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1963年,钟传英在仙市镇下面的玉龙村出生,排行第五,因此仙市镇的人后来习惯称呼她为“钟五姐”“钟五孃”。她家的经济条件比起一般的农村人会好一些,但她需要做的家务活却一点都不少。
孩子生得太多了又得不到很好的休养恢复,钟五姐的妈妈才40岁就一身病,动辄头晕或者不能动,有时候还需要到医院住院。
随着大哥去当兵,二哥去读高中,就剩钟五姐最大,从十岁开始,喂猪、收拾,给三个妹妹做饭,什么都靠她。从乡里走到仙市中学,要走四五十分钟。凌晨就需要起床,要把麦子打成粉,拿来喂猪……同样,下午放学了还要赶回去做家务。
四川的阴雨天气多,每个人有双雨靴,因为不舍得穿,钟传英宁可打赤脚,小心翼翼把鞋拎在手头,现在她回想起来那个时候的天寒地冻,都不知道自己是咋熬过来的。
生产队按照人头或者猪的数量分东西,比如分苕藤、红苕之类的,需要自己挑回去,钟传英一路从山上挑过来,也没人能帮忙,她就一路挑、一路哭,从七八十斤到一百斤,从小学直到高中。
更难的是从井里打水,用一根很长的竹竿,把桶把手上的绳子套进竹竿顶端的孔里面,深一点的井得有五六米,力气稍微小一点的,根本就拖不上来。
“只有我的堂哥子看着我造孽,偶尔也帮忙挑一下。”
她上面两个哥哥,下面两个妹妹。大哥是初中文化,二哥是富顺二中高中毕业。钟传英也是高中毕业,她不是不喜欢学习,她曾经发奋图强,但是后来发现自己在读书方面天赋平平,也就放弃了。
虽然高中只有两年,但那时候已经算难得的高学历,那也是仙市镇历史上仅有的两届高中。
像镇上所有的女人一样,她的生活按部就班,1985年她和仙市供销社的一个同事结婚,1987年生下了儿子。而她自己高中毕业后先去了沙溪公社,到了姚坝公社,最后才调回仙市。又先后在仙中供销社、畜牧兽医站上班。
根据《富顺县志》大事记里面的记载:1992
年4月17日,县化肥厂、丝绸厂、百货公司、电力总公司等单位开展转换企业经营机制试点工作,探索企业自主经营、人事和劳动用工管理、分配制度等改革措施。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兽医站也开始搞改革,允许职工承包,钟传英抓住这次机会承包了兽药店的门市。赚了些钱,又去做其他生意,卖饲料、摆摊儿……农历逢三、六、九她去仙市赶场卖货,农历逢二、五、八则去瓦市卖货,主要就是卖给牲畜吃的药。
她也开始卖服装,去成都荷花市场拿货,只要能赚钱的都做。多年以后钟传英说,不知道当时自己哪来的干劲,仿佛不知疲倦,而积极上进的她也因此对打麻将度日的丈夫各种不满。
“二十一二就结婚了,24岁就生的儿子。和自身的认识有关,当时太年轻了,没什么感觉。”
时至今日,钟传英原来的那个夫家还住在正街上。古镇大部分的男人都是这样的日常:懒懒散散无所事事,生意可做可不做。下午两点以后踏入镇上,所有敞开的店铺或是茶馆都烟雾缭绕,在昏昏欲睡的宁静中,麻将的声音是唯一的喧哗,间或有人在不断抽烟、扔烟头——他们对生活没有野心勃勃的欲望,也完全满足于这个狭小的镇子,拒绝努力和改变,勉强蠕动几下,感到些许舒适就足够安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