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淮海军民反“扫荡”
一九四二年十一月十五日,日军第十七师团一部及伪军第三十六师共五千余人,分别由泗阳、淮阴、涟水、南新安镇、沭阳等地出动,向淮海区党委、行政公署、军分区和十旅旅部的所在地小糊庄、陈圩、张圩等地分进合击,企图一举把我淮海根据地的党、政、军领导机关全部消灭掉。
根据新四军三师司令部的部署,十旅的部分主力在地方武装的配合下,于内线坚持斗争,而十旅主力大部与淮海区的党政领导机关一起,跳出合围圈,转向灌云东北等敌人后面比较薄弱的地区。敌人的五路合围扑了个空,党政机关主力部队都走了,没有找到任何一点痕迹。
敌人扑空以后,就在六溏河(这是一条从东向西南的河流,拐入运河)两岸,反复“扫荡”,寻找我主力部队。同时,他们又在高沟、杨口、陈家集、钱家集、湖庄等地设置据点,并修通彼此之间的公路,以相互策应。淮海根据地被这些据点和公路严重分割,从而加重了淮海根据地以后坚持敌后斗争的困难。
淮海根据地被分成几块以后,敌人就实行分区“清剿”,一个地区一个地区进行“扫荡”,就像梳头一样,今天梳过来,明天梳过去,反复地梳。这样一来,就使淮海区军民处于根据地创建以来最艰难的时期。当时,师里曾有意让十旅和淮海区的党政领导机关暂时转移到盐阜区来,但他们一直没有离开淮海,始终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坚持着淮海地区的敌后斗争。
淮海区军民对付敌人反复清扫的办法是:
第一、保存主力,精简机关,疏散、转移到敌人侧翼的虚弱地点,暂时隐蔽,使敌人找不到我们的主力和领导机关。
第二、以小股武装,一个排或一个班,加上民兵,天天晚上袭扰敌人的据点。用打枪、打炮、爆破等方法袭扰敌人,弄得敌人日夜不安,疲惫不堪。
第三、发动群众,军民同挖抗日沟,用来隐蔽伏击敌人的“清剿”部队。常常一阵手榴弹或一阵机枪,就能打死一堆敌人,然后再趁敌人慌乱之际,我们就顺着“抗日沟”跑了。
第四、声东击西,以小股部队袭扰东面的敌人,但实际上我们的主力已转到西面去了。等敌人往西面一扑,我们又转到了东面,使敌人捉摸不定。我们力争以最小的代价换取较大的胜利。
第五、开展夜间活动,所有部队的活动统统在夜间进行,是夜露日宿。因为群众是我们的,敌人在晚上是不敢出来的,所以每天一到晚上,就是我们活动的好时机。
第六、动员群众坚壁清野,把所有的粮食统统埋在地下,把猪、羊、牛、鸡赶出庄子,放养于隐蔽处。敌人不来,群众就在地里生产、种庄稼;敌人一来,立刻就躲得无影无踪。
第七、破坏公路,断绝敌人的运输补给线。敌人修一次,我们就破坏一次,敌人在日间修,我们夜间马上去破坏掉。只要汽车一来,我们就在沟里用枪打、用手榴弹炸,直到汽车动不了为止。这样一来,群众的粮食他们抢不到,补给的粮食又往往到不了目的地,这就给敌人造成了很大的困难。
第八、孤立日军,重点打击伪军,歼灭伪军。只要伪军一出来,就这里几十人、那里几十个地歼灭他,使伪军不敢嚣张。
就这样,经过一个多月的艰苦作战,终于迫使敌人暂时停止了“扫荡”,但由于敌人的据点并没有被拨掉,整个根据地仍被分割成几块,给以后的作战带来了一定的困难。