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书 >
- 李作鹏回忆录 >
- 第六篇风雨十二年 >
- 第二十六章在武汉高级步校五年
一、为部队培训了大批基层干部
全国解放初期,部队干部战士普遍文化低,文盲和初小水平占相当大的比例。随着我军各军兵种的建立(当时已建立了海军、空军、炮兵、工程兵、装甲兵等)和苏式武器大量装备部队,加强文化教育和专业化培训日显重要。为适应正规化军队建设的需要,迫切要求我军指挥员,无论是文化水平,还是军事指挥与政治理论水平,都要进一步的提高。
1950年初,中南军区曾召开兵团、军区负责人参加的高级军事干部会议,林彪在会议上强调,文化教育是关系部队今后发展带关键性的问题。会议决定,在一段时间内的部队训练中,以文化训练为主。
1950年8月,毛泽东提出:“鉴于人民解放军的指挥员战斗员一般的文化水平太低的情况,为了要完成伟大的新任务,就必须大批的工农出身的知识分子。因此,中央决定,全年除执行规定的作战任务和生产任务外,必须在今后一个相当时期内着重学习文化,以提高文化为首要任务,使军队形成为一个巨大的学校,组织广大指挥员和战斗员,尤其是文化水平低的干部,参加文化学习。”1【注1《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战史》第698页解放军出版社1998年10月第1版。】中央和中央军委决定,新建和改建多所军事院校,使之成为大批培养我军指挥员的基地。
中南军政大学是第四野战军创办的军事院校。原是东北军政大学,在东北、华北及华中解放后,于1949年迁至武汉市。林彪兼任校长,罗荣桓兼任政治委员,倪志亮为副校长,刘其人为副政委。军政大学原有的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广西、广东分校,也在1950年8月,依次改称为第一至第六分校。
1950年秋,四野总部调我担任中南军政大学副校长。
1951年3月,中南军政大学改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高级步兵学校。
我任高级步兵学校校长,刘其人为政委。后刘其人调北京,张驾伍为政委。我与他们一起工作了五年。
同时,原下属六个分校,也依次改称为第二十(商邱)、第二十一(信阳)、第二十二(长沙)、第二十三(南昌)、第二十四(桂林)、第二十五(广州)步兵学校。
高级步校领导机关设有校务部、训练部、政治部、供给部、卫生部、干部管理处,下面直属三个军事总队和一个政治大队。
当时高级步校的任务是负责培养以中南地区为主的解放军中级(团、营)军政干部。分校主要负责培训连、排干部。
高级步校第一期培训的军政学员是营、团干部,学期为两年。另有一个军事理论队,负责培训师职干部。
高级步校(含原中南军大)培训学员情况大致是这样:
按照中央军委“速成的,联系实际的,但又是正规化的”的教育方针,在1950-1953年期间,主要承担了五类对象的培训任务:
第一类学员:速成培训部队急需的补习文化和扫盲教员。从1950年下半年开始,经政治审查合格后,从地方招收青年知识分子,经过在校一学期(半年)的速成政治教育和军事基础训练,毕业后大部分学员分配到基层部队,少数分配到地方工作。培训的主要目的,是使这批教员,尽快帮助解决部队各基层连队文盲多文化低的状况。
到1951年底,在三个学期中,我们总校和各分校培训的补习文化和扫盲教员数量已达几千人。
1951年底,中央军委决定自1952年起,部队执行一文化教育为主的训练计划。总政治部下发的《1952年文化教育计划大纲》,要求全军开展以扫盲为重点的文化学习运动。用50%的训练时间学习文化,争取在一年左右的时间内,全军干部战士基本扫除文盲,并将各级干部的初小和高小文化水平,分别提高到高小和初中文化水平。
为实现这一目标,我校必须抓紧培训更多的为基层部队服务的补习文化和扫盲教员。校务会决定自1952年初开始扩大招生。
当时,总校直属军事一总队和六个分校均承担了扩大招生任务。总校招生十二个连队:六个分校,每校各招生十六个连队,共招生一百零八个连队。每连队约有九十至一百人,每学期培训一万人左右。学员从1952年初陆续入学。
与此同时,我校还抓紧编写了部队适用的中、小学文化速成补习课本。
到1953年夏的一年半(三学期)中,我校共培训了近三万多名补习文化和扫盲教育,这些教员好我校编写的文化速成补习课本,不仅为部队大规模开展文化教育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而且这批教育也成为解放后,我军自己培养的第一批有文化的基层干部。
第二类学员:为了适应总校和各分校扩大招生的需要,急需培养学员队的军政教员。总校开始了军教、政教二个大队,共四个连队,每队约一百人左右。学员主要是从文化水平高的部队在职干部中抽调,以及少量政治表现好,文化水平高的国民党起义和解放军军官中挑选的。经过一学年(两学期)的培训后,分配到总、分校担任学员队的军政教员,其中有相当部分以后成为总、分校的教育骨干,有的还被输送到兄弟院校任教。
1951年初,军委连续下发了《部队教育的指示》、《补训团教育的指示》和《参谋人员学习的指示》等三份文件,强调进一步提高部队军事干部的训练。中南军区为此做出了《关于开办教导队、轮训队的决定》,决定要求,各军区要成立教导大队,军分区要成立教导队,坚持军事干部的在职培训。
我校也随即开设了军事训练课程。
第三类学员:培训在职的参谋人员。总校参训大队承担了这一任务。学员大多来自中南军区和华东军区的师、团司令部机关的参谋人员。每期共设四个队,每队约一百人。经过一学年的培训,这批参谋学员在技术科目和战术科目的教学和考评中,要达到会讲、会写、会算、会图上作业的“四会”要求,基本达到适应各军兵种对参谋人员业务的要求,解决部队指挥机关业务骨干的来源问题。毕业后,主要分配到部队师、团司政机关,做参谋或干事工作。
第四类学员:培训野战部队的初、中级军事干部。1951年总校开办了二个军事干部训练大队,包括六个训练中队,每中队不超过八十名学员。学员主要来自四野各部队的营、团干部,也有少量师级干部。先学一年文化后,师职干部转到相关的军事学院学习(少量回部队),营、团干部继续学习军事、政治一年。
从1952年第二期开始,为满足更多野战部队初、中级军事干部的培训要求,总校决定开设三个军事干部大队(九个训练中队),另开设一个政治干部大队(三个训练中队),这样,每期的学员达到了一千人左右,各分校则接受一年制的连、排军政干部的培训工作(半年学文化,半年学军事)。一般每校设四个队,十六个连队,每连队约九十至一百人。每学年各分校则培训近万名连排干部。
第五类学员:改造国民党旧军官。1950年开始接受国民党张轸部的起义军官的教育改造工作,总校直属军事三总队承担了营职以上起义军官的教育改造任务,经过一学期的政治教育改造,除少数作了遣送回原籍的处理外,大部分在部队和地方分配了工作。营职以下起义军官的教育改造在湖南南岳进行,隶属于长沙分校负责。
建校最初近三年的统计,我总校和各分校为中南军区短(半年)、中(一年)、长(两年)期培训初、中级军政干部(包括改造张轸不起义军官和为越南训练军政干部)数万人。为部队培养了大批有一定文化基础,有一定政治素质,懂军事业务的基层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