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西安事变
一九三六年十二月十一日晚上,二师师长杨得志、政委萧华电话命令我们二团继续向宁夏前进。次日凌晨四时,我们全团按照师部的命令,作为前卫开始向宁夏甜水堡前进,准备消灭驻扎在甜水堡的敌人。
那一天,梁兴初带着尖兵连走在前面,我带着团部和其它各连在后面跟进。我们走得很快,到天亮时已走了四十多里路。师部随后来了没有也不知道。到上午十一点,我们已在途中休息了两次,可一看后面,师部还是没有来。因为没有接到别的命令,虽然我们的心里有些疑惑,还是命令部队继续前走。
当我们走到离甜水堡还有十几里路的地方,突然师部派来了一个骑兵,送来了师部的一封信,要我们向后撤回原地。至于为什么要后撤,信上没有说明,我们也不知道。这时梁兴初带着尖兵连已在前面跑得很远了,离我们大约有好几里路了。我们团没有骑兵,我只好自己骑着马去追上梁兴初,把梁兴初及其尖兵连找了回来。一路上,我们俩都在猜测究竟发生了什么事。
在回原驻地的路上,我们正好经过红四方面军三十一军军部的所在地。我和梁兴初就跑上去找三十一军的军首长,想问问情况,当时三十一军军长是萧克,政委是周纯全,他们住在一个土窑洞里。虽然我们过去并不相识,但他们还是很热情地接待了我们。萧、周二人告诉我们,现在不要北上了,要南下,已经发生了“西安事变”,张学良、杨虎城把蒋介石扣起来了,所以部队要南下去支援张、杨。
听到蒋介石被抓起来的消息,我和梁兴初不知道该有多么高兴。当时,萧克、周纯全要留我们俩吃饭,我们说什么也不吃,只想着赶紧回去。跟蒋介石打了近十年仗,没有抓住他,这一下可把他抓住了,大家那个高兴呀,真是没法说!心里一高兴,走路也不觉得累,平时行军走上十里、八里就要休息一次,这一下也不休息了,一阵风似地跑回了师部。
在师部,杨得志、萧华、邓华告诉我们,十二月初蒋介石由洛阳亲赴西安,督促东北军和西北军积极“剿共”,并且决定如张学良、杨虎城不听命令就解除他们的武装。在这种情况下,张、杨于十二月十二日凌晨发动“西安事变”,拘捕了蒋介石,之后他们电请红军派代表到西安共商抗日救国大计,处理捉住蒋介石后的善后事宜。对此,中央已作出紧急部署,令红军南下,支援张、杨的部队,防备国民党亲日派的乘机进攻。他们还解释说,师里在清晨接到军团的电话后,还没来得及通知,我们就已经走了,只好派一个骑兵通讯员去通知我们。现在队伍回来了,很好。他们让我们就在附近休息一下,明天就向南往庆阳前进。
从师部回来,我和梁兴初决定召开全团排以上干部会议,把“西安事变”的消息简要地告诉大家。我们把干部集合在一小块草坪上开会,梁兴初首先讲话,他一开口就告诉大家,蒋介石在西安被活捉了。大家一听都怔住了,整个会场静得鸦雀无声,不过看得出来,每个人脸上的表情都十分高兴。片刻之后,才有人回过神来问究竟是怎么回事。梁兴初说:“请政委给你们讲。”
接着我告诉大家,刚才团长和我到师部,师首长告诉我们不再向北前进,而要转而向南,向西安前进,因为东北军张学良、西北军杨虎城在西安发动“双十二”。我解释说,“双十二”就是十二月十二日两个“十二”的意思。接着,他们又问是怎么捉住蒋介石的。我说:“具体情况我也不清楚,怎么告诉你们哪?这是好消息,我们大家都高兴。现在部队要向西安前进,去支援张、杨对蒋介石作战。我们抗日的力量大了,形势也大有好转,不过形势究竟怎么好转,要看党中央、毛主席的指示和文件才知道,你们不要再问了,上级有了指示,我们会场告诉你们的。但目前我们就知道这么多。”我要求在会议结束以后,各连都要向全体战士传达会议所谈的情况,以鼓舞斗志和提高士气。
最后,我向各连布置了南下西安要注意的事项。南下可能要急行军,昼行夜宿,要注意做以下的四项工作:一、要做好巩固队伍的工作,减少掉队,防止逃亡;二、由于南下经过的地方都是新地区,而且是张、杨的地区,要特别做好沿途的群众工作,严格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努力扩大红军的影响;三、要把东北军、西北军看作友邻部队,要向他们明确表示,红军是来支援他们的;四、可以在新区适当进行扩大红军的工作,个别地吸收一些工农群众参加红军,以充实部队的实力。
十二月十三日,二师开始向庆阳前进。我们二团由北上时的前卫,变成了全师的后卫。
一路上,部队情绪极高,大家一边走,一边议论,猜测全国形势究竟会发生什么变化。但高兴之余,大家也存有一些疑虑。因为红军就那么多,根据地也只剩下陕甘宁一个,国民党的力量比我们大得多,抓住了蒋介石,内战是不是能就此停止?我们和东北军、西北军究竟能不能结成巩固的统一战线?这些都还没有把握,对此不能盲目乐观。另外,究竟是如何抓住蒋介石的,在什么地方抓的,张学良抓蒋介石同我们党和红军有什么关系,没有人清楚,都纷纷乱猜。至于抓到蒋介石以后应当怎样处理,大家的议论就更多了。总的来说,大家一致拥护张学良、杨虎城把蒋介石扣起来,认为这是一种正义的行动,至于抓起来以后怎样处理,大多数人主张枪毙了他,也有不少人主张把蒋介石长期关起来,只有少数人主张逼蒋介石抗日后放了他。
对“西安事变”后的形势估计,大家也是议论纷纷。一种估计是,事变后我们和张、杨的部队联合在一起,可以把包括陕西、甘肃、宁夏在内的整个西北联合起来,建成巩固的根据地,以对抗国民党的部队。另一种估计是,把蒋介石扣起来以后,亲日派何应钦乘机调兵进攻张、杨的部队和红军,会引起更大规模的内战;第三种估计是,张学良、杨虎城的下属军官意见不一致,导致张、杨部队内部分裂。还有一种最坏的估计,就是张、杨可能会在国民党亲日派部队的进攻下失败,像当年的十九路军一样。一九三三年十一月,国民党第十九路军将领蒋光鼐、蔡廷锴,发动了“福建事变”,并且与红军签订了抗日反蒋协议。但事变不久,他们就在蒋介石的重兵压迫下失败了,十九路军被编散。
当然,大家认为最好的一种结果是,内战就此停止,团结蒋介石一致抗日。这种分析的根据是,除国民党和蒋介石以外,还要看到全国各个阶层、各爱国人士的抗日情绪空前高涨,停止内战、一致抗、,救亡图存,已成为全国人民的一致要求。民心不可侮,中华民族一定会走向进步,抗日救亡一定能实现。当然,也有人提醒说,张学良、杨虎城是不会替共产党说话的,而且我们也指挥不了他们,所以要谨慎,要提高警惕。
这时,一军团政治部来了批示,要求我们按照中央所发表的新闻报导,向部队进行宣传解释,并搜集各种反映,向上级汇报,以便编发统一的宣传解释材料。军团政治部还向我们通报说,中央已先后派出周恩来、秦邦宪、叶剑英等去西安参加谈判。
向部队干部、战士进行宣传教育的主要内容有:我们党历来主张停止内战,联合包括国民党及其军队在内的全国各党各派各民族阶层,建立统一战线,一致抗日,以拯救中华民族,把日本帝国主义赶出中国去;救亡图存,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实现中华民族的解放,这个责任就担在我们党和红军身上,我们要以 实际行动,影响东北军、西北军,影响全国的军队和人民;这次“西安事变”处理的好坏,是关系到全国甚至是全世界的大事,大家要相信党中央一定会妥善处理好这一问题,不要没有根据地乱猜瞎想,至于对蒋介石怎么处理,我们要等待中央的决定,中央怎么决定,我们就怎么执行。
军团政治部要求各部队把上述这些内容编成教材,对所属部队进行系统的正面教育,作为我们在“西安事变”爆发后,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教育的第一课。
当时我们团以上干部还知道,“西安事变”之后,国民党内部也是一片混乱。何应钦、汪精卫、张群等亲日派主张投降日本,何应钦已与日本签订了出卖河北省和北平、天津两市的《何梅协定》,
在得知蒋介石被扣后的第二天,何应钦就自封为国民党军队的代理总司令,并在河南组织了总指挥部,加紧调兵遣将,组成所谓的“讨逆军”,准备进攻红军及张、杨的部队。一时间,国民党的大军云集郑州、潼关一线,随时准备进攻西安,扩大内战。何应钦还在洛阳集中了大批飞机,准备用来轰炸渭南和侦察西北,其目的就是想乘机夺取蒋介石在国民党内的统治地位,以进一步和日本妥协。
国民党内的另一派,就是宋美龄、宋子文、孙科等蒋介石的亲属。他们认为只要一开打,蒋介石就非死不可,因此竭力主张首先要把蒋介石救出去。
还有其它各省的军阀队伍,如山西的阎锡山,广西的李宗仁、白崇禧,广东的陈济棠,山东的韩复榘,各有各的想法,各人的态度也不一样。不过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他们每个人都想在这样的困难时期捞一把。
当然,国民党内也有主张抗日的,如宋哲元、马占山、傅作义等。
与此同时,虎视眈眈的日本帝国主义趁机加紧向平津、冀东、察哈尔、热河、绥远步步进逼。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远见卓识,以民族利益为重,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争取蒋介石抗日。中共中央在给西安周恩来的电报中指出,当前的局势是,“日本与南京右派联盟,企图夺取蒋系中央政权,造成大内乱,另方面是南京与各地左派企图调和,而中间派在动摇中。”对此,中央认为,西安方面的策略,“应扶助左派,争取中间派,打倒右派,变内乱为抗战。”
周恩来在西安向张学良、杨虎城详细分析了逼蒋抗日的可能性,并代表中共和红军与张、杨及宋子文、宋美龄进行谈判。经过一系列艰苦谈判,迫使蒋介石接受了抗日条件,以“领袖人格”担保内战不再发生,并发出撤兵的手谕。之后,蒋介石被释放回南京,“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西安事变”的发生与和平解决,是中国革命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有着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可以说,张学良、杨虎城二人,对挽救中华民族、挽救红军和中国革命,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但张、杨二人自己却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杨虎城全家遭杀害,张学良在陪同蒋介石返回南京后被扣留,失去自由长达五十余年。
此时,我们部队继续南下,走到离庆阳不远的地方时,前面伟来消息,说前卫部队已经在庆阳同东北军会合了。庆阳是甘南比较重要的一个县城,驻有东北军的一个团。听到这个消息,大家都很高兴,认为以后和东北军大概是不会再打仗了。
部队一面南下,一面开始进行一系列针对东北军、西北军教育。红一军团政委聂荣臻还专门为此作了一个指示,大意是:越往南走,和东北军、西北军接触的机会就越多,他要求我们,第一、要注意部队的军容风纪,着装要整洁,队列要整齐;第二、要有礼貌,同级别干部要互相敬礼,遇见对方的上级,要先敬礼,后握手问好,走时要告别;第三、队伍行进时,遇到友军要主动让路,领队人员要主动和对方打招呼;第四、态度要热情、诚恳、友好;第五、对方请我们吃饭,一律婉言谢绝,如坚持要请就去,但要注意礼尚往来,有来有往,送东西也是如此。对聂荣臻的这些指示,我们向全团排以上干部作了传达。我们还对如何落实这些指示,作了一些具体规定。
等我们来到庆阳,见到驻守在那里的东北军时,感到他们的态度非常友好,在我们到来之前,就已经为我们烧好了水,等着在那里接待我们。当时庆阳还是由东北军来防守,我们只是经过那里,按规定不住庆阳城内。为表示谢意,我和梁兴初专门到城北东北军部队的团部去拜访了他们,并告诉他们,我们是经过这里的最后一批队伍,在我们后面就再也没有队伍了。
从庆阳出来,再走两天,就到了甘肃和陕西交界处的宁县。这时蒋介石被迫接受了中共方面提出的“停止内战、联合抗日”的主张,并在张学良的陪同下回到洛阳。与此同时,何应钦组织的“讨逆军”也已开始撤往潼关。
我们队伍在宁县附近接到命令,要部队暂时停下来休整待命。部队休整期间,师部住在离宁县县城大约三十里地的早胜镇。早胜镇地处塬上,比较繁华,大约有八、九百户人家。师部决定,我们二团住在宁县县城里,并负责和县政府取得联系。
宁县县城是建在塬下的沟里,穷得不得了,只有破破烂烂的一条街,一共不到两百户人家。县政府设在一个窑洞里,里面没有多少人。宁县的县长是个浙江人,穿着件旧长袍子,带着个老婆,一看就知道是个穿县长。不过这个县长挺精明,像一个小政客。我们进去时,他正蹲在窑洞里。看见我们进去,一开始他吓得要死,后来看我们并无恶意,才平静下来。我告诉他,我们部队要暂时住在县里一段时间,请他多帮助。他听了之后不住地说:“好呀,你们住在这里,欢迎你们!只是我们这里穷得什么也没有,招待不周,还请你们原谅。”
我跟他说,我们只是住在城里,不干涉他的事务,他管他的县务,我们管我们的队伍,只是请他帮助我们解决粮食、烧草和马料,其它的事情我们自己负责解决。对我们的要求,他满口答应。我这是第一次见到国民党的县长,就是这么样的一个人,后来得知这个县长还抽鸦片烟。
后来,那个县长请我们吃了顿饭。过了两天,我们想,按照要礼尚往来的规定,得回请他们。于是我又去县政府对县长说:“今天一来是看看你们,二来是我们队伍住在这里,有什么违反纪律之处,请向我们提出,我们一定按‘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办事。再就是请你到我们那里吃顿饭,请你的夫人也去。”县长听后非常高兴。那一顿饭,我们搞了十几个菜,并请他们喝了点酒。
接着,师政治部就来了电话,说准备派民运科长到县城来和县长直接联系,因为早胜镇属宁县管辖,许多事情还得通过县政府来解决,要我们带他去见县长,介绍一下。以后这个民运科长就住在县政府内,有关的一切事情都通过他去办理,我们就不再插手了。
蒋介石回到南京后,背信弃义。在他的纵容下,何应钦等人又重新调集了二十多个师,进逼西安。随后,我们也奉命继续从宁县南下,经陕西的旬邑和淳化,到达离西安不远的三原地区,准备协同东北军、西北军迎战何应钦部队,这里已离西安不远了。三原地区,除西安外,是陕西最好的地区之一,渭河两岸土壤肥沃,人烟稠密,农业发达,盛产小麦和棉花,有“八百里秦川”之称,就在这个地区,我们渡过了一九三七年的元旦和春节。
利用在这里休整待命之机,我们开展了扩兵活动,各个部队都派出了扩兵小组,在自己的驻地周围开展工作。我们二团由梁兴初留在团里照顾部队,我则带着一排人到富平至临潼一带扩兵。二十天左右的时间,我们就扩到了三百多人,这些人绝大多数都是贫农、雇农,也有少数学生。我们整个一军团扩了几千人。这充分说明了人民群众抗日情绪的空前高涨,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团结抗日,把日本侵略军赶出中国”的政治主张,已经成为了全国人民的最大心愿。
正当我们在三原地区欢度春节的时候,突然接到命令,要调一批干部去延安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军政大学学习,为形势的发展培养和储存干部。抗大原名红大,驻保安瓦窑堡,一九三七年一月初,随党中央进驻延安而迁往延安。命令下来后,大家踊跃报名,都不想错过这个学习机会,但结果还是军事干部被批准的多,政治干部被批准的少。二师师长杨得志被调去学习,黄永胜又调来二师当师长,接替了杨得志。二团团长梁兴初也被调去学习,四团副团长季广顺调到二团当了团长。我要求去延安学习的请求没有得到批准,留在部队继续工作。这时红一军团的代理军团长是左权,政委仍是聂荣臻,政治部主任则由邓小平接替,朱瑞调延安学习。
我扩兵回来不久,就欢送梁兴初去延安学习,那个时候干部调动很简单,一个命令下来,说走,集中到军团部就走了。那天,我叫人买了两只鸡,买了点肉,还买了点酒,请梁兴初好好吃了一顿饭,就算欢送他走了,至于黄永胜来,杨得志走,我们都没有到师部去参与欢迎和欢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