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书 >
- 邱会作回忆录 - 邱会作 >
- 第二篇 军队建设的征程 >
- 第十三章 从广州到北京
到广州工作
一九五〇年十二月,我由四十五军调任十五兵团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
四十五军是一支由不少红军连队为基础组建起来的部队。这支部队,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做出过自己的贡献;在解放战争中则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起的作用也更大了,对人民的贡献也更大了。这支部队是打出来的,在解放战争中打过很多的仗,又参加过三大战役的辽沈、平津两大战役;南下渡江后,参加了衡宝、粤桂边战役,屡建奇功,同全国解放军任何一个军团都可比媲美。这是四十五军的光荣!
我离开四十五军是恋恋不舍的。我从延安到热河就和吴烈同志战斗在赤峰,一九四七年东北民主联军八纵组建,整个解放战争我都战斗在八纵,我热爱八纵,与一伙出生入死的战友,结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九一三」以后,在家破人散最困难的时候,关心我子女的是八纵的战友,在公审以后,不顾政治风险看望我的也是八纵的战友,任思忠、孔瑞云去西安时,左打听右打听,打听到派出所才找到我。在北京时看我的老战友就更多了。我去武汉时,吴瑞山多次看我,任荣见到我时,紧紧抱着我,拉着我的手久久不放,他深情地说:「你过去是我的老首长,现在还是我的老首长!」他的话使我潸然泪下。我从三十二岁到三十七岁是在四十五军度过的,这是我青年时代最有意义的经历。我在四十五军工作感到最愉快的是得到了全军极大多数指战员的信任。我在四十五军是一个领导者,同在该军工作过的许多人一样,是四十五军的指挥员也是一个战斗员。我和全军指战员共同奋斗,创造了四十五军的荣誉。
在我离开四十五军后的一九五二年二月,军委命令,以四十五军军部及一三四师、一三五师两个师,加上原四十四军一三〇师,合并成一个军,番号为五十四军。五十四军在解放后,除参加抗美援朝外,还参加了西藏平叛、青海剿匪、中印边境反击作战……,是和平时期作战最多的部队之一,对部队的成长和进步,我感到由衷的高兴。
十五兵团的兵团部驻广州,兵团又兼广东军区领导机关。兵团司令员是黄永胜,政治委员萧向荣,我为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广东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是叶剑英,第一副司令员黄永胜,萧向荣和我都兼任军区副政委。当时的工作关系是比较复杂的,但不管多复杂,核心领导是叶剑英,叶是解放初期华南地区党政军领导的台柱子。
一九五一年五月,为了华南军事上的统一领导,军委决定以广东军区、十五兵团指挥机关为基础成立华南军区,辖广西军区、海南军区、粤东军区、粤西军区和广东防空司令部,兼指挥第四十一、四十三、四十四、四十五、四十六、四十八军和华南各特种部队及中南军区海军司令部。华南军区司令员为叶剑英,中南军区第三政委谭政兼任政委,副司令员黄永胜,参谋长吴克华,我先任政治部副主任没有多长时间,继萧向荣之后任政治部主任。
与父亲分别二十年在广州相见。
一九五二年七月,驻武汉的中南军区机关迁到广州,华南军区即并入中南军区。军区司令员林彪,副司令员叶剑英,第一政委罗荣桓,邓子恢、谭政分别任第二、第三政委,参谋长黄永胜,政治部主任陶铸,副主任梁必业和我。我除分工管宣传部、文化部的工作之外,还兼任中南军区军法处处长。
中南军区迁广州前,林彪已被任命为中革军委副主席。军区从武汉迁到广州后不久,林彪就到北京参与中革军委的领导工作。军区第一政委罗荣桓在平津战役后即留在北京,后任最高人民检察署检察长和军委总政治部主任。叶剑英名义上代理军区司令员,但精力主要放在地方,军区实际工作由第三政委谭政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