑创刊号,实际上是这家报纸的第一任总编辑。在两年半内,《真理报》曾被沙皇政府封闭过8 次,但它以新的名称继续出版,成了宣传群众、组织群众的有力武器。后在纪念《真理报》10 周年时,斯大林写道:“1912 年的《真理报》,奠定了布尔什维克1917 年胜利的基础。”
1913 年2 月23 日,斯大林在为《真理报》募捐时被捕。列宁闻讯,立即写信给《社会民主党人报》编辑部:“我们的被捕情况是很严重的。柯巴⑥被抓走了..柯巴幸而写完了一篇关于民族问题的长文章。很好!要为真理而战,反对崩得和取消派的分裂主义者和机会主义者。”斯大林被监禁5 个月之后,于1913 年7 月2 日被流放到西伯利亚北部的图鲁汉斯克地区,期限4 年,受尽了罕见的磨难。但是,坚强如钢的斯大林,不屈不挠,巧妙地与列宁和党取得了联系,坚持斗争,顽强工作,并写了许多重要文章。
列宁的革命理论,动员了千百万人民群众。1917 年2 月中旬,彼德格勒的普梯洛夫工厂开始罢工,其他工厂纷纷响应。到24 日,罢工工人已达20万,他们上街游行,高呼“打倒沙皇!打倒战争!面包!”2 月26 日,布尔什维克号召举行总起义,成立临时政府。工人们积极响应,士兵也转向起义,到27 日晚,已有6 万多士兵转到起义方面来。起义工人和士兵很快就取得了胜利,逮捕了沙皇的大臣和将军,释放了政治犯,并在当晚举行了彼德格勒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第一次代表大会;宣布推翻沙皇统治。胜利消息,不翼而飞。其他城市和前线士兵相继起义。统治俄国达300 年之久的罗曼诺夫王朝终于被革命推翻。史称“二月革命”。
然而,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人在苏维埃中窃取了领导权。他们同国家杜马(议会)中的资产阶级代表达成协议,决定成立以李沃夫大公为首的资
产阶级临时政府。克伦斯基等小资产阶级的社会革命党人也加入了临时政府。列宁在国外揭露了这个临时政府的性质。他说:“这个新政府并不是偶然凑台起来的一群人。这是已经上升到执掌俄国政权地位的新阶级,即资本主义化的地主和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
二月革命后,俄国出现了两个政权,即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苏维埃并存的局面。
1917 年3 月12 日,斯大林从西伯利亚流放地回到彼得格勒,参加和领导布尔什维克党中央委员会和彼得格勒委员会的工作,并受党中央委托领导党中央机关报《真理报》。
为了指导革命斗争,斯大林在《真理报》上发表了许多文章,宣传党的决议和理论。在第一篇文章《论工兵代表苏维埃》中,斯大林提出了一项重要任务:巩固苏维埃并普遍成立苏维埃,以作为人民革命政权机关的工兵代表中央苏维埃为首,把它们互相联系起来,进行统一的斗争。斯大林在《论战争》一文中,拥护列宁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的口号,号召俄国劳动人民“撕下帝国主义的假面具”,“使现在这次战争不可能再打下去”。
1917 年4 月3 日,列宁经长期流放生活后回到了彼得堡,斯大林率工人代表团热烈欢迎。4 月4 日,列宁在布尔什维克大会上作了战争和革命的报告,阐明了《四月提纲》。这是党争取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天才计划。斯大林在解释、宣传列宁《四月提纲》方面作了很多工作,发表了《论临时政府》、《土地归还农民》等许多文章。
1917 年4 月24 日至29 日,布尔什维克党举行了第7 次(4 月)全俄代表会议,讨论了关于战争与革命的一切基本问题,并且定出了党对时局、战争、临时政府、苏维埃、土地、民族等等问题的路线、方针。列宁在报告中提出了“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作为党的最近任务。会后,斯大林协助列宁在工人和士兵中进行了大量的组织工作。6 月18 日,组织了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群众大示威。斯大林以中央的名义,写了《告彼得格勒全体劳动者、全体工人和士兵书》,真实而深刻地表明了工人和士兵的意愿,得到了广大群众的拥护,有50 万人举行大示威,要求苏维埃掌管政权,要求苏维埃同帝国主义和资产阶级决裂而实行积极的和平政策。
临时政府调来哥萨克队伍和士官生队伍镇压革命群众,捣毁了《真理报》编辑部,发出了逮捕列宁的命令。斯大林力排众议,千方百计地保护列宁,使列宁安全地离开了彼得堡,并且写了《把队伍团结起来》、《反革命的胜利》等文章,科学地分析了当时的局势,提出了具体的斗争计划,鼓起了广大劳动者和士兵争取胜利的信心。
1917 年7 月26 日至8 月3 日,在彼得格勒召开了第六次布尔什维克党代表大会。列宁因受临时政府通缉而未出席大会。会议由斯大林、斯维尔德洛夫等人主持。斯大林代表党中央作了政治报告,提出了对生产和产品分配实行工人监督、土地转归农民、政权从资产阶级手中转归工人阶级和贫苦农民等问题,号召用暴力推翻临时政府而夺取政权。代表大会批准了斯大林提出的决议草案,强调了列宁认定的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的联盟是社会主义革命胜利保证的原理。
在代表大会上,有人对俄国能不能开辟社会主义道路表示怀疑,主张以西方无产阶级革命为转移,斯大林对此作了坚决的反击。他说:“很有可能,俄国正是开辟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必须抛弃那种认为只有欧洲才能给我
们指示道路的陈腐观念。有教条式的马克思主义,也有创造性的马克思主义。我是主张后一种马克思主义的。”⑦
与会代表热烈支持斯大林的发言,支持列宁关于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几国首先取得胜利的学说,确定了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1917 年10 月7 日,列宁秘密地来到彼得格勒。斯大林向列宁报告了武装起义的准备情况。在10 月10 日至16 日的俄共党中央委员会上,通过了列宁和斯大林制定的武装起义的计划,批驳了季诺维也夫和加米涅夫反对武装起义的建议。会议决定斯大林为中央政治局领导武装起义的总指挥。
为了加强对这次武装起义的领导,列宁、斯大林决定派伏罗希洛夫、基洛大、卡岗诺维奇、日丹诺夫等作为党中央的代表分赴各地组织起义。10 月24 日早晨,克伦斯基下令封闭布尔什维克党的《工人之路报》,并派装甲车包围该报编辑部和印刷所。临时政府对革命展开了攻势。斯大林闻讯,毫不畏缩,指示赤卫队员与革命士兵针锋相对,英勇反击,很快地击退了反革命军队,并在编辑部和印刷所周围加岗防卫。到上午11 时,《工人之路报》又出版了,上面刊有斯大林写的号召推翻临时政府的社论:《我们需要什么?》斯大林写道:“已经到了这样的时刻:再拖延下去就会使整个革命事业遭到毁灭。必须以新的工农政府来代替目前的地主资本家政府。”⑧
号角吹响了,起义开始了。起义总指挥斯大林和领导成员斯维尔德洛夫、捷尔任斯基在革命军事委员会里指挥起义。他们制定了详细的起义计划,布置部队占领了电报局和电话局,打乱了敌人的指挥系统;接着,分派部队把守桥梁,加强了革命军事委员会与各区的联系。10 月24 日夜,列宁来到斯莫尔尼宫,亲自领导起义,指挥部队冲向首都中心,包围临时政府盘踞的冬宫。
10 月25 日(公历11 月7 日),赤卫队和革命军队占领了各火车站、邮政局、电报局、政府各部和国家银行。预备国会被解散了。喀琅施塔得海军基地成了布尔什维克党的战斗堡垒。“阿芙乐尔”号巡洋舰以其向冬宫轰击的炮声,报道了10 月25 日是新纪元,是伟大的社会主义革命新纪元的开始。这天夜里,革命工人、士兵攻下了冬宫,逮捕了临时政府人员。起义胜利了。当夜10 时,第二次全俄苏维埃代表大会在斯莫尔尼宫宣布开幕,宣布起义胜利,“代表大会已经把政权掌握在自己手里。”次日,代表大会通过了《和平法令》、《土地法令》,规定“立刻废除地主土地私有制、不付任何赎金”。代表大会上,成立了第一届苏维埃政府,即人民委员会,列宁当选为第一届人民委员会主席,斯大林为民族事务人民委员。大会发表的《告俄国公民书》,庄严宣告: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在世界六分之一的大地上诞生了。
当时,帝国主义列强勾结俄国国内的反革命势力,要用大规模的武装干涉扼死刚诞生的社会主义共和国。1918 年2 月,斯大林在中央委员会上。拥护列宁关于签订布列斯特和约的主张。3 月间,俄共中央在面临外国武装干涉的情况下,把首都从彼得格勒迁到莫斯科。
1918 年5 月至1920 年8 月,斯大林先后指挥南方战线,保卫察里津,指挥东方战线、西方战线、西南战线作战,取得了胜利。
毛泽东说:“中国人民在反抗压迫看的斗争中,深切地感觉到斯大林同志的友谊的重要性。”
1922 年4 月,斯大林就任党中央总书记。7 月间,他派苏联政府全权代
表越飞赴华,与孙中山会谈。1923 年1 月26 日,发表了《孙文越飞联合宣言》。苏联政府重申放弃在华特权,“中国当得俄国国民最挚热之同情,且可以俄国援助为依赖也。”斯大林和苏联政府的同情和援助,对于正在苦难中奋斗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鼓舞甚大。正如毛泽东祝词中说的:“中国人民在反抗压迫者的艰苦斗争中,深切地感觉到斯大林同志的友谊的重要性。”
这种友谊不仅鼓舞了中国共产党人,而且也鼓舞了中国国民党人,并且使中国人民清楚地看到,世界上真有伟大的友谊、无私的援助,真有无产阶级的国际主义精神。
列宁逝世后,斯大林继续任俄共中央总书记,入驻克里姆林宫。他决心克服千难万险,在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度里建设社会主义。当时,俄国并没有多少现代化的生产机器,也没有充裕的财富。经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洗劫,工业品不多,粮食也缺乏。1920 年和1921 年两个饥荒的年头,百万人死亡,加上7 年战争,俄国有上千万人被夺去了生命。到1924 年1 月列宁逝世时,人民的生活水平仍然没有摆脱战前沙皇统治时的那种贫困状况。而党内外、国内外还面临着强大的反对势力。帝国主义列强不仅对新生的共和国实行经济封锁,而且随时有武装侵犯的威胁。要在这样的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没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没有高度的马克思主义觉悟和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是不敢设想了的。大多数布尔什维克理论家都认为那是不可能的。
“斯大林,这位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在1924 年8 月提出了在没有外援的情况下,在俄国建成社会主义的新思想——这种新思想使革命取得了一个继续前进的目标,鼓舞人们把革命的热情发挥在爱国建国的事业上,用在实际行动中。
伟大的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开始了。阻力是很大的。但坚强如钢的斯大林决心去探索、去实践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并运用他的谋略,在后几年的实践中,在一系列社会主义改造的关键决策中,一个一个地击败了党内的反对派,如托洛茨基、季诺维也夫等人。每一个反对派都斥责斯大林“专制”,可是每一次斯大林都掌握了政治局中的多数,运用种种手法,得到了广泛的群众支持,取得了胜利。在每一次胜利之后,斯大林都微笑着向被击败的反对者伸出手去,只要他们承认错误就把他们接纳回来,重新分配工作。当托洛茨基表示决不退让时,斯大林就建议把他赶出了俄国。
斯大林关于“一国首先建成社会主义”的理论中,十分强调党的领导和人民的主人翁精神。他认为党和人民是自己命运的主人,国家的主人。他号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依靠人民群众的努力,英雄们的业绩去创造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崭新的社会。他的理论和号召受到了广大党员、干部、工人、农民,特别是青年一代的响应,激起了一股苦干和奋发向上的热情。人们为了在俄国尽快地建成社会主义,并为全世界开创出一条崭新的道路,掀起了一个又一个火热的运动,完成了一个又一个五年计划。第一个五年计划,是斯大林对落后的俄国工农业生产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尝试。它为工业确定了雄心勃勃的目标,设想了农业的大规模社会主义集体化。这个计划被当时西方世界看作“莫斯科的一个狂妄荒诞的计划”。由于全国人民的苦干巧干,仅仅用了四年零三个月的时间,就于1932 年提前完成了。第二个五年计划,提出了5 倍于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建设的新工业以及对整个经济的技术改造,也提前完成了。
后来的历史证明:斯大林关于一国首先建成社会主义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基本上是正确的,取得了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在此期间,斯大林先后发表了《论列宁主义基础》《十月革命和俄国共产党人的策略》、《论列宁主义的几个问题》等重要著作,继承和捍卫了列宁主义的事业。
1941 年5 月开始的苏联卫国战争时期,斯大林先后担任苏联人民委员会主席、部长会议主席、国防委员会主席、武装力量最高统帅,领导苏联人民和苏联军队,进行了艰苦卓绝、英勇顽强的战斗,取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对于中国革命,斯大林热情地支持,积极地帮助。虽然由于情况了解不够等历史的局限,在中国革命问题上,斯大林也有过不少缺点、错误,但和他的成绩比较起来,错误毕竟是次要的。正如毛泽东所说:“总而言之,斯大林的成绩是主要的,缺点、错误是次要的。”
注释:
①见1949年12月23日《人民日报》。②③[美]斯特朗著:《斯大林时代》,世界知识出版社1979年11月版第176─177页。④⑤《斯大林全集》第六卷第48页。⑥1913年,斯大林根据同志们送的雅号,自称“柯巴·斯大林”。⑦《斯大林全集》第3卷第174页。⑧《斯大林全集》第3卷第372页。
十七 回顾历史,斯大林谈起《孙越宣言》高瞻远瞩,两伟人同赞《愚公移山》十九 听信谗言,斯大林态度改变 刚正不阿,毛泽东破浪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